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釵 來華杰 吳秋娥
浙江省農廣校自1981年開展農民中職學歷教育以來,爭取政策支持,創新教學模式,整合優勢資源,扎實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各項工作。截至2023年,共培養農民中專生10.3萬余人,培養農民大學生890人,共爭取財政資金1.22億元,農民職業教育取得顯著成效。
一、以爭取政策為先導,落實資金保障,推進穩定發展
自原農業部2006年啟動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百萬中專生計劃”以來,浙江省農廣校多次向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匯報,爭取財政支持。2008年,省委、省政府出臺了“浙江籍學生免費就讀農廣校種養專業政策”(《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認真實施“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加強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省教育廳、省財政廳每年給省農廣校種養專業3540名免費生指標,這是全國農廣校系統中首個爭取到的業余中專教育免學費政策。2011年,與省農辦協商,將超過免費指標部分以及其他涉農專業的費用列入“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經費中予以安排。浙江省農廣校中等職業教育全部實行免費教育。另外,經過省農業廳和省農廣校的共同努力,“浙江省現代農業經營領軍人才培養工程”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該工程由省農業廳和浙江農林大學共同實施,每年60名農民免費就讀大學。
二、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創新教學模式,打造浙江特色
一是推進多元化辦學。由于種種原因,浙江省各級農廣校幾乎都已摘牌或有牌無編,無法再承擔中職教學工作。因此,浙江省農廣校積極探索更多的辦學形式和途徑,委托各類技校、成校以及大學的成教、繼教學院,開展中職教育工作以滿足教學的需求,同時加強對遠程教育的開發和推廣,為更多的農民學員提供便捷的學習機會和資源。
二是推行送教下鄉。鑒于農民到縣城參加學習輔導不方便的現狀,按鄉鎮、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為單位分片集中招生,并把教學班設在鄉(社),讓教師下到鄉(社)教學班開展教學輔導,一方面節約教學成本,另一方面方便學員就近參加學習,緩解工學矛盾,極大地調動了農民學習積極性。
二是開展實踐教學。根據農民能力建設的現實需求,農民教育培訓的實踐教學和實訓顯得尤為重要。從2014年初開始,浙江省農廣校啟動了全系統建設農民田間學堂的工作探索。出臺建設規范,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建設主體,以有培訓場所、有管理團隊、有師資隊伍、有產業支撐、有管理制度等五項條件為基礎建設農民田間學堂。目前全省共認定農民田間學堂500家,覆蓋糧油、蔬菜、茶業、花卉、水產等十大主導產業以及農村電商、休閑農業、鄉村運營等新產業新業態,實現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緊密結合。近幾年,依托農民田間學堂開展實踐教學800多期,培訓學員3.2萬人次,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40余項。
三、以資源整合為依托,發揮各方優勢,提高教育質量
一是成立浙江省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加速涉農教育資源的整合,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浙江省農廣校聯合高職院校、農業院所、農業企業等單位,組建了浙江省現代農業職業教育集團,以培養現代農業技術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農民、開展應用性研究、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為目標,加強政、校、行、企的全方位合作,實現產業鏈和教育鏈的有機融合,推動農民教育培訓提質增效,現有成員單位65家。
二是搭建平臺培育優秀師資。浙江省農廣校多次舉辦農民教育培訓名師名課大賽。既有實踐勞作中鉆研成長起來的農民企業家、“土專家”和“田秀才”,又有豐富農業農村工作和教學經驗的三農系統干部、院校教師。講課內容涵蓋了種養加服等傳統農業產業以及電商、民宿、鄉村運營、農旅融合等新產業新業態。通過大賽,探索出一條“以賽促訓、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師資隊伍建設新路子,全面提升了農民教育培訓教師素質能力。截至目前,師資庫人數達4000多人,其中省級鄉村振興實踐指導師60名。
三是加大教育資源開發力度。為進一步推進教學資源開發建設,浙江省農廣校每年召開全省農民教育培訓教材建設規劃會,聽取有關專家及全省農廣校系統的意見建議,編寫出版立足浙江特色,設計科學、圖文并茂、通俗易懂、講求操作的農民教育培訓教材20多部。此外,圍繞農業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以及鄉村治理、鄉村文體、農村社會服務等主題,征集開發農民教育培訓優秀微視頻近300個,進一步充實了教學資源。
(作者單位:浙江省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