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與法治不僅是小學、初中的重要課程之一,也是對學生思想價值觀念、行為習慣進行塑造的主要課程,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在小學全面素質化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圍繞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基礎理論知識、實踐案例內容,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與發展特點的教學情境、教學內容、在線測驗、互動交流等環節,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強化問題交流與探討,深化學生的遵紀守法理念、思想道德觀念,從而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初級階段,所接受的知識、價值觀念,對其思想認知、行為習慣的發展影響較大。基于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組織過程中,要根據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選取通俗易懂的理論知識、實踐案例,開展循序漸進的啟發引導式教學,帶領學生深入學習思想道德理念、法治觀念,以保證課堂教學效率提升。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原則
(一)針對性原則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組織設計,首先要具有正確的思想價值導向性,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出發,搜集課內外的專業教學資源,設置出一系列理論知識、實踐案例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要具有明確的價值導向性、針對性。教師應以“真”“善”“美”的思想道德觀念為指導,進行理論知識的解釋、案例講解,引導學生進行理論、實踐內容的學習,深化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行為規范的理解。
(二)實踐性原則
對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提升,只有通過更多實踐案例的啟發引導、實踐感悟教育,才能夠逐步塑造起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道德理念。教師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組織者、講授者,要從教材中的思想道德理論、法律法規等方面入手,進行課內實踐案例、課外時事實踐的剖析講解,向學生傳達諸如誠信友善、拾金不昧、遵紀守法等思想觀念。
二、新時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發展思路
新時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發展思路。
(一)注重以學生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
學生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對象,不同學生的思維認知、專業知識學習狀況存在差異。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圍繞多數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學習情況,收集與整理思想道德理論、法律法規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對學生進行道德、法治觀念的啟發引導式教育。
(二)加強道德與法治理論、實踐案例的融合教育
小學階段的思想道德、法治教育,并非以單純的基礎理論知識宣講為主,而要將思想道德理念、法律法規等內容與課堂實踐案例、學生日常生活充分融合,逐步引導與培養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行為規范。例如,對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學,教師可以通過社會情景劇表演的方式,引導學生參與道德與法治案例的表演實踐,使學生理解愛黨愛國、遵紀守法理念的內涵,增強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的思想認知、情感共鳴。
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缺乏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情境
傳統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組織與實施,往往秉持著應試教育、教學任務執行的理念,對學生開展“灌輸講授式”的淺層教育。這種以知識傳授為目標的固化教學方式,忽視了不同學生的思維認知、學習狀況,也并未創設以問題導向、啟發引導為主的教學情境。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講解的道德與法治理論知識、實踐案例,難以對學過的課程內容進行系統化梳理、深入思考與理解。這導致整個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教”大于“學”,在思想道德理念、法律法規傳達中形式化過強,實效性不足。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式單一
雖然多數小學已開始借助多媒體軟件、演示文稿等網絡工具,并且引入課外道德與法治教育內容,對原有的課堂教學案例、教學環節做出改革創新,但從整體來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引導、實踐教育依然不足。一方面,道德與法治課缺乏與時事政治相關的教育內容、教學案例,教師也很少結合課外案例對相應的理論知識做出解釋;另一方面,道德與法治課程未設置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在線教學平臺,以及重難點知識講解、在線測驗、互動交流等教學環節,很少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問題探討,課程教學缺乏特色與實效性。
四、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一)創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情境
小學教師應以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課外教學資源為指導,創設問題導向式、啟發引導式的課程教育情境。例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思想道德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讀者》《意林》等雜志中的課外故事案例,通過講授丑小鴨變成白天鵝、鵝卵石與鉆石的故事,向學生提出問題:“這些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教師可通過多種故事教學情境的設置,對學生進行自立自強、團結協作、助人為樂的思想教育,使思想道德理念、價值觀念的傳達更具真實性與說服力。
(二)創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創新方面,教師可從以下兩點入手。
一方面,教師要先對教材理論知識、實踐教學案例進行整理,再從課外引入與思想道德理念、法律法規相關的教學內容,整理出每單元、每節課需要講授的重難點知識,對學生進行愛黨愛國、遵紀守法、遵守公德秩序、誠實守信等理論教育。
另一方面,教師要利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網絡在線教學平臺,以及微博、微信等信息傳播媒介,對原有的PPT教學方式做出創新。教師可根據每節課的重難點內容,制作融合文字、圖片、圖像等的教育視頻,通過大量的實踐案例引導教育,使學生參與到思想道德、法律知識的討論與實踐中,從而保證道德與法治實踐案例發揮明確的價值導向作用。
(三)全面、客觀地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評價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在《品德與生活》教材的基礎上,延伸與發展出的思想道德、法律法規教育內容。其相比于傳統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元化、開放性等特征。因此,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成效的評價,應在現有教師評語、考試成績等指標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問卷調查、日常觀察、課后任務完成等評價因素,開展學生思想價值理念、學習狀況的全方位評價,以此來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
在小學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教育要求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往往容易被廣大教師忽視。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教材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不少教師通常會將教材知識內容放在第一位。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根據自身教學經驗、素質教育要求,通過引入課外教學資源或案例,運用網絡化教學手段,進行多元化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組織設置,帶領學生深入思想道德理念、價值觀念、法律法規等學習之中,從而有效保證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實效性。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