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10年前,我帶著滿腔熱情踏上三尺講臺,開始了我的教育生涯。一路走來,我在忙碌中快樂,在奮斗中成長,心懷夢想,且行且歌。
特別的女孩兒,特別的故事
剪一頭碎碎的短發,穿一條破洞牛仔褲,使她在同齡人中顯得格格不入。第一節語文課上,她總是不等我的話說完便急著接下一句,迎來同學異樣和好奇的眼光,她也只是報以不屑的一瞥。
我對這個特別的女孩兒充滿了好奇,卻不敢走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是在一個晚上,政教處老師打電話通知我班里的一個女生在宿舍和其他班的學生起了沖突。在政教處見到她時,她仍一臉不屑。第二天,我幾番打電話催促,終于見到了她的母親,一個見到孩子劈頭蓋臉就打的女人。看著眼前的情景,我明白了點兒什么。
很長一段時間里,叛逆、惹是生非、被同學孤立,便是這個女孩兒初中生活的主旋律,直到我再次見到她的母親。那是一次期中考試,女孩兒有發燒的癥狀,她不停地給母親打電話,卻不見家長到來。從早到晚,我帶她到衛生院看了3次,直到次日凌晨1點,才在校門口見到她的母親。我清楚地記得,那是女孩兒第一次真誠地笑著和我說再見。此后,她變得跟以前不太一樣,雖然仍時常犯錯,但面對自己的錯誤更多的是虛心認錯,而非一臉不屑。
3年了,這個特別的女孩兒在不斷地進步和成長。我也因她而對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的認識:只要用心付出,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用愛溫暖折翼的天使
她16歲,還是一名初二學生。大家可能感到奇怪,16歲怎么才上初二?因為她很小的時候遭遇一場車禍,雙腿失去了行走能力,體弱多病,上學比同齡人晚了兩年。
七年級剛入班時,看到這個坐在輪椅上的女孩兒,我的心里五味雜陳,不知該如何對待這個特殊的孩子。
一天晚自習后,我試圖找個話題,和這個孩子聊上一會兒,然而這場交談卻成了我一個人的“獨白”。通過其他同學,我了解到女孩兒很小的時候便遭遇了車禍,她的母親因此喪生,她也從此與輪椅為伴。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漸知人事,母愛的缺失讓她愈發孤獨。
幾經周折,我找到了讓她打開心扉的方式。在每周一次的隨筆中,她這樣寫道:“我從小就是個絕望的孩子,想到未來,眼前一片黑暗。看到身邊的朋友都有所作為,自己卻一無所有,反而還要連累別人,真的很絕望。記得剛上小學時,我第一次自己坐輪椅回家,校門口擠滿了接孩子的家長。過門口的臺階時,輪椅突然斷電了,我的書本都掉在地上……”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有《秋天的懷念》一課。在這課的講授中,我向學生推薦了史鐵生的相關作品,介紹了他的生平,尤其是他在遭遇命運的出其不意之后對生命的不放棄。同時,我以學習這一課為契機,推薦女孩兒閱讀張海迪的《輪椅上的夢》《生命的追問》,和她談生命的脆弱與頑強,談人生的不幸與希望……
3年匆匆而過,她順利考入高中,畢業后開了間花店自食其力。一別數年,我收到她發來的微信:“如今,我是一個開朗、樂觀的女孩兒。別人都說我特別堅強,每天都是笑臉迎人,對待同齡人就像大姐姐一樣,常給他們帶來歡笑,做事成熟穩重。有人問我是否恨過生活帶給我的種種困擾,是否抱怨過命運的不公。我總是淡淡一笑:‘我不恨這種充滿困難的生活,是它把我磨煉得更堅強。’我用花的芬芳、樂觀的笑溫暖、感染他人,也讓我的人生更有價值。”回想當年,有幸帶給這個女孩兒些許溫暖,我感受到了為人師的價值與自豪。
回顧我的教育工作歷程,有坎坷,有辛酸,但也有收獲,有成長。前路漫漫,我將繼續以奮斗的姿態,書寫無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