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教育中,數學占據著關鍵的地位。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必須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運用科學且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引入項目化教學法是很有必要的,教師以項目的方式進行教學,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構建起項目教學模式,讓學生參與到項目研究中去,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學生在項目操作過程中學習,學習質量良好,學習能力提高,突出了主體地位。學生由傳統的被動機械式學習轉變成積極主動的項目式學習,在提高知識運用能力的同時培養了綜合素質。
課前做好項目準備工作
以小數教學為例,教師以此為項目主題,讓學生在項目活動中掌握小數的基本概念,然后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小數。此時學生會發現,小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為確保項目順利且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師需要進行相應的項目規劃。教師激勵學生用數學的視角去探索日常生活的難題,然后尋求答案,針對找到的難題,采取數學的手段來處理。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夠豐富,知識的接受能力也局限于直觀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滿足學生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生接受的項目任務為主線,在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深入探索知識。教師基于這個思路設計項目教學活動的方案,確保提出的問題得當,能夠引發學生思考。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項目運營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自主解決項目問題。
在小數教學中,相關基本知識是小數加減法和小數乘除法。在項目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家庭每日開銷的賬單,對各項賬目總數有所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此外,學生在項目中是作為小主人存在的,他們通過項目活動感受到父母賺錢的艱辛。
項目活動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生喜歡各種各樣的活動。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滿足學生的喜好,還要將知識以項目活動的方式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意識,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全心投入。
在項目活動“認識小數”中,教師提出學生需要解決的任務,明確項目開展的流程,讓學生對項目活動有初步認識。教師需要先確定項目的主題,接著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以這些小組為基礎,自行活動,以完成項目任務。需要強調的是,活動的主題應與生活息息相關,這樣可以讓學生明白,本課所學的所有知識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實際應用之處,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主思考能力,使他們能夠從生活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并逐步解決問題。教師通過這種模式開展數學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逐漸掌握項目學習的方法,使學生知識的吸收和理解效率也相應提高,數學思維和問題處理能力得以增強。
以提問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項目活動的過程中,提出的問題要能夠引發學生深入思考。教師在課堂項目活動中要善于提出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活動參與意識,使其更好地投入學習。這不僅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幫助,還能提升學生的素養。教師在項目活動中對學生提問,能促進學生按照正確的方向思考,進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使其在活動情境中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素養。
教師通過提問來教學小數,讓學生深入思考。如教師可以把一些蘋果放在講臺上,讓3個學生各拿走4個蘋果,問所有學生:“這3個學生拿走的蘋果在蘋果總數中占有比例為多少?”然后,教師繼續提問:“桌子上還有8個蘋果,在蘋果總數中占有比例為多少?”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并深人思考之后,寫出除法公式8÷20=0.4。教師針對除法概念進行講解,讓學生深入理解“小數點”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教師在此過程中向學生講解小數的概念及生活中常見的小數問題,鼓勵學生學會用靈活的數學方法解決問題。
學生對于小數知識的學習感到有難度,在項目活動中與同學交流,接受教師的指導,有助于正確理解小數知識,同時在活動場景中能夠進一步激發探究知識的欲望。尤其是將學生活動內容融入項目活動,能讓學生產生親近感,認識到小數問題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使其從多個角度理解數學知識,不斷擴展視野。學生在項目活動中將相關知識銜接起來,逐漸形成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掌握數學知識規律,對于活動內容及與小數之間的聯系能夠從邏輯的角度出發展開探究,邏輯思維得到培養。
學生喜歡不斷探索未知事物。為了滿足學生的探索欲望,教師在項目活動中對學生提問時要強調新奇性,能夠引發學生的興趣,使其樂于自主思考,甚至不需要接受教師的思維引導,而是從自身的思維特點出發解決項目問題,直至最終完成項目活動。在項目活動的特定環境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特點,以提問的形式吸引學生的眼球,使其能自主探究項目活動中的新奇事物,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項目活動中一個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依次深入,只有一個問題解決之后,才能準確解決下一個問題。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后,會集中注意力,進一步理解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創設與項目有關的課堂教學情境
將項目式學習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創設與項目相關的課堂教學情境,將抽象的知識以活動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讓學生參與其中,保證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師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在特定情境下從活動的角度獨立分析和深入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設置科學合理的項目情境,按照既定的教學計劃逐步推進,讓學生在項目情境活動中獲取、理解和運用知識。學生在項目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更容易,思維更加活躍,這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教師在設計項目內容時,應從教材內容出發,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以項目活動的形式在課堂上舉辦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項目內容的生動有趣,并樂意參與其中。教師通過應用項目化教學法,引入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內容,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課堂情境,可以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明確,小學數學教學要收到顯著效果,就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以項目活動帶動教學創新。在項目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投入項目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教師要以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步推進活動,使學生掌握知識、提升素養。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項目活動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并在項目實踐活動中體現出來。學生在參與項目活動的過程中,增強了探究意識,自主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增強了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提高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習質量。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實踐研究”的成果。課題批準號:2022YB1148。課題結項證書號:2023YBJ0985)
(常濤單位系延津縣馬莊鄉常新莊小學,趙彩霞單位系延津縣文巖街道建設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