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歡
關鍵詞:資本主義現代化;現實的人;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新發展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原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具體應用。在馬克思人學理論的視域下認識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進而彰顯人的價值。
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邏輯起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1]”中國式現代化立足于“現實的人”,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人是一種總體性存在,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包括物質生產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不斷滿足人的需要并不斷生成的歷史。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就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正如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同時也看資本主義在發展自我的過程中又陷入了“資本人格化和人的物化”的陷阱中。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社會關系就表現為赤裸裸的金錢交易關系,資本主義社會不過是從人對人的奴役轉變為“物”對人的奴役,只有當人不需要為自己的生存奔波,人才能夠從“物”的奴役中解放出來。
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在實踐中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總體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在各個方面不斷提出新要求、解決新問題,致力于讓人民獲得滿足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馬克思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2],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主體力量,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馬克思肯定了資產階級推翻了封建統治,給予人民以一定的政治權利,但是資本主義社會并沒有改變人民群眾被壓迫的事實,只不過是以新的階級登上了統治地位,以新的方式壓迫人民群眾,因此人民群眾必須通過社會革命推翻階級統治,實現共產主義。
回溯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探索現代化的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多重主體性所“筑夢”的現代化。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內憂外患”的狀況下進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改造,從而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3]”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發展階段,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在滿足人民物質生活的基礎上,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大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新條件,為共產主義的實現提供新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旨歸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4]”馬克思的這一論斷是對資產階級社會人的異化的現狀而提出來的,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實質上是資產階級統治,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資產階級社會的自由是針對“少數人”的自由,而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得到自由地發展。
馬克思從人的主體性出發,認為人類歷史會依次經歷人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社會和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三種社會形態。在人類社會早期,人們主要通過自然經濟和血緣關系來進行生產活動,個人依賴于共同體進行生產生活,共同體之間以血緣關系為基礎進行集體活動。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生產力水平提高,社會發展之快的本意是為了實現文藝復興以來所倡導的自由、仁愛,但是資本取代了人的主體地位,人和資本的關系顛倒了,資本主體性促使資本統治下的人異化,人喪失了自身,為了謀生而放棄了自身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就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只有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才能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蘊含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在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自身的關系方面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致力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式現代化在其實現過程中不斷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致力于實現人的解放,深刻體現了其所蘊含的人學思想。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