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4)05-0038-0009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信息化發展。2015年,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首提\"數字中國\"概念。1]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2在民族工作領域利用互聯網等數字化、信息化媒介、平臺、載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習近平在 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要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和主導權,讓互聯網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3]。2019 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深人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要求:“改進民族團結進步宣傳載體和方式,充分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打造實體化的宣傳載體。拓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網絡空間,推進‘互聯網 + 民族團結’行動,打造網上文化交流共享平臺,把互聯網空間建成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平臺。”[4]可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互聯網等數字化平臺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重要作用。數字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指利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網絡平臺以及信息技術資源、載體、手段服務于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增強“五個認同”“五個共同”“四個與共”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數字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信息化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掌握網絡意識形態領域民族問題話語權、管控好數字空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風險和挑戰的使命擔當。
相關研究已針對數字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意義、風險挑戰與優化策略等進行了初步探討。在價值意義方面,陳林等闡釋了人工智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全新的技術方法、實現全民化生活化教育、有效解決復雜性治理難題。5]田釩平等聚焦算法推薦,指出其能夠助力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現對象大眾化、內容智慧化、方式生活化。但不容忽視的是,數字化進程亦伴隨著一系列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消極影響,如數字化自身局限造成中華民族共同體信息“碎片化\"“去中心化”,[7][8]進而導致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內容淺表化、共同體價值離散。[9]主流媒體感召力的消融和權威性的瓦解,10]也消解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力和影響力。[1]面對一系列風險與挑戰,學者們提出要完善頂層設計[12]、加強技術支持[8]及改善教育生態[13]等優化策略,通過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放大數字技術的正向功能,發揮數字技術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中的作用。14]
綜上,數字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義深遠,但當前研究大多從宏觀層面闡述數字化賦能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挑戰與對策,微觀層面的剖析尚顯不足,特別是針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體行動者“知情意行”這一心理行為鏈條的探索不夠深人。鑒于此,本文從主體視角切人,深人剖析數字化如何具體作用于個體的認知構建、情感共鳴、意志強化及行為導向,以全面展現其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邏輯。同時,系統分析數字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面臨的現實挑戰,并提出針對性的應對策略。
二、數字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邏輯
隨著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數字化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手段。數字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邏輯體現在認知、情感、意志及行為四個維度。
(一)數字化有助于深化各族群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知
認知是個體認識和理解世界的基礎。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認知具有先導作用,表現為個體對中華民族身份及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傳統文化、價值規范等方面的積極認知。[15]數字化技術在指引各族群眾從個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知上升到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集體認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首先,數字化技術促進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知識資源的共享與普及。借助數字化技術梳理歷史文獻資料、構建檔案庫與數據庫,使得海量珍貴資料觸手可及,人人都能夠深入探索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璀璨文化。例如,自2010年起,陜西省古籍保護中心已完成上萬冊陜西古代地方志等古籍的數字化,有效拓寬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其次,數字化技術創新中華民族共同體價值觀念的傳播方式。在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價值觀念的輸入、輸出主要依靠和親、貿易、進貢及戰爭等方式或一代代人口耳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在當今數字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觀念依托新媒體得以快速、有效的傳播。如借助微信、QQ、微博等新媒體信息傳播速度快、互動性強、傳播范圍廣、傳播形式多元的優點,提供人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多維度感知,吸引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價值觀念的注意力,形成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積極認知。最后,數字化技術重塑傳統思政課程的教學范式。借助全媒體、大數據、元宇宙、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向學生們呈現令人觸景生情的畫面,渲染令人動情的氛圍,構擬強烈的感官沖擊,用簡單事實說話、用直觀數據佐證、用多維形式展示,助力說理有效和徹底,[16]把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講深、講透、講活。
在深入探討數字化賦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多重維度時,不難發現,從認知到情感的遞進,是數字化賦能過程中一個自然而深刻的轉變。一方面,數字化以其獨特的穿透力與廣泛性,極大地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各族群眾中的深入認知。這一進程不僅突破了地理界限,讓偏遠地區的群眾也能便捷地獲取到關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豐富信息,更通過生動形象的多媒體展示,使抽象的共同體概念具象化、生活化,增強了認知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隨著認知的深化,數字化進一步成為激發和豐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的催化劑。互聯網平臺的互動性、即時性特點為各族群眾搭建起一個跨越時空的情感交流橋梁。可以說,數字化在深化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認知的同時,也為情感的升華提供了強大動力。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著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向更高水平邁進。
(二)數字化有助于豐富各族群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情感
情感是個體對事物的主觀感受與態度,兼具調節和驅動意志行為的功能。數字化技術在深化各族群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情感體驗和“五個認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一,在數字技術體驗方面,數字化平臺不僅提供受眾互動式、多感官的中華文化體驗,還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興技術讓用戶在虛擬環境中沉浸式地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有助于激發各民族群眾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情感體驗。例如,通過虛擬漫游莫高窟、VR展現長城或通過數字化重現歷史場景,能夠激發各族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中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大事件的探究興趣。第二,在數字化傳播方式方面,新興的短視頻、直播等打破原有的傳播時空和格局,建構新的傳播場景,促使時空重構與文化記憶結合,喚起人們對中華文化的共同記憶和情感認同,17]這有助于豐富各民族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情感認同。同時,數字化技術能夠加強用戶數據分析,明晰個體的差異化需求,精準投放符合個體特征和興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內容,激發個體的內在的情感認同。18]第三,在數字化政務與決策方面,數字化有助于增加各族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認同。首先,數字化政務平臺可以提供多語種信息服務,確保各民族群眾都能獲取到政務信息,有助于提高政務透明度,增強公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和認同;其次,通過在線辦理平臺,偏遠民族地區的群眾可以更便捷地辦理各種事項,如稅務、教育、醫療等,提高便利性以增強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
數字化賦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情感體驗和情感認同尤為重要。數字化不僅豐富了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情感體驗,還加深了各民族的“五個認同”,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情感層面上得到了顯著增強。當數字化技術以其獨特的魅力豐富各族群眾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時,這份深厚的情感便成為激發和堅定人們意志的源泉,為堅定各族群眾的意志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情感的滋養下,轉化為推動國家發展、維護民族團結的堅實力量。
(三)數字化有助于堅定各族群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志
意志是個體自覺設定目標,并據此調節行動以實現目標的心理過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志表現為個體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目標,愿意為實現這一偉大的中國夢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堅定不移地付出艱辛努力。19]數字化技術助力干部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強化黨員干部、學校師生及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定信念與意志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首先,數字化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員干部教育,促進理論的深度學習和思想的統一引領。“學習強國”“干部網絡學院\"等移動APP、學習網站及智能培訓等數字學習方式有利于提高黨政機關、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廣大黨員、干部職工的理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質,并深入體悟理論內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信仰根基;[20]其次,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校教育提供重要支撐,促使各族青少年在思政課程及課程思政中切實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青少年鑄牢中華文化之根,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為堅定的理想信念;最后,新媒體傳播的及時性、廣泛性有益于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在社會教育中普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在各族群眾心中產生強烈共鳴,指引各族群眾將個人奮斗目標與中國夢緊密相連,形成各民族共同發展的理想信念。
數字化賦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程中,從意志到行為的轉化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數字化技術以其獨特的優勢,不僅加深了黨員干部、學校師生及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認同,更堅定了他們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努力的意志。基于此,數字化進一步發揮其引導作用,促使了黨員干部、學校師生及各族群眾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化為自覺行動,引導各族干部群眾以實際行動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共同書寫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四)數字化有助于引導各族群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為
行為是個體對外界環境的反應和動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行為即指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全體成員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的基礎上表現出的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和歸屬感,以及共同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的實踐行動。數字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場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可能。通過數字化手段,能夠更加高效地傳播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歷史記憶和共同價值,從而深化人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識與理解。同時,數字化還拓寬了實踐活動的領域與范圍,使得更多元的參與主體、更豐富的實踐形式成為可能,進一步提升了實踐活動的效果與影響力。
在文化傳承方面,數字技術手段助推文化保護與傳承手段的更新升級,引導各民族群眾積極保護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各民族悠久的歷史傳統文化通過數字化手段,得以更好地保存和呈現,匯聚成中華民族的共同文化寶庫。依托科技,例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及傳播方式發生顯著變化,步人數智化時代。在教育方面,數字技術如同一座橋梁,跨越了地域的鴻溝,有利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與普及。借助數字化技術,民族地區的學生能夠接觸到廣泛的教育資源,縮小與發達地區在教育水平上的差距,激發學生愛國之心,鋪就勤勉向學之路。在社會公益方面,數字化技術助力抗震救災、慈善捐贈與社區建設,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之力,共克時艱,彰顯團結友愛之魂,能夠對民族群眾堅守共同體理念產生深遠且持續的影響。
綜上,在數字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知、情、意、行”四者相互依存、層層遞進,共同構成了價值邏輯的內在機理,展現出一種從認知啟蒙到情感共鳴,再到意志堅定,最終導向行動實踐的邏輯體系。“知”是起點,數字化技術以其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打破了時空限制,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文化、成就等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觸達各族群眾,為他們構建起全面而深刻的認知基礎。“情”是紐帶,隨著認知的深化,數字化平臺上的互動與分享激發了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厚情感,這種情感共鳴成為連接心與心的橋梁,讓彼此間的距離更加貼近。“意”是動力,情感的升華進而轉化為堅定的意志,數字化技術通過展現中華民族共同奮斗的光輝歷程,激發了各族群眾對共同理想的追求和對國家命運的擔當,這種意志如同磐石般穩固,成為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前行的強大力量。“行”是歸宿,最終堅定的意志導向了具體的行動實踐。數字化不僅為各族群眾提供了參與國家建設、促進民族團結的平臺和機會,還通過精準的數據分析和智能推薦,引導他們更加高效地投身于中華民族共同體事業之中,以實際行動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共同繪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畫卷。在這一過程中,“知、情、意、行”四者緊密相連,相互促進、相互支撐,共同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化與鑄牢。
三、數字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挑戰
數字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同時,也面臨著一系列現實挑戰
(一)內容困境:信息“碎片化”削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力
在數字化時代,信息傳播手段傾向“短平快”,內容趨于碎片化、模式化與同質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效果,消減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嚴謹性和全面性。
首先,信息碎片化割裂了完整內容的呈現,影響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效果。在信息碎片化的影響下,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信息在數字空間中難以完整和全面地呈現與傳播,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一致性受到侵蝕的同時,削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力。8當下風靡的碎片化、分散化的傳播內容會導致片面、虛假的涉民族信息被制造并傳播,進而使主流價值在虛實錯位中消散。同時,中華民族共同體所具有的強大凝聚力與感召力,在孤立、片段、虛假的信息碎片中被解構,正向價值被大量偽價值所擠占。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遭遇全方位虛化,[10]嚴重的還導致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影響淺表化、謬誤化,難以“人腦”“入心”。其次,信息碎片化割裂了個人的認識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的嚴謹性和全面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內涵高度濃縮、概念極具抽象性的意識集合體,8只言片語不僅不能傳達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刻含義,反而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壓縮、概念刪減,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正確表意。快速滾動的信息流使個體瀏覽呈現\"短閱讀”和“淺閱讀”的樣態,8使個人深陷無法深刻理解與難以科學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本質的困境,甚至引發理解分歧、價值割裂等問題。此外,媒介自帶的信息特性深刻塑造了人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框架。以“短平快”著稱的抖音、快手等平臺,側重于民族信息的情緒化傳達,限制了理性思考,塑造了用戶的情緒化思維模板,削弱了他們的分析與判斷能力,甚至導致極端情緒與誤導性信息泛濫。同時,這種情緒化思維也阻礙了受眾吸收需系統思考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信息,增加了正確認知的難度。10]
(二)場域困境:交往“虛擬化”消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力
網絡空間隨著數字化進程而迅速擴張,成為個體存在的虛擬空間,造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交往與互動場域的變化。21]虛擬源于現實,是對現實的反映,[22]但虛擬不等同于現實,其獨特的交往模式,如匿名化、場域虛擬化,削弱了人現實交往的深刻性,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凝聚力構成挑戰。
首先,數字化虛擬交往容易導致認知偏差。虛擬環境中,由于各民族成員在風俗語言、文化慣習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性,在網絡中的交往處境往往類似于異鄉人,相對缺乏歸屬感。23]虛擬環境也可能會放大文化差異并加劇隔閡,導致跨文化交流障礙乃至沖突。此外,一些針對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的刻板印象和主觀偏見可能會在網絡中被趁機傳播,阻礙各民族成員之間的交往,影響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凝聚力的形成。其次,數字化虛擬環境中生成的情感聯結薄弱。基于集體記憶、共同經歷、共同奮斗目標而萌生的濃厚共同體情感是維系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網絡中的虛擬交往缺乏現實記憶與經歷的支撐,各民族成員之間的交往浮于表面難以產生共鳴,生成的情感層次單一、薄弱,弱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現實情感的交互。21]這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凝聚和鞏固也會產生不利影響。最后,數字化虛擬交往中信任危機凸顯。信任是深入交往交流的前提,虛擬交往中的匿名身份一定程度上減弱了網絡空間中各民族成員之間的信任度。物理身體的不在場性與現實身份的不可見性,使得身份理性、制度理性與交往理性在倫理松綁的數字場域中受到干擾。24]加之倫理約束減弱,“面具假象\"盛行,可能會使個人對違背道德倫理、主流價值觀的風險進行選擇性忽視,導致各民族成員虛擬交往互動的混亂。這不僅可能會造成對民族政策的惡意曲解、詆毀抹黑的惡劣行為,一些民族分裂勢力、國外敵對勢力也會趁機滲透,利用虛擬空間威脅民族團結與共同體穩定,影響和破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
(三)傳播困境:話語“去中心化”干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合力
傳統媒體通過自上而下的傳播,垂直化影響個體思想,具有極高的權威性與主導性,對主流意識形態傳播具有絕對的話語權。新媒體重構了信息傳播方式,開放、互動、快速成為常態,導致話語“去中心化\"樣態,信息過載、數字鴻溝、信息繭房等問題凸顯,嚴重干擾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有效整合力,難以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系統傳播。
首先,信息過載削弱宣教效果。信息過載指信息時代個人難以處理其所獲取的海量信息。在“全員創作與傳播”時代,信息實現爆炸式增長,其中可能內含多種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極大地擠占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主流優質價值觀信息存在的空間。同時,信息的爆炸性增長為甄別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用的教育資源增加了難度,個人篩選與處理信息能力的不足亦使其極易被虛假或無用信息所裹挾。政府官方話語權威性受到“去中心化”挑戰,影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效力。例如,信息的爆炸式增長和裂變式傳播也稀釋和消解了思政教師的課堂話語主導權,學校思政教學面臨價值多元易變甚至混亂失序的困境。16]其次,數字鴻溝限制廣泛傳播。數字鴻溝指“新興信息通信技術在普及和應用方面的不平衡現象”[25],主要體現在數字化覆蓋的廣度不平衡以及數字化使用的深度不平衡兩方面。經濟發展、資源分配、數字素養等因素在不同區域與個體上的差異,造成不同區域、不同民族、不同階級、不同個體間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宣介與教育接受度的不均衡。信息獲取的不均衡將導致不同個體在文化認同、價值觀念上的差異,進而造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的內部差異化,破壞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結構體系。22]最后,信息繭房桎梏理性選擇。智能算法能夠基于自身計算邏輯,采集用戶相關個人信息,并通過數據分析實現內容推送的針對性與精準性。[26]“信息繭房”一定程度上縮窄了人們的認知視野,只重視個體的偏好選擇,而忽視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構,21]容易造成集體記憶淡化,中華民族共同體身份認同弱化。23]此外,交往圈層固化加劇了信息繭房的負面影響,[27]導致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眾化傳播的空間壁壘,[21]既不利于各民族成員之間的廣泛交往,也不利于主流意識形態與價值觀的傳播,甚至容易造成群際沖突。24]
(四)管理困境:平臺“資本化”遮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引領力
“流量為王”是數字化時代資本攫取利益遵循的根本原則。為獲取更多關注與流量,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平臺創建者、技術擁有者往往將內容泛娛樂化以使受眾沉溺其中,從而忽視主流意識形態與核心價值觀,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正向引領力。
首先,數字化內容過度娛樂化削減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引領力[28]網絡上一些民族相關信息往往以惡搞、調侃、戲謔、炒作等形式出現,通過強烈的情感輸出博取受眾關注,從而導致曲解中華民族歷史、湮沒民族事件真相、誤導民族對立輿論等現象時有發生。這種泛娛樂化信息往往會影響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權威性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引領力[10]其次,法治與監管的缺失進一步削弱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引領力。網民法律意識的淡薄,使網絡空間易成為錯誤民族言論的溫床。對平臺“資本化”和網絡信息“泛娛樂化”若監管不力或放任自流,將造成政府涉民族事項管理的缺位,進一步削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引領力。
四、數字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應對策略
針對數字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困境、場域困境、傳播困境和管理困境,提出如下相關對策建議。
(一)規范內容,凸顯主流話語引領
為應對信息碎片化挑戰,需規范傳播內容,確保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與正確性,從而實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流話語的引領地位和科學傳播。
一是要發揮官方媒體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內涵的完整性傳播。官方媒體應發揮主導作用,全面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內涵、理論及政策,避免片面解讀導致誤解。面對流量競爭,嚴肅性、政治性的宣傳話語往往落于下風,官方媒體應積極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主流思想的傳播新形式。如講述生動的中華民族故事等各族成員喜聞樂見的形式,以親和力提升主流思想傳播效果,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內涵等“干貨”的“軟傳播”。[11]
二是要強化媒介的監督與責任意識,確保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的真實性傳播。為維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穩固,必須保證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的真實性傳播。媒介應建立健全審核機制,肅清否認、篡改中華民族歷史事實的看法與內容,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充分挖掘和傳播在考古、文學、建筑、服飾等領域體現各民族“三交”史實的標識證據,激活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產生的共同歷史記憶與文化記憶。[10]
三是要培養具備良好政治素養的意見領袖,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正確性傳播。在新媒體時代,意見領袖對輿論影響深遠,應培養具備政治理論素養的意見領袖,在各自領域內傳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正面信息與正確觀念,成為優質內容的創造者和正向解讀的引導者,保證價值引導過程的正確性、有序性和統一性。
(二)治理場域,建立良性交往模式
為保證數字化時代虛擬交往可信、動情,需要對虛擬交往場域進行改進與治理,消除族際虛擬交往的藩籬。23]通過虛實雙重場域結合的有效治理,加強各民族社會互動的多重交往場域建設,構建全方位嵌入的社會交往空間,不斷完善和優化各民族交往的虛擬環境。
一是要提高虛擬交往場域的準入標準。通過真實身份識別認證,避免敵對勢力混入其中,破壞各民族成員之間的友好交往。應加強用戶準人審核甄別,向受眾普及相關的民族政策、民族理論等,使其正確認識與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中的主線地位,提升網絡用戶的族際交往素質。
二是要營造虛實結合的交往生態。一方面,可以利用虛擬平臺突破時空限制的特性,實現各民族成員間便捷的溝通、廣泛的交往,清除交往的時空障礙。另一方面,通過旅游、研學等線下活動,增進現實互動,消除偏見,深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大家庭的認識,積累深厚情感。
三是要加強網絡治理,凈化交往環境。首先,加強媒體平臺內容監管。提升與加大肅清涉民族片面、虛假信息的速度與力度,依法嚴厲打擊網絡暴力、歧視仇恨等行為,嚴防“網絡水軍”境外敵對勢力等在網絡上通過散播民族謠言、詆毀民族政策等手段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進行滲透,避免其對各族成員進行輿論的引導,防止破壞民族團結、煽動民族分裂等思想的傳播。其次,建立制度強制信任,增強各民族成員在虛擬交往中的信任感。最后,完善虛擬場域中的管理及懲處機制,及時查處出現的民族歧視、侮辱謾罵、煽動分裂、結黨反動等行徑,落實懲罰與預警機制,避免事態蔓延與失控。
(三)優化傳播,滿足多元主體需求
針對信息化時代“去中心化”的現狀,需優化傳播策略,以應對信息過載、數字鴻溝與繭房效應等問題。
一是要優化內容產出,避免信息過載。海量內容之間往往充斥著眾多低質化、同質化的信息,容易誤導各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應鼓勵媒體制作產出能準確、完整、全方位體現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與價值觀的優質內容,以良幣驅逐劣幣,增強各民族成員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通過競賽激勵優質創作及加強信息過濾篩選等方式,清理同質化信息,保護并推廣優質原創性內容,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教的影響力。
二是加強信息化覆蓋,彌補數字鴻溝。貧困偏遠地區基礎設施薄弱,可能缺乏數字化發展的硬件設施與操作技能。一方面,通過廣泛建立公共數字信息閱覽站點、交流中心的方式,提供硬件設備并進行有組織的信息技能培訓,確保各民族成員平等獲取共同體意識教育資源。另一方面,可建立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信息資源數據集散中心,促進信息全面共享,簡化信息獲取路徑,促進資源全面共享,減少共同體內部的差異化發展。例如,設置一步直達的專門數據集散中心或平臺供全員閱覽使用,降低信息獲取門檻,簡化操作程序,完善中華民族共同體信息的交融共享,有助于進一步形成團結共識。[]
三是要升級智能算法,打破信息繭房。首先,建立優先推送機制。對官方發布的、權威的能反映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進行優先推送。實現個性化推送與價值性推送的結構平衡,在保持受眾接受度的前提下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價值的傳遞。[21]其次,完善智能補送機制。可以根據用戶行為分析,反向推送缺失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內容,確保各民族成員獲得全面均衡的意識形態教育。
(四)完善管理,維持信息生態健康發展
為杜絕信息泛娛樂化現象,規制資本無節制運作,需自上到下鞏固主流話語地位,健全頂層設計,提高國民素質,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資本邏輯的挑戰下保持足夠的“曝光度”與“新鮮感”,避免陷入資本邏輯圈套。5]
首先,應加強與優化監管與宣傳隊伍建設。政府部門應高瞻遠矚,積極吸納并精心培育民族學、歷史學、新聞傳播學等領域的杰出人才,不斷深化對民族知識的系統學習與專業培訓,以強化其自身的民族事務處理能力,切實肩負起監管治理與輿論引導的雙重使命。通過攜手新媒體專業運營團隊或探索創新宣傳策略,政府應著力提升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傳播效能與影響力,充分發揮其在輿論場中的領航作用,確保信息傳播的準確性與導向性。同時,媒體平臺應積極響應,為政府部門賬號提供官方認證與流量支持,重新樹立并鞏固官方的權威地位,有效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中的主導力與引領力。
其次,應加強法治意識,完善網絡空間涉民族問題信息的教育與監管。一是要完善網絡公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宣傳教育體系,引導各族群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二是要建立健全媒體平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律法規與執法體系,確保媒體平臺成為傳播真實、全面、理性信息的堅實陣地。三是要提升政府網絡治理能力,落實政府網絡監管職責,保障其對媒體平臺算法的審查與監督,推動數字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施行。29]
最后,應提升各族群眾鑒別篩選網絡信息的能力,堅定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注重培養個體依據主流正向價值觀,自主自覺、自省自查的篩選優質內容的能力,以理性的邏輯思維與強大的自律意志,破除泛娛樂化等虛假數字景觀產生的感官幻象,擺脫純粹的感官刺激帶來的數字依賴。10]激勵各民族成員更加堅定地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信念,并構建一套完善的預警保障機制,為各族成員系統地接收、深入理解并有效運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內容保駕護航。
五 結語
數字化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蘊含深遠的價值,也面臨不容忽視的現實挑戰。數字化以其獨特的優勢,深化了各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豐富了情感體驗,堅定了意志信念,并有效引導了積極行為。然而,網絡空間中存在內容碎片化削弱影響力、交往虛擬化消解凝聚力、話語去中心化干擾整合力及平臺資本化遮蔽引領力等問題,因而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應對策略。規范內容、治理場域、優化傳播、完善管理等措施不僅是對數字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存在問題的積極回應,更是對提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效的積極探索。未來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廣泛應用,需繼續深化數字化賦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不斷優化應對策略,以更加精準適宜的方式有形有感有效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好地助力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2-17(02).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3]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02).
[4]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全面深人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9-10-24(01).
[5]陳林,楊抗抗.人工智能助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機理與現實進路[J].寧夏黨校學報,2023(2).
[6]田釩平,曹媛媛.算法推薦技術賦能青少年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邏輯理路、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
[7]郝明東,張家飛.數字空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困境與突圍:以空間轉向為切入點[J].青海社會科學,2023(3).
[8]李亞楠,譚亞莉.數字交往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隱憂及其應對策略:基于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J].民族論壇,2023(2).
[9]張利國,于海波.算法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多重挑戰與現實應答[J].民族學刊,2023(1).
[10]方正.智能算法嵌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變革邏輯、數字梗阻與風險防范[J].統一戰線學研究,2023(6).
[11]王林平,高宇.移動互聯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傳播挑戰及其應對之策[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2(4).
[12]陳思敏.全媒體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播:內在邏輯、歷史機遇與基本策略[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
[13]孟凡麗,高霞霞.智慧教育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理闡釋、作用機理與實踐路向[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3(6).
[14]李玉雄,王封琴.數字化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挑戰和實踐路徑[J].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
[15]管健,杭寧.知情意行:四維一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6).
[16]鄒太龍,戚冠輝.全媒體時代思政課教師話語權的內涵嬗變、現實挑戰與重構路徑[J].民族教育研究,2024(1).
[17]王雅麗,楊雪云,許麗霞.視頻化生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數字化傳播[J].東南傳播,2024(1).
[18]蘇德.數字化背景下強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社會教育工作輻射力[J].民族教育研究,2024(1).
[19]孟凡麗,高霞霞,王國寧.城市社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系統表征、內在機理與實踐進路[J].貴州民族研究,20241).
[20]努爾比婭,陳鵬.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建構機制[J].新疆開放大學學報,2023(4).
[21]龐瑜.人工智能賦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關鍵問題與科學路徑[J].理論導刊,2023(7).
[22]汪.新媒體的發展趨勢及其對價值觀的影響[D].上海:復旦大學,2013.
[23]李玉雄,許廷云.新時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現實境遇和突破路徑[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5).
[24]程麗琴.“離散”與“重構”:智能算法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機理[J].理論導刊,2024(1).
[25]胡鞍鋼,周紹杰.新的全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J].中國社會科學,2002(3).
[26]馬里丫葭,馬若馳.智能算法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場景的再構研究[J].民族學刊,2023(8).
[27]張鈺洲.“入世與出世”:青年群體網絡“圈層化\"的困與策[J].中國青年研究,2022(3).
[28]邢少花.當前中國社會文化“泛娛樂化\"現象評析[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4.
[29]曹媛媛.數字化媒體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及完善路徑[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
DIGITAL EMPOWERMENTINFORGING THE SENSE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VALUES, CHALLENGES,ANDRESPONSES
Hai Lu,Liu Guiyang,He Yuanyuan
Abstract:Digital empowerment in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is both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advancingtheParty’sethnic work with highqualityin the informationage anda mission to secure discursiveauthorityover ethnic issues inthe realm of online ideology.The value of digital empowermentlies in its ability to positively influence the knowledge,emotions,convictions,and behaviors of people from all ethnicgroups, thereby deepening understanding,enriching emotional bonds,strengthening collctive resolve,and guidingactions. However,digital empowermentalsofacespractical challenges,including fragmented content thatundermines its impact,virtualized interactions that erodecohesion,decentralized discouse thatdisrupts integration,and platform commercialization that obscures its guiding force.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a series of strategies must be adopted: regulatig content production and disemination toensure the clear orientation and leadership of mainstream discourseon digital platforms;governing thecyberspace to fosterahealthyonline interactionenvironmentand promote positive exchanges among ethnic groups;optimiz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to meet the diverse information needs of stakeholders and enhance targeted and efective digital dissemination;and refin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to maintain a healthy cyberspace ecosystem and fully realize the potential of digital empowerment.
Keywords:digitalization;cyberspace;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責任編輯:廖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