范豐瀛
摘?要:“五育并舉”背景下,勞動教育在學前教育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前教育的勞動課程中的融合,能解決當前勞動教育中的諸多不足之處,給勞動教育課堂帶來新的改革思路。學前教育的勞動課程中教師應深度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深化幼兒的勞動體驗,促進幼兒勞動素養的提升。本文分析了當前學前教育勞動課堂存在的問題,具體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前教育勞動課堂中融合的意義及具體策略,旨在為提升勞動課程的教育效果提供借鑒。
關鍵詞:傳統文化學前教育勞動課程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55
素質教育理念下勞動教育是學前教育階段工作開展的重點。學前教育應以科學的教育方式培養幼兒正確的勞動價值觀,提升幼兒的勞動能力,整體促進幼兒勞動素質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前教育中的融合能有效推進勞動教育課程的開展,促動勞動教育課程的改革。
一、當前學前教育勞動課堂存在的問題
1.勞動教育理念相對落后
教育理念是統領勞動教育活動開展的指向標,從整體上影響了勞動教育開展的效果。很多教師在勞動課程中并沒有將幼兒放在主體地位,過于側重勞動知識或技能的傳授。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習慣以語言講述直接告知幼兒勞動的內容與方法,過于關注幼兒的勞動成果。當幼兒在勞動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教師大多是以直接傳授勞動方法的形式解決幼兒遇到的問題。這種知識本位主義的教育理念忽略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給幼兒的勞動素質提升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2.勞動教育形式內容過于單一
勞動教育的目的是帶領幼兒全面感知勞動的樂趣,培養幼兒良好的勞動習慣。
因此,學前教育中教師應以多樣化的勞動教育方法,為幼兒提供不同的學習體驗,以豐富多彩的勞動內容拓展幼兒的勞動認知、提升幼兒的勞動能力。然而當前的勞動教育形式與內容卻大多偏于單一化。學前教育階段的勞動教育中教師主要采用以講授式為主、以勞動操作為輔的教育方式,使幼兒在懂得勞動理論后能夠按部就班地進行勞動實踐。而在勞動內容設計中,教師主要根據教學條件決定相應的內容,這就使得勞動教育的內容局限在了幼兒身邊的勞動技能中。過于單一的勞動形式與內容使幼兒對勞動的認知既不深刻也不全面,嚴重影響了幼兒勞動素質的提升。
3.學前勞動教育的功能不健全
學前教育中的勞動教育對幼兒的成長具有啟蒙價值。這個階段的勞動教育具有多重意義、多種功能。如作為學前教育的一部分,勞動教育承擔的育人的功能;作為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其承擔著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統社會特色文化的社會責任,等等。然而,實際上很多教師將勞動教育作為學前教育中的一部分,過于關注其對幼兒認知的提升功能,致力于借助勞動教育完成既定的幼兒教育任務。這種狀態下勞動教育的功能被嚴重單一化,勞動教育的社會功能被嚴重忽視。學前教育中勞動教育的功能不健全嚴重影響了勞動教育的開展。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前教育勞動課堂中融合的意義
1.推進勞動教育理念的提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智慧結晶,其在學前教育階段勞動課程中的融合,能將優秀的人類文化成果引入教育活動中。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中,學前教育階段的教師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關注幼兒在勞動教育中的認知、態度、思維、能力、習慣及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表現。教師在勞動課程中要從幼兒的認知出發,科學探索所應融入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力求發揮傳統文化的力量,全面促進幼兒勞動素質的發展。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習教育勞動課堂中的融合能幫助教師樹立育人的教育理念,將幼兒作為勞動教育活動的主體,全面推進勞動教育理念的提升。
2.豐富勞動教育的形式和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類型與內容是多種多樣的,其在學前教育勞動課程中的融合能豐富課程內容,推進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中,學前教育教師能根據幼兒的現狀及發展需求選取與勞動教育相關的文化素材,給幼兒提供多樣化的探究資源,推進幼兒勞動素養的提升。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宣導,教師能帶領學生感悟勞動精神,使其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通過傳統文化中的勞動故事,教師能組織幼兒挖掘勞動的價值,強化勞動意識;通過傳統文化中的相關工藝,教師能帶領幼兒深刻感悟勞動的魅力,促進幼兒勞動習慣的形成。教師能以相應的勞動教育形式推進豐富的勞動內容的開展。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豐富勞動教育的形式與內容。
3.健全學前勞動課程的功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前教育勞動課程中的融合,能健全學前勞動課程的功能、提升勞動課程的現代化水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勞動課程的融合中,教師應上升教育的格局,從為國家培養人才的角度落實勞動教育。教師結合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培養幼兒強烈的文化責任意識,使幼兒在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增強文化傳承意識,提升文化傳承能力。這種融合模式下勞動課程不僅只是學前教育體系中的一部分,還是發揚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勞動課程具有微觀角度的育人功能及宏觀領域的文化傳承功能。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前教育勞動課程中的融合能有效健全學前勞動課程的功能。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前教育勞動課堂中融合的具體策略
1.創設傳統文化情境,激發幼兒的勞動興趣
學生具有濃厚的勞動興趣是提升學前教育中勞動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前提,也是促進幼兒勞動素質提升的必備基礎。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幼兒對勞動的興趣并不濃厚,因此教師應借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激發幼兒的勞動興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其中很多內容特別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興趣。教師可以以傳統文化創設勞動課堂情境,抓住幼兒的興趣點,激發幼兒的勞動興趣,為幼兒的參與行為奠定良好的活動氛圍。
以勞動課程《白白的牙齒人人愛》為例,主要要求幼兒養成愛刷牙的好習慣。勞動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我國敦煌莫高窟中表現古人刷牙的壁畫,組織幼兒對相關畫作進行欣賞。通過對敦煌壁畫的欣賞,幼兒可以知道刷牙是自古代起人們便養成的良好習慣,這個習慣一直延續至今。基于對古人生活方式的興趣,幼兒能對刷牙這項習慣產生濃厚的探究興趣,進而深入到勞動課程的探究中。教師通過創設傳統文化情境,能從獨特的角度激發幼兒對勞動的探究興趣,為勞動課程增加一些“神秘”色彩,調動幼兒對勞動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2.講述傳統文化故事,強化幼兒的勞動意識
當前幼兒因家長的過度保護而缺乏勞動意識,對勞動課程中的內容缺少了足夠的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了諸多有趣的小故事,這些傳統文化故事從多個角度陳述了勞動的重要性,展示了勞動的重要價值。幼兒對生動的故事大多具有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引入相關的傳統文化故事,使幼兒在生動的故事中感受到勞動的重要性,從而強化勞動意識。在學前教育的勞動課程中,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及幼兒的認知實況,精選一些能夠觸動幼兒內心感受的傳統文化故事。
以勞動課程《我是勞動小明星》為例,教師組織幼兒在課程中進行擅長的勞動展示活動。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向幼兒展示中華傳統小故事《守株待兔》。在《守株待兔》的故事欣賞中,幼兒可以發現故事的主人公不僅沒有等來兔子,還使莊稼都荒廢了,最后什么都沒得到。從這個傳統文化故事中幼兒可以發現,人不能有不勞而獲的想法,而是應該用辛勤的勞動創造幸福生活。通過對傳統文化故事的欣賞,幼兒能夠生動地認知到勞動的重要性,從而強化自身的勞動意識。
3.布置傳統文化話題,樹立正確勞動觀念
當前幼兒體驗勞動經驗的機會不多,因此很多兒缺乏正確的勞動觀念。幼兒大多意識不到勞動的作用,不知如何正確進行勞動,以及無法感知勞動的細節,等等。學前教育階段的勞動課程中,教師應深化教學活動,促進幼兒對勞動內容的交流溝通,拓展幼兒對勞動內容的認知,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經典文化的集合,其中所蘊含的勞動內容體現了傳統的勞動價值觀念。教師可以就勞動課程的內容,布置與之相關的傳統文化話題,組織幼兒對該話題展開深入交流討論,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以勞動課程《我會做家務》為例,教師在勞動課程開始之前,可以利用多媒體,用圖文結合的形式引出“黃香溫席”的傳統典故,組織幼兒討論應該在家里主動承擔哪些家務。在話題的討論中,幼兒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家務不應僅僅局限于收拾玩具、整理自己的物品、收拾自己的房間等,還應該關注父母,幫助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緩解父母的壓力。在傳統文化話題的引導下,幼兒能對勞動有更深入的了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4.引入傳統技能,豐富勞動課程內容
為了激發幼兒對勞動的興趣、拓展幼兒的勞動認知,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引入豐富的勞動課程內容,幫助幼兒掌握更多勞動技能,促進幼兒勞動素質的發展。傳統技能是先輩在勞動實踐中所總結出的勞動精華,其在學前教育勞動課程中的融合,既能幫助幼兒掌握一門新的勞動技能,又能促進幼兒對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因此教師應在勞動課程中引入與幼兒認知相契合的傳統技能,組織幼兒共同學習掌握,推進幼兒勞動能力的提升。
以勞動課程《美麗的顏色》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共同探究學習我國的扎染技術。扎染是我國特有的染色技術,人們通過精湛的扎染工藝為布料染出各種美麗的顏色。勞動課程中,教師應帶領幼兒共同探究扎染技術的具體流程,組織幼兒通過勞動親自體驗扎染。在體驗扎染技術的過程中,幼兒能夠深刻體會我國勞動大眾的智慧,體驗通過勞動制作出自己喜歡的作品的成就感。這樣的勞動課程能給幼兒帶來深刻的勞動體驗,幫助幼兒掌握精湛的勞動技能,提升幼兒的勞動價值感,促進幼兒勞動素質的全面提升。
5.開展傳統文化實踐,提升幼兒的勞動能力
日常生活中,幼兒參與勞動的范圍比較窄,參與勞動的機會也比較少,因此大多數幼兒的勞動能力相對不高。學前教育中,教師應在勞動課程中重視勞動實踐活動的組織,使幼兒有更多親身參與多種勞動的機會,增加幼兒的勞動實踐,提升幼兒的勞動能力。傳統文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學前教育勞動課程中的融合,能給課堂帶來諸多具有深度文化內涵的實踐活動,豐富勞動實踐的種類,使幼兒在提升勞動能力的同時也能受到傳統文化的涵養與熏陶。我國傳統文化與勞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許多傳統文化是從勞動經驗中提煉而成的。組織傳統文化實踐活動,能帶領幼兒體會傳統文化的深意,提升其勞動能力,推進幼兒勞動素質的提升。
例如,二十四節氣是我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是從人們的農作中總結出來的時令規律。至今人們仍以二十四節氣作為勞作的重要依據。學前教育階段,教師可以根據二十四節氣的變化,組織幼兒到農田開展相應的勞作,如播種、除草、澆水、施肥、收獲等。在這樣的實踐中,幼兒不僅能掌握利用二十四節氣判斷農作物生長的方法,還能提升相應的勞動能力,促進勞動課程學習效果的提升。
6.組織家園文化共育,培養幼兒的勞動習慣
幼兒不僅要在勞動課程中了解更多的勞動內容,還應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這樣才能將勞動應用至生活中。幼兒勞動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家長與幼兒園的共同努力。幼兒家長應與幼兒園達成一致,共同促進幼兒勞動習慣的養成。傳統文化在勞動課程中的融合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家長的參與能進一步提升傳統文化向勞動課程融合的效果,共同助力幼兒勞動習慣的養成。因此,家長應在日常勞動教育中充分借助傳統文化的力量,促進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
例如,清明節來臨之際,教師可以布置作業,邀請家長帶領幼兒共同參與到掃墓活動中。家長應在掃墓活動開展之前向幼兒講述清明節的來歷、習俗及意義,激發幼兒對祖輩的敬愛之情。家長可以將掃墓的勞動任務交給幼兒,使幼兒在掃墓活動中表達對祖輩的敬愛。這種家園文化共育能幫助幼兒深刻認識到勞動的價值,將這樣的勞動活動銘記心底,成為一種良好的習慣,進而促進幼兒勞動習慣的養成。
總而言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豐富的勞動教育元素。學前教育階段的教師應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勞動教育的價值。教師應具體結合勞動課程的內容,探究其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契合點,將傳統文化科學地融合到勞動課程中,為幼兒提供豐富的體驗勞動的機會,以此提升幼兒的勞動認知與能力,整體促進幼兒勞動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蘇媛、胡詩悅《幼兒園課程質量提升與文化適宜》,《才智》2023年第32期。
[2] 張金峰《活動融情 浸潤童心——幼兒園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活動的價值及路徑研究》,《基礎教育論壇》2023年第19期。
[3] 馬藝萌《“四季歌”引領幼兒走進生活和自然——“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學活動路徑》,《讀寫算》2023年第28期。
[4] 歐陽小宇、符太勝、董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勞動教育的調查與思考》,《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年第2期。
(本文系2022年度屏南縣小學、幼兒園教育科學研究立項課題“幼兒園幼小銜接中的勞動教育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PNYKT2022-39;課題“傳統節氣文化園本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PNYKT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