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軍 蔣燦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永州市立足市情,結合農民的需求,創新培訓模式,實現培訓多向發力,自2019年以來,培訓高素質農民22047人次。
一、加強頂層設計,完善培育體系
出臺高素質農民培育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培育體系,豐富培育形式。大力支持涉農高校和農業科研單位加強農業農村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熟化和推廣應用。多渠道、多形式對農業技術人員、農民合作社成員、農村實用人才等開展常態化、系統化、專業化培訓。積極推廣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的高素質農民培養和辦學模式,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二、創新培訓模式,實現培訓多向發力
(一)培訓方式從課堂學轉向現場教。為增強“眼見為實”的效果,堅持“怎樣方便農民學,就怎樣教”,堅持實踐為主,突出現場互動式教學,把培訓課堂設在田間地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地中,手把手地教,讓學員參與進來,讓課堂活躍起來。這些來自一線的“土專家”既有歷經坎坷的創業勵志故事,又有實用技術,講授鮮活經驗、接地氣,很快讓學員們開闊了眼界、樹立了信心、掌握了真本領。
(二)培訓環節從單打一轉向全鏈條。有的培訓“一訓了之”,效果如何往往不重視。為讓學員學了能用、學了活用,永州市堅持抓好學用結合、跟蹤服務,力求把培訓效果轉化為鄉村振興成果。一是融合資源強服務。近年來市縣兩級政府十分重視高素質農民等鄉村人才培養工作,將鄉村人才培育作為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市縣兩級政府均成立了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農業農村廳、財政廳、人社廳、教育廳等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工作領導小組,結合自身職能從政策、經費、人才等方面給予重視、關心和支持。二是搭建平臺推服務。把培訓班作為學員之間、學員與種養大戶之間、學員與教師之間學習交流的平臺,做到資源互享、信息互通、經驗互學。 三是安排專人優服務。每班配備1名助教,對每名學員結業后的學以致用情況進行全程跟蹤,通過建立網絡學堂、組織教師定期回訪、安排現場指導、創建微信群等方式,提供技術服務,及時實地會診,打造“流動學堂”,解決學員“訓后之憂”。
(三)培訓成果從單向度轉向多維度。在開展專題培訓時,既注重提高農民致富帶富能力,又注重培育農村后備人才。一方面,培訓既教授技能,又啟發思想、開拓眼界、激發動能,一批批參訓學員通過培訓學到了技術,“能人帶動、大戶帶動、產業帶動”的蝴蝶效應越來越明顯。另一方面,著力把優秀青年農民培養成黨員、把優秀黨員培養成村干部、把優秀村干部培養成村黨組織書記,使培訓班成為培養農村后備人才的“搖籃”,為村干部隊伍建設提供源頭活水。
(四)開展“走出去”培訓,讓教學更接地氣。多年的調研結果顯示,農民朋友喜歡直接、直觀的教學方式。被推廣的農業技術好不好,經營模式優不優,值不值得借鑒,教師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讓學員到現場看。培訓部門可以此切入,課堂培訓前,帶學員到先進、典型點考察,觀摩一番再開展培訓,更能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與感官體驗。
三、突出精準理念,務求培訓實用實效
著眼實用、實效,改革創新。在培訓課程設置上,堅持按需培訓,“缺什么補什么,用什么教什么”,既要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生產技術和機械操作等現代農業知識的傳授,又要突出市場營銷、風險管理、農產品品牌塑造等經營管理層面的培訓,以提高課程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在培訓內容上,以農村創新創業為導向,側重實用技術教學培訓,輔以政策解讀;在師資配備上,要充分發揮農廣校、農業職業院校、涉農院校、農業科研院所等各類教育培訓資源優勢,請專家講專業,請“田秀才”“土專家”講實戰,同時還將全國知名農學專家納入“專家庫”;在培訓管理上,堅持嚴格規范,為每名學員建立文字和圖片檔案,做到圖文并茂,同時將學員的基本情況、培訓情況、創業情況全程記錄存檔,引導學員樹立勤學、常學、終身學的理念,做到邊生產、邊學習、邊提升,并加強跟蹤問效,通過大數據分析,不斷改進培訓方式,優化培訓內容。此外,還要加強訓后跟蹤服務,對創業和產業發展的過程進行指導和服務,切實解決學員遇到的問題和瓶頸,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作者單位:1.湖南省永州市農業綜合服務中心;2.湖南省永州市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民教育培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