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涌入城市,導致農村地區存在不少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往往存在諸多心理問題。本文以A鎮為例,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對農村留守兒童健康發展有所助益。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A鎮位于我國中西部地區,是一個農業大鎮。據最新統計數據,A鎮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62名,占全鎮兒童總數的12.52%。這些農村留守兒童主要由祖父母照顧,少部分寄居在親戚朋友家中或獨自生活。筆者在調查中發現他們存在以下心理問題:
(一)情感缺失,情緒低落
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往往無法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缺乏安全感,經常感到孤獨、無助、失落;對父母的期待成為他們內心深處的一種想得到卻得不到的渴望,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
(二)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偏低
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跟著祖父母生活,成長環境比較單調、封閉,缺乏多類型社交環境的刺激。這導致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差,無法有效地處理人際關系,在社交中往往表現出內向、膽怯、自卑等,影響了他們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三)自我認同偏差
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格和自我認知尚在形成和發展階段,父母陪伴的缺失,使他們的成長偏離了正常軌道甚至失去了方向,對自我的價值定位偏低,主要表現為自卑、自信心不足等。
(四)行為偏差
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學習困難等問題,容易對學習和生活失去興趣和熱情,主要表現為成績不理想、自覺性和紀律性差、注意力不集中、學習習慣差,易厭學、逃學。在生活習慣方面,他們存在不講衛生、撒謊、偷拿他人物品、網絡成癮、自我保護意識淡薄、叛逆等行為。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加強家庭教育
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利用家庭的力量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筆者提出以下對策:
第一,建立有效溝通機制。農村留守兒童家長應該與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保持聯系,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狀況,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便更好地指導孩子。第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關注,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自我認同感。第三,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鼓勵他們獨立完成作業,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合理使用電子產品和網絡;注重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讓他們學會與人相處和合作,正確地發泄不良情緒,恰當地控制情緒。第四,創造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農村留守兒童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和實際監護人建立良好的關系,讓孩子在現有的生活環境中獲得足夠的安全感;保障基本的學習用品和工具,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有益的團體活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和問題。第五,加強家校合作。農村留守兒童家長應該與學校和教師加強合作,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與教師共同制訂教育計劃和措施。同時,家長應該加強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學習,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水平。
(二)加強學校教育
學校可以為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筆者提出以下對策:
建立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檔案。為每個農村留守兒童建立心理檔案,記錄他們的基本信息、家庭情況、學習情況、心理測評結果、重大家庭生活事件等,全面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況,制訂個性化心理輔導計劃,并定期進行心理測評與跟蹤,及時發現潛在的問題并進行干預。同時,對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進行個案跟蹤,持續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并及時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幫助。
設立心理輔導室。學校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室,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安全、舒適的環境,方便他們隨時尋求心理支持和幫助。心理輔導室應配備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提供個體咨詢、團體輔導等服務。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注重實踐和體驗,培養學生的積極心態,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并定期進行評估和反饋。
建立師生、生生互助機制。鼓勵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互助關系,教師應定期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生活和學習情況,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指導;成立學生幫扶小組,使學生之間能夠互幫互助,相互監督,利用同伴的力量幫助農村留守兒童走出心理困境。
加強家校合作。加強與農村留守兒童家長的溝通聯系,定期向家長反饋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指導家長如何更好地關注和支持孩子。同時,邀請家長參與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開展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定期舉辦心理健康主題活動,提高農村留守兒童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行為,增強自信心和人際交往能力。
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應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和文化體驗。通過舉辦文藝比賽、科技競賽等方式,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三)加強自我認知和自我調控能力培養
加強農村留守兒童自我認知和自我調控能力培養,是促進他們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提高自我認知能力。幫助農村留守兒童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認識自己的價值和能力;通過自我反思、接受他人反饋及與他人比較等方式,促進農村留守兒童自我認知的發展;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避免過度評價自己或他人。
培養積極的自我概念。鼓勵農村留守兒童積極看待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和能力;通過參與各種活動、嘗試新事物等方式,增強農村留守兒童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避免他們過分關注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影響自尊心和自信心。
提高自我調控能力。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尤其是在面對挑戰和壓力時,可以通過教授自我調節技巧,如深呼吸、放松訓練、時間管理等方式,提高他們的自我調控能力;引導他們學會面對挫折和失敗,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促進自我成長和發展。鼓勵農村留守兒童積極探索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尋求自我成長和發展的機會。如通過參加課外活動、社會實踐等方式,讓農村留守兒童了解自己的潛力和可能性,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和自我發展意識。
(四)加強社會支持
加強社會支持是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關鍵。社會應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關愛和支持。首先,社區可以通過開展志愿者活動、捐贈活動等形式,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幫助和支持。其次,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和支持,可以通過提供教育補貼、建立關愛基金等方式,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幫助和支持。再次,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大力度培養和培訓專業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同時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他們在學校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和能力。最后,媒體應該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宣傳報道,提高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度和重視程度,進一步支持和幫助農村留守兒童。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通過加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自我認知和自我調控能力培養及社會支持等方面的綜合施策,才能更好地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最大程度地促進他們全面健康成長。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信息技術研究2022年度課題“互聯網+條件下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HNETR22036)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