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
摘 要: “普遍—特殊—普遍”循環往復的認知規律、重大歷史時期的相互交匯以及“三位一體”的鑒別標準,為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躍升為世紀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可能與條件。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的具體呈現,誕生于“兩個大局”相互交織的歷史時期,具備成為世紀意義馬克思主義的可能。與此同時,這一思想更以中國這一典型樣本為研究對象,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中國智慧與方案,以令世界矚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改變了中國與世界,完美契合了“三位一體”的鑒別標準,是當之無愧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
關鍵詞: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位一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中圖分類號:D61;A81? ? 文獻標識碼:A ? ? ?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4.03.07
引言
回望歷史,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繼者始終把開放創新、與時俱進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由理論到實踐、由一國到多國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創新形成了諸多符合各國國情、又凸顯地域特色的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是被定位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1],首次賦予其“世紀意義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地位。
對于這一歷史定位,目前學界多從“是什么”“為什么”視角出發,研究分析這一思想的歷史性方位和原創性貢獻,有力推動了相關研究的深入。但要徹底厘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這一重大理論問題,還要從“元理論”出發,注重解決其可能性與條件性問題,即具有“特殊性”的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與具有“普遍性”的世紀意義的馬克思主義,二者之間是否存在相互轉化的可能?如存有可能,這種轉化又需要何種條件才能成為現實?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理論問題。
一、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成為世紀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的可能與條件
《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多年來,不同社會主義國家先后形成了蘊含不同內容的民族化馬克思主義,持續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以鮮活生命力。而這種各具特色的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否有可能像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一樣,超越國別、超越民族,成為具有世紀意義、彰顯世界價值的科學理論?答案是肯定的,但卻是有條件的?!捌毡椤厥狻毡椤毖h往復的認知規律、重大歷史時期的相互交會以及“三位一體”的鑒別標準,為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躍升為世紀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可能與條件。
(一)“普遍—特殊—普遍”循環往復的認知規律,為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躍升為世紀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理論可能
19世紀中期,面對資本生產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種種異化,馬克思、恩格斯以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為研究對象,以全人類利益為理論起點。而這種研究方式也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自出場便帶有超越地域、超越國家、超越民族的普遍性與一般性。但這種普遍性并不是僵化不變的,而是要在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地域,以特殊的、具體的理論形態得以呈現,否則這種沒有“特殊”“個性”的僵化“共性”,必然會滑向超歷史的神秘主義,成為教條主義者的虛偽信條。因此,晚年恩格斯在給查蘇利奇的信中就明確指出:“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是任何堅定不移和始終一貫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條件;為了找到這種策略,需要的只是把這一理論應用于本國的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但是,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了解這些條件?!盵2]回望歷史可以發現,作為普遍原則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歷史中總是以一種具體的、特殊的方式或形態予以呈現,如分析法國科學社會主義實踐路徑的《法蘭西內戰》、反思德國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的《哥達綱領批判》、探尋東方世界社會主義道路的《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等,尤其是后來的蘇聯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理論與實踐,更是有力地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從普遍向特殊的轉化。
但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蘊含普遍性因子,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因此,理論發展乃至人類認識過程,并非僅僅呈現為由普遍到特殊,還存有從特殊到普遍,進而實現“普遍—特殊—普遍”的循環往復。因此,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雖然在與不同地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實際相結合過程中實現了具體化、特殊化,但這種特殊是蘊含普遍的特殊,它為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上升成為具備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提供了可能。如十月革命后的俄國社會主義,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東方國家的特殊轉化,同時也孕育產生了列寧主義這一超出“特殊”、具備普遍性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而當二十世紀末,蘇聯走向否定社會主義的歷史反面時,其所探索的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中的普遍性價值便迅速消解于特殊性之中,成為蘇聯解體的主要誘因所在。
由此可以看出,在一百多年的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不僅有其普遍原理寓于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特殊實踐,同時也有不同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上升成為具備普遍性指導意義的理論,呈現出一種“從普遍向特殊轉化、由特殊向普遍躍升”的鮮明特征。而認識層面這種“普遍—特殊—普遍”循環往復的內在規律,也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由特殊向普遍轉化提供了可能。
(二)重大歷史時期的相互交會,為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躍升為世紀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提供了現實可能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以五種社會形態對人類社會進行了科學劃分,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時代觀。也正是從這種時代觀中可以看出,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并非像“庸俗進化論者”腦海中所認識的那樣,是一條宛如直線、勻速緩慢的歷史演變過程,而是一個快慢交織、波動起伏的歷史發展過程,這其中既有緩慢漸進的“龜行發展”階段,同時這種“漸進”也有著歷史的“中斷”,進而出現一種歷史的快速發展和時代的猛烈劇變。對此,馬克思在1863年4月9日致恩格斯的信中就用了“二十年等于一天”“一天等于二十年”等概念形象闡釋了這一歷史變化過程,強調了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既會經歷緩慢穩定的相對靜態時期,也會經歷革命飛躍的歷史大變動時期。
但縱觀人類歷史可以發現,緩慢穩定的相對靜態時期,人類容易懈怠放松;革命飛躍的歷史大變動時期,人類又極易受到驚嚇、產生恐懼。因此列寧在繼承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階段及速度理論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時代創新,強調無產階級“一方面要利用政治消沉時代或龜行發展即所謂‘和平龜行發展的時代來發展先進階級的意識、力量和戰斗力,另一方面要把這種利用工作全部引向這個階級的運動的‘最終目的,并使這個階級在‘一天等于二十年的偉大日子到來時有能力實際完成各項偉大的任務”[3]。
從上述論斷可以看出,馬克思、列寧都認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既有“二十年等于一天”的“龜行發展”時期,也有“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漸進的中斷”時期;但具有創造性的是,列寧進一步強調了無產階級政黨要實現兩種時期的有機統一,就要以超前的革命意識與理論創新主動引領歷史發展方向。列寧的這種理論進步,其實已經科學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與歷史發展過程的辯證關系,即:人類社會歷史發展持續推動理論創新,且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理論,必然產生于不同歷史時期的交會點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能夠充分彰顯時代特征的歷史大變動時期,便為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具有世紀指導意義提供了現實的時代可能。
(三)“三位一體”的鑒別標準,為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躍升為世紀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條件依據
“普遍—特殊—普遍”循環往復的認知規律、重大歷史時期的相互交會,使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躍升為世紀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成為可能。但“可能”并不一定等于“現實”,只有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達到某種標準、符合某些條件后,“可能”才會變為“現實”,才能真正成為具有世紀意義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這些鑒別標準或條件的制定就顯得尤為重要,需要在深刻總結歷史中提煉形成。
19世紀,在技術革命推動下,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歐國家在全球范圍內率先開啟了工業革命進程,倫敦也日漸成為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中心。為深入研究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馬克思便選取19世紀世界資本主義的典型樣本——英國為研究對象,并在倫敦生活34年,寫下了一部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理論巨著《資本論》,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全人類的自由解放指明了道路。也正是在這一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世界無產階級運動不斷發展,第一國際、第二國際先后創立,社會主義實現由空想到科學、由理論到實踐的偉大飛躍,19世紀的現實世界得以被超前引領、被深刻改變。
進入20世紀,隨著第二國際的解散和馬克思主義向東傳播,無產階級運動中心也逐漸由西向東轉移。在馬克思、恩格斯科學理論影響下,列寧發現“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4],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勝利論”,并在此指導下,推翻資產階級政權,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探索形成了包括列寧主義等思想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發展理論,為世界其他追求解放的民族提供了理論借鑒。其中就深刻影響著以毛澤東、鄧小平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他們分別立足于中國革命實際、建設實際、發展實際、改革實際,先后創立形成了適合本國國情又兼具普遍意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發展、改革理論,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極大改變了20世紀的國際政治結構和地緣格局。
縱觀上述歷史可以發現,馬克思、恩格斯以西歐這一典型樣本為研究對象創立的了科學社會主義,深刻影響并改變了世界,可謂是“19世紀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以鄧小平理論為基本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從20世紀社會主義中心的俄國、中國入手研究,創立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發展理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深刻影響并改變國際格局和力量對比,可謂是“20世紀馬克思主義”。由此也可以得出,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要冠以“世紀”稱號,成為具有普遍性、一般性指導意義的“世紀馬克思主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理論研究對象必須是極具世界代表意義的典型樣本,理論研究成果必須是能夠揭示世界發展規律和趨勢的科學體系,理論實踐成效必須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的面貌與格局。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
誕生于“兩個大局”相互交織這一歷史時期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內含一系列原創性、獨特性的創新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在中國的具體、特殊呈現,具備成為世紀意義馬克思主義的可能。與此同時,這一思想更以中國這一典型樣本為研究對象,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中國智慧與方案,以令世界矚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改變了中國與世界,完美契合了“三位一體”的鑒別標準,是當之無愧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
(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普遍性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的特殊呈現
早在馬克思主義誕生之時,這一理論便將“與具體實際相結合”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并在《共產黨宣言》的“社會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文獻”章節中利用大量篇幅批判“真正”社會主義者,強調:“在這種著作從法國搬到德國的時候,法國的生活條件卻沒有同時搬過去。在德國的條件下,法國的文獻完全失去了直接實踐的意義,而只具有純粹文獻的形式?!盵5]以此說明任何理論都是特定時空條件下的產物,都有著自身獨特的理論場域,“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5]。而脫離社會具體實際的理論,最終只能成為喪失現實指導意義的“純粹文獻”。在此基礎上,恩格斯在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也曾針對美國工人運動指出:社會主義工人黨“必須完全脫下它的外國服裝,必須成為徹底美國化的黨”[6]。這里就以“脫掉外國服裝”“穿上本國服裝”的形象比喻,強調了無產階級政黨必須要與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具體實際、風俗文化深度融合,持續推進理論創新,不斷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土關懷能力,推動這一理論實現由世界性向民族性的轉變。
縱觀百余年黨史,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注重一般理論與特殊實際的結合,持續推進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華大地上的落地生根、持續創新,先后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國情、符合中國實際的創新理論。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在“一個結合”的基礎之上,創造性地提出“兩個結合”,孕育形成了新時代黨的科學指導理論,完成了普遍意義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的特殊呈現。而前文已述,人類的認識過程并非僅僅呈現為由普遍到特殊,還存有從特殊到普遍,進而實現“普遍—特殊—普遍”的循環往復。因此,根據這一認知規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一種透過普遍規律實現特殊呈現的具體理論,也必將內蘊著由特殊向普遍轉化的可能。
(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誕生于“兩個大局”相互交織的歷史時代
能夠充分彰顯時代特征的歷史大變動時期,為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具有世紀指導意義提供了現實的時代可能。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基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得出的客觀規律。縱觀時代形勢,就國際層面而言,最突出的表征就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經濟秩序、政治秩序、安全秩序面臨嚴峻挑戰,人類社會再一次站在了歷史的十字路口,并對理論創新產生了新的迫切需要。就國內層面而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穩步推進,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錨定民族復興這一藍圖偉業,堅定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持續前進,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
正是在此重大歷史交會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越來越超出中國一國國界,成為改變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也越來越深入地影響中國,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外部環境。換言之,“兩個大局”的相互交織,使得世界的問題與挑戰需要中國智慧;中國的理論與實踐,也將更具有世界意義。中國共產黨只要在辦好中國事情基礎之上,總結好歸納好歷史經驗,厘清其中的特點規律,積極推進理論創新,就能夠明晰當今時代課題,準確把握時代走向,為“人類社會何去何從”提供思想引領。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新時代治國理政經驗規律集中體現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將內蘊著解決世界矛盾問題的一般性價值,具備成為世紀意義馬克思主義的可能。
(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完美契合“三位一體”的鑒別標準
如前所述,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要成為具有世紀意義的馬克思主義,必須在理論研究對象、理論成果內容、理論實踐成效三個方面達到一定標準,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則實現了三者的完美契合。
在研究對象上,這一思想以21世紀中國樣本為研究對象。理論指導實踐,但首先來源于實踐,偉大的實踐場域內往往蘊含著偉大的智慧結晶。21世紀以來,曾經積貧積弱、備受欺凌甚至到了“被開除球籍”邊緣的中華民族,曾經飽受各類風霜、歷經深重苦難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逐步回到世界舞臺中央。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續寫了“兩大奇跡”,向世界呈現了一段極具東方特色的中國故事,使社會主義中國成為21世紀世界最偉大的實踐樣本。
在成果內容上,這一思想為解決人類問題、回答時代之問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馬克思主義理論代表的是世界大多數人的利益,人民群眾是共產黨人處理一切問題的出發點、立足點。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此為指導,不僅注重為中國人民謀幸福,同時也關注各國人民前途命運。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更是立足于時代形勢,回答時代課題,深刻蘊含著合作共贏經濟發展觀、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人類價值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等一系列體現中國立場、具有中國智慧、富有時代價值的主張、方案,為世界發展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不同于西方中心主義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應對時代矛盾、解決人類問題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在實踐成效上,這一思想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深刻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重創并迅速跌入谷底,弗朗西斯·福山曾就此斷言稱:冷戰的結束標志著共產主義的終結。但歷史并沒有按照福山的劇本演進,社會主義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愈發呈現出旺盛活力。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21世紀再次展現出旺盛活力,而這不僅彰顯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強大生命力,成為對“歷史終結論”的最好回應,同時更有力地改變了世界格局,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逐步走出低谷。
三、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是穩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歷史地位的必然要求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馬克思主義繼續“行”的秘鑰也在于創新。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要穩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歷史地位,持續發揮這一思想的世紀意義,就必須在守正創新中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一)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9世紀以來,馬克思恩格斯在揚棄前人思想理論基礎之上,創造性地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相較于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其他具體的思想觀點,其世界觀和方法論則成為指導人類社會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的問題的金鑰匙,并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占據著更為特殊的地位,對這一理論的創新發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回答時代課題過程中,創造地形成了貫穿鮮明立場觀點方法、蘊含獨特世界觀方法論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而要“繼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7]。
為此,我們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在推進新時代的理論創新過程中,始終把為人民謀福利和人類解放作為根本價值和政治取向,確保人民真正成為理論創新的根本出發點;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始終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并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基礎之上,不斷以奮發向上、主動有為的樂觀自信精神持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守正創新,把科學精神與革命精神相結合,注重在守馬克思主義之正的基礎上,勇于拓荒、敢于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這是科學指導理論始終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也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新時代推進理論創新,更要增強問題意識,聚焦時代課題,不斷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以理論創新突破時代難題;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處理好整體與局部、當前與長遠、主要與次要的關系,不斷提升理論創新的整體性、系統性;必須堅持胸懷天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共產主義理想中固有的責任擔當,積極回應全人類利益關切,不斷創新發展能夠引領世界的科學理念。
(二)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
理論來源于實踐,但仍需根植于實踐。唯有此,科學理論才能在實踐沃土之中永葆生機活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體系,從來不是供某個國家、某個民族拿來照搬照抄的“現成答案”,而是需要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根據自身實際,創新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指導理論,以此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指導實踐。對此,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強調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必須落到研究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落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來?!盵8]
當前,我們面臨的形勢任務日趨嚴峻復雜,亟需將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進一步融入中國的鮮活實踐中,持續推進理論創新。為此,我們必須在科學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之上,堅持實事求是,深入分析當前中國所處的歷史方位,認清世情、國情和黨情,一切從實際出發,真正做到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射新時代中國之“的”;堅持問題意識,科學認識國外內形勢任務的變化與調整,善于捕捉時代課題,持續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解答時代問題;堅持人民立場,扎根中國人民奮進新時代的鮮活實踐,充分發揮人民這一歷史創造者的主體力量,唯有此,才能在黨團結領導中國人民推進偉大實踐的基礎之上,不斷推進新時代的理論創新。
(三)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一百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明確了自身“共產黨人”這一身份定位,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同時,也明確了“中國人”這一民族定位,始終堅定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并將其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相結合,真正實現了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舊瓶”裝上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新酒”,創新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論成果。
可以說,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和血脈,始終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提供著動力和源泉。因此,新時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首先,就要注重在“結合”上下功夫,積極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相契合的共性內容,既做到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校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方向,也注重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豐富發展,確保二者真正交融相長、相映生輝;其次要注重在“揚棄”上下功夫,既要汲取中華文化中“以民為本”“天人合一”“安不忘?!薄耙院蜑橘F”等優秀內容,也要舍棄中華文化中“尊卑有序”“宗法思想”等已不適應時代需求的陳舊內容,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為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豐厚給養;最后,要注重在“創新”上下功夫,不斷傳承發展各類優秀傳統文化,濃厚民族文化氛圍,創新民族文化產業,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持續用獨具中華民族特色的語言和形式來表述、傳播馬克思主義,最終實現二者形神一致、有機統一,進而更好地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完善、發展創新。
綜而觀之,“普遍—特殊—普遍”循環往復的認知規律、重大歷史時期的相互交會以及“三位一體”的鑒別標準,分別在理論、現實、標準三個層面為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躍升為世紀意義的馬克思主義提供了可能與條件。而從以上三個維度觀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可以發現,這一科學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普遍性原理在中國的具體、特殊呈現,誕生于“兩個大局”相互交織的歷史時期,具備成為世紀意義馬克思主義的可能。與此同時,這一思想更以中國這一典型樣本為研究對象,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人類社會提供了中國智慧與方案,以令世界矚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成就改變了中國與世界,完美契合了“三位一體”的鑒別標準,是當之無愧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
致謝:本文所述“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與“世紀意義的馬克
思主義”兩個概念,得益于侯惠勤教授啟發,在此深表感謝!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6.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
[3]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44.
[4]列寧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21.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5.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30.
[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19.
[8]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