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要:2020年,中國提出“30·60目標”,這是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莊嚴承諾,我國將基于現行社會經濟體系進行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目前我國的綠色金融體系仍在不斷發展完善中,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碳市場領域為實現我國“雙碳”目標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本文闡述“雙碳”的發展背景,結合當前我國碳市場的現狀,探討其面臨的問題、挑戰與機遇,提出促進其發展的策略建議,為實現“雙碳”目標貢獻智慧和力量。
關鍵詞:碳中和;碳市場;綠色金融體系
引言
隨著人類活動,傳統工業的擴張導致化石能源大量使用,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不斷增高,引發越來越多的氣候問題,氣候變化危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持續發展。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碳中和”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在2020年宣布了“雙碳”目標后,陸續出臺了碳排放權交易相關的管理辦法以及細則,并建立和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對于規范和引導碳市場健康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
一、碳市場的內涵
碳市場是碳交易的市場,實質是將碳排放權利作為一種資產標的進行公開交易從而市場化減排的機制。狹義上是指企業間就分配的溫室氣體排放權進行交易形成的市場。廣義上泛指服務于限制碳排放的所有活動的市場。既包括碳排放權配額以及金融衍生品交易,也包括基于碳減排的直接投融資活動以及相關金融中介等服務。
按是否具有強制性,碳市場分為強制交易市場和自愿交易市場。強制交易市場是指由國家或地區法律明確規定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并據此限制各企業的具體排放量;后者是指企業通過內部協議,相互約定溫室氣體排放量,并通過配額交易調節余缺。從國際上看,目前以歐洲和北美最具代表性,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于2005年初開始運行,是典型的強制碳市場,也是迄今成熟度最高的碳市場,目前覆蓋27個成員國和3個非歐盟國家。美國的區域溫室氣體倡議(RGGI)于2009年正式生效,是美國第一個強制交易市場。目前全球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形成了兩大機制、多層次的交易體系,整體而言,歐洲和北美的碳市場發展較為領先,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美國的區域溫室氣體倡議等都是比較成熟的碳排放權交易體系。
二、我國碳市場發展現狀
我國碳市場發展起步較晚,還處于初級階段,碳市場還存在諸多問題,但整體發展迅速快、發展潛力大,未來將有更多的機會和挑戰并存。截至2023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共納入2257家發電企業,碳累計成交量約4.4億噸,成交額約249億元,碳交易市場初具規模。
(一)我國碳市場發展歷程總體分為以下3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2—2012年):主要參與《京都議定書》后的國際區域清潔發展機制項目,該項目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開展項目合作,通過項目合作實現發達國家的減排承諾,領域主要集中在風能、太陽能等。
第二階段(2013—2020年):區域試點階段。我國先后批準“7+1”個試點區域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隨著8個試點碳市場陸續開始上線交易,有效降低了試點地區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也為全國碳市場建設奠定了基礎。但由于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存在差異,其運行效果也呈現出較大差異。從成交量來看,廣東、湖北、深圳的碳交易量位于前列,北京、上海的碳市場發展規模處于中等水平,重慶、天津和福建的碳市場較為低迷。
第三階段(2021年—):全國碳交易市場運行階段。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發電行業被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預計將來,石化、化工等七大行業也將逐步被納入全國碳市場。經過兩年多建設運行,全國碳市場總體運行平穩,配額價格總體保持穩中有升,達到了預期建設目標,為推動雙碳目標發揮了積極作用。
(二)我國碳市場的運行機制
我國碳市場有穩定的運行機制,運行機制分為三部分。首先,國家確定整體減排目標。國家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等因素設定重點排放單位的碳排放預算,確定年度排放總量限額。其次,采取配額制度。根據我國配額總量,各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向本區域重點排放單位免費發放年度碳排放額。最后,控排主體根據碳配額需求在碳市場進行交易。我國現行碳市場交易分為強制性配額交易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交易,見圖1。碳交易機制主要包含兩種方式:(1)在強制減排市場中,碳配額不足與配額盈余的企業通過資金交易來買賣碳配額,碳配額不足的企業通過購買碳配額以規避高額處罰,而碳配額盈余的企業通過賣出碳配額賺取收益;(2)在自愿減排市場中,控排企業可以向實施碳抵消的企業購買經過量化核證并備案的減排量,從而抵消一部分自身的碳排放。
三、我國碳市場存在的問題
(一)碳交易制度體系尚不成熟
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制度體系尚不成熟,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2021年以前,我國關于碳排放權交易管理立法位階較低,沒有專門的法律、行政法規[2],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管理主要依據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規章、文件執行,權威性不足,難以滿足規范交易活動、懲處違法行為等實際需要。
2024年2月,國務院頒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下稱《條例》),該《條例》將于2024年5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是我國碳市場管理的最新上位法,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第一部專門的法規,首次以行政法規的形式明確了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制度,該條例將構成碳交易等相關規章制定的依據及綱領,開啟了我國碳市場的法治新局面。
《條例》施行后,我國將初步建立一套相對完備的制度框架體系,初步形成擁有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標準規范組成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法律制度體系。但是立足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總體仍屬于新事物、我國碳制度體系并不成熟,仍需要在發展中不斷探索和創新適合中國的碳市場制度體系。
(二)市場參與主體還不夠廣泛
中國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發電、鋼鐵等八大重點行業,這些行業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占我國總量的75%左右。目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參與主體只有電力企業,截至2023年底納入的發電企業數量為2257家,但基于中國目前的“雙碳”目標,納入的行業和企業數量仍亟需擴大,市場參與度和活躍度仍待提高。同時全國和試點區域碳市場的交易產品金融化程度并不高,個人和投資機構不允許參與到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進行交易,市場自我調節保護機制有待建立,市場的彈性與穩定機制有待加強。此外,重點排放單位參與碳市場主要為了滿足履約需求,“潮汐現象”較為明顯[3],積極主動參與者較少。
(三)碳市場配套保障不足
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交易系統和碳排放數據報送系統3個配套保障系統雖已初步建成,但是碳市場仍存在諸多問題,如碳排放統計核算核查能力不足、缺乏碳足跡管理體系、缺乏長效的協同監管機制、缺乏碳市場專業性人才等。此外現有基礎設施體系不成熟,科技化、智能化程度不足,影響多層次碳市場體系的發展需求,難以支撐競價、詢價等場內和場外多模式,對多品種產品同時上線交易、清算結算、風險控制和監管等。
(四)碳市場分散、不活躍
當前,中國碳市場是區域試點市場與全國碳市場并存的狀態,試點碳市場發展早于全國市場,為全國碳市場發展奠定基礎,但是全國和區域市場屬于分割狀態,參與主體只能選擇一個市場進行交易,只能遵循參與市場的規則。同時我國國內碳市場尚未與國際碳市場真正接軌,國內碳市場與國際碳市場也是分割狀態。所以我國碳市場的分割狀態影響聯動效應,碳市場難以發揮價格信號作用,不能發揮良好的市場功能。
從全國碳市場而言,碳金融屬性有待加強,碳市場配額主要靠國家行政設定,并以國家免費發放為主,分配相對寬松,同時各試點碳減排目標和配額分配政策不穩定、碳產品結構單一等,市場機制作用弱,導致市場預期低,交易不活躍,嚴重影響價格信號的效果。此外碳產品流動性差,碳價遠低于國際水平,碳價過低也難激勵重點排放單位及相關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引導綠色投資。
四、我國碳市場發展建議
(一)加快制度體系建設
從國家層面,全國碳市場要建設清晰、長遠的頂層架構體系。雖然《條例》確立了頂層碳排放權交易管理的基本制度框架,但仍需要根據市場發展狀況豐富完善碳市場相關法律法規,不斷出臺更具體、操作性更強的配套規章、辦法、標準等作為支撐,制定全國碳市場配套制度和細則,并加強碳排放權的法律屬性和金融屬性,同時加強政策協調,完善金融監管、碳稅等政策,加快我國成熟的碳制度體系建設。
(二)完善碳市場基礎設施
雖然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統一的碳交易市場,但是建設成熟的碳市場基礎設施,還需要學習借鑒國際歐盟等成熟碳市場相關經驗,不斷推動我國碳交易系統標準化、產品化、國際化,滿足多層次碳市場體系建設需求;其次是充分運用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利用區塊鏈技術推動全國碳排放權數據報送系統和注冊登記系統的建設;再次,明確碳排放數據報送、核查等流程,細化各利益相關方的責任與義務,并構建多方共治的監督運行體系;最后持續推動碳市場金融化,推動全國碳市場設施互聯互通,基于中國特色ESG制度建設,加快構建完善的碳市場配套設施。
(三)統籌碳市場,逐步擴大市場范圍
1.統籌協調全國與試點地區碳市場的關系。未來應當以統一全國碳市場為核心目標,依托試點碳市場交易平臺,推動構建碳金融現貨、衍生品等產品體系,加快統一壯大全國碳市場。還要加快國家核證減排量市場建設,推動全國碳配額市場和自愿減排市場的整合。
2.逐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和交易主體范圍。借鑒歐盟等成熟碳市場經驗,加快制定時間表逐步將其他重點排放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其次,根據各行業實際,分層分批次納入更多企業到碳市場;再其次對于參與主體,允許并鼓勵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類機構直接參與全國碳市場,為全國碳市場發展注入資金和專業服務,提升碳市場流動性和活躍度。最后,結合國際碳市場發展形勢,逐步與國際碳市場接軌對接,提高我國碳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4]。
(四)探索合理碳價機制
提高碳市場活力,激發市場價格發現機制。中國要積極借鑒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經驗,建立“市場穩定儲備”機制,探索合理碳價機制[5]。一方面國家要逐步擴大碳排放權交易主體范圍,推動石化、化工等七大高耗能行業盡快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提升市場容量,活躍市場交易;另一方面,適度放松其他機構及個人投資者的準入,激發碳市場活力,提高市場的效率和公平性,促進交易市場健康運行。同時在制定初始碳排放配額價格時將碳減排成本、國際碳價等因素考慮進去,循序漸進實行拍賣等有償碳排放分配方式,有利于發現市場價格,使市場機制發揮自身作用。
結語
我國的“雙碳”目標極具中國特色,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同時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時間的國家。無論是從排放量、時間還是從經濟現狀來看,中國要實現“雙碳”目標都面臨極大的挑戰。因此我國要加快布局碳市場,解決處理發展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充分發揮我國碳市場巨大潛力。通過逐步完善碳市場運行機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碳市場政策監管,推動中國碳市場高效、平穩和可持續發展,從而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汪鵬.風光新能源發電商參與多市場耦合交易模型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23.
[2]張增峰.“雙碳”目標下中國碳金融市場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22,42(07):1-3.
[3]楊晴,張毓.中國碳金融的創新與發展趨勢[J].金融博覽,2021(03):11-13.
[4]賓暉,張葉東.關于中國碳市場建設和發展的若干思考[J].環境保護,2022,50(22):11-15.
[5]袁曉華,馮超,焦小平等.關于加快高質量全國碳市場建設的問題研究及建議[J].中國財政,2021(24):43-46.
(作者單位:河北金融學院金融科技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