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如何以評價改革促育人水平提升,為生命成長賦能,是擺在學校面前的重要命題。各級各類學校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遵循教育規律和生命成長規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做好頂層設計,營造綜合素質評價的濃厚氛圍
教育是基于生命、發展生命、完善生命,并最終使個體生命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獲得幸福人生的偉大事業。學校要以尊重差異、賞識個體、讓每個生命和諧美好生長為宗旨,積極進行學生綜合素養評價改革,以多元評價促進生命成長。
學校要大膽改革傳統的紙筆測評,通過“動手做、用眼看、動嘴說”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文明禮儀、生活自理、學科知識等方面的綜合測評。例如,低年級以闖關游戲的方式進行評價;中年級打破學科邊界,采用學科融合的方式進行評價;高年級加入項目化學習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由此把單純對知識的考查轉化為對素養的評價。同時,學校還要營造綜合素質測評的濃厚氛圍,在走廊里、墻壁上書寫“生活自理我能行”“關注成長過程,尊重個性發展”等標語,邀請家長全程參與素質測評。
關注生命個體,讓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更加多元
學校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分為基礎性發展目標和學科性發展目標兩大類。基礎性發展目標包括道德品質與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審美與表現、運動與健康四方面,學科性發展目標側重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評價。
學科知識是基礎。除傳統的書面測試外,語文還要增加認讀、背誦、口語表達等內容;數學要增加實踐操作,如撥鐘表、擺圖形、測量物體等,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英語書面測試要結合書寫臨摹和詩歌鑒賞的文化體驗類試題,增加口語表達,讓學生的第二語言學習變得生動有趣。除語文、數學、英語外,學校還要把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納入測評范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人際交往是前提。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同時對學生的餐桌禮儀、問候禮儀等方面進行評價,真正做到以評價促養成,引導學生在日常的人際交往、學習生活中時時處處說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
生活自理是導向。學校要結合生活實際,設置疊衣服、系紅領巾、整理書包、垃圾分類、購物預算等生活技能評價內容,并對學生的飲食習慣進行測評,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安全常識是保障。為了將安全意識根植于學生內心,學校要通過評價把安全教育貫穿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低年級學生要正確說出父母的聯系電話、家庭住址;中年級學生要了解如何撥打緊急求助電話,以及遇到危險如何自救;高年級學生要知道怎樣安全乘車、正確使用電子產品、預防食物中毒等。
綻放生命光彩,以評價改革促進教育品質提升
教育評價直接引領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多元評價的指引下,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升級,由單純關注書本知識、學業分數到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由關注學生素養的提升到關注每個學生生命質量與生命狀態的持續發展。教師把“千人一面”的統一性作業轉變為“因人而異”的差異性作業,把作業場地由教室、書房、課外輔導機構擴展到操場、社區、大自然,讓作業成為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發展思維品質的有效載體。
學校的多元評價改革也提升了家長的育兒理念。每次綜合素質評價中,學校都邀請家長當評委,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成長變化,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全面發展,家校關系和親子關系也變得更加和諧。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