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是學生學習、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場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陣地。在語文課堂上,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交流是不可或缺的。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深度,可以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的語言表達。那么,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深度呢?
一、明確語文課堂的教學意義
一是增強學生文化自信。語文課程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生通過學習語文,可以了解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二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語文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等,這些能力對于學生的發展尤為重要。
三是提升學生人文素養。語文課程包含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語文課程,逐漸學會運用口頭和書面語言表現美、創造美,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
二、如何拓展語文課堂教學力
(一)引入跨學科知識
要在語文課堂上適當引入其他學科的知識,如歷史、地理、藝術、科學等,增強語文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例如,教學《夸父逐日》時,筆者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查閱《山海經》。《山海經》中詳細介紹了中華大地的山川寶藏,保存了大量的神話資料,涉及天文學、地理學、動物學等,可謂包羅萬象。其中的神話故事,蘊含著英雄的情懷,孕育著科學的萌芽。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通過圖像、聲頻、視頻等多種形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意境。如教學《月光曲》時,教師以貝多芬的鋼琴曲《獻給愛麗絲》導入,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拉近角色與學生的距離,拉近時空與現實的距離。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走進文本,步入新知,在視覺與聽覺的有機融合中了解貝多芬的創作過程,感受樂曲的情感變化,領悟文本的內涵與深度。
(三)拓展課外閱讀
教學《祖父的園子》時,教師如果只針對文本,呈現的就是一個天真可愛、淘氣靈動、充滿童真童趣的小姑娘,一位慈愛、樸實勤勞的老人,以及滿園子的生機與活力……教師如果引導學生閱讀《呼蘭河傳》,了解作者蕭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成長軌跡,就會讓學生深深感慨:作者的實際生活充滿磨難,她的童年、青年時代乃至后來的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幸福于作者而言,就是這段快樂的園子生活。學生對作者的成長經歷有更多認識,就更能走進作者的情感深處,感受其對園子、對祖父的深深眷戀。
所以,課外閱讀是拓展語文課堂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層次的挖掘,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促進深度教學。
(四)開展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這一方式,可以幫助學生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促進課堂氛圍的活躍。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設置一些延展性話題,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彼此的看法和觀點。如教學《將相和》時,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要求其以小組的形式探討如何以課本劇的形式展現文本。學生在討論中激發了創作熱情,加深了對課文的領悟。
(五)結合實際生活
語文學習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來。如教學寫信、寫通知、寫留言條時,教師讓學生模擬真實場景,在實際生活中使用應用文,從而更好地理解應用文的寫作技巧和規范格式。
總之,要想拓展語文課堂,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讓語文無處不在,處處留痕。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