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減”背景下,傳統課堂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人們對智慧課堂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2022年,教育部以“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為抓手,全面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助力一線教育教學加速轉型。基于此,只有重構學校教育教學新樣態,構建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新路徑,才能有效落實“雙減”政策,真正實現減負提質、全面育人的目標。
基于對近年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優質課例的研究分析,筆者發現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日益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互動性等特點。筆者通過梳理優秀課例的共同關鍵特征,剖析促進師生智慧成長的關鍵要素,總結提煉出基于智慧環境的綜合解決方案,賦能學校發展,助力師生成長。
一、智慧課堂教學模式構建原則
(一)以“智”為擎,布局智能環境
智慧課堂的核心要求是依托納米黑板、觸控白板、電子展臺等現代信息技術,創設智能、高效的教學環境,引導教師進行多媒體演示、實時互動、資源分享等課堂實踐,實現更加有效、有針對性的教學和個性化學習。這就要求學校采取適度超前原則,統一規劃、建設布局“智能化工具、學習資源”等智慧教學環境。教師需針對不同學科、階段及課型,整合現有信息資源,優化教學設計和流程,引導學生深度參與智慧課堂的學習。
(二)以“智”融合,豐富立體互動
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應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為前提,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節的核心需求展開教學,對互動環節進行創新設計,通過小組合作、問題解決、實踐探索等互動形式,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通過數字資源、互動答題、游戲模塊等交互體驗,實現立體溝通,環境交互,引導學生在情境任務的驅動下開展學習活動。
(三)以“智”提質,注重多元評價
智慧教學評價是“教”與“學”的雙方多元測評,是通過立體化、多元化地評價學生的智慧“學”,來檢驗教師智慧“教”的能力。傳統課堂的評價往往以自評、同伴評、教師口頭評價等為主,教師掌握的學習情況流于表面,并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為改變這一情況,教師可利用智慧軟件平臺,通過即時評價、數據分析等途徑,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成果和綜合能力進行精準評估,從不同角度來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
二、智慧課堂教學模式創新路徑
(一)智慧導入煥發課堂活力
教師可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引入探究性問題,創設場景情境,形成有效的課前導入,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為教學內容做好鋪墊,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同時,教師可借助數字教材中的課本配套資源,點擊章節標題旁邊的按鈕,跳轉到對應的圖片、視頻資源,讓學生對學習內容形成基本認知,便于熟悉新課或復習舊知。這相較語言描述更為豐富,更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
例如,教學小學語文《小小的船》時,教師要求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自然之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并通過運用數字教材中的動畫演繹,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利用網絡搜索提取,展示動畫等預制資源,預設問題,引發學生思考。
教學小學數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教師整合利用網絡資源,制作分配小棒的動畫,展示將10根小棒分為2組、3組、4組等擺放情況,通過展示結果驗證學生猜想,激發其強烈的求知欲;利用“線上博物館”“網上紅色教育主題展館”“VR 景點”等場景類數字資源,創設教學情境,呈現真實場景,通過視覺感官刺激讓學生更直觀、更立體、全方位地理解教學內容。
(二)學科工具助力探索新知
交互式多媒體的快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課堂樣態。簡單直觀的學科工具,能讓教師把難以描述或無法具象表達的知識難點,以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
在學習新知識時,教師可直接調用交互式多媒體配套的各種學科相關小工具,開展豐富的新知教授活動。教師可以利用仿真實驗功能,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簡單的課堂實踐演示,如利用識字工具的筆畫演示、朗讀等,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學活動。教師還可以調取鋼琴、識譜工具,將教室變為功能齊全的音樂教室;利用畫格工具,構建幾何圖形,改變往常拿著大件小件的教具穿梭于各個教室之間的情境。在自然科學等學科教學中,教師可利用設備投屏功能,對難以觀察或抽象的事物,通過放大操作等,實現由小變大、由快變慢的過程。
以交互式多媒體軟件為代表的學科工具在新知識教授的過程中,起到了越來越顯著的作用,有效助推學習活動的進展。
(三)及時互動強化知識重點
課堂中的互動游戲環節是對教學內容的鞏固與強化,充分體現了教與學有效性這一重要指標。由于課堂時長的限制,一些教師教學節奏快,復習鞏固得不到有效實施,造成學生知識掌握不扎實。這時,主流教學軟件中提供了大量互動功能模塊,如趣味分類、超級分類、選詞填空、知識匹配、分組競爭、判斷對錯等。教師可根據課堂教學的不同環節,設計形式多樣的交互式活動,操控交互式數字資源,提升課堂練習的趣味性,提高復習的針對性。
例如,在小學英語單詞教學中,教師可選用“趣味分類”模塊設置課堂游戲,兩組學生分別將掉落的單詞蘋果裝在所屬的字母音標水果籃內。這一游戲不僅鍛煉了學生的靈活反應能力,還打造了輕松愉悅的趣味課堂。針對學生英語發音不足之處,英語數字教材中提供了逐句對比原音并錄音、課本歌曲跟唱伴唱、關閉原音、隱藏字幕等功能,引導學生跟隨學習優美、純正的語音語調,改善學生口語發音,強化記憶,鞏固復習。
(四)精準評價靶向薄弱環節
精準評價與反饋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環節。教師可利用教學軟件,收集學生實時的學習數據,對學習結果進行大數據分析,從而智能靶向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精準施教,增強評價的客觀性、精準性、高效性。
教師可以使用投屏設備或手機同屏功能,將學生的課堂練習、成果作品進行展示。教師還可以使用班級管理評價軟件,將“積分爭星”等評價工具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以在保持良好班級規則和秩序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活動,激發學生的表現欲。
(五)總結拓展提升學習效果
總結拓展作為課堂教學的最后環節,不僅是對整節課的梳理總結,也是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體現。
例如,在教學初中音樂《長江之歌》時,教師通過回顧總結,加深學生對影視音樂的認識,使其產生繼續學習和了解體驗的愿望。教師還可以利用教學軟件中的“計時器”功能,組織學生在有限時間內,以搶答形式歌唱影視歌曲,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拓展延伸、深入思考,切實提升教學效果。
智慧課堂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施,是智慧教育落地的關鍵。在技術賦能發展的今天,通過優化教學環境、資源整合、互動協作、精準評價等,可以重構課堂結構,構建形成多角度、多場景、多需求的應用模式,為區域中小學校向智慧教學轉型提供更有效的實施路徑,讓信息技術為落實“雙減”保駕護航,為教育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