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名校長說起自己的學校,都有宏偉的藍圖和清晰的路徑,因為那是他們深思熟慮的產物。他們把學校當作自己孕育的孩子,自然能事無巨細、如數家珍。
去年,我參加了河南省“萬名中小學校長培訓計劃”的培訓,有幸聆聽了上海市特級校長張志敏的一場生動而深刻的講座。他從學校管理講到如何提高辦學品質,再到怎樣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使我深受啟發。下面,我談幾點自己對學校管理的感受。
校長領導力的三重境界
張志敏校長認為:校長的第一重境界是稱職的校長,稱職的校長管“形”,指的是校長要領導教師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和行事規則;校長的第二重境界是優秀的校長,優秀的校長聚“心”,指的是校長要帶領教師共同奮斗,團結一致,培養集體人格;校長的第三重境界是育“神”,指的是校長要帶領全校師生構建學校文化。他的講解讓我想到了李希貴校長的“領導者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使你的被管理者成為你的服從者;第二重境界是通過你的個人魅力、業績、能力,使你的被管理者成為你的追隨者;第三種境界是把你的追隨者變成領導者。
校長要有教育情懷
教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校長既要有管理能力,又要有教育情懷。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應像張志敏校長那樣,堅持以人為本,始終站在教師、學生和家長的角度思考問題,把他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在工作中,我們不能“拍腦袋”決策、草率行事,而要讓每一個教職工都感受到自己是學校的主人,是學校發展的主體。只有以校長的人格魅力和專業智慧影響和感召教師、學生和家長,才能增強他們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在與教師、學生和家長的交往中,要注意語言規范、行為文明,這是校長教育情懷的外在表現。
校長要打造學校文化
文化是學校的靈魂,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校長治校的關鍵。一所學校辦得成功與否,與校長的個人修養和領導能力有很大關系。好的學校文化可以讓師生感受到濃濃的人文氣息,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張志敏校長提出,學校文化建設就是要形成尊重、和諧、友愛的良好氛圍,在工作中形成自己獨特的理念,并經過長期實踐形成具有特色和個性的辦學目標。
一所學校不僅要有一個好校長,還要有好校風、好教風、好學風。張志敏校長提出的幾條建議,讓我感受到了他對學校發展、教師成長和學生成長的關注和用心。所以,一個好校長是優秀教師和優秀學生共同成長路上的領航者。
校長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專業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校發展的質量。在當今這個知識經濟時代,教師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激烈的競爭。誰能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誰能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誰就能在未來教學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教師要具有終身學習意識,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理念,完善自身知識結構,加強文化修養。知識就是力量。一個人學識越淵博、修養越高,就越富有人格魅力。
教師只有擁有豐厚的學識底蘊,才能更好地發揮示范作用。教師還要注重實踐積累和反思提高,不斷學習,善于積累教育實踐經驗,提高教學反思能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在實踐中更好地進行教育教學研究。
我認為,校長首先應該是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一定要有教育情懷,才能辦好的教育;一定要德才兼備,才能當好教師、學生的表率。校長要懷揣教育的夢想,認真讀書,潛心鉆研,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在工作中尊重每一個平凡而高貴的生命,培養幸福的人。
(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