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主要內容是思政教育,在小學階段占據重要的地位,能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思想性,文以載道,承載傳承文化的責任。這兩門學科間本身就有很多融合與共通之處。為此,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要有針對性地從課堂授課內容、課堂教學方法、教學研討活動等方面,探尋有效融合點,實現兩者的巧妙滲透融合,實現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材內容的滲透融合
小學階段,學生的生活經驗較淺,不具備完善的接受能力與理解能力,自身體驗、認知水平有限。大多數學生對語文課文中蘊含的道德與法治內容無法深入理解,如職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抽象概念只能機械記憶,沒有將其與日常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更沒有進行實踐應用。而與單一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語文課程內容涉及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活動、大自然景物,其題材主要來源于學生日常熟悉的、感興趣的人或事,更契合他們的認知發展水平,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所以,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語文課程教學,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做學習的主人》時,教師了解到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無法靜心閱讀,對閱讀的內容一知半解,無法延續之后的創作等學情。于是,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了一定的整合,將兩個學科的知識相互融合,讓學生直面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規劃學習作息,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逐漸提高學習的效率,真正有效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感受學習的快樂。由此,以跨學科學習促進教學,生成真實、有效且有思維含量的融合課堂。不僅如此,在教學語文口語交際《請你幫個忙》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一定的延伸,讓低年級的學生知道向別人尋求幫助時要有禮貌、說話清、臉帶笑。學生不但學會了在困難面前選用恰當的求助方式,而且感受到了互幫互助的溫暖與快樂。這個教學過程既能幫助學生快速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和主題,又能讓學生受到積極正面的影響,使學生意識到講文明懂禮貌的重要性,同時又可以幫助學生觀察生活,更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特別是二者自然的融合,可以觸發學生的深入思考,這也正是對語文課堂的延伸。
教學方法的有效融合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渠道,也是教育實踐的重要場所。多元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主要途徑,這要求教師重視課堂,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獨特作用。鑒于此,教師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時,要依據原有的課文基礎,結合課文的中心思想,借助語文元素,將對應的道德與法治融入課文,有效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這樣一來,就能夠引領學生在課堂上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促進道德與法治和語文的融合,使學習更加觸及生活和社會,促使學生基于生活實現情境化學習,發揮課堂的育人功能。
在習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等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表演,討論交流,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小伙伴嘴饞摘杏,是應該及時制止呢,還是應該像奶奶說的那樣“杏熟了,讓鄉親們都嘗個鮮,果子大家吃,才真的香甜呢”?小伙伴的小木船摔壞了,他們之間有了矛盾,該怎樣想辦法去化解矛盾、和好如初呢?教師的引領、感悟,讓學生在了解課文寫法的同時,學習與小伙伴溝通交流的方式、方法,體會互幫互助的友善,懂得“寬以待人”“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學會溝通交流》時,教師利用主題活動開展教學。課堂上學生分組討論,各抒己見,在自主、合作、研討過程中,引用日常生活或課本中的事例,進行激烈的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知道了溝通交流的重要性,同時明白了在對待不同看法時要學會換位思考,與人溝通要真誠,這樣就可以促進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關愛他人,培養良好的溝通習慣。
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除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應當想辦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行為習慣,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德潤心靈。由此可見,把語文教學和道德與法治結合,可以在提升學生文化素養的同時,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教研活動的巧妙融合
教研工作不僅是學校教學的一項主要工作,還是重要的教學形式。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教研活動的融合,讓教育多了一種可能。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不再是一科的獨角戲,而是整合各科的大會演。教研活動的開展讓教師感受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探索適合自己學情的教學新思路。基于此,教師要立足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目標和語文學科基本要素,悉心尋找二者教研活動的融合點,認真設計教研活動形式,構建“道德與法治和語文”融合課程的主題體系。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生活離不開他們》時,教師在課堂上融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成果——古詩文,“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目的是讓學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引導他們認識到每個勞動者應盡己所能,愛崗敬業。教師在環節設計上以“創設情境、再現情境、模擬情境”為線索,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產生共鳴,珍惜勞動者為人們提供的便利,明白父母也是勞動者,讓學生對父母充滿自豪與驕傲,拉近了與父母的距離。
在教學《囊螢夜讀》時,教師通過文言文聚焦“四讀”,引導學生從讀準字音、讀懂文意、讀出韻味、讀中感悟這一路徑,由淺到深,層層深入,突破重難點,實現教學目標。學生在“讀”中感悟車胤勤奮好學的品質。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車胤夜讀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帶領學生在情境中朗讀品味,加深對人物品質的認識,了解“囊螢映雪”成語背后勤奮刻苦的深刻意義,汲取成長的力量。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言文素材及語文課堂上學習過的經典古詩文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促進學生的道德感知,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古文經典名句所傳遞出來的道德標準,贊美勞動最光榮的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小學道德與法治和語文兩門學科存在很多共通點。有效融合教研活動不僅是兩門學科的融合,更是智慧的融合、資源的融合。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的對接、主題的統領,依托真實情境,既要承認學科、基于學科,又要發展學科、超越學科,不斷反思創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落實新課標精神,貫徹新課改理念,實現學科的真正融合。在未來的融合教學中,教師要打造更多優質的課堂,收獲更美的教育風景,綻放更絢爛的教研之花。
總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和語文跨學科課堂教學的融合研究,不僅能助力思政教育的發展,還能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創新。因此,教師要抓住課堂,創設多元的教學方法,開展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巧妙地滲透思政教育,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一般課題“小學道德與法治和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有效融合的實踐研究”的成果。立項編號:JCJYC231009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