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英
一、釋放課外閱讀魅力,煥發青春色彩
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人類求知的道路。周恩來曾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更是將讀書提升到民族振興的高度。讀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小學生而言,語文教學不再是簡單地掌握字詞句和優美的段落這么簡單。不論是從學生個人發展角度來看,還是從當前語文教學的大趨勢來看,增加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比重,讓小學生愛上閱讀、走進閱讀。
古往今來,但凡有大作為者,無不是愛讀書之人。我們都知道小學生的生活大多比較簡單,對他們而言想要“行萬里路”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難,但是相對來說“讀萬卷書”則更為簡單些。借助課外閱讀可以讓學生接觸各種各樣的知識,如科學知識、歷史知識、文學知識等,進而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書籍中的智慧如同甘甜的雨露,滋潤著學生的心靈,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徜徉。與此同時,閱讀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明辨是非,理解社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教育除了要教書更要育人,讓學生成長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正直、善良的人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誠然,閱讀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徜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另外通過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學生也可以獲得跨學科的知識和信息,這對他們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
但是,在當前的社會趨勢下,小升初學生的閱讀現狀呈現出一種復雜且多元的趨勢。數字化閱讀的興起使得小學生接觸的閱讀資源更為豐富和便捷。他們可以通過電子書、在線圖書館、社交媒體等多種渠道獲取閱讀材料,閱讀方式也日趨多樣化。然而,這種便利性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學生可能更容易沉迷于網絡娛樂,而忽略了對紙質書籍的閱讀。從閱讀內容來看,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漸多元化。除了傳統的文學作品外,他們也對科學、歷史、地理等非文學類圖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多元化的閱讀興趣有助于學生拓寬知識視野,增強綜合素質。我們也要注意到,盡管學生對閱讀的興趣在增加,但他們的閱讀深度和廣度仍有待提高。一些學生可能只停留在淺層次的閱讀上,缺乏對書籍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此外,由于課業負擔較重,一些學生可能難以抽出足夠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
因此,如何借助課外閱讀之力,助力小升初語文的銜接教學成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所面臨的重要課題。通過引導學生閱讀適合他們的書籍、組織多樣化的閱讀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法等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需求,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和探索書籍中的知識和智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讓學生在閱讀中真正得到成長和提升。
二、以課外閱讀為基礎,搭建小升初語文教學銜接橋梁
(一)選擇適宜的閱讀題材,讓閱讀的動力充沛
對于閱讀而言,只有閱讀題材讓學生感興趣,才能激發學生深層次的閱讀需求,這種需求會促使他們主動探索、深入思考。學生的興趣是閱讀道路上最強大的動力。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首要任務就是找到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題材和內容。初中語文與小學語文相比存在明顯的差異,小學語文教學基本停留在認知層面上,相比于其他科目教學內容簡單易懂,這會讓一些學生產生語文“簡單”“易學”等錯誤的觀念。隨著初中語文所學內容難度的陡然增加,課文類型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復雜、情感與主題也更加深刻,學生對初中語文的認知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此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科學認識語文學習,還要通過課外閱讀來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和過渡。
在科學認知語文學科后,要想進一步開展語文課外閱讀,則需要教師科學引導和把控閱讀題材和內容。眾所周知,語文學習的核心就是閱讀和積累,課外閱讀在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學生在面對選擇何種課外閱讀時,常常無從下手。教師則需要擔當起“把控員”的角色,為學生導航。四大名著及各大文豪的作品作為文化經典,其對于小升初的學生而言也是必讀作品,是課外閱讀的首選素材,如《朝花夕拾》《駱駝祥子》《西游記》等。同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對文言文也有明確要求,但許多初中生對文言文始終難以理解。簡單的文言文也可以作為小升初的課外閱讀素材,如《菊》《日時》《貓斗》等,學生可以通過這類簡單的文言文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語言特點,豐富自身文言文知識儲備。
初中階段的語文課外閱讀是一個引導與自主并重、廣度與深度兼具的過程。教師作為引路人,需靈活運用多種策略,創造一個充滿吸引力和挑戰性的閱讀環境,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逐步構建堅實的語言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教師還可以定期開展課外閱讀探索課堂,帶領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引導學生正確選擇課外閱讀素材。以課外閱讀《西游記》為例,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借助板書明確說明選擇《西游記》作為課外閱讀素材的理由。《西游記》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也是新課標指定的課外閱讀書目。閱讀《西游記》能夠極大地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語文學習素養,更為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并不是單純地學課本。書中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知識,還有許多神仙、妖怪,能夠呼風喚雨、騰云變化,還掌握著各種各樣神奇的法寶,上到天宮、下到地府,穿梭于洞天仙境,讀起來趣味十足。學生通過閱讀《西游記》,還可以掌握閱讀名著的方法,借鑒寫作技巧以及培養思辨能力。
《西游記》為什么讀
怎么讀
讀后收獲
(二)注重日積月累,讓閱讀知識儲備更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文學習需要長期的堅持和投入。小升初的學生更應該通過積極的課外閱讀,日積月累,強化他們的語文知識儲備,幫助他們接觸到更廣泛的題材和知識,增加知識儲備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為了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家長和教師可以提供適合其年齡段的書籍,如經典的兒童文學作品、科普讀物、歷史故事等。這些書籍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幫助他們了解更廣闊的世界和不同的文化。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每天投入一定的時間進行閱讀,有助于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
《西游記》作為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作品,小升初的學生在情感態度上往往更容易接受。對于《西游記》的閱讀,不單單要閱讀它的故事,還可以從中積累各種語文教學中所需的基礎知識。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西游記》中豐富多樣的詞匯和獨特的成語。比如,文章在形容孫悟空時,用了一個“心猿意馬”的成語,這是形容人的心思像猴子一樣跳躍,像馬一樣難以控制;還有比喻人鬧事或者反抗權威的“大鬧天宮”等。除此之外,教師還針對西游記中的經典名句展開小組教學。
師:同學們,對于西游記大家有哪些記憶深刻的句子呢?哪位同學給大家分享一下?
生1:老師,我特別喜歡“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這句話。它告訴我們生活中不要有畏難情緒,要淡定和坦然。
師:這位同學講得非常好,這確實是一種很好的人生態度。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面對很多選擇,也會遭遇各種困難,這就要求我們要泰然處之。
生2:我覺得“知而不報非君子,萬古千秋作罵名”這句很好,它告訴我們要知恩圖報,做人要善良,要有原則和底線。
師:這位同學一看就有一股肝膽俠士之風。是啊,同學們,我們要想成才,首先要學會感恩,所謂“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
語文學習,如同“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小升初的學生應借助課外閱讀,日積月累地充實語文知識儲備。通過接觸廣泛題材和知識,學生不僅能增加知識儲備量,還能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家長和教師應推薦適合學生年齡段的書籍,如兒童文學作品、科普讀物等,以激發興趣、拓寬視野。《西游記》中擁有豐富詞匯、獨特成語及重要語句,這部作品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探索和學習的元素。《西游記》中的智慧如星辰大海,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和學習,讓我們一同踏上這趟文學之旅,不斷積累知識、豐富自我,成為更有深度和廣度的閱讀者。
(三)厘清寫作主線,用閱讀助力寫作能力提升
對于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而言,作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一直以來都備受家長和教師的關注。所謂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有嚴密合理的邏輯思維,學生只有擁有清晰的邏輯思維,明白文章每個模塊的前后順序,才能在文章讀寫過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要抓好寫作這一大板塊,引導學生更好地梳理文章思路。《西游記》這部作品以唐三藏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為主線,一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難”又將整部小說分為多個小故事,故事表達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故事情節環環相扣、跌宕起伏。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解讀這部小說的過程中認真分析復雜的敘事結構和多層次的人物關系。這樣的過程可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邏輯思維技巧,從而提升文章的提煉總結能力。
以《西游記》中三十一回“豬八戒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片段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同學們,誰知道文章拋出了什么引子?”學生1:“先描述了唐僧一行人來到寶象國。”學生2:“這預示即將要發生的事情在寶象國。”教師緊接著介紹接下來的情節以及文章結構。寶象國的國王被黃袍怪施法變成老虎,唐僧一行人決定幫助國王。文章中的大量筆墨是在描述故事的高潮:黃袍怪施法,孫悟空和黃袍怪的戰斗。作者通過描寫孫悟空請來觀世音菩薩幫忙,黃袍怪被降服,國王恢復原樣,讓故事更具可讀性。文章的最后是國王感激唐僧一行人,唐僧得到了國王的尊重和幫助。作者還鋪墊了結尾,預示下一回的內容,唐僧一行人將繼續他們的取經之路。通過以上的解讀,學生對故事的結構以及文章的邏輯結構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
一篇優秀的文章,其關鍵在于有清晰明確的寫作主線和邏輯結構。《西游記》所展現的是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歷程,串聯起一系列的小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其獨特的主題和情節,但整體上又保持著緊密的聯系和連貫性。這種敘事手法,不僅使故事更加引人入勝,也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教師應將閱讀所得與寫作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敘事技巧和邏輯結構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去。例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西游記》的敘事模式,創作一個以“取經之路”為主題的小故事,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寫作的樂趣和挑戰。在寫作過程中,學生首先應明確自己的寫作主線,即文章要表達的核心觀點和主題。然后,他們可以根據《西游記》的敘事技巧,合理安排文章的開頭、中間和結尾,確保文章結構清晰、邏輯嚴密。此外,學生還可以借鑒《西游記》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為自己的作品增添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通過這種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訓練方式,學生可以逐漸掌握寫作的基本技巧和規律,提升寫作能力,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和價值,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
總而言之,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他們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并形成獨特的見解。同時,我們還應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借鑒其中的寫作技巧和敘事方式,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四)借助主題活動,共享閱讀方法與技巧
對于即將從小學進入初中的學生而言,學習方法與技巧尤為重要。從語文課程來說,知識的掌握是較為基礎的層面,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注重學科技巧的掌握。學生在訓練這部分題目時,就需要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教師則需要高度重視對學生學習技巧的培養與提升,可以定期開展相關的主題活動,鼓勵學生分享學習方法和技巧。比如,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相關閱讀題目的訓練,讓學生在梳理文章整體脈絡和框架后,通過對練習題目進行分析、提煉,整合答題思路。
對于閱讀而言,學生首先要掌握文章的總體思路,是總分總、總分,還是分總,除此之外,還可以針對閱讀內容進行人物、語言、動作、神態等分析。再如,往細了看,則需要對具體的句子所使用的一些修辭手法進行分析和比較。這樣的綜合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閱讀技巧,在實踐中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
《西游記》以其優美的文筆和深邃的思想著稱,其之所以成為經典,自然有其獨到和不可取代之處。通過對《西游記》整本書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其在整體創作上為學生提供了學習和模仿的范例。通過細致研讀和模仿其中的修辭手法和句型結構,學生可以逐步提高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主題為學習《西游記》修辭手法的討論活動。教師對文章中的修辭手法進行簡單介紹,與學生建立起一個良好的互動,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和技巧。
教師:“那怪如狼似虎,兇惡異常。”同學們,有人知道這是利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嗎?
學生1:比喻。
教師:沒錯,比喻是通過將一個事物與另一個事物相類比,形象生動地表達某一概念或情感。那有沒有哪位同學找到相關排比使用的句子?
生2:打花的魚兒,似鯉魚,尾巴不紅;似鱖魚,花鱗不見;似黑魚,頭上無星;似魴魚,腮上無針。
教師:找得非常好,排比的修辭手法就是使用結構相似、語氣一致的句子或短語,以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節奏感。“八百里火焰山,寸草不生。”有沒有人知道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學生3:比喻。
教師:再好好思考一下,這其實是夸張的修辭手法,為了達到強烈的藝術效果,對事物的某些特征進行夸大描寫。再來一個,“這等手段,如何能夠取得真經?”
學生異口同聲:反問!
教師:非常棒!作者通過反問的修辭手法提出問題而不直接回答,以加強語氣或引發讀者思考。最后一個老師來說吧,“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使用的是對比的修辭手法,通過將兩個相反或不同的元素放在一起比較,以突出某一方面的特征或主題。
進入初中階段后,教師的教學方式逐漸以啟發、理解、拓展為主,更加注重理解、分析、概括能力的培養,不再單純地強調識記,也不再反復枯燥地講解。小升初階段的學生學習習慣大多還停留在小學階段,這一點需要重點突破。小學課堂大多活潑、輕松,中學課堂往往嚴肅且略帶緊張。中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不能局限于學校里教的知識點,而是要將語文滲透到生活中,通過培育學生閱讀的習慣,鍛煉學生的文學素養,讓學生在書籍中不斷挖掘、尋找自己的文學愛好,長久地閱讀才能厚積薄發。在廣泛的閱讀長河中,學生一旦養成閱讀興趣,自然而然地就會開始記憶、積累各種優秀的詞句,主動了解更多有深度、有溫度的文學作品,涉獵更加廣泛的文學世界,最終實現自身文學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