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24)06-0001-0008
一、問題的提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話語體系的重大原創(chuàng)性理論論斷和重要專業(yè)術語。目前,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現路徑,理論研究十分深入。然而,對其本體問題及知識體系的研究卻十分薄弱。何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包括哪些理論內容以及其與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文明現代化建設等理論范疇之間是何種關系等重大理論問題亟待厘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稱什么?亦或者我們在談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時,我們在談論什么?這些問題并非不重要,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的起點和基礎。同時,這些問題并非不言而喻,而是宏觀抽象、內容復雜,而且理論認識也并不統一。故而,在厘清其與相關概念的理論聚合關系的基礎上,明確其理論體系,并對其科學內涵進行理論界說,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的邏輯起點。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辨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概念辨析旨在剖析其與相關概念的聯系與區(qū)別,明確其間的關聯點和區(qū)分線,厘清相關概念之間的理論聚合關系,以完成理論體系和科學內涵的理論界說,進而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按照從宏觀到具體、實體到精神的關系,需要依次對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華文明現代化等五個概念進行辨析。
(一)與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概念辨析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和“綱”。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因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是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主線和“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是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建設,側重于精神文明建設和解決好精神方面問題的范疇。而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則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和黨建等“六大建設\"在內的全方位的建設,涉及物質(實踐)與精神(意識)等“四個重大關系”。因而,學界一般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側重于心理認同層次,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側重于實體推進層次,前者是后者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后者是前者實體化的表現。簡言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科學認識,是一個問題的兩個側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主線和“綱”,側重于心理認同和思想建設層次,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全方位的建設,側重于實體推進層次。
(二)與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的概念辨析
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也稱為民族事務治理的法治化,是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核心內容,可以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法治方式和法治保障,重點是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二者在法治和民族層面存在交叉關系。在法治層面,是在增強法治意識、法治文化認同、法治宣傳教育等理論內容方面。在民族層面,都屬于民族工作范疇,致力于解決民族問題,處理民族關系。不過,依法治理民族事務強調“事務治理”,更多的還是側重于實體建設,應當屬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范疇之下,而且更多的側重于法治方式和制度保障,更加突出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強調\"樹牢理念”,側重于思想建設和意識形態(tài)教育,更強調思想引領和行為引導,是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相對應的概念。二者各有側重,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突出“事務治理”屬于社會治理范疇,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突出“引導教育”,屬于社會意識范疇。
(三)與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概念辨析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簡稱促進“三交”)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方式。其中,“合”是主流,“交”是過程,“融”是關鍵。促進“三交”是為了在“大一統”和“大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大交融”。從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各方面加強嵌入,全方位推進互嵌式民族團結進步。“大交融”是馬克思主義民族融合理論的運用和發(fā)展,要求政治統一、人心相通及建設真正的共同體。因此,促進“三交”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密不可分。規(guī)范文本也習慣將二者并列表述,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組織法》相關表述。然而,二者還是存在一定的區(qū)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側重于精神層面的理念引導,而促進“三交\"則側重于社會行為層面的“交”和“嵌入”,二者在“融”、文化、心理等內容上存在交叉,但是各有側重。促進“三交\"更側重于實體建設,是基于“當下各民族人口大流動大融居的現實背景”的實踐考慮,1]將促進“三交\"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概念之下而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列更為妥當。促進“三交”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方式,也是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著力點。2]
(四)與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概念辨析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精神力量之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質是“民族精神共同體”的建構。3]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話語先導,在本質上屬于精神文化認同。4]學界基于本體論、主客體、文化認同、功能論、構成要素等視角對“精神家園”進行闡釋。5因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也比其他概念更為密不可分,都強調精神理論和文化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6]然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則是“五個認同”,是主線和\"綱”,更加強調“中華民族”的主體性和“共同體\"理念等,有著更多的理論意蘊。另外,在表述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調引導各族人民,更加突出黨的領導地位和人民的主體地位。
(五)與建設中華文明現代化的概念辨析
如前所述,中華文明現代化建設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語境。就共同體理念而言,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本質是文明共同體。7]在歷史維度,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發(fā)展貫穿于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演進歷程。8]可以說,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明底色。中華文明現代化建設突出文明意蘊,強調從中華文明甚至是人類文明的高度考慮問題。由此可見,中華文明現代化建設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溝通了更加寬廣的理論視角,也注入了“現代化”的因素,更加突出文化傳承和人類文明面向。中華文明現代化建設更加強調中華民族的主體性和時代性,尤其是積極參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及中華文明的世界影響力。如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初創(chuàng)意義是為了提升中華民族的內在凝聚力和外在抵抗力,建設中華文明現代化則賦予其文化傳承和文化自信等新的文化意蘊。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體系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9]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的首要在于建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理論內容的體系建構旨在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外延進行類型化分析,明確其概念外延的基本類型,進而為其建構理論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體系應當包括樹立正確“五觀”、增強“三個意識”堅定“五個認同”,[10]508同時,還應當包括實現“一個目標”和達到“兩個共同”。
(一)實現“一個目標”: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為了實現“一個目標”: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以說,“一個目標\"包括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民族復興等三方面內容。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國家統一一般指稱疆域完整、對外主權獨立,對內政權穩(wěn)定的國家狀態(tài)。要實現國家統一就必須要積極應對和防止國家分裂、外敵人侵和反叛動亂。其實,國家也是一種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因而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說“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各民族共同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也是根本利益。根據《大辭海》釋義,“民族團結,是指多民族國家內部各民族之間的團結,是中國處理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原則。”[12]3其實,民族團結包括民族內部和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以及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新時代的民族團結應當主要是中華民族的大團結。根據憲法第四條之規(guī)定,民族平等、保障合法的權利和利益是民族團結的基礎。同時還應當禁止任何民族歧視和壓迫以及破壞民族團結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為。另外,在維護民族團結方面,要反對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以及精致的民族利己主義等錯誤思想理論。總之,實現民族團結必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其是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也是歷史戰(zhàn)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概莫能外。“必須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高度把握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統籌謀劃和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1」另一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保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只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有效應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民族領域可能發(fā)生的風險挑戰(zhàn),才能為黨和國家興旺發(fā)達、長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證。”[11]
(二)達到“兩個共同”: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為了在“五個共同”中華民族歷史觀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兩個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其中,共同團結奮斗是為了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繁榮發(fā)展是為了突出“發(fā)展”主題。13]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14]就二者關系而言,共同團結奮斗可以為共同繁榮發(fā)展提供強大動力;共同繁榮發(fā)展可以為共同團結奮斗提供堅實基礎。總體而言,“兩個共同”可以將團結和發(fā)展統一結合起來,將力量凝聚到高質量發(fā)展上來。在現代化時代背景下,“兩個共同”又強調各民族在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不可或缺性。“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個民族也不能少。”[15]就其理論價值而言,“‘兩個共同'還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16]可以說,“兩個共同\"具有顯著優(yōu)勢,科學揭示了“四個全面”與民族工作的關系,是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基礎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并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目標的必由之路。
(三)增強“三個意識”: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是增強“三個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意識”。
簡言之,在意識層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增強“三個意識”。
一是增強國家意識。國家意識對應于“一個目標”中的國家統一,也對應于“五個認同”中的國家認同,還對應于正確“五觀”中的國家觀。同時,國家意識還蘊涵著愛國主義精神。因而,國家意識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國家層面的意識。就具體內容而言,國家意識首先應當是對基本國情等國家問題的正確認識。諸如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歷史現實也是基本國情。國家利益和民族團結是各民族的最高利益。祖國尚未完全實現統一,侵犯和分裂國家的風險依然存在等,不一而足。其次,國家意識就是正確的國家觀和國家認同。就心理歷程而言,國家觀和國家認同是在對國家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對祖國的進一步理性認識,是更為系統的理論認知和更為積極的心理肯定。再次,國家意識的核心內容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和國家認同的最高體現。正因為如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第七條明確規(guī)定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人愛國主義教育體系之中。同時,愛國主義還是重要的感情升華和理性認知,蘊含著對祖國的深刻情感。“對紅色記憶的沁潤與刻寫是在共同體成員內部建立情感鏈接、固基集體認同的內在需要。”[17]
二是增強公民意識。公民意識是國家意識的邏輯延伸,是公民個人基于自己國家地位的自我認識。相比較而言,公民比民族(尤其是狹義的民族)更有利于聚焦共同性,更有益于國家認同培養(yǎng)。在概念內涵上,國籍是公民的核心要素。在概念外延內容上,公民意識可以劃分為主體(人格)意識、參與意識、監(jiān)督意識、權利(自由)意識、責任意識和法律(規(guī)則)意識等。其中,權利義務意識是公民意識的核心。憲法第二章專章規(guī)定了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五十二條尤其明確規(guī)定了“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族民族團結的義務。”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的話語體系中,公民意識更加強調“貢獻”。其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當成為新時代公民的最大義務。
三是增強法治意識。法治意識是公民意識和國家意識的進一步邏輯延伸。如前所述,公民意識是現代法治下的民眾意識,公民意識也強調法律意識,尤其是公民基本權利義務意識。而法治意識則是對法律、法治的認識、評價、意志等思維或心理活動的總稱。其中,運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思維處理問題的思維能力是重點。18]增強法治意識,一方面在于加強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法治化建設。[19]就整體領域而言,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或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建設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路徑。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可以為貫徹實施黨和國家關于民族問題的方針、政策提供法制保障”[20]在新發(fā)展理念下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的根本就是以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來促進民族關系的科學發(fā)展。[21]在具體內容方面,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22]依法應對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更在于突出強調法治思維,尤其是堅持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區(qū)分民族問題和普通刑事案件。另一方面在于不斷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人法,突出強調保障合法的權利和利益。《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組織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次寫人基本法律,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突出了對于少數民族權利保障從抽象權利到合法權益的轉變。23]同時,在國家層面,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法已經列入了立法規(guī)劃;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地方立法也在不斷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示范區(qū)的地方立法在相繼出臺。其實,增強法治意識主要是增強規(guī)范意識和底線意識,在理論體系上突出權利義務關系,在話語體系上實現從政策到法律的語言轉變。總而言之,增強法治意識主要是增強對新時代民族工作法治化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保障或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法治方式亦或者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的科學認識、內心認同,進而形成行動自覺。
(四)樹牢正確“五觀”: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是樹牢正確“五觀”。觀即觀念,是對事物的認識和看法。[24]涉及到哲學問題,往往是基本看法和根本態(tài)度。例如,傳統意義上的“觀”主要是哲學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下的現代化“六觀”—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tài)觀。25]在此,正確“五觀”是對國家、歷史、民族、文化和宗教的基本看法和根本態(tài)度,是馬克思主義“五觀”中國化和時代化的結果。在具體內容上,“五觀”之間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由歷史觀鑄牢文化觀,由文化觀引領民族觀,由民族觀拱衛(wèi)國家觀”[26]當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是更為基礎的哲學觀,更具有總體指引性。在具體內容上,作為思想基礎的正確“五觀”是與“五個認同”一一對應的。國家觀是政治基礎對應于國家認同,歷史觀是歷史基礎對應于社會主義認同,民族觀是凝聚基礎對應于中華民族認同,文化觀是文化基礎對應于中華文化認同,宗教觀是群眾基礎對應于中國共產黨的認同。總而言之,樹立正確“五觀”更加有利于科學認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和實踐路徑。27]在正確“五觀”中,最為重要的是正確史觀,即“五個共同”中華民族歷史觀。中華民族歷史觀堅持各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的整體史觀,28]從疆域、國家、歷史、文化、精神等五個方面闡釋增進“共同性”的歷史基礎,其既承接民族理論,又貫穿“三交史”,不僅揭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的客觀基礎,還回答了中華民族“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時代之問。
(五)堅定“五個認同”: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任務是堅定“五個認同”。“五個認同”的本質是民族認同。民族認同,亦稱‘民族歸屬感’,是對民族歸屬的自覺認識和感情依附,建立于共同的文化基礎上,是民族意識的基本內容,直接決定著民族凝聚力的狀況。在此,主要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從自在到自覺的,多元一體的民族實體。“五個認同”中最為重要的還是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是否具有文化認同和政治認同是理解中華民族概念的重要要素。文化認同又是最深次的認同。[29]285在此,文化認同之文化主要是中華民族文化。新時代文化認同必須處理好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世界文明以及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堅持中華文化的主干性、主體性和時代性。[30]在具體內容方面,又涉及歷史認同、語言認同、共有精神家園等問題。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歷史文化共同體,歷史又主要包括制度史和思想史等內容,思想史尤其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則是文化的的主要內容。語言是重要的社會交流媒介,更是文化的重要符號。只有語言認同,使用通用語言文字,才有利于更深層次的交往交流交融,才有利于形成理論共識,進而有利于實現文化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強調共識共情,強調共有的心靈歸宿和精神寄托。政治認同則主要是在政治生活中的情感上的歸屬感,主要包括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共產黨自身所具有的“三個代表”本質屬性,促使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自覺發(fā)展和意識覺醒,是堅持黨對民族工作全面領導的主觀反映。從邏輯上講,對共產黨的認同必然蘊含著對其所堅持的指導思想的認同。“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也是中國最大的國情。”[3113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基本社會制度,是政治認同的重要內容。需要強調的是,“五個認同”是“四個與共”是概念外延之典型類型和概念之科學內涵的關系。“五個認同”是“四個與共”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五個重要橫向結構維度。
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界說
語言是理論認識的起點,語言考察分析有助于理論界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界說旨在通過分析其話語演變、科學內涵及時代語境,明確其發(fā)展演變過程、話語概念內涵意義和新的語境意義。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演變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演變分析可以明確其歷史意義和發(fā)展歷程。有觀點將這一發(fā)展歷程概括為“從點題到破題,從概念到重大原創(chuàng)性論斷,從系列重要論述到理論再到方略三個階段。”[32]在理論表述層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分別經歷了從“中華民族”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再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從“培養(yǎng)”到“培育”再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fā)展歷程。在理論定位層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從“概念”到“主線”再到“方略”的發(fā)展歷程,在“主線”上還經歷了從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到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再到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的主線等發(fā)展歷程。在規(guī)范文本層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經歷了從習近平講話等重要論述到黨的報告再到黨章和法律的發(fā)展歷程。
理論上一般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的思想萌芽源于梁啟超關于“中華民族”一詞的運用闡述(1902)。隨后,經歷了李大釗的“新中華民族主義”(1917)、毛澤東的“中華民族思想”(1939)夏鼐提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1962)、費孝通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1988)等發(fā)展歷程。十八大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和發(fā)展始于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2014.5,明確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隨后,經歷了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2014.9,“四個共同”中華民族歷史觀和“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2017.10,正式提出“鑄牢中華民族觀共同體意識”概念,并寫人黨章)、“中華民族”寫人憲法(2018.3)、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2019.9,明確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2020.8,將其納入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2020.9,將其納入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2021.9,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綱”的地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次寫人基本法(2022.3.《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組織法》)、黨的二十大(2022.10)、內蒙古調研(2023.6,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是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的主線)、“五個共同\"中華民族歷史觀(2024.9)等發(fā)展歷程。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內涵
內涵決定了理論道路的價值立場與取向。[3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內涵來源于其“權威定義”。根據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科學內涵是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
其一,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科學內涵的首要在于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意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對象是意志、信念、精神、意識等,更加強調內在思想的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筑牢理想信念之基,[34]也需要凝心鑄魂筑牢根本,[35]更需要通過行為實踐實現堅定內在思想和建設外在結構的有機統一。鑄是手段,更加突出“融合”的理論意蘊;牢是成效,更加突出牢固樹立和堅定理念等理論意蘊。36]歷經從培養(yǎng)到培育發(fā)展演變后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體及其自覺發(fā)展。中國共產黨引導全國各族人民牢固樹立的理論意蘊更加突出主體的自主性,即強調中國共產黨、各族人民、中華民族共同體等主體概念。而且,“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創(chuàng)造和概念化有效彌合了‘中華民族’和‘中華各民族’‘我國各民族’等概念之間長期存在的語言表述張力,兼具描述性和規(guī)范性功能。”[37]因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強大的\"融合”規(guī)范功能。
其二,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科學內涵的關鍵在于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共同體”不是“中華民族”的語義重復,而旨在強調中華民族的統一性、共同性。相比較“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共同體\"理念更加強調“一體”和共同性。對個體而言,其更加強調認同,在民族層面,其更加強調共同。或許正因為如此,“增強共同性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基本原則。”[1其實,無論是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二者都是一種命運共同體。“共同體”理念尤其突出命運共同體內容。其他共同體,諸如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社會共同體、生態(tài)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等各種共同體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命運共同體。不過,按照“五個共同\"中華民族歷史觀,中華民族共同體主要是疆域、國家、歷史、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共同體。
其三,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科學內涵的核心在于吃透“四個與共”的含義。在語義上,“與共”是動詞,意思是“在一起”。[38]1599反過來,“與共”還有著“無論發(fā)生什么事都不分開,一起面對”的意思。在具體內容的語言意義上,休戚與共是指“彼此共同承受幸福與災禍”,[38]1473榮辱與共是指“彼此共同分享榮耀、承擔恥辱”,[37]生死與共是指“生一起生,死一起死”,[38]169命運與共是指“彼此具有同樣的發(fā)展變化趨勢與結局”[38]在具體內容的價值意蘊上,休戚與共表達的是各民族利益上相互依存的價值驅動,榮辱與共表達的是情感上相互親近的價值基礎,生死與共表達的是精神上相互支撐的價值追求,命運與共表達的是文化上相互兼容的價值旨歸。24同時,榮辱與共是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基本方針的延續(xù),39這也是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zhàn)線這一語境的統一要求。簡言之,“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是對費孝通的“民族認同意識的多層次論”的\"時代化”發(fā)展和進一步詮釋。40]主要是強調中華民族各民族彼此之間在利益、情感、精神和文化等四個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親近、相互支撐、相互兼容以及永不分離的情感和道義。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語境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語用分析可以明確其不同語境使用下的具體意義,通過語境分析可以明確其語境意義。甚至可以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理論意蘊的發(fā)展演變主要是其語境意義的發(fā)展演變。在此,主要分析其當下的語境意義。
在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報告中,鞏固和發(fā)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zhàn)線是其言內語境,“新時代”和“中國式現代化”是其新的言外語境。二十大報告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是在報告第六部分“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十九大報告的表述為: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第(四)部分“鞏固和發(fā)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zhàn)線”之下。同時,“新時代”是十九大報告的關鍵詞,“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是十九大報告的主題詞。“中國式現代化”是二十大報告的關鍵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二十大報告的主題詞。當然,言外語境的確定并不僅僅是基于文本表述,更多的是基于現實描述。“新時代”和“中國式現代化”是重要的的語境意義要素,“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9便是這一言外語境運用的體現。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協同推進的歷史進程中實現融合。41]
中華文明現代化建設和習近平文化思想也是其新的言外語境。中華文明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新的文明視角。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對應于中華民族民族精神品格。連續(xù)性根植于生生不息的歷史發(fā)展,創(chuàng)新性塑造了創(chuàng)造精神,統一性決定了“大一統”的底線共識,包容性涵養(yǎng)了開放格局,和平性彰顯了和平共建的世界情懷。習近平文化思想將建設中華文明現代化納入新時代文化使命,更加強調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文化認同不斷深化的過程。”[42]簡言之,中華文明現代化建設和習近平文化思想突出從“文明”的高度來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語境意義。
五結語
習近平指出:“不斷鞏固各民族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43]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屬于上層建筑中的意識形態(tài),涉及意識、觀念、精神、理念、文化、文明等內容,其理論意蘊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不斷豐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本質是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建設,進而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并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的核心內容,正確“五觀”“五個認同”和“三個意識”是新時代民族精神的邏輯展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其實是在爭取民心、凝聚人心,提升中華民族的內在向心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具有重大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4]是“兩個結合\"在新時代民族領域最重要的理論實踐突破。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共同體思想是其堅實的思想理論資源,大一統理念及其制度實踐是其歷史文化傳統,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進程是其現實實踐基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基礎上繼續(xù)實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交融”是核心,是解決民族問題和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中國方略。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和中華文明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語境意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不等同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與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其只是主線、之綱和根本。這一點在理論研究過程中往往容易被忽視,將二者等同對待。在構建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過程中,還需要對其進行概念辨析,厘清其與相關專業(yè)術語之間的理論聚合關系。
參考文獻:
[1]郝亞明,秦玉瑩.各民族全方位嵌入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3).
[2]虎有澤.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4(6).
[3]馬俊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代性內涵[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5).
[4]郝亞明,曾醒.新時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演進、內涵、特征及進路[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
[5]來儀,楊瑩慧.再論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涵及現實意義[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1).
[6]潘岳.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N].人民日報,2023-12-13(09).
[7]青覺,陳林,徐欣順.論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現代文明理路[J].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2023(4).
[8]馬伯忠.由自在到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理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
[9]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N].人民日報,2023-10-29(01).
[10]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1]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N].人民日報,2021-08-29(01).
[12]夏征農,陳至立.大辭海:民族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
[13]胡錦濤.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四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5-28(01).
[14]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園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N].人民日報,2019-09-29(01).
[15]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N].中國民族報,2023-10-31(01).
[16]郝時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J].民族研究,2009(6).
[17]王華華.以紅色記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進路[J].廣西民族研究,2023(1).
[18]虎有澤,程榮.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治建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1).
[19]虎有澤.論民族工作的法治化建設[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20]虎有澤.用法律來保障民族團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2).
[21]虎有澤,程榮.在新發(fā)展理念下依法治理民族事務[J].貴州民族研究,2017(8).
[22]虎有澤.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J].貴州民族研究,2023(1).
[23]程榮,虎有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法理闡釋:以《地方組織法》為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11).
[24]劉雪璟.“四個與共\"共同體理念的價值意蘊[J].社會主義論壇,2021(10).
[25]辛向陽.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六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2-14(01).
[26]潘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求是,2023(24).
[27]劉玉武,李楠.馬克思主義“五觀\"視閾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J].貴州民族研究,2023(2).
[28]王延中.正確認識中華民族歷史觀[J].歷史研究,2022(3).
[29]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0]王延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三大問題[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8).
[31]習近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摘編[C].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23.
[32]張京澤.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幾點認識[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5).
[33]哈正利,莫國俊.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的內涵、特點、本質和優(yōu)勢[J].廣西民族研究,2024(3).
[34]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22-03-23(01).
[35]本報評論部.凝心鑄魂筑牢根本[N].人民日報,2023-04-24(05).
[36]胡兆義.從問題澄清到理論共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學理思考[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
[37]楊須愛.“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演進史鉤沉[J].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2022(3).
[38]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39]孟靖朝,何星亮.“四個與共”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J].貴州民族研究,2023(3).
[40]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和思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
[41]李永勝,王玥宏.論中國式現代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辯證關系[J].廣西民族研究,2024(3).
[42]楊茂慶,周馳亮,楊樂笛.文化認同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邏輯機理與實踐進路[J].廣西民族研究,2023(5).
[43]習近平.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鞏固發(fā)展中華民族大團結[N].人民日報,2024-09-28(01).
[44]羅柳寧,江濤.新質生產力賦能民族地區(qū)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價值導向、現實問題與實踐進路[J].廣西民族研究,2024(3).
CONSTRUCTTHE THEORETICAL SYSTEMFOR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u Youze, Cheng Rong
Abstract: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is the “Four Shareds.” Its theoretical system can be summarized into five key components:achieving“One Goal,”attaining“Two Commons,” strengthening“Three Awarenesses,”firming up“Five Identifications,”and establishing the“Five Correct Views.”Among these,the“Five Identifications”and the“Five Correct Views”form the core. Constructing thetheoretical systemforthe Chinesenationalcommunityalsorequiresanalyticalintegrationwithcritical domains such as enhancing and refining ethnic work in the new era and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ims to achieve ethnic integration based on promoting unity and progress among all ethnic groups,with“Grand Integration” as its essence.This processfundamentally strengthens the ideological development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words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the Chinese nation;theoretical system;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building
[責任編輯:羅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