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瑩
近幾年,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體檢篩查意識的提高,肺結節的檢出率逐漸升高。為此,本文就肺結節的中醫防治進行介紹。
如何判斷肺結節良性與惡性
一般來講,5 mm以下肺微小結節無論是純磨玻璃影、混合性影,還是實性影,惡性概率均極低,但一定要注意觀察患者全身病灶、家族史及肺門淋巴結腫大等情況。5~10 mm的肺小結節,癌變增高概率依次為:混合性結節、純磨玻璃結節、實性結節。如伴有毛刺狀、分支狀、血管束征、支氣管充氣征、胸膜凹陷征及肺門淋巴結腫大等,應高度懷疑惡性病變。對混合性結節,實性與磨玻璃影動態變化是關鍵節點。肺結節大小沒變化,但如果實性部分增多、磨玻璃影減少或肺結節體積在3個月內呈倍增,大多是惡性。純磨玻璃影一般感染多見,通過積極治療可出現影像消失、縮小及密度變淡。如純磨玻璃影大小沒變化,卻出現部分實性影像變化,則惡性概率增高,須引起高度注意。10~30 mm以上實性與亞實性肺結節,應專業評估手術的可能性,定期跟蹤觀察。
中醫對肺結節病因病機的認識
中醫病因病機的含義是闡述疾病的起因及發生、發展和轉化規律。病因包括內因,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外因,即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及戾氣;不內外因,即飲食、勞倦、痰瘀毒等病理產物。在病機方面,《黃帝內經》明確闡述“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諸氣膹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等病機十九條,確立病機的基礎是“陰陽失調”,病機分析應以“陰陽”為軸心。
肺結節臨床多無癥狀,對于存在臨床癥狀的類型,可屬中醫“咳嗽”“喘病”等范疇。其中,病因分為內外兩端。內因由情志內傷、飲食失宜、勞逸失度及先天稟賦不足所致,外因主要與感受煙毒霧霾、六淫邪氣、電離輻射等有關。
(1)情志內傷:喜、怒、憂、思、悲、恐、驚等均可導致氣機不暢。肺主氣功能失司,氣郁傷肺,肺絡不通,津液失布,痰飲水濕瘀血停聚發為肺結節。
(2)外邪乘襲:“六淫”等外來邪氣可客于肺,使肺宣降失常,產生痰飲、瘀血等病理產物,又可化熱、化毒,發為肺結節。
(3)素體虧虛:先天稟賦不足、后天失養或年老體弱,肺脾腎虧虛,臟腑經絡不通,感邪后不能勝邪,反復罹病則正更虛,終致肺主氣行水失司,病理產物停聚,發為肺結節。
肺結節發病與氣、濕、熱、痰、瘀、毒等病理產物產生及其相互搏結有關。病位主要在肺,與肝、脾、腎相關,以本虛標實居多。
肺結節與體質
“體質”源于《黃帝內經》“陰陽二十五人篇”,將體質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與陰陽平和。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最早形成辨病、體質、證候相兼之思想,后歷代醫家均有論述。現代國醫大師王琦院士1995年出版《中醫體質學說》提出陽虛質、氣虛質、痰濕質、血瘀質、陰虛質、濕熱質、氣郁質、特稟質與和平質九種體質,形成現代的中醫體質學說。中醫體質是研究體質的類型與疾病、證候及健康的關系,通過改善體質入手,改變疾病發生的環境,切斷轉變途徑,完全符合《黃帝內經》“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病愈防復發”之思想。
筆者以“肺結節辨病、辨證候、辨體質三結合”為原則,提出了“陰證候肺結節體質”(陽虛質、氣虛質、血瘀質、痰濕質、特稟質)和“陽證候肺結節體質”(陰虛質、濕熱質、氣郁質)。在“三陰三陽”基礎上,遵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采用董氏溫陽化結膏為主,輔助艾灸、埋針、冬病夏治、藥膳食療及情緒疏導等方法,發現肺結節體質均有不同改變,且越接近和平體質,肺結節縮小、控制效果越明顯;反之肺結節惡化,體質改變不明顯,且有陽虛質與氣郁質合并加重的案例。
肺結節與“膏方+艾灸”調理體質
調理體質、疏導情志、合理飲食是肺結節中西醫結合防治的三要素。“膏方+艾灸”調理肺結節體質模式為:陽虛與氣虛、痰濕、血瘀、氣郁合并體質是肺結節體質特點,半數以上肺結節患者就診并無特殊臨床癥狀,大多在體檢中發現。對這些群體,以舌淡胖嫩邊有齒痕之舌像,沉細而附于骨之脈“脈舌合參”及合并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胃腸息肉、子宮肌瘤等諸臟器結節之特征,確定“虛、痰、瘀”的特點體質,從中醫膏滋方、艾灸入手,借助“冬病夏治”“冬病冬防”之方法,順應“三伏天”“三九天”時令之氣,通過調整陰陽平衡體質,實現縮小、消退肺結節及延緩肺結節惡化之目的。中醫體質調理的焦點在太陰脾濕、少陰腎寒、厥陰肝凝,往往太陰、少陰與厥陰合并是難點。中醫膏滋以藥性平穩、藥食兩用、扶正固本為特點,能調補五臟六腑陽氣之虛,善補“命門之火”;艾灸取艾草純陽之氣和任脈、督脈及膀胱經之特殊之穴。兩者合用,相得益彰,共達少陰、太陰、厥陰之病所,從而實現“陰平陽秘”。
肺結節防治的中藥藥效觀點
對于肺結節的防治,中醫辨證特色明確。附子溫陽散結最佳;鱉甲為河流之物,而非海龜,沸水中燙至硬皮脫落取甲,才有散肺結節之效;雞內金化結節關鍵為“生”用;貓爪草“量”到才化結節;牡蠣軟堅散結,配伍桔梗才能入肺等。古代醫書中關于肺結節的中藥防治記錄甚少,需要深入研究,才能守正創新,逐步提高療效。
肺結節的飲食調理
肺結節患者的飲食應遵循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度”為準繩。所謂“度”,就是“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若大魚大肉、暴飲暴食、過食生冷酸辣之品,會累及脾胃功能,導致陽虛、氣虛、痰濕、血瘀等體質。同時,按照中醫“四氣五味”之屬性,應偏重選擇粳米、山藥、白銀耳、白蘿卜等入肺經,以輔助調理肺結節。肺結節患者的飲食調理不是一兩樣食物就能做到的,關鍵在掌握脾“升清降濁、喜燥惡濕”之特點。每位肺結節患者都應有一個屬于自己的“藥食同源”處方,而這基于“望聞問切,理法方藥”的中醫思維進行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