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娟
摘要:在高校教育中,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專業學習,而且也需要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只有保證良好的教學,才可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應該通過各種各樣的措施,優化教學方式,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做好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筆者將深入的對其進行探討,以期助力大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高校學生;教學;素質教育;大學教師;價值觀
引言
在時代的發展中,人們對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偏見,認為大學更多的是學生專業學習,素質教育內容涉及較少,僅僅是某一學科的學習,不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這勢必會導致本末倒置,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在時代不斷發展的當下,社會更需要綜合性人才,更注重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和素質。
一、培育正確價值觀
(一)嚴于律己
對于高校教師而言,良好的品德不僅是其個人修養的部分,而且也是其高校教師職業中不可或缺的內容,這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1]。在日常的教學和工作中,高校教師應明確自身的引領示范作用,以更加文明禮貌、積極向上的態度與學生交往,從內而外,從上到下,成為學習的目標。在衣著上,需要保證穿衣規范、整潔,避免出現奇裝異服的情況[2]。在言談舉止中需要文明禮貌,引導學生成為現代社會的文明人。在個人的行為和活動中,需要注重守時,在課程開始之前,需要提前10min進入教室,準備課堂教學內容,從而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一些大學生剛進入學校時懵懵懂懂,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對未來所要從事的工作感覺迷茫,缺乏學習動力,更多的是得過且過,在此背景下,教師應該強調學生在社會上的個人責任,強調其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的關系,從而提升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為實現祖國繁榮富強而努力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升個人價值,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言傳身教
在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中,言傳身教至關重要,教師應該不斷的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影響學生,使其具備良好的價值觀。比如,在教學《國際貿易實務》中的相關內容時,一些理論由于經濟和時代的發展而有所不同,具備更強的時代性和涉外性,這就對教師具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提高自身素養。在該門課程中,一部分重要內容是講解“國際貿易是一項涉外活動”,而為了實現素質教育的全方位覆蓋,教師在講解相關內容的時候,應該在其中融入育人的內容,強調外貿工作的重要性,明確其不僅與企業和個人有著重要的關系,甚至代表著國家的形象,需要注重自己的形象。在教學“教育磋商”的相關內容時,需要將談判禮節作為講解重點,明確外貿談判中的注意事項,引導學生成為一個有文明、講禮貌的外貿人員。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更傾向于理論知識的講解,這樣的教學內容過于單一且片面,不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而為了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該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具體的實際案例,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專業知識,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且還可以實現潤物細無聲。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教師可以更深遠地影響學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覺醒公民意識,強化自己的愛國主義情懷[3]。
二、輸出專業知識
(一)精煉地輸出知識
就大學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來看,其課程時間有限。而為了在有限的時間里輸出精華內容,教師應該抓住課程教學內容的主要矛盾,提煉出其中的主要內容,明確教學重點,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真正的學有所得。在課程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個人應該明確教材內容,熟悉整個課程的大綱,對相關知識點十分熟悉。在這之后,根據該課程具體的課時,合理的分配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以課程書本的目錄為標準,將其視為教學大綱,然后根據每學期具體的課時,合理的分布每一課時所需要教學的內容,再從中提煉出主要的教學點,一些小點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堂中自行閱讀,從而提高教學效率,輸出精華知識[4]。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更加傾向于深入淺出,但在大學的素質教育中,還需要重視淺入深出。對于一些深奧難懂的復雜理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師應該將其以更加通俗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提升教學內容的可理解性。對于一些十分簡單的案例,教師應該對其進行理論總結,從原有的教學內容中進行升華,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內容。在大學素質教育中,教師本身的作用無可替代。因此,高校教師應該明確自身在課程教學中的作用,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練習不容忽視,多練出精品,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可以真正的做到精益求精,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在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教師應該明確教學內容,分析其中的用詞,課堂邏輯性等方,對其進行反復推敲,打造精品課程,提升課程教學的質量。
(二)輸出新觀點
在高校的素質教育中,教師也應該注重輸出新觀點,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了解行業的前沿信息,對其進行分析研究,然后在課堂中傳遞給學生,這樣可以增加學生學習的時代感和新鮮感,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高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專業的具體情況不斷地推陳出新,強化大學生的知識學習,幫助其逐漸的熟悉知識點,然后變得更加精通相關知識,真正的實現熟能生巧,學好相關內容。作為未來祖國接班人的教育者,高校教師絕不可一成不變,只關注教學內容本身,而是需要時時刻刻注重自己道德素養和綜合素養的提升,強化自身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的更新自己的學習知識,及時輸出優質的新觀點,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巧妙地將素質教育的內容融入其中,幫助學生在滿足求知欲的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身修養,從而在未來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輸出“美”內容
在高校課堂教學中,若教學內容干癟乏味,勢必難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利于學生學好相關內容。而在授課中,為了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該注重內容的豐富性,設計引人入勝的開頭,在結尾提出懸念,使學生感到意猶未盡,引導大學生進行思考,幫助大學生進行更好的學習。授課中的“美”,既包括外在的美,也包括內在的美。在外在的美方面,主要與教師的板書設計、言談舉止、 PPT等設計等有關,他們都會給大學生美的享受。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教學的藝術性,以更加親和的態度進行教學,合理的進行教學設計,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進行教學,在外在給學生學習美的享受。在另一方面,內在的美也十分重要,高校教師在知識輸出的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內在美,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自身修養,大量閱讀,高效輸入,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內在美是課程教學的基礎,是教師底蘊所在,是教師時間積累的結果,能夠引領大學生前進,成為其學習的標桿。
(四)輸出實際內容
就高校教學的具體情況來看,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理論聯系實際進行學習,這樣才可以實現學以致用,學好相關內容。因此,高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實際內容的輸出,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作為教學的基礎,教師應該從教材著手,將教材內容作為教學的主體,循序漸進的進行學習,明確重點內容,從而幫助學生學懂學透教材內容。在學習理論知識之后,實踐教學尤為關鍵,其甚至對教學效果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教師應該根據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科學合理的安排恰當的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明確學生是否掌握相關學習內容,從而更好地優化學習內容,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具體案例不容忽視,這往往是相關人員專業上的具體體驗,通過對案例進行剖析,可以幫助學生提前了解相關內容,避免其中種種問題出現的可能性,更好地提升其專業能力,獲得更好的發展。在時代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是幸運的,前人在行業中貢獻出了各種各樣的文獻資料,我們在這里乘涼。為了有效的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擴展課程知識面,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文獻資料的學習,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數學課程的具體情況,了解跨學科行業的發展情況,豐富自己對行業的知識儲備。除了文獻閱讀之外,教師還應該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情況,帶領學生走進科研工作,走入實驗室,通過動手操作等方式使學生對相關內容具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加深印象,提升其實踐能力,從而增強其在未來崗位中的競爭力,在職場上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學習思維的導入
(一)用興趣導入
對于大學生的學習而言,使學習質量高低往往與其學習興趣有關,一些學生之所以對相關內容學習的更為透徹,往往是因為教師教學設計的合理性,教學內容的詼諧幽默,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興趣至關重要,其可以使學生專注于課堂學習,積極思考學習的知識,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對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事半功倍。因此,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教學手段,使用詼諧幽默的方式進行教學,使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進行教學,不斷的創新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內驅力。為了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應該在其中注重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證教學內容與社會要求相符合,在提升教學有效性的同時保證課程設計的合理性,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相關內容。
(二)用需求導入
在高校課程教學中,學生自己的學習需求尤為關鍵其可以驅動學生的自主性,提升學生的學習有孝心。高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對大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充分的分析,明確學習動機,著眼于其外在的學習動機和內在的學習動機,通過各種各樣的策略提升其學習的有效性。在學生學習的外在動機方面,需要關注教師的表揚、學生的學習成績等,這都會對大學生的學習目標產生影響。但就外在動機本身而言,其往往只能暫時性的對大學生產生影響,效果甚微,難以保證學生學習的持久性。內在學習動機主要是指學生的遠大目標、職業規劃等,只是大學生由內而外自發形成的,是內在因素,具有更強的穩定性和驅動力。因此,高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著眼于大學生的內部動機和外在動機,通過課堂教學,不斷的強化學生的內在動機,強調其自身對未來的規劃,提升其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學生外在動機的強化也不容忽視,教師應該積極的鼓勵和表揚學生,提升學生因為外在動機要學習的積極性。也需要強調學習成績的重要性,通過外在動機學習成績來引導學生積極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學習成績,認真聽課,未來得到更好的發展。
(三)用疑問導入
就高校課程的具體情況來看,其更多的是以問題為中心,一環扣一環,周而復始。而為了提升大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教師應該著眼于探索,設計一條求索鏈,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在鏈條最開始的階段,往往會出現問題,教師應該引導大學生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對其提出自己的疑問,然后再深入的對其進行思考。在對自己的問題進行探討時,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查詢、咨詢等方式解決自己的疑問,在這一過程中又可以學習新的知識,解決自己原有的疑問,一舉兩得。針對大學生在學習中的疑問,可以通過內因和外因對其進行誘導。一些學生雖然對學習存在問題,但是由于缺乏引導性,導致其不明確自己在某一方面存在問題,而教師可以通過自己在外部誘因中的重要角色,根據教學內容恰當的設計疑問,從而明確大學生自己對某方面的不懂之處,對其進行探究,更好的學習相關內容。在課程結束前,教師可以埋下伏筆,提出疑問,誘發學生的求疑心理,積極思考。不斷的學習,激發自己的學習潛力。內部誘因往往是學生自己,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正確的學會思考問題,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從而更好地學習相關內容。
(四)用困難導入
對于大學生的學習而言,困難的學習也至關重要。如果學習內容過于容易,那么勢必會使學生感覺缺乏挑戰。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其往往喜歡更據挑戰性的學習,在其經過思考和努力下完成的學習內容,才具有更大的意義。所以,困難和挑戰至關重要。在高校教育中,教師應該恰當的用困難導入,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比如,在教學新的課程內容時,對于基礎概念的知識這一類簡單的內容,教師可以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要求其自行閱讀,明確每個概念的內涵,了解本章節內容所講的基本知識點,通過這樣的方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避免由老師帶著學生過一道較為簡單的知識點,提升教學的有效性,節約課堂時間。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按照邏輯一步一步的學習,從而提升其學習通關的成就感,更好的學習相關內容,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結語
在時代的發展中,企業對員工具有更高的要求。而大學作為學生學習生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高校教師應該明確自身教書育人的責任,從自身做起,發揮良好的引導示范作用,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在課程教學中,不能僅僅關注專業教學內容本身,而是應該注重使用恰當的方式,培養其各項綜合能力,使其得到更好的發展。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的將大學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避免大學教育的單一性,提升大學教育的綜合性,培養學生的各項能力,使其未來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春奇,徐曉,徐媛媛.“啟發式”教學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應用--以《會計學》課程為例[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8):136-139.148.
[2]王世平,趙春燕.立德樹人理念下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J].高教學刊,2022(21):184-188.
[3]張偉年.高校素質教育中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探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3(6):14-15.
[4]呂佳,關于高職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職教論壇,2021(29):75-77.
(作者單位:天門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