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張雪琪
摘 要: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命和核心在于人民當家作主,是一種真正體現人民性的民主。“西式民主”是基于選舉意圖上的民主。“西式民主”的理論邏輯對民主原意的篡改必然導致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相違背,是一種失卻人民性的民主。著眼于全球化發展趨勢及黨領導人民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歷史使命,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充分體現人民性的民主具有,強大的時代生命力。
關鍵詞: 全過程人民民主;西式民主;人民性
中圖分類號:D621? ? ? 文獻標識碼:A ? ? ?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4.03.08
民主的詞源學定義很簡單,即人民的統治或權力。[1]民主的本意是承認政治或社會組織的最高形式,并標志著在社會的政治生活的最高目標上達成政治的合意。[1]從本質上來說,民主本無“中”“西”之分。只是,西方社會在意識形態的加持下,刻意地把民主作為一個分界嶺,從而突顯西方民主的來源正統和政治正確。從來源上說,作為一種比較完整的國家體制和政治制度,民主政治最初產生于古希臘的城邦國家。在公元前5世紀的古希臘,“民主”就意味著人民的集會,[1]即,人民的權力。民主在古希臘最初始的表現形態就是“直接民主”,即人民直接選舉城邦國家的領導人或者決定城邦的大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當我們面對“人民”和“權力”的時候,就必須要闡釋“民”與“主”的關系。在相關的研究中普遍認為,權力永遠是控制他人的力量和能力,其中包括左右他們的生活和置他們于死地的力量。[1]民主就是人民掌握自己的生死權力。對于民主的研究是中西方社會科學都必須面對的一個歷史和時代課題。探討全過程人民民主和“西式”民主對于民主的內在人民性價值的“真與偽”成為當前一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
一、“西式民主”的偽:工具性的民主和民主的工具性
“西式民主”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政治學概念,而是在民主的譜系表里,我們把西方國家所秉信的那套關于民主的價值和程序標注為“西式民主”。其目的是區分民主在不同的場域和地域所呈現的多樣性,從而為反對“西式民主”所強調民主的唯一性做參照。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西式民主”是資產階級民主的一個歷史發展階段。資本主義在戰勝封建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但是在資本主義顛覆了封建主義的歷史桎梏后,其內在的逐利本性讓“民主”成為資本剝削被剝削者合法的外衣。這是“西式民主”的偽人民性,即民主以選舉之名扭曲了人民的本意。這種失卻人民本意的民主就是一種偽民主。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經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及其本質與局限性,尤其是資本主義民主在發展到壟斷階段,其所固有的歷史弊端顯露無疑。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現代的國家政權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2]對于資產階級民主特殊發展階段的“西式民主”的工具屬性,列寧也認為:“最民主的資產階級共和國從來都是而且不能不是資本鎮壓勞動者的機器,資本政權的工具,資產階級的專政。”[3]在西方諸多學者中,薩托利面對“西式民主”內在的困境,在《民主新論:當代論爭》中感慨地指出:“錯誤的民主觀導致民主的錯誤”,并以此作為他撰寫這本書的充分理由。[1]甚至伯特蘭·德·儒佛內在1945年就曾經指出:“關于民主的討論,無論是支持的還是反對的論證,都沒有什么思想價值,因為我們并不知道我們在討論什么。”[4]本質上,“西式民主”是資本的代言人。在資本的壓榨下,人的本質被資本逐利的動機抽空價值屬性,從而使正常的人成為資本的工具,人的工具性成為資本屬性的注腳。這個時候的“西式民主”就堂而皇之地登上歷史舞臺,以一種虛幻的價值許諾兌現“天賦人權”的空頭支票。資本在“天賦人權”的加持下成為剝奪被剝奪者民主權利的“圣經”。“天賦人權”給予“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兌現了“一人一份”的利益訴求。“西式民主”也就在這里走到了民主的終點站。然而,“一人一票”“一人一份”沒有“一人一責”的平衡,民主也就成為民主的虛幻。鼓吹“西式民主”的政治家們只顧著用選舉登上歷史舞臺,從來不顧及失卻“一人一責”平衡的“西式民主”的虛偽性。沒有了人民性的民主,民主也就此成為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這張支票誰虛開的數額越大誰被選舉上臺的可能性就越大。“西式民主”與選舉成為“患難與共”的表演者。表演者用假戲真做給選民們堆砌了無數的肥皂劇。這種西式民主政治體制在表面上看似賦予選民選擇的權利,但是由于審議程序被議會嚴格限制,導致民眾無法直接參與審議活動,無法左右最終的決策。代表只為所代表團體中多數人而形成的小團體利益發聲,而更為廣泛的民眾意見無法得以表達。這種形式上的民主便是西方民主制度精心構建的一個小小陷阱,它并不能真正保障廣大民眾的利益,其所謂代表全民的議會不過是資本家展現“西式民主”的工具。“西式民主”的工具理性取代了民主的價值理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西方國家政權只不過是資本利益的代言人罷了。而這個由職業政治家和政黨精英組成的“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所產生的精英治理制度不會反映人民要求,是與人民意志無緣的。因此,沒有人民意志的加持,民主的人民性就成為空洞的口號。在資本的世界里,人被異化為自己的對立物。勞動者用勞動創造出社會財富。“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棚舍。勞動生產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5]勞動者創造了財富,他們應該是社會財富的主人。但是,在私有制的體系里,資本家占有了勞動者的勞動,他們成為了勞動者勞動產品的所有者。為了讓這種占有具有合法性,資本就以民主的方式給自己的占有予以立法。從而讓剝奪被剝奪者成為歷史現實。“西式民主”成為剝奪勞動者勞動產品的標簽。由此,“西式民主”扭曲了民主的本源,走向了民主的對立面。自始以來,資產階級私有制都是西方的民主價值觀的核心。這種以私有制為核心的制度設計,使“西式民主”為資產階級服務,必然導致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與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相違背。西方民主體制下的民主形式、民主內涵、民主體制會導致大多數人民的意志無法通過有效途徑反映在國家制度中,“公共政策的變化與革新之所以發生是由于精英們感受到了對制度的威脅,因而發起改革以保持這一制度及其在該制度中的地位。”[6]資本集團通過資本主導制度變化的方式極其容易導致西方民主背后的權錢交易現象。這種現象也深刻地說明了少數資本家占有大量資本的“資本選擇”放逐了多數勞動者多數意愿的“民主選擇”的制度安排。人民性一定是基于絕大多數人民的意愿的體現,而絕不是資本數量代替人數的一個“歷史假象”。由此,民主的人民性遭到背棄。西式民主并未如同國際社會對西式民主所期待的那般實現國家的良政善治,反而將許多發展中國家拖入了混亂甚至是內戰分裂的泥沼,究其原因無非是社會體制內缺乏對民主強勢的一方的監督與制約,以及民主的決策未能按照民意來實現。這樣的“西式民主”無法順應時代變化的趨勢,必然因其內在的偽人民性而走向滅亡。
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真:歷史的實踐與實踐的歷史
民主并不神秘,它是人類歷史實踐的產物。馬克思認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7]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誘入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對于民主的歷史實踐目的,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深刻地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8]馬克思主義認為,民主是一種國家形態和國家制度,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實行民主制度。從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實踐的結合來看,在民主的場域充分體現了民主的人民性,即人民當家作主。結合中國共產黨黨史,由1840年起,1949年止,戰亂迭起、紛亂不斷,百姓普遍關注的點在于國家是否存亡、生命是否安全,而對公平、自由、民主幾乎無人問津,更不用談真正意義上的民主。1921年,隨著中國共產黨應歷史的內在發展需要誕生以后,中國人民才有了當家作主的頂梁柱。中國人民才從三座大山的壓榨下走出了歷史的噩夢。1939年,毛澤東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一文中指出:“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建立一個人民民主的共和國。”[9]這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更是把人民民主進行歷史實踐的真實寫照。
從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人民”這個詞語才逐漸進入新中國老百姓的生活中并越來越能體會其深刻涵義。1954年頒布的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中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的國家的國體,并以憲法的形式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10]“五四憲法”以社會主義根本法的形式搭建了人民民主的法理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地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實踐深刻地說明“人民民主”成為人民當家做主的時代真實體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民主的歷史實踐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長寧區虹橋街道考察時首次提出:“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決策都是一種程序、經過民主醞釀,通過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產生的。”①習近平總書記在表述“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這一話語前對此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界定,即“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11]。這個現實深刻地說明,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內涵,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過程中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性體現。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11]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歷經百年的奮斗歷程,就是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踐行的歷史過程。人民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歷史主體;人民性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內在屬性。新時代,我們秉行“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這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最新的時代寫照。這是真正的民主。從本質上來說,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是人民當家作主,是最大多數人享有的最廣泛的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就是在這種歷史場域中產生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將“全過程人民民主”內化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這是對全過程人民民主最為精辟的時代闡釋。同時,對于全過程民主中的人民的時代界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1]這就深刻地表明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是中國人民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自己當家作主的制度安排。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人民民主,這是被歷史證明的客觀事實。[12]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人民當家作主在人民性的真實寫照。從這個角度來看,“全過程”一詞對中國社會主義民主的特征進行了最為恰當的概況,即“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13]。
三、人民性:全過程人民民主對“西式民主”的解構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性就是人民在創造歷史的過程中所表現的本質屬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11]與我國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歷史實踐對應的是西方的民主,即“西式民主”。“西式民主”是西方發達國家在其反對封建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借鑒古希臘城邦國家的“直接民主”的經驗,用所謂的“天賦人權”為內核而建構的一套國家治理體系。隨著歷史的發展,“西式民主”從反對封建主義的歷史進步性中逐漸淪落為資產階級剝削人民的幌子。在資產階級作為一個整體的階級出現之前的封建社會,人民不是自己的主人,自己不掌握自己的生死。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資產階級作為一個新興階級出現,資產階級在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過程中,擴大古代民主政治的基礎,確立以普選制和議會制為中心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從本質上來說,“西式民主”是西方社會用意識形態的強制扭曲了民主本意,用解釋替代實踐,用工具性遮蓋價值性的畸形民主觀的代稱。“西式民主”的虛偽性是一個歷史真實。同時,“西式民主”操作下的意識灌輸認為,個人追求私利就是增進公共普遍利益,鼓勵個人權利優先于社會需要,倡導小政府、大社會的模式。這種預設在資本逐利的本性驅使下往往達到了預設的反面,即每個人都將利益作為自己欲望的對象物,無限的欲望帶來無限的對象性侵占,其結果必然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這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普遍的否定。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說:“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14]中國所倡導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就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所以,“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4]全過程人民民主就是從本質上對“西式民主”的一種哲學解構。
(一)中國的人民民主是黨領導人民實現民主歷史進程的全過程
1840年以來,在西方武力壓迫下,中國文明、中華民族的內核未被瓦解,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建黨到建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由于此,中國人民與他國人民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集體意識大于個人意識、民族意識大于個人意識。回溯既往,孫中山“以黨建國”創立了中華民國,后經多變發展成為國民黨;但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而沒有選擇其他政黨的領導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以人民為中心,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擺在最高位置,帶領人民發動一系列革命運動贏得最終的成功。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經過各種斗爭廢除了外國列強在中國享有的一切特權;廢除了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不公平待遇;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政治統治。短短一百多年,中國共產黨由僅50多人的小黨成為今日擁有9 000多萬人的世界第一大黨,是緊緊依靠人民、以人民為中心的結果展現。“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②中國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創建的。人民從封建王朝的“臣民”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它們已經不再構成個體對國家整體的普遍關系。公共事務本身反而成了每個個體的普遍事務,政治職能成了他的普遍職能。”[5]這就是人民作為公民履行的歷史職能。同樣,“這種政治解放的任務是使封建制度下的臣民轉化為現代社會的公民。公民問題是當代普遍的問題,即公共問題。”[15]公民是一種公共存在,他們是歷史政治解放的主體,只有人民的人民性得到充分展現,“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4]才有進一步的解放可言。從本質上來說,人民民主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民主歷史進程的全過程。我們黨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中國共產黨在人民民主建構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二)人民在當家作主過程中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性
人民當家作主是歷史的創造。這個過程不是“選舉民主”的曇花一現,而是貫穿于民主的全過程。民主就應該按照自己本來應有的面目成為人民生活的本質屬性。按照唯物史觀的歷史表述,民主“按照事物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15]民主就是人民徹徹底底地當家作主的歷史表述,“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5]這就是說,讓人民在民主的選舉、決策、協商、管理和監督過程中發揮主人翁的角色。這個角色就是人民在當家作主中體現人民的人民性的歷史過程。
全過程民主是對“西式民主”的一種歷史質證和哲學解構。“西式民主”似乎在選舉的時候才“照顧”到選民的民主權利。在所謂的政客們夸夸其談的競選完結后,無論誰當選沒有人再會想起他們對于選民的“民主承諾”。這種片段式的民主其實質就是把民主作為一種競選的工具,把民主的價值屬性抽空,使民主淪落為工具屬性。因此,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如何走一條社會主義民主道路,讓人民真正成為自己的主人,落實全過程民主就成為一種歷史的選擇。全過程人民民主可以有效避免人性異化現象發生,使群眾意見合理有效地轉化為黨和國家的決策而重構民主本身。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首倡之地——上海,人民群眾在基層行使著當家作主的社會職責。在基層民主的社會實踐中,上海虹橋社區帶動居民、沿街商戶、物業、駐區單位等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重要有益嘗試,成立街區治理共同體、打造融情國際街區,把民主協商作為重要途徑,讓居民走出家門、參與自治共治,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實現從“靠社區管”到“自治共管”,這樣的社區依此便成為了“新標桿”。上海市長寧區打造人民共建共享共治社區,把民主協商作為重要途徑,在黨的引領下居民自治和社區共治,由居委會搭建議事平臺,利用社區共治和居民自治,暢通議事渠道,從提出建議,到最后解決問題,居民全程參與社區改造工作的每一步進程,居民同時參與選舉與監督工作,將“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的全過程原則貫徹落實,從而更加迅速地解決老舊小區的改造、“懸空”老人下樓難、如何融民情定規則等一系列的社區問題,積極發展基層民主,通過采用多種方式與形式使個人意志轉化為共同意志,民主協商使人民對深度參與身處環境公共事務共商共議、共享共治帶來的益處感受愈發深刻了,基層社區規則的制定效率也更高了,使每個個體利益在最大限度內得到有效保障。全過程人民民主讓民主內在的人民性得到了充分的彰顯。
(三)社會主義民主就是反映人民性的全過程
人民性是歷史的本性。歷史是全過程的人類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人民性就是這個真實寫照的本質秉性。社會主義民主就是反映歷史人民性的全過程。人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關照對象,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屬性。中國共產黨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領導者、組織者,更是人民群眾的辦事者、服務者。歷經百年征程,黨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走群眾路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縱觀黨史、新中國史,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時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概念,雖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人民民主法治進程遇到了一些瓶頸,但真理永不會被磨滅,人民是立國之基、立黨之基,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一切社會治理、法律制度、政策規章都是來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人民性就是歷史的本性。人民性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價值底蘊。隨著我國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理念,加強對于法治的宣傳,人民群眾對法律的認知也逐漸深化,無論城市或農村,越來越多的人民依靠法律的手段維護自己的民主權利,大到國家和地方立法、黨內法規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小到人民基層社區治理,這些大大小小的法治方式無不透露著人民依靠法治手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內在精神。
四、結語
民主的本意就是讓人民當家作主,即人民是歷史的主人。民主本源于西方,是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價值。工業革命以后,西方的資本主義解構了傳統意義上的“直接民主”,進而建構起“代議制民主”。民主在與資本的同構過程中被資本的逐利本性所裹挾,從而異化了民主的本性,民主變異為資本的注腳,資本成為民主的金主。“西式民主”也就淪落為資本的代言人,失卻了民主內涵中至善的本性,從而異化為最廣大人民的對立物,是民主的假意。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的民主實踐,是以人民為中心,將民主的人民性全過程展現的歷史過程,體現的是民主的真意。民主價值在中西不同場域的實踐充分說明了民主不能背離人民的主體性。背離了人民性的民主就是民主本身“真”與“假”的分水嶺。對于民主本身進行“真”“假”界分的時代意義就在于中西方發展的底層邏輯,即主義的真偽。我們篤信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全過程人民民主就是這個真理性的民主實踐。
回顧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所走過的道路,無論制度如何變化,“民主”與“人民”絕對不是相互分離的關系,在中國“黨的領導”與“人民民主”二者之間更加密不可分,并且應當相互呈對應屬性。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推進民主法治建設,科學理解“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作為工作基石,人民群眾在依法治國的道路上應當長期堅持黨的領導,主動謀劃、擔當作為,全面雙向地推進“依法治國”目標的快速實現。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同時摒棄對“西式民主”的迷信心理,特別是“西式民主”內在人民性價值的缺陷,不斷健全完善中國人民民主話語的建構,貫徹與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注釋:
①參見《習近平:中國的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2019年11月3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434694。
②參見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年7月1日。
參考文獻:
[1][美]喬萬尼·薩托利.民主新論[M].馮克利,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45、22、46、59、21.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42.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95.
[4][美]喬萬尼·薩托利.權力論[M].馮克利,閻克文,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6.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9-270、187.
[6][美]托馬斯·戴伊,[美]哈蒙·齊格勒.民主的嘲諷[M].孫占平,盛聚林,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1:56.
[7]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
[9]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
[10]全國人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6.
[1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7、37、46、37.
[12]胡洪彬.全過程人民民主:生成邏輯、運行機理及其超越性優勢[J].學習與實踐,2022(5):49-59.
[13]習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2022(5):4-13.
[14]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中共中央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4、422、422.
[1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