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奇淇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立足世界發展大勢和國家發展全局,著眼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緊緊圍繞“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牢牢把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出了一系列有關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論述。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并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即“高質量發展”之后的突出位置,極具戰略意義和深遠影響。
基于理論邏輯視角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的科學理論體系。理論是實踐的先導。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馬克思主義人學著眼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西方的哲學家們認為,要造就“和諧”與“完善”的人,必須依靠教育,全面的教育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古代思想家們認為,教育重在培育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要遵從“天人和諧”,要“內圣外王”。核心體現在孔子的“仁愛”為核心的格物致知誠意靜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理論;體現在韓愈《師說》中的“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及系列考察調研重要講話精神中提出的立德樹人、“三全育人”“五育并舉”和“十大育人”體系等育人理論,提出的“黨之大計、國之大計”“兩計”理論和“四為”理論。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從理論層面深刻解釋了教育發展的本質和規律,深化了我們從理論層面對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發展的新境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
基于歷史邏輯視角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的厚重歷史根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從歷史邏輯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重要論述根植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歷史中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教育思想,汲取了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磅礴精神力量,同時也借鑒了當今世界優秀教育成果,總結了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進行教育改革發展的歷史經驗,從縱向的時間維度對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創新進行了經驗的豐富和總結,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教育實踐相結合的重大成果和結晶,是我們做好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根本指引和遵循,我們必須倍加珍惜,要在“大歷史+寬視野”的歷史觀中去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的厚重歷史根基。
基于實踐邏輯視角深刻認識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的正確實踐路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堅持實踐標準,通過召開系列重大會議、印發系列重要文件,進而從制度層面構建了教育實踐的“四梁八柱”“宏偉藍圖”。在實踐層面上,通過精準扶貧的教育扶貧,扶貧先扶志和扶貧先扶智,于2020年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完成了第一個百年教育扶貧偉大事業,進而啟航了第二個百年教育振興的新征程。為建立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教育體系,黨中央提出了“雙一流”戰略,聚焦教育強國,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優先發展教育。經過不懈實踐,我國教育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推動了教育發展邁上了新臺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的豐富和發展,是黨的創新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高校要持續強化思想引領,增強理論武裝,強化“兩個鞏固”,筑牢意識形態陣地,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為指引,以“十大育人”體系為抓手,創新構建思政工作大格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