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飲食文化視角下多民族和合共生的河西走廊實踐

2024-07-07 00:00:00馬成明
廣西民族研究 2024年6期
關鍵詞:文化

【中圖分類號】C958,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4)06-0112-0008

一、問題的提出

“民族走廊”是費孝通先生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提出的一個認識中國多民族社會的重要概念,旨在從歷史與當代的語言、文物、體質、社會結構、風俗習慣、經濟方式等內容綜合考察區域社會的內在關聯性。1]2民族學人類學界依此提出系列民族走廊概念,用來認識多民族群體在一定時空中接觸互動,通過經濟往來等促進群體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進而在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等方面相互影響的現象?,F代化、城市化加快了人口流動,不同地域和民族人口更加頻繁地匯聚到同一社會中,如何在多元文化社會中實現群體間的和合共生成為一個重要命題。而對民族走廊歷史傳統的透徹分析,有益于我們認識思考這一問題。

(一)河西走廊: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展的區域個案典型

河西走廊以其獨特地理位置、民族構成和文化體系成為廣受學界關注的一個民族走廊。其位于今甘肅省西北部,黃河以西沿祁連山地區,主要包括現今的武威、金昌、張掖、酒泉、嘉峪關等市級行政區域在內的地方,其地處黃土高原農耕區與青藏高原游牧區交錯過渡地帶,在我國中原文化和西亞文化、南亞文化的匯合點上,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中繼站和匯合區,既是絲路交通樞紐,也是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舞臺??傮w來看,對于河西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過程,依據豐富的文獻資料,歷史學界和民族學界已經展開深人探討,成果豐碩。學界認為河西走廊豐富的民族構成和歷史文化資源為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提供了獨特區域經驗[2I2,相關研究涵蓋歷史地理、多元文化、民族交往、商貿網絡、人地關系、社會治理、民俗生活等諸多方面。隨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要論斷提出,河西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實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典范意義和當前時代的應用轉化受到關注,3]例如:其突破時空限制的族際互動、多向度融合的中華民族深度一體化區域經驗[4],從多元與碰撞、互補到一體化發展的群體整合經驗[5]等。學界還從河西走廊的多元民族文化交融方式[、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戰略榫接中的邏輯演判[7、多元文化共生與民族關系和諧發展模式[8]、多民族共同體生成的區域研究范式[9]等方面進行討論?,F有研究從宏大歷史敘事與現實材料,很好地呈現了河西走廊作為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區域個案特殊性,但從日常生活化視角這一微觀層面的研究對這一區域民族關系與共同體發展敘事的審視和理解亦不失為一種有益補充。

(二)從飲食文化視角認識多民族共同體社會的河西走廊

飲食人類學是二十世紀學界提出的認識民族文化與群體關系的一種特殊路徑和方法論,其關注群體飲食習俗、飲食文化的象征意義與變遷等[1],從文化視角觀察不同群體如何通過飲食禁忌等建構自我文化認同邊界,如何通過調適打破傳統飲食邊界進而實現群體間互動與交融,近些年在國內民族關系研究中得到廣泛運用。飲食文化認同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進路之一也受到學界關注。1]筆者曾對一個典型的當代城市社會進行飲食人類學研究,討論人口流動中多元飲食文化的進入及在地化[12]、飲食文化差異與群體文化邊界[13」、群體飲食實踐互動促進交往交流交融實現文化邊界的超越[14]等,在此基礎上嘗試提出用“和合共生”來理解和解讀中國多民族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對于河西走廊這樣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多民族共生地理區域,從古至今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實踐內容非常豐富,飲食人類學相關視角可以對此提供一些新的討論。

因此,本文以飲食文化作為切入點,使這種民族群體間的互動共生討論視角更具體和日?;?。在方法上突破以往多數研究專注歷史的單一化,通過飲食文化的演變過程和媒介作用,考察區域社會中民族關系和多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透視歷史與當代河西走廊多民族群體如何突破文化邊界,通過飲食實踐促進相互間文化理解、接納與交融,進而成為和合共生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區域典型。

二、河西走廊多民族社會形成與多元飲食文化在地化傳播

在中國地圖板塊上,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與資源環境具有獨特性。從歷史過程看,河西走廊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地帶。自古以來各種氏族、民族人口在此來來往往、繁衍生息,使這里成為世界幾大文明交匯處和多民族共生聚居地。河西走廊地區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都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先后出現過羌、戎、月氏、烏孫、匈奴、鮮卑、吐谷渾、黨項、突厥、回紇、蒙古、吐蕃及漢族等,15]18-20如今依然能看到歷史上這些民族的文化遺跡。

(一)歷史上不同民族人口在河西走廊的進入與接觸互動

漢代是中國西北邊疆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河西四郡設立,大規模屯墾經營開始。之后每個朝代來自內地的大規模移民,改變了西北邊疆的社會經濟結構,從原來的以月氏、烏孫、匈奴等游牧民族為主體的畜牧業經濟逐步轉向農牧并存,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發展[16]98。隨著傳統畜牧業經濟向農業經濟或農牧結合變化,河西人口飲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在中原漢族人口精耕細作影響推動下,當地農作物種類增多。據當地出土漢簡記載,當時農作物超過二十種。由于經濟生產方式改變帶來的飲食習慣變化和民族之間的影響是相互的,游牧民族生活和飲食文化對漢族人產生影響,也注重發展畜牧業,當然前者受后者的影響更大。

漢唐時期以后,河西走廊地區民族融合進程加快,北方游牧民族人口與漢族為主的中原農耕民族人口之間、不同少數民族人口之間融合,出現“胡化\"和“漢化\"現象[17]。人口融合的結果,一方面是民族結構變化,一些民族逐漸消失,一些新的民族逐漸形成,另一方面是加深了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影響,各民族不斷汲取其他群體的文化特征,有些是日常生活層面的飲食、服飾、語言等習慣或者審美變化,有些是從其他群體中學習優秀文化增強自身的生存發展能力和經濟水平。生產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生活方式,河西走廊的敦煌等地,歷史上一度也是重要的商貿重鎮和交通要道,民族間文化交流使得漢唐時期當地漢人中也是“飲食胡風”[18],作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經過漫長歷史演進,曾經的一些民族群體因為各種原因完全融合到其他民族群體中,或不同民族人口結合成為新的民族。

隨著各民族交往交流頻率增強,包括飲食在內的文化習俗的交融和濡化日益深刻。盡管不同地區存在不同民風特征,且由于群體之間存在資源競爭關系,民族關系總體呈現相爭相合各半的特征。受各種因素影響,農牧業經濟方式和文化體系在這里此消彼長,在各民族群體分分合合中,河西走廊在內的西北邊疆地區與大一統國家的關系越來越緊密。走廊內生性的開放傳統使任何進人這里生活的民族人口都能夠被接納和接納他者。雖然歷史上這里一直成為各種民族和政權必爭之地,但其本身地域廣袤、生態適宜、有天然的水利資源優勢,能夠養育所有勤勞的民族人口,并不斷創造輝煌文明。

(二)不同民族飲食文化在河西走廊的傳播與在地化

飲食文化的在地化指群體成員對自身口味或傳統飲食制作中的原料和工序做出改變,以適應新的自然和社會環境。隨著考古挖掘的發現增加,人們對漢代以前河西走廊地區多民族生活狀況包括飲食文化日益有了深入認識。據考證,魏晉時期的河西飲食文化隨著農業、畜牧業持續發展和北方民族的交流融合,飲食方面呈現出食料顯著增多、胡漢交融的飲食習慣逐步形成、主食制作方法改進、烹調技術日益成熟、調味品不斷增多等特征。19例如茄子原產地是在印度,約西漢時期傳入我國,并被帶到河西走廊得到普遍種植,成為當地人常用的蔬菜。

漢代以后,中央政權對西北地區的屯墾力度加大。不同民族進入河西走廊后的發展演變以及飲食文化樣態出現在越來越多的文獻記載中,為我們從飲食文化視角認識多民族社會狀況提供了豐富依據。無論從考古發現還是文獻資料記載,河西走廊地區很早便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飲食特征,這與各種群體絡繹不絕往來并將多元飲食文化帶人河西走廊地區有關。北方眾多游牧民族進人河西帶來“食肉飲酪”文化,例如餅原本也是北方少數民族的食物,制作方式是爐中烤炙,因撒有胡麻,被稱為胡餅,漢代傳入河西。唐以前,內地民族以粟為主食,而北方民族以麥為主食,隨著人口往來互動,麥食制作傳入內地并很快被接受和普及。[20]313-323顯然,飲食的烹飪制作不僅是一項技術問題,背后還有影響其可能的現實因素和支配其發生的知識體系,這種飲食知識體系的誕生和演變同樣與群體生存發展相輔相成。

河西走廊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地和重要“中轉站”,歷史上經貿發達,人口流動大,中西方飲食原料和文化通過河西走廊相互傳播過程中,也必然在這里留下印跡。河西走廊地區的傳統飲食類型,宏觀上可以歸納為面食、肉食和其他類型。據考證,河西走廊的面食文化是來自中原與西域兩種傳統的融合與在地化的產品。21]蒸制面食從漢代以前由中原傳入河西,逐漸替代了原來的適宜游牧民族生活的烘烤類面食,經過在地化演變,形成今天具有河西特色的黃面、燜餅、“三套車”(由湯面、臘肉、冰糖紅棗茯茶組成)、饅頭,等。這些食物的原材料能夠就地獲取,制作方法具有本地特色,當地人給其起了在地化的名稱,如敦煌釀皮子、高莊饅頭、瓜州刀削面、張掖臊面、滿族悖悖,等。

河西走廊內嵌于現今的甘肅和新疆、內蒙古、青海、寧夏等省區交界處,與這些地方和民族的文化有天然聯系。河西走廊內在的自然生態豐富多樣,祁連山橫穿而過,平原、森林、山地、湖泊、沙漠、戈壁等地貌兼而有之,動植物資源豐富,也為飲食文化創造了有利條件。[2177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們利用當地氣候條件,種植各類瓜果。不同民族人口飲食上相互影響形成地方特色。例如,從青藏高原移居到河西走廊地區的部分藏族,由于轉為農耕生活,在飲食上也用油茶替代原來的酥油茶,用青稞酒替代酸奶。青稞麥品性抗寒、耐凍,主要產區是我國西北部比較寒冷的地區,當地人以此開發制作各種食物和飲品。手抓羊肉原是高原地區牧民的一種傳統做法,傳入河西走廊后,因本地獨特的水草環境養殖的羊種,加上黃河水與當地生產的調料烹飪,蒸煮出來的羊肉味道別樣??脊刨Y料顯示,當地漢族人口在漢晉時期就受到羌人飲食習慣的影響。23]130從歷史過程看,河西走廊的飲食體系總體上是長期\"胡”“漢\"風味融合實現在地化的結果,區域內的飲食文化融合并在頻繁的人口流動中廣泛傳播,由此也不斷豐富著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體系,創造出越來越多被各民族人口所共享的飲食烹制方式和禮儀文化傳統。

河西走廊的酒文化歷史悠久,酒泉這一地名就充分表明當地各民族的飲酒風尚。[24]199歷史上不僅釀酒業興盛,酒類品種也很多,有粟酒、麥酒、白酒、胡酒、青麥酒、清酒、葡萄酒、混合酒、藥酒,還有馬奶酒、羊羔酒,等等。這些不同類型的酒品都來自不同民族原來的生活環境。許多不同民族人口聚到一起后,以酒品為介進行社交?!按笸牒染?,大口吃肉”成為河西走廊很多群體集體就餐場景的寫照,并表達對彼此的信任和祝福。當地人普遍有喝酸奶傳統,在漢藏雜居區,藏族人善于制作酸奶,而漢族人多是到藏族人的經營處購買喝成品。

(三)群體社會互動中的飲食文化差異與邊界

河西走廊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各民族人口,其生產生活方式和歷史傳統的多樣性,在飲食上也得到體現。如前所述,飲食習慣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們對特定的生活環境的適應。但同時以飲食禁忌為代表的一些文化傳統卻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被保持著,構成了一種多民族飲食文化邊界。這種邊界的存在有時會對不同群體的社會交往產生影響,在不同群體交往中如果處理不當或者沒有意識到,甚至可能造成沖突。

《明史·食貨四》中記載:“番人嗜奶酪,不得茶則困以病。故唐宋以來,行以茶易馬法,用制羌、戎,而明制尤密?!泵鞔?,河西走廊地區的茶馬互市貿易興起繁榮,參與的人口東至江浙、西至西域諸國。明朝政府也正是考慮到茶在河西諸民族中的重要性,將其嚴格控制為官辦壟斷,通過用茶葉交換藏族各部的馬匹,加強與當地藏族的聯系,并增強其對中央政府的向心力。同時控制與北部蒙古等其他民族的貿易往來,以防“借以制番,貽患匪細”[16]453??梢姡嬍沉晳T背后的生存資源獲得,對群體關系和社會發展有深刻影響。相比之下,就能理解在飲食資源相對日益豐富的當今時代,群體關系不斷和諧的背后,是人們可以獲取足夠的生存資源并實現幾乎完全性的機會平等。

河西走廊的文化多元性/多樣性體現在不同層面,既有生態經濟文化類型層面的游牧與農業文化、民族性與地域性結合的地方民族文化,還有宗教層面的以民間信仰為特征的漢文化體系和伊斯蘭文化體系、藏傳佛教文化體系。二者共同影響和塑造了各群體的飲食禁忌文化傳統,并形成不同的飲食儀式和禮儀文化。例如,河西走廊地區的藏族人口由于生態環境限制,一直以來飲食品種相對簡單,但該民族有著敬畏自然、善待一切的傳統,即便再簡單的食物原材料,也心懷敬意,用心烹調,把最可口的食物優先給老人、孩子,而且在葬禮上也施舍茶飯,意指生者與亡者共食最后一頓餐。受邀做客時會帶哈達,向人敬茶或酒時要在杯子上輕彈三下,意為敬天敬地敬父母?;刈迦嗽陲嬍持谱骱褪秤眠^程中,也講究潔凈、敬畏、不能浪費。同樣是在中秋節食用月餅,河西走廊地區的藏區、裕固族和漢族等民族在月餅制作方法上不同,且對其賦予的內涵也不一樣。由此,人們在共享一種節慶飲食文化的同時,既保持其內在的文化傳統認同,也很好地處理了群體互動中的文化差異。

飲食禁忌構建出一種典型的群體文化邊界。在河西走廊民族中,回族、東鄉族等群體傳統飲食習慣中有忌酒不食豬肉等傳統,但在具有飲酒風尚的河西走廊地區,這些并未構成其與其他民族群體互動往來的障礙。飲食禁忌的出現有些是宗教信仰原因,有些是長期的生產生活傳統形塑,例如藏族人吃牛羊肉多,不吃馬、驢、狗等肉類,與其傳統生活方式有關。在藏族人口較多的天祝縣就很少會看到狗肉、兔肉店之類,因為沒有太大的消費需求。但隨著時代發展和生活環境改變,一些群體的飲食觀念和習慣都在發生改變。

三、共餐實踐、文化共享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共餐是飲食人類學視角下認識群體關系的一種重要視角。人們在與他者交往互動時總會思考“我是誰”的問題,而食物在人們思考自我與他者時扮演了積極角色,不僅告訴人們怎樣生活,還說明當與他者發生關系時怎樣思考自己。[25]1河西走廊多民族共生的歷史傳統對于各民族的文化心理產生較大影響,體現在人們不排斥差異性文化,在飲食方面對其他民族風味的食物美味樂此不疲、借鑒吸收。飲食文化的交融互動增進了不同群體的文化共同性,進而深化人們對其他群體與文化的理解、接納與情感認同,成為一個多民族地方共同體建設的文化認同基礎。

(一)共餐實踐與群體文化邊界的超越

直至今天,在河西走廊各地生活的人口較多的民族有漢族、回族、藏族、蒙古族、哈薩克族、東鄉族、裕固族、土族,等等。這些民族人口有小部分聚居,大部分與其他民族人口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城市或鄉村。一個村社內居住生活著幾個民族成份人口的現象很普遍。根據2023年統計數據,河西走廊地區五個地級市共有430多萬人口,其中少數民族人口接近20萬,占總人口的 4.5% 左右,不同市縣各民族人口比例有所差異。

如今,河西走廊各民族安居樂業,溫飽問題解決。但歷史上由于資源有限和人口增長,各民族群體之間為爭奪生存資源時常發生沖突,一些競爭能力弱的群體隨之淡出歷史舞臺。這種狀況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演進歷程一直比較緩慢。一些民族關系和諧的地方,各民族共同開發建設水利、經濟互補等,各民族人口都能夠解決飲食困難,社會發展就相對穩定,文明演進也更繁榮。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盡管人口增長迅猛,各民族人口生活仍然日益富裕,社會和諧,實現歷史性跨越,因為各民族人口的物質文明取得極大進步,精神文明也在不斷提升,河西走廊成為當地各民族人口共有的精神家園。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人口在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中生存,塑造了普遍開朗豪爽的性格和好客傳統,不論逢年過節還是平日生活,但凡有喜事,總會尋找各種機會宴請親朋好友或者工作伙伴,聯絡感情。農村人口多是在家中宰牲宴請操辦,城市人口也會根據情況選擇在家中或者餐廳共餐。河西走廊多民族社會中,這種群體性的共餐實踐更加豐富多樣。

飲食制作與消費體現出一個社會的經濟變遷,飲食儀式或禮儀則體現一個群體的文化傳統。不同人群可能共享一種飲食方式,但飲食禮儀及背后的文化內涵可能不盡相同,由此有必要對不同民族人口社會互動中的共餐實踐進行考察。通過日常的共餐實踐來看人們如何對待不同飲食禮儀,進而理解另一種文化。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為爭奪有限資源而發生沖突乃至斗爭的歷史記憶至今仍在一些人口中存在,影響著部分人對其他民族群體的態度。但隨著社會交往的頻繁,多民族社區中人們的各種共餐活動,對于淡化甚至消除歷史遺留下來的一些群體隔閡等有積極作用。近些年來一些城市社區或者鄉村集體中舉辦各種類型的節日共餐等活動,參加者中老年居多,一般這些年齡段群體的本民族意識相對強烈一些,而通過此類共餐實踐能夠拉近不同民族的距離。

在不同歷史時期和資源條件下,群體共餐的形式和意義不一樣。物質資源短缺尤其遭遇特殊困難時期,群體之間共餐主要是有限食物的分享,共克時艱“有難同當”的手足意義和人性關懷得到彰顯。當物質資源極大豐富,人們很少遭遇食物短缺時,群體共餐更多是慶?;蚋星槁摻j之需,其“有福同享”的意義彰顯。不論哪種形式,群體之間的共餐實踐都對促進凝聚力和共同體意識提升有積極作用。共享和共餐的關鍵意義在于,它并不意味著每個群體被動放棄自身的某種習慣或禁忌,而是帶有主動性地創造場域和融入多元性社會中,并為此做出一些必要而積極的調適。

(二)飲食文化共享互惠與多民族共生格局的深化

河西走廊是一個區域性的多民族共生社會,一些飲食文化傳統的出現與某些特定民族人口的進入有關。隨著歷史發展,多數飲食習慣成為一種共享的文化符號,如各民族共同對面食和羊肉的偏愛。伴隨著長期的民族交往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飲食習慣的差異性弱化,河西走廊文化內涵中異質性和相似性共存,例如當地的炮仗面、炒面和干拌面等面食就是融合了西北各地做法的體現。隨著現代化經濟方式和居住格局發展,很難將一個民族界定為某種具體文化類型,每個群體都是多元文化共同形塑的產物,群體之間的文化共享性越來越突出。

漢唐以前,內地農業人口的飲食結構中,肉食比較稀缺。隨著游牧民族由邊疆進入河西走廊,帶來牛羊和其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畜牧產業,當地農業人口食物構成中肉類比重明顯增加。當地受訪者講了一個故事:“我們這里以前吃餃子都是肉餡,不知道有素餡的,后來到外地才見到。之前有一家人辦婚禮,請親戚去給幫忙準備食物,可是她卻不會炒素菜。近些年來,飲食結構才慢慢在改變,最大的變化是吃蔬菜現象多了?!笔澄锲奉惗鄻拥耐瑫r,制作方式也在多樣化。河西走廊地區傳統的牛羊肉主要制作方式是蒸煮,當地人將此技藝發展到極致。隨著西南與東部飲食文化進入,以辛辣見長的炒菜技藝越來越受到當地人喜愛。不同飲食文化交融互動的直接結果是各群體飲食結構都變得豐富,以及一定程度上飲食方式的調適、改良,進而有助于群體的生理健康水平。飲食結構的變化促使人們生產方式和生產技術等一系列物質文明發生進步。這可能是隨著歷史發展,人類平均壽命不斷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位來自天祝藏族自治縣的受訪者講道:“我母親是土族,父親是藏族,我們這里民族間通婚現象非常普遍。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種食物叫‘萱麻饃饃’,這種食物最早應該是青海農區的土族人口帶過來的,但現在已經成為這邊牧區藏族人口日常的一種特色食物?!痹泗卧乔嗖馗咴畹牟刈宓让褡迦丝诘膫鹘y食物,進入河西走廊后也被當地裕固族、土族等接受。進入河西走廊后,藏族等傳統游牧生活的群體轉入農業或半農半牧生活,完全接受了春節等農業社會傳統節日。

隨著共享性節慶文化不斷增多,飲食等禮俗文化互動加深。依據《禮記·禮運》中“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曾有人提出禮起源于飲食之觀點[26]不論禮俗文化是否最早源于飲食,都不影響其在飲食實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如果說飲食是一種社會互動的媒介,禮俗便是這一媒介發揮作用的核心機制。一個民族群體在長期生活中形成飲食禮俗,并賦予其諸層面的神圣或崇高意義。而不同群體間的共餐首先面臨的就是禮俗的差異問題。對河西走廊不同民族提及這一問題,人們幾乎都表達出對其他民族飲食習俗的尊重,以及共餐時對此問題的重視?!跋嗷プ鹬?,優先考慮對方的禁忌或講究”是一種普遍性態度。說明在這一多民族共生地區,人們一定程度上達成了不同禮俗文化的接納或者某種程度上的“和解”。正如有研究指出的,在河西走廊這片土地上,民間信仰上的共通和差異同時存在,但各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創造并積累了開放和包容的民間智慧,使各民族自然而然產生親切感和認同感。2]在河西走廊地區,尤其是到當地人家中做客,禮儀文化的講究不僅體現在主客秩序的安排,還體現在食物的上桌流程等,這些文化是被當地人所共享共識。所以當人們受邀去做客時,能夠根據主人家的細節安排掌握共餐的程序和禮節等。

不論是春節這樣的共同節日,還是各民族的獨特傳統節日中,油果、油餅和麻花等幾乎是各民族都會制作的食物。雖然人們對待一些節日本身的心態不同,但包餃子、吃月餅等逐漸成為共同的飲食習慣。一些回族餐飲者會在中秋節、元宵節等時節制作清真湯圓、清真月餅,而消費者來自各個民族。河西走廊地區的牛羊肉經營者多為回族、東鄉族,滿足本地和來往的各民族消費者。在張掖,主城區甘州主要為漢族人口居住。以前這里的人對少數民族接觸少。二十一世紀以后,隨著人口流動增強,一些外來回族人口到這里經營餐飲,對當地人的飲食產生影響。例如,歷史上羊在當地人的傳統生活中主要作為交換的商品,在重大的祭祀活動之類場合才會宰羊,平時極少吃,也不熟悉羊肉的做法,一般整只煮食,后來當地人受回族人影響,學會了更精致的制作方法??梢娙丝诹鲃訉θ后w互動和文化交融產生的積極影響。

除了文化共享,群體社會交往中的互惠也是共同體構建的基礎。以飲食為路徑,在多民族共生的區域社會中,群體之間除味蕾層面,還有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互惠發展。通過與他者互動交往,人們總會有意或無意受到其他群體優秀文化影響,并潛移默化中運用在自己的生活實踐中,例如一些飲食禮儀文化。此外,餐飲業形形色色飲食的良性發展既為所有人群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多樣飲食,也為經營者創造了持續性的經濟收人。筆者在武威等地考察時,當地一些漢族人講:“我們在這里生活很幸福,也有口福,這里有各種民族風味的美食。平時生活中各民族之間處得很好,同事和朋友中少數民族很多,平時經常一起聚餐。有些朋友飲食上會有講究,大家也都相互尊重。”無論是家庭生活還是社會交往,飲食文化共享性的重要意義在于,它弱化了人們對“化”的警惕。一種飲食習慣或者文化被各民族接受、從一個民族傳播到另一個民族,并不意味著狹義上被其他民族“同化”,而是一種美好生活的互通在飲食層面的體現。例如,西北地區生活的回族、東鄉族人普遍擅長制作手抓羊肉、面片等,也是河西走廊地區各民族津津樂道的美食。在永登縣的武盛驛是回族聚居地,位于交通要道,當地的清真羊羔肉非常有名,來這里消費的多數是周圍的天祝等地的各族人民。

(三)現代化中的民族走廊多元飲食文化資源共創開發

隨著現代經濟體系尤其物流運輸業發展,各種飲食原材料的流動越來越便利,一些曾經原本只能局限于某個區域的食材如今可以很短時間內以很低成本運到另外地方。河西走廊的飲食文化在現代化過程中也得到極大豐富,例如原來這里的各民族人口普遍以肉食和面食為主,蔬菜在日常飲食中占比較少,現在則大幅度提升,其背后除了一年四季可以得到來自外地的各類蔬菜供應外,本地人飲食習慣的逐漸改變也是主要原因,二者相互促進。

當前,在河西走廊各城市中,除本地傳統飲食風味,各種外來飲食文化不斷被引入,有來自國內其他地域的,例如川渝地區的火鍋、云貴地區的米線;還有借鑒國外的快餐、飲品都隨處可見。這些變化的背后是經濟全球化,也是當地人以開放心態,積極吸收和接納外來文化的結果。與此同時,一些傳統飲食習慣也受到沖擊,尤其體現在節慶活動中的飲食內容逐漸在發生改變。美食街、夜市等現代城市中日益常見的現象同樣出現在河西走廊地區各城市,滿足人們的味蕾,改變著當地人的飲食習性。在當前各地都在挖掘開發傳統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為旅游經濟資源過程中,多民族飲食文化也受到重視。隨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改變,生活物資的貨幣化某種意義上推動了多樣性的飲食選擇,不再像以前依賴當地資源,“有啥吃啥”,這一過程中也存在傳統飲食品類或制作方式面臨失傳的問題。

共同富裕是現代化進程中河西走廊民族共生格局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其中,現代旅游業發展對河西走廊地區的影響日益明顯,推動民族地區旅游發展與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時代新命題被提出。由于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生態環境和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河西走廊地區成為國內外旅游者的青睞地,對本地各民族人口的傳統社會格局和文化體系帶來沖擊,也帶來發展機遇?,F代傳媒與旅游業,促使河西當地各民族人口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審視自己傳統,充分開發利用傳統,使之轉化為一種發展資源。美食爆火帶來的旅游經濟與地方文化資源發展正顯示出獨特活力。2024年初,甘肅天水一道麻辣燙引發的文旅宣傳浪潮,帶來了社會經濟效益,由此對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彰顯帶給人們很多啟示。河西走廊也完全可以搭乘現代化快車,創新區域社會發展思路,推動各民族人口進一步打破文化邊界,在不同層面深化飲食文化的共享性,美美與共,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口分享飲食之美、文化之美,各民族人口以各自方式向人們呈現著中華民族悠久深厚文化的河西特色。

四、結語

“民族走廊”作為一種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方法論或視角,在歷史進程與現實發展中能夠讓我們理解多民族和合共生社會的特殊內涵,即各民族在保持各自獨特性的基礎上,如何突破和超越邊界,尊重并積極吸收其他群體的有益文化成分,不同民族群體之間從共存走向共生、從互動走向共享、從交往走向互惠,構建一個和諧健康的共同體社會。從古至今,走廊區域內多民族的碰撞融合進程,與歷代政權的治理政策緊密相關,但其最終形成一個精神共同體,也是各民族人口主動選擇與實踐的結果。在河西走廊這一區域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中,飲食文化異彩紛呈,而飲食對于族群認同和民族關系的價值意義或者社會功能不可被低估。

飲食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是一種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特殊的飲食禁忌等構成群體之間的生活與文化邊界。飲食又是一種媒介,不同群體之間在交往交流中相互影響,實現禮俗的調適、互通。飲食文化的互動、交融與共享,增進了不同群體的文化共性,深化人們對其他群體的理解與接納,成為一個多民族地方共同體建設的文化認同基礎。共享的飲食文化也成為超越群體邊界,促進群體關系良好互動和互惠的一條重要路徑。更為重要的是,飲食習慣與飲食結構交融互動背后是各民族共同的社會經濟生活的深化,人們日益從各自相對封閉的傳統社會結構,走向日益具有流動性、互嵌性、開放性、包容性與共生性的共同體社會體系中。因此,正如筆者在另一項研究中所討論的,飲食上的“五味調和”與不同群體間的“和而不同”,即中國各民族、各地域的飲食體系共同建構起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在飲食上的多元和合。14]從這個意義上也能看到,河西走廊的多民族和合共生的歷史與當代實踐為我們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實踐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區域個案。

參考文獻:

[1]李紹明.再談民族走廊[C]/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2003.

[2]黃達遠,王彥龍,藺海鯤.從河西走廊看中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區域經驗[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3]王建新,關楠楠.河西走廊多民族交融發展的歷史作用與現實意義[J].西北民族研究,2019(2).

[4]史千云,葡海鯤,吳彪.河西走廊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貢獻及意義[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6).

[5]祁進玉,張瀚丹.人口流動與河西走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23(3).

[6]寧軍.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方式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8(9).

[7]王寅,馮旭,銀興.河西走廊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戰略榫接中的邏輯演判[J].民族學刊,2022,13(11).

[8]顧文兵.河西走廊多元文化共生與民族關系和諧發展模式探析[J].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9(1).

[9]李建宗.走廊地帶多重邊界疊合與多民族共同體生成:兼論河西走廊區域研究范式與民族學意義[J].思想戰線,2018(4).

[10]陳運飄,孫簫韻.中國飲食人類學初論[J].廣西民族研究,2005(3).

[11]劉春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飲食文化認同進路[J].廣西民族研究,2021(2).

[12]馬成明.市場經濟、人口流動與移民飲食文化的在地化:基于寧夏銀川的人類學考察[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

[13]馬成明,崔莉.外來移民群體的日常飲食實踐與文化認同:基于寧夏銀川的人類學考察[J].貴州民族研究,2020(7).

[14]馬成明.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日常飲食實踐與群體共生:基于寧夏銀川的人類學考察[J].貴州民族研究,2021(3).

[15]切排.河西走廊多民族和平雜居與發展態勢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16]高榮.河西通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17]高榮.漢唐時期河西民族融合類型及其特點[J].河西學院學報,2018(1).

[18]高啟安.敦煌人的飲食胡風[J].尋根,2000(4)

[19]孫占鰲.魏晉時期河西飲食文化發展的特征[J].絲綢之路,2015(16).

[20]張萍.唐代西北民族內遷及對中原飲食文化的影響[C]//唐史論叢(第七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1]惠萌.面食之路[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2

[22]李曉燕.涼州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1.

[23]高榮,賈小軍,濮仲遠.漢化與胡化:漢唐時期河西的民族融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24]孫占鰲.酒泉歷史文化概覽[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23.

[25][美]大貫惠美子.作為自我的稻米:日本人穿越時間的自我認同[M].石峰,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26]姚偉鈞.試論飲食與禮的起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

[27]馬忠才,王昕婭.各民族文化何以互鑒融通:基于河西走廊天??h的實地調查[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3).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ETARY CULTURE: THEHEXICORRIDORINITIATIVE TOFORGE ASENSE OF COMMUNITYFOR THE CHINESENATION THROUGHMULTI-ETHNICHARMONY AND SYMBIOSIS

Ma Chengming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etary culture,this study examines how multi-ethnic groups in the Hexi Corridor society transcend culturalboundaries through daily dietary practices,fostering mutual cultural understanding,acceptance,and harmonious coexistence,thereby deepen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multi-ethnic community society in theregion.The formation,development,and evolution of dietaryculture reflectthe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conditionsof groups.Throughout history,societies have transitioned fromrelatively closed traditional structures toincreasinglymobile,embedded,open,inclusive,andsymbioticcommunitysystems.Historical proceses and contemporary practices of multi-ethnic symbiotic development in the Hexi Corridor demonstrate that economicalycomplementary livelihoodsand reconciliatory commensalitypractices through ritual customs facilitate depened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among different groups.In modernization processs,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ethnic relations inregional societies canbe promoted through tourism development,shared festival cultures,and communal dining practices -allof which serve as pathways to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hexi corridor;dietary culture;forge;harmonious coexistence;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責任編輯:李妍]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亚洲人网站| 欧美精品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欧美自拍| 国产门事件在线| 视频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99久视频|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日本一区高清|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精久久久久无码区中文字幕|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欧美精品不卡| 欧美a级在线| 亚洲成人播放|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免费毛片视频|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中文成人在线| 国产网站免费看| 国产综合无码一区二区色蜜蜜|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五月天久久综合国产一区二区|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丁香六月综合网| 亚洲性影院|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三区五区|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色欲国产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日本成人一区| 91国语视频|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精品1区2区3区| 亚洲激情99|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婷婷六月在线| 91美女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激情网站|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 毛片免费试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久久动漫精品|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欧美无专区|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1激情视频|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啪啪啪亚洲无码| 亚洲天堂精品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软件| 高清码无在线看|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911亚洲精品|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国产91蝌蚪窝|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日韩国产 在线| 1级黄色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午夜精品影院|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