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中職教育擔負著培養具有愛崗敬業、高素質新型技能人才的重任。作為中職學校育人重要途徑的勞動教育出現了勞動教育形式虛化、勞動教育內容窄化等現象,阻礙了人才培養。本文通過分析當下本土中職勞動教育實施現狀,研究中職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探究如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踐行崇高的勞動精神及建構科學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從而形成學校、社會、家庭和學生的多元主體參與的中職勞動教育體系。
關鍵詞:中職勞動教育;價值意蘊;實踐路向
引言
教育部于2020年發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勞動教育的重要地位。學校的勞動教育決定了職業崗位未來勞動者的勞動價值觀、勞動能力水平和勞動精神風貌。中等職業學校的勞動教育,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指引下,在踐行培育職業勞動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一些中職生勞動意識淡薄,怕苦怕累不想勞動,勞動習慣也差,也不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進入新時代,作為培養高素質新型技能人才的中職教育正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迫切需要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職勞動教育模式。
一、當下本土中職勞動教育現狀與分析
勞動教育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尤其是與產業聯系緊密的中職勞動教育。然而筆者通過本校勞動教育實踐及調研兄弟學校勞動教育開展情況、開展成效,發現當下本土中職學校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與實踐問題較為突出,現總結分析如下,見圖1。
(一)怕苦怕累,勞動意識淡薄
調查發現一些中職學生認為勞動就是指體力勞動,又苦又累,怕丟面子,還常隨意破壞勞動成果,不尊重勞動成果。通過分析發現主要因為學生沒有認識到勞動對自身發展的幫助,不懂得勞動光榮的意義,對勞動教育的主觀認識不到位,沒有形成正確勞動價值觀,勞動意識淡薄。
(二)勞動教育內容單一,勞動習慣培養欠缺
調查發現學生在學校勞動教育主要體現在進行單純衛生打掃,在家庭主要體現在個人衛生整理。勞動只停留在這些勞動日常生活勞動的簡單層面,勞動教育內容單一,且基本在老師或家長提醒和催促下完成的,沒有自覺勞動的習慣。學校缺乏有目的、有計劃的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的內容,缺乏能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的教育內容,缺乏勞動品質及勞動習慣的培養。
(三)遮蔽勞動教育價值,勞動精神培養欠缺
《意見》指出勞動教育具有綜合育人價值,表現在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四方面[1]。但中職學校常將勞動教育等同于簡單的體力勞動,甚至異化為懲罰及馴化手段,扭曲了勞動教育價值,只停留在“強體”層面。勞動情感(樹德)、勞動能力(增智)、勞動精神(育美)培育仍處于遮蔽狀態。
二、勞動教育的內涵
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勞動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動手實踐、鍛煉、磨練意志,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習慣。達到增智、強體、樹德、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2]。
三、當下中職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向
中等職業學校作為培養新時代勞動者的陣地,歷來就是勞動教育最理想的“實驗田”。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影響中職學校勞動教育開展的因素也較多。因此,如何系統建構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客觀把握勞動教育的本體價值,建立家庭、學校、社會和學生的多元化主體參與的中職勞動教育體系,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意識、良好的勞動習慣、崇高的勞動精神,筆者作了以下思考。
(一)樹立勞動意識
1.科學建構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根據《意見》精神,中職勞動教育課程要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結合產業特點,以強化正確的勞動意識為宗旨,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形成具有計劃性、綜合性、實踐性、創新性的勞動課程體系。其中,應包含不少于16課時的勞動專題教育。
(1)開發通識課程。進一步挖掘校內外勞動資源,打造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勞動教育通識課程陣地。系統設計包括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知識、勞動技能 (技術素養) 、勞動思維(包括創新意識和創造力) 在內的多維性勞動教育必修課程體系。
(2)編寫校本課程。結合地方產業發展,開發凸顯學校專業、文化特色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校本課程要以傳播勞動精神,培養勞動情感和意識,培養工匠精神和勞動習慣為目標[3]。校本課程要因地制宜,如增加當地農特產的栽培、嫁接;介紹一些家庭常飼養的動物飼養實用技術;現場教授烘焙糕點及制作家常菜等。探索開發“勞動+活動”“勞動+實訓”等校本課程。
(3)編制職業學校勞動指導手冊。勞動手冊應圍繞新時代勞動特質編制,包括正確選擇勞動工具,注重學生如何溝通協調、開展團隊合作勞動能力,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珍惜勞動成果等內容培養,且具有明確的考核評價標準和安全保護等勞動教育內容。
2.學科、專業滲透勞動教育
現代學徒制背景下的中職學校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實踐課)是培養學生專業知識、技術能力及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的重要載體。勞動教育過程中,個體會開啟自我存在模式,在認同自我中發現自我價值。且朝向他人的方式也豐富、激勵和形塑著個體的自我。在專業課教學中,教師要有效利用自我存在模式和朝向他人方式的正面價值,根據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貫穿在教學中,以工匠精神來引領新時代勞動教育,通過模擬職業崗位情境或校企合作實踐學習,讓學生體會、習得勞動的優秀品質和正確價值理念,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職業精神。從而積極報效國家,投身社會建設。
3.構建科學勞動教育評價體系
中職學校應將勞動教育納入學生學期綜合素質評價中,尤其是畢業鑒定的綜合素質評價??稍O立德育學分銀行,制定評價標準。從立足校園到走進專業,可以按年級、按專業設置勞動目標和任務體系,學生完成勞動目標和任務即可得到相應的學分。還可以舉行勞動技能、勞動成果展示或勞動競賽等活動,給優秀的學生給予優先分配的權利,從而讓學生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讓學生從入學時就充分認識到勞動教育的地位,以勞樹德,將勞動意識深植內心。
(二)培養勞動習慣
1.校園勞動
結合學生管理的一日常規,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學生創設參與校園衛生保潔、食堂勞作、教室宿舍環境美化、勤工儉學等勞動實踐崗位。引導學生自主形成自我管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勞動服務理念。通過組織校園勞動,提高學生的勞動技能和自理能力,并在勞動過程中增強學生協作能力,鍛煉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形成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良好勞動習慣。
2.家庭勞動
家庭是勞動教育的第一重要場域。家庭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優秀的勞動品質、勞動習慣及熱愛勞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可以抓住一切勞動教育時機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勞動教育日常化。如:讓孩子每天起床整理自己的房間,參與家庭周末大掃除,每周為家人做一頓美味的飯,分擔洗碗、洗衣服、拖地等家務活。通過這些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勞動,將勞動意識融入現實生活,體驗勞動過程,培養自理能力,體會勞動的快樂,從勞動行為中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從而培養優秀的勞動習慣。
3.模擬職場實踐
模擬職場實踐區應最大限度還原真實職業工作場景及與實際工作環境相一致的工作環境(裝修、圖片、文字布置等)。在學生進入體驗區時必須身著相應的工作服裝,完成教師提前安排的職場訓練項目,以便學生快速融入職業角色進入模擬職場體驗,并通過完成各種實踐項目與考核內容,培養學生腳踏實地與認真負責的勞動習慣。
(三)培養與踐行勞動精神
1.校園文化陣地浸潤勞動精神
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是學生成長的環境。結合新時期勞動教育的價值要求以及中職學校勞動教育現狀,中職學校的勞動教育要深度融合“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勞動文化、特色文化”,打造勞動精神的浸潤培養陣地。
(1)校園櫥窗、文化墻、廣播站。結合校園特色文化展示勞動的正確價值觀,宣傳優秀勞動班級先進事跡,宣傳勞模先進事跡,弘揚勞模精神等。以榜樣的力量影響學生,把崇尚勞動的精神植入人心。
(2)集體勞動教育周。開展校園大掃除,清除衛生死角,進行垃圾分類,培養學生愛勞動的主人翁精神。培訓分專業組織學生到相應的企業單位進行生產勞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崗位內容,感受勞動,升華勞動價值,內化勞動精神。
(3)勞動教育專題講座。學校可定期邀請全國、省、市勞動模范、優秀畢業生、優秀企業家進校園開展勞動教育專題講座,讓學生聆聽他們的先進事跡,學習他們身上的優秀勞動精神,樹立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信念。
2.社團或志愿服務升華勞動精神
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進社區、企業,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社團或者有效的志愿者活動,通過勞動提升個人素養,將勞動教育社會化[4]。如幼兒師范專業學生帶領幼兒跳幼兒舞蹈,如學生參加社區文化宣傳活動、老年公寓義演活動、交通維持志愿活動,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在實踐過程中領悟奉獻精神,學會承擔責任,珍惜他人勞動成果等,培養勞動精神。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學會一些基本生活或者工作技能,讓學生體會勞動帶來的價值與滿足,體會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學會珍惜勞動成果,熱愛勞動人民,塑造正確的勞動價值觀,踐行崇高的勞動精神。
結語
中職勞動教育既要解決勞動教育現實問題,推動職業教育育人模式科學化,又要聚焦立德樹人,解決如何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問題,推動研究成果的轉化,走向融入服務中職生發展的本體價值,即樹立正確的勞動意識,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踐行崇高的勞動精神,進而獲得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9(2):83-84.
[2]張小梅.淺析中職學校開設勞動技術教育課程的必要性[J].職業,2017(28):59.
[3]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價值、認識與實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0,19(02):57-63.
[4]林凌.學校情境中的勞動:為何與何為?——凱興斯泰納及其《勞作學校要義》的貢獻[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0,8(01):98-106.
(作者單位:連云港海州中等專業學校)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