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C957;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4)06-0080-0
2024年9月,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強調,“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推動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1]?!吧浦啤狈侥堋吧浦巍保爸贫仁顷P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2]185。制度作為要求一定區域范圍的人民共同遵守的約束和激勵其行為的一系列辦事規程、行動準則的集成,是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根基。而體現為實踐中方法和規則的運行機制,是辦事規程和行動準則實現的重要保障。脫離了運行機制的制度只能是“空中樓閣”,制度與相適配的機制相結合方能真正發揮治理效能,轉化為治理實踐。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進一步作出部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是黨和政府綜合運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法治等政策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和“五個共同”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全過程?!耙痪€兩面”工作要求①的確立強調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特性,這一工作的有形有感有效推進歸根到底是要發揮制度機制的保障作用,夯實政治基礎、思想基礎、文化基礎、物質基礎、社會基礎、法治基礎。民族事務治理是國家建設和治理的重要方面??v觀世界各國發展歷程,民族事務治理水平是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的關鍵力量,這一規律也必將在未來世界各國發展進程中持續得以體現。當前,中國民族工作所處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的風險挑戰前所未有,民族事務治理所承載的任務更復雜、更繁重。因此,我們必須聚焦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目標,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持續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應對新形勢下民族問題的駕馭能力,提高應對嚴峻復雜國際形勢和民族領域風險挑戰的韌性。故此,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基于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學理基礎,系統梳理分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的理論脈絡與實踐創新,在此基礎上提出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的路徑和建議,對于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政策框架、加快推進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建設極具必要性與現實性。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的理論和實踐脈絡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是在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過程中形成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制度機制的健全過程立足實事求是,其推進思路、路徑完善都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相匹配。
(一)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魂脈”
以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與開放性為重要特性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正確處理問題提供了科學指引。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極大深化了黨中央對民族工作規律的認識,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科學繼承與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
從理論主題來看,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與民族融合為主旨和取向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的理論思想根基。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類解放的高度,旗幟鮮明反對一切民族剝削與壓迫,“人對人的剝削一消滅,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滅。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系就會隨之消失”[4]419。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四個必然要求\"①,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關于民族平等、團結與融合的思想有著密切聯系。
從理論品質來看,作為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與時俱進也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活的靈魂,而這一內在品質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論斷中得到了充分彰顯。從“牢固樹立”[5]到“積極培養”[6]“大力培育”[7」,再到“鑄牢”[8],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政策性話語循序漸進的歷史演變脈絡,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遵循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創造性繼承、創新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
從理論目標來看,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內在特質,在解決特定歷史階段的具體民族問題中逐漸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從而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貫穿于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始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中央深刻洞察當前民族領域風險挑戰作出的動員部署和準確把握嚴峻復雜國際形勢作出的戰略舉措,著眼于推動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交融,內蘊實踐性這一基本特性,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順應實踐需求這一合目的性的理論要求。
(二)黨的百年民族工作歷程是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的寶貴財富
建黨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取得輝煌成就,得益于在民族事務治理方面,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深化民族團結以及依法治理民族事務[9]。
一是適應國情持續進行民族事務治理指導理論創新。理論是指導實踐的基礎,成功的實踐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引。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以來,面對不同時期不同階段諸多民族事務治理難題,邊探索邊總結,為成功把握民族工作大局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兩個大局”相互交織的大背景,對黨的民族工作基本規律的深刻洞察和對當前民族工作階段性特征的精準把握,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揭示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時代特征、發展規律和戰略路徑,[10]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下為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引和根本遵循。從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1]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逐步確立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線兩面”工作要求,以及2024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強調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都明確了當前和今后民族工作的戰略部署和重點工作。
二是聚焦歷史任務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面對部分民族地區存在民族壓迫和剝削的實際,中國采取社會制度變革的方式,在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引導翻身解放的各族人民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第一個歷史任務完成后,面對民族地區處于貧困狀態的形勢,黨的民族政策向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縮小區域差距轉變。從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均把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確定為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習近平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也不能少。12]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如期實現全面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面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新機遇與新挑戰,黨的二十大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中國民族關系朝著更加和睦融洽的方向發展。
三是不失時機深化民族團結。只有民族團結深化到位,民族事務治理效能才能達到預期目標。黨的民族團結實踐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而產生,其貫穿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在政治制度方面,通過建立健全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完善民族工作委員制和民族宗教工作協調機制、優化民族自治地方轄區管理體制等為維護民族團結提供制度保障。在經濟發展方面,健全東西部協作工作機制、優化東西部協作方式,加強壯大特色產業、打造產業集群、深化消費幫扶、培育勞務協作品牌以及落實中央定點幫扶單位幫扶責任,發揮自身優勢,創新幫扶舉措等,都是經濟領域民族團結表現。在文化理念方面,“三個離不開”、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石榴籽”論以及“四個與共”“五個認同”“五個共同\"等都蘊含著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體認、情感和態度的價值意蘊。在社會交往方面,構建各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是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生動實踐。
四是聚焦問題不斷創新和完善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也是黨的民族工作的一條基本經驗。換言之,法治是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建設和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年來,中國共產黨強化法治思維和運用法治方式,確立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民族法律法規體系,不僅有力保障了各民族合法權益,還有效解決了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切實維護了國家團結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盡管民族工作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健全民族工作相關制度,優化民族工作配套體制機制,完善民族工作制度機制,持續增強民族事務治理能力,使黨的民族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一是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民族工作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總體布局中統籌謀劃推進,構建了“黨政領導 + 社會協同”的民族事務治理共同體,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遵循—社會參與”的新時代民族工作格局。各地黨委普遍推進民族工作“八個納入\"①,形成了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合力。二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更加筑牢。實施中華文脈賡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民族團結進步視覺形象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舉辦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動,各族人民“五個認同\"極大增強[13]三是民族地區共同富裕進展更為明顯。怒族、拉祜族、佤族等\"直過民族\"實現第二次歷史性跨越,3121萬民族地區貧困人口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同全國共同打贏脫貧攻堅戰,“四個面貌”①發生歷史性巨變。13]四是各民族全方位嵌入加快實現。阻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制度政策、文化隔閡、社會環境、語言不通等因素逐漸消除,各族群眾從單一流動轉變為全方位、多層次及多元化有序流動,各民族全方位互嵌融居持續深化,水乳交融、團結和睦的多民族家庭比比皆是,各族人民誰也離不開誰的共同體意識持續增強。五是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切實提高。在憲法序言中增加“中華民族”內容,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立法法總則、愛國主義教育法總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以及新修訂的地方各級人大和政府組織法,新疆、貴州、青海、寧夏、內蒙古、四川等省區相繼制定了民族團結進步條例,廣西、寧夏、新疆、甘肅等省區相繼出臺具有地方法規性質的決定,各族人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保障,中國少數民族的人權狀況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13]六是“中國敘事”對外傳播效能著力提升。創新敘事方式,采用多元化表達形式,向世界展示好中國形象、講述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國聲音,并通過深度參與國際機制、共同建設治理規則、積極倡導交流合作以及加快推動治理變革等實踐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來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在新時代以來的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建設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政策舉措,有力推動了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一)從制度上明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領導機制”
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的重大判斷、論述,自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中得到持續推進和落實。突出體現在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全社會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中央政治局定期集體學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及時研究民族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及重大問題-各部委遵循職責分工推進落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紛紛成立由黨委書記任組長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研究轄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問題、協調指導各地各部門各單位學習貫徹重大理論方針政策。這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不僅從制度層面明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體系的領導機制,也深化了中國共產黨關于更好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水平的規律性認識,豐富了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和要義。堅持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了在國家民族事務治理中能夠充分體現黨中央的重大戰略部署,特別是在制度層面進行明確規定,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更好發揮效能起到決定性作用。
(二)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的論述明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制度基礎
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政治動能。[14]“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15]529。讓中華民族成為認可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建設的核心要義[16]245。與西方競爭式民主模式不同,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模式雖然也贊成競爭的價值,但并不以其作為民主的本質特征,而以和合文化為價值追求[17]。換言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中國模式強調各族人民秉持中華民族“大我優先”的準則,通過多元力量協同或合作方式,共同治理公共事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并將其明確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18]20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獨特優勢體現在“全”“過程”“民主”三個方面,與“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一一對應,是與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具體國情相契合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以提供保障和發揮凝聚功能增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韌性。在提供政治保障方面,“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與核心”[15]530,保障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根本要求,對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提供主體和環境保障。首先,保障各族人民主體地位。從權力維度看,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為主要載體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彰顯了各民族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各族人民主體意志得到充分體現;從權利維度看,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通過各族人民有序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全過程實踐,有效保障了各民族政治權利和合法權益。其次,保障團結穩定環境。是否追求社會和諧穩定與社會活力相統一是評判民主是否優質的重要標準。19]全過程人民民主切實克服了深層次的族際矛盾,防止各民族彼此掣肘和內耗,為各民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營造了安寧團結、充滿活力的政治秩序環境。在發揮凝聚功能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15]508,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在認同和關系方面凝聚民族共識,助力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首先,凝聚認同共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是認同問題,各族人民只有在真正的民主條件下,才會內在形成國家認同。20]全過程人民民主集保障各族人民權利和規范國家權力于一身,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有助于增強各族人民“五個認同”。其次,凝聚關系共識。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安排通過協調國家政治關系以及促進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向心力。
(三)實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明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空間”
習近平指出,“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21]。在堅持問題導向、深人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部署實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進一步完善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的主體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從國家綜合國力提升和區域協調發展兩個維度出發,實施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等一些列重大發展戰略。這些重大發展戰略如何才能落地落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目標給出了答案,這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重大發展戰略有機結合的重要理論依據。比如,習近平指出,增強民族團結的核心問題,就是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22]這一重要論斷,拓展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為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與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找到契合點提供了指引。此外,強調發展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基礎性條件和關鍵性因素,23]這為民族事務治理體系中各類政策形成政策共同體找到了一個“錨”,即國家發展規劃,它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體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通過充分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引領作用,確保各類政策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同向發力、形成合力政策協同,共同推動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建設,促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四)共同富裕著力點明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力要點”
習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24]促進各民族共同富裕是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和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也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的發力點指明了方向。
第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積極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相比較而言,民族地區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基礎、市場條件等方面還很不牢固,如2023年民族8省區人均GDP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7個,在31個?。▍^、市)中位居15名之后的有6個,多個省區長期居后;民族8省區營商環境處于中等、落后、托底等級水平的有6個。[25]因此,就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體系發揮作用,調試好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同時也要調試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第二,堅持在高質量發展中改善民生,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隨著民族地區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不斷增進各族群眾民生福祉,各族群眾“幸福指數”顯著提升。但與東中部地區相比,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甚至差距有擴大化趨勢;民族地區城鄉內部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還較低。26]如在充分性方面,基本生存服務(就業服務、社會保障等)、公眾發展服務(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等)還存在短板;在滿意度方面,民族地區各族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普惠性的滿意度還較低。①故此,就需要處理好頂層設計和實踐探索、政府主導和多元力量、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立足當前和著眼長遠、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關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第三,優化收入分配制度,縮小收入水平差距。對于城鄉收入不平衡的測算,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比是重要指標。據統計,中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比由2012年的2.88降至2023年的2.39,但仍遠高于1984年的1.84。27]2023年民族8省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就需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體系發揮作用,遵循公平和效率統一、全面和精準兼顧的原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規范財富積累機制。
(五)防范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明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策底線
底線思維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重要支撐。習近平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28]34民族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這種特殊性并不是要回避問題和掩飾矛盾,而是要堅決反對一切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這是政治底線。同時,歷史與現實經驗表明,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馬克思指出,“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29]10。意識形態工作關乎國家長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新時代意識領域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形成各民族思想共識,確保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根基堅固、航向不偏。
三、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要正確把握好四方面關系
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是一個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四對重大關系②,確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第一,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共同性是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之間具有的各種相同的屬性和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存續基礎和發展方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民族工作實踐與民族理論研究存在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失衡問題,呈現“差異性凸顯、共同性不彰”態勢,導致出現一些民眾民族意識高漲、個別地區民族關系緊張等現象。30]基于對當前民族工作問題形勢的客觀研判,“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這一重要原則為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框定了目標,指明了方向。
第二,正確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各民族意識是可以共存且不相悖的,但非平行并列,二者是一個有機統一體中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民族工作實踐與民族理論研究存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關系失衡問題,呈現“強民族意識、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態勢,導致出現一些民眾的民族身份認同感強烈,而對國家的認同感較低等現象。31]故此,在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進程中,要正確認識不同層次民族意識的層次關系,發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全方位引領作用,反對和克服大漢族主義與地方民族主義。
第三,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是可以共存且不相悖的,但非平行并列,二者是一個有機統一體中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民族工作實踐與民族理論研究存在文化生態失衡問題,呈現“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華文化\"態勢,導致出現一些民眾輕視甚至歧視其他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缺乏認同等現象。故在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進程中,要積極引導各民族優秀文化“兩創”,防范和糾正錯誤文化觀和狹隘文化認同觀,①增強中華文化的主干性和引領性。
第四,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馬克思辯證唯物論認為,物質和精神分別發揮決定和能動作用。在民族工作領域,物質問題和精神問題均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哪一個解決不好都會出現問題。[32]250從民族工作開展的實際來看,物質問題進展良好,精神問題的有效解決還存在欠缺。[33]同時,“富腦袋”是一項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系統工程,其工作難度程度是“富口袋”無法比擬的。在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進程中,要高度重視“富腦袋”,但也不可忽視和弱化“富口袋”。
四、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的戰略路向
雖然各地結合自身實際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建設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嘗試,推動了由針對性治理向整體性治理的體制機制的轉變,在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尚未真正“嵌入”到各地各項工作具體事務,當前民族工作法律法規體系與民族工作發展階段不適應、不匹配問題凸顯,[34]158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結構運行、主體協同、執行與監督、功能導向方面制度機制建設還較薄弱。35]《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人民為中心、守正創新、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全面依法治國、系統觀念六大基本原則。36]這為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系統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制度體系
1.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面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所處的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要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將其貫徹落實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領域各方面。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強化理論武裝,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入腦入心;扎實推進民族工作“八個納入”,并細化具體落實執行標準,壓實扛牢民族工作主體責任。遵循“四個特別”②標準建設黨員干部隊伍,持續完善民族地區干部培養使用長遠規劃,加強重要崗位干部配備和使用,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培養鍛煉;重視、關心、愛護在條件艱苦地區工作的一線干部,完善好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正常調整機制,探索更為靈活的干部政策和人才政策。建強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落實人、財、物資源向基層傾斜保障機制,大力推進抵邊一線村屯(社區)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領導力量,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直接影響甚至決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進程。因此,要以“三個務必”③為坐標,用系統思維和科學方法健全全面從嚴治黨體系。
2.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在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建設方面,以“中華民族共同體學”學科建設為龍頭,優化民族學學科設置,鼓勵國家安全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歷史學、藝術學、工學等多學科共同參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學科建設,賦能多學科交叉研究;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管理辦法,建立健全承接黨政部門研究任務的高校服務支持保障、高校民族研究智庫評價、人才激勵等智庫建設保障機制[37]。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方面,基于不同群體和行業領域特點,依托新聞媒體、自然人文景觀、歷史名勝古跡、民族節慶活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大中小幼學校等基地平臺,挖掘整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資源,分層分類靶向施教,構建“精準滴灌式”常態化宣傳教育機制。如對各族黨員干部可實施“強示范樹標桿”工程,對各族青少年可實施“強鑄魂爭先鋒”工程,對各族群眾可實施“強基礎爭模范”工程。在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方面,不僅要堅持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遵循“全面普及”和“分類施策\"原則,抓實做細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工作,加強各級各類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營造全社會“說普通話、寫規范字”良好氛圍,尤其要加大邊境地區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學科教學能力培訓力度。還要堅持辯證思維,尊重和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方言,建構和諧的語言生態環境,實現多語言和諧共存。38]在向世界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方面,理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前世今生和理論邏輯,建構與中國故事相聯系的話語體系;正確把握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和大眾話語的關系,促進三者良性互動,實現有機統一;選取當代中國典型案例,加強個案研究;遵循四個標準,建強“四種”國際傳播專門人才隊伍①。
3.推進各民族共同富裕
大衛·哈維認為,空間正義是采用正義方式實現權利和權益在各主體間公正地分配的過程,[39]6而良好空間秩序的建構是實現這種正義方式的路徑選擇。在加快特色產業發展方面,完善有利于民族地區尤其是邊境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堅持政策優先落實、項目優先安排、資金優先傾斜,進一步加大轉移支付支持力度和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支持力度,以產業興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在縮小區域收人水平方面,對標中高收入群體,完善低收人人口評價和識別標準,對不同類型困難群體和低收入人口制定差異化幫扶舉措;完善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利益聯結機制,切實帶動提升低收入人口的就業、增收能力;聚焦重點地區、重點人群,完善產業救濟協調機制,健全資源差異化支持政策,推動欠發達地區實現轉型升級。在優化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立足民族地區區域位置重要性、地緣政治敏感性、民族成份復雜性等多重特殊性,建立可容納多元訴求的公共服務需求體系;創新供給主體的互補合作與供給方式,建立精準高效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基于大流動、大融居的中國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新態勢,提高公共服務共享性,堅持物質與精神并重,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務內容體系[40]。
4.推動各民族全方位嵌入
作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由之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廣度和深度的拓展離不開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實踐支撐。在深入推進各民族人口流動融居方面,聚焦人口流入地重點地區,加大“人地錢”掛鉤政策傾斜力度,加強消除流動人口落戶隱形門檻,建立落戶政策執行評估制度,有序推進各地區全面取消落戶限制;聚焦長期穩定就業居住的外來人口,建立健全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加快完善積分入戶制度,41同時要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完善流出地和流入地協調聯系機制;聚焦外來農民工落戶所處的“愿落不能落、能落不愿落”的困局[42」,加快完善農村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及集體收益分配權的“三權”維護與戶籍變動脫鉤制度,健全農村“三權”流轉和退出機制;聚焦常住人口與流入地戶籍人口不均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問題,遵循遠近期結合原則,有序推動流入地建立健全教育、醫療、住房等優質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常住人口掛鉤制度。在深化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建設方面,立足區域特點,遵循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理念,以治理體系“零死角”為目標,堅持以權益保障“零遺漏”和矛盾糾紛“零升級”為原則,以便民利民惠民服務為抓手,建立黨建引領的社區、業委會、物業、科研院所及其他相關組織機構職責明確的多元主體協作治理機制,構建并完善互嵌式社會結構[43]和“互嵌式”示范社區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網格化社會管理服務制度,增強社區“鄰聚力”。
5.健全民族事務治理法律法規體系
首先,提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立法層次。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部署下,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理順不同法律法規之間涉民族的解釋力,以自由與秩序、平等與團結、自治與統一為價值定位,采取促進型立法模式,[44]加快從中央層面制定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法,使其與現有法律法規中涉及民族事務的相關法條形成互補。其次,健全地方性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體系。各民族自治地方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立法構建標準,在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基礎上,通過“條款入法”“嵌入式立法”等方式,對現行自治條例、單行條例、民族團結進步專項立法、變通(補充)規定等涉及民族關系的法律法規進行優化,并加強對公民義務內容的審查力度。再次,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立法評估制度。從制度化、專業化、效能化三個方面強化立法后的評估工作,提升法律的社會效果,增強立法有效性。此外,構建法治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完善“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不斷健全“以案釋法”制度,注重行政執法過程中的釋法普法,增進普法“密切度”,推動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常態化、長效化。
(二)全面建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長效機制
1.建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體協同機制
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涉及黨委、政府、統戰部門、民族工作部門、相關政府部門、社會力量等六方面的治理主體,它們各自承擔不同職能,對確保民族工作體系良性運轉和穩定發展缺一不可。圍繞健全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在民族工作實踐探索中要形成跨層級、部門、功能的協同機制,提升民族事務治理效能。對于跨部門協同機制,結合中國民族工作實踐,可構建以縱向秩序整合機制和橫向秩序協調機制為主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體協同機制。其中,縱向秩序整合機制基于韋伯的科層制理論設置的組織架構自上而下的命令體系而運作,需要將全面貫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目標責任考核”;橫向秩序協調機制基于不同政府職能部門、不同利益訴求主體等多元主體協商來處理民族事務,需要明晰政社分工,加強鏈塊結合,進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如可依托民族工作協調機制和委員制,以融入和納入方式,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有機嵌入非民族工作部門工作全過程,建立部門間常態化協同聯動制度機制[45]。
2.建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政策協調機制
實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任何單一的政策舉措難以有效發揮作用。這就需要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凝聚政策合力,形成“ 1+1gt;2′ 的效果。一方面,優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制度,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基本前提,把是否有利于強化中華民族共同性、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首要考慮,明確評估范圍和責任單位,健全完善政策法規前置審核、備案審查工作機制,確保出臺的法規政策同憲法規定、中央精神相符合。另一方面,促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法治等政策協同發力。其一,各地區各部門要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強化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對國家這一重大方略的支持作用,推動重大方略與涉民族工作政策形成聯動效應,實現各類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舉措的“最優解”。其二,加強各領域政策內部協調,實現政策效應最大化。其三,尋求多元政策最優搭配關系,加強政策之間相互配合、有效銜接,最大限度釋放政策效能,協同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3.建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監督考評機制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事前審查、事中監督、事后糾正等工作機制”“明確各項改革實施主體和責任,把重大改革落實情況納入監督檢查和巡視巡察內容,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36]立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目標和任務,構建公平公正、精準高效的政策執行監督考評機制。一方面,立足職能職責,強化政治監督。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部門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黨建重要議事日程、黨員干部教育全過程。把推動民族政策落實作為監督重點,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項決策部署跟進監督、精準監督、全程監督,確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項政策落地落實落細。另一方面,立足“兩個大局”,構建評估機制。優化評估工作制度、評估信息系統、評估保障制度,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評估體系,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評估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46]立足實際基于政策執行過程及執行成效的體現形式,遵循系統性、典型性、科學性、實用性原則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評價指標體系,實現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相結合。此外,還要明確干部改革創新工作中的容錯糾錯責任邊界,科學合理設置容錯糾錯程序,健全容錯糾錯指標體系和判斷標準,借助既有的問責追責、績效考核、選拔任用等機制,進一步完善干部容錯糾錯機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4-09-28(02).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外文出版社,2020.
[3]燕繼榮,柏艾辰.讓制度運轉起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運行機制分析[J].行政學院學報,2023(2).
[4][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12.
[5]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堅持依法治疆團結穩疆長期建疆團結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新疆[N].人民日報,2014-05-30(01).
[6]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舉行[N].人民日報,2014-09-30(01).
[7]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N].人民日報,2015-08-26(01).
[8]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02).
[9]李俊清,付秋梅.國家治理現代化視域下的民族事務治理:中國共產黨百年民族工作歷程的回顧與前瞻[J].行政學院學報,2023(1).
[10]卞成林.創新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4-11-04(01).
[11]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1-08-29(01).
[12]把脫貧作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點再接再厲繼續奮斗讓日子越過越紅火[N].中國青年報,2020-05-21(01).
[1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中共中央宣傳部舉行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成就與舉措發布會[EB/OL].(2022-08-17)[2024-09-15].htp://www.scio.gov.cn/xwfb/gwyxwbgsxwfbh/wqfbh_2284/2022n_2285/48782/.
[14]王永香,趙繼龍.全過程人民民主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關系論析[J].民族研究,2024(2).
[15]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23.
[1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外文出版社,2022.
[17]朱碧波.全過程人民民主賦能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研究[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1).
[18]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23.
[19]樊鵬.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顯著制度優勢的高質量民主[J].政治學研究,2021(4).
[20]林尚立.現代國家認同建構的政治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13(8).
[21]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J].求是,2013(22).
[22]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團結進步重要論述綜述[N].人民日報,2021-08-25(03).
[23]陳勝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多維闡釋[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
[24]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切實把握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N].人民日報,2022-03-14(06).
[25]張三保,趙可心,張志學.中國省份營商環境:量化評估與橫向比較[J].珞珈管理評論,2023(1)
[26]丁賽.促進民族地區共同富裕的幾個著力點[N].中國民族報,2022-05-31(05).
[27]劉金華,杜云晗.城鄉收入不平衡的結構演化:測度與特征識別[J].統計與決策,2024(10).
[28]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9][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09.
[30]郝亞明,楊文帥.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個關鍵性問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
[31]張積家,張姝玥.論民族意識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關系[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
[32]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民族出版社,2015.
[33]韓艷偉,謝清松,金炳鎬.要正確把握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2(1).
[34]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民族出版社,2022
[35]孔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機制建構的四個維度[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6).
[36]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N].人民日報,2024-07-22(01、03).
[37]楊鵑飛,吳慧元.新時代中國高校民族研究智庫:功能定位、困境與出路[J].民族學刊,2024(2).
[38]劉金林,程凡,馬靜.邊境民族地區普通話推廣的實踐經驗、歷史方位及高質量普及路徑:語言與國家治理系列研究之十一[J].民族教育研究,2023(6).
[39][美]大衛·哈維.正義、自然和差異地理學[M].胡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0]李俊清,付秋梅.在公共服務中感知國家[N].中國民族報,2022-06-14(05B).
[41]歐陽慧,李智.新時期中國戶籍制度改革的問題與對策[J].宏觀經濟研究,2023(8).
[42]程郁,趙俊超,殷浩棟,等.分層次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破解“愿落不能落、能落不愿落”的兩難困境[J].管理世界,2022(4).
[43]蒙思丞,蘇建健.民族互嵌式社會結構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與實證分析:共同富裕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研究之二[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
[44]汪習根,方路錦.論中華民族共同體視野下的民族團結法律規范構建:“民族團結促進法”的立法建議[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
[45]王學榮.深人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N].中國民族報,2024-11-01(02).
[46]李俊清,謝寶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政策執行的碎片化困境及整體性治理[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
THEDEVELOPMENT CONTEXT ANDIMPROVEMENT PATHWAYS OF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OFORGE THE SENSEOFCOMMUNITYFOR THE CHINESENATION
Li Junqing,Xie Baofeng
Abstract:Improving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to forge a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representsan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thnic affirs.Itserves as a critical contemporary task in advanc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promot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Guided by theimportant concepts of strengthening and enhancing ethnic work,and grounded i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Marxistethnictheory,itisessential tosystematicallyanalyzeboththetheoretical frameworkandpractical innovations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designed to forge this sense of community.Furthermore,the path toward refining these mechanisms must carefully balance four critical relationships:between commonalityand diversity,the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individual ethnic identities,the overarching Chinese culture and diverse ethnic cultures,and material progress with spiritual enrichment.Practical approaches should focus onperfecting institutional systems spanning poitical,cultural,economic,social,and legal domains,whileestablishing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frameworks,policy cordination mechanisms,and comprehensive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s to advance efforts in forging a cohesiv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promotion law; system construction;mechanism development;five commons
[責任編輯:農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