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分析、評價和創造能力。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依據本班學情設計有差別的閱讀教學任務,使閱讀與聽、說、寫等環節融合在一起,依托閱讀活動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開展閱讀分層教學呢?筆者談一下對小學英語閱讀分層教學的一些認識和體會。
充分認識閱讀分層教學的意義
在新課標背景下,英語學科對學生閱讀能力和教師閱讀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的知識傳授型教學方式已無法適應現代英語教學。英語核心素養對學生閱讀能力也提出了相對較高的要求。同時,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也是培養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重要支撐。在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每個學生對英語學習表現出不同的興趣、天賦和能力,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之間英語水平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如果教師仍然按一個尺度來要求學生,必然會導致一部分學生經常“吃不飽”,而另一部分學生因為“吃不了”逐漸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之間的這種客觀差異,依據新課標要求,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分層設計閱讀教學任務
了解學情后,教師可從學生的英語閱讀基礎、興趣、學習態度等因素出發,進行分層施教。例如,在科普版五年級下冊Lesson 10的閱讀板塊“Miss Rabbit and Mr Fox”教學中,教師從聽力任務導入,給學生逐段播放文本聽力資料,讓學生認真聽,找出關鍵人物、時間、地點,結合語境關系進行串聯,盡量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或推測故事的發展過程。教師在訓練學生邏輯思維的同時,讓學生先得到答案,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文章,然后再認真進行“Mr Fox and his friends”如何營救“Miss Rabbit”等問題的小組討論,記錄結果。
分層準備閱讀教學材料
教師在準備或提供閱讀材料時,要做到分層、分類,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其閱讀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給A層(基礎層)學生提供閱讀材料,要求其能夠通順閱讀、流利朗讀,并回答填空、連線等問題;給B層(有閱讀興趣)學生準備閱讀材料,資源的題材、體裁可以隨機組合,由學生自選材料,要求其不僅讀通讀順兩種材料,還需要分析材料之間的前后關系,摘抄自己認為有用的詞匯及句型。教師要鼓勵C層(潛力層)學生將自己收集到的閱讀資源分享出來,以激勵基礎層的學生,促使基礎層學生從多種途徑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與教材主題相關的資料。
分層設計與布置作業
課后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必要延續與有效鞏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閱讀素養的提升需要課后任務的強化鞏固。因此,課后作業不僅要有層次,更要形式多樣,分別對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個性化成長目標。學生完成課后任務的形式也可以相對開放,如可以通過自己感興趣的英語網站或專業學習平臺去搜集資料。
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需要從語言基礎詞匯、語法知識、閱讀策略、閱讀技巧等多方面下功夫,不斷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細節判斷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及主旨概括能力。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考慮學生既有知識特點和能力的差異,用綜合性教學任務、差異化閱讀材料和自學指導型學習任務清單,讓學生在分層指導下更好地學習、記憶、應用知識。同時,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變化和成長表現,不斷調整層次劃分和分層教學展開時機,從而保證學生學習動力的持久性。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