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龍 陳蓉 彭勇 李曉旭
2024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部署。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今天,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美麗中國,離不開培育和依靠以高素質農民為基本力量的農業新質生產力。我們深刻領悟“千萬工程”經驗承載的生態智慧,準確把握農業新質生產力蘊含的綠色理念,著力推進農民教育培訓向服務綠色發展轉型升級,在助推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落地生根、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部署上謀劃新舉措、實現新作為。
一、深刻領悟“千萬工程”經驗承載的生態智慧
2003年6月,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的親自謀劃、部署和推動下,在全省啟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21年來,從“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引領起步,推動鄉村更加整潔有序,到“千村精品、萬村美麗”深化提升,推動鄉村更加美麗宜居,再到“千村未來、萬村共富”迭代升級,強化數字賦能、推動和美共富,在浙山浙水間描繪“千村向未來、萬村奔共富、城鄉促融合、全域創和美”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千萬工程”起步于人居環境整治的生態工程,逐漸向外擴展、延伸、迭代至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實踐典范,蘊含的發展理念博大精深、創造的成熟做法和推進機制豐富鮮活,承載的生態智慧尤其值得深思領悟。
(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千萬工程”自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從“八八戰略”明確打造“綠色浙江”,到“千萬工程”成為生態省創建載體,再到2005年8月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部署強調要將村莊整治與綠色生態家園建設結合起來、與發展生態經濟結合起來,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貫穿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各階段、各環節、全過程。修復美麗生態、發展美麗經濟、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率先實踐驗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興村富民新路子。
(二)堅持以人為本共建共享
“千萬工程”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共建共享。源于習近平總書記的深厚農民情結和真摯為民情懷,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環境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千萬工程”的推動中,共享共治理念在之江大地生根發芽,成為推動村莊治理和綠色發展的不竭動力?!扒f工程”堅持黨建引領、尊重農民主體,人才興業興村、項目見村見人,推動“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邁進。
(三)堅持系統謀劃因地制宜
“千萬工程”注重堅持系統謀劃、因地制宜。生態的整體性決定了系統謀劃的必要性,生態的開放性又決定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扒f工程”既注重頂層設計,從戰略高度描繪施工藍圖,又強調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統籌推進,立足各地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以及財政承受能力、農民接受程度,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走出了一條梯度推進、循序漸進,以點帶線、連線成片再到全域規劃、全域建設、全域提升、全域美麗的新路徑。
“千萬工程”是生態產業化的成功實踐,也是鄉村振興的起點和預演,還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活水。
二、準確把握農業新質生產力蘊含的綠色理念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具有豐富的內涵特質,學界多有解讀并逐步深化,其中至少具有“新、優、綠”三方面意蘊。新質生產力聚焦高質量發展是為“創優”,因此需要“創新”,也要“創綠”,是“綠色創新”和“新型創綠”,就此意義而言,新質生產力是“創新、創優、創綠”三位一體的生產力新質態。其中“創綠”是底色,也是本文關注的重點。
(一)綠色是新質生產力的鮮明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這充分說明,新質生產力必須也必然具備綠色的特征,新質生產力必然是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先進生產力。
(二)綠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以綠色發展的新成效不斷激發新質生產力。這充分說明,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綠色發展這一重大原則和根本導向,將綠色低碳要求貫穿于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統籌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三)綠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這充分說明,發展以綠色為鮮明特征的新質生產力,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治本之策。變革發展動能、創新發展方式,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提高國家經濟綠色化程度,持續增強發展潛力和后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綠色,既是新質生產力的本來特征,也是我們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努力方向。
三、著力推進農民教育培訓在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學用“千萬工程”經驗中有更大作為
遵循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三要素論,更高素質的新型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中最核心、最活躍、最能動的主體。培養壯大新型勞動者隊伍,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新型勞動者隊伍結構若以簡單二元論之:包括居于塔尖的戰略引領性、創新研發型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支撐實現創新成果轉化落地的一線應用型人才,兩方面缺一不可,共同構建完整的新型勞動者隊伍和新質生產力。其中應用型人才相對規模更大、分布更廣。數以千萬的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就是當今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廣泛基礎和未來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主力中堅。
堅守主陣地,實現新作為。我們要凝聚合力,系統謀劃并持續推進農民教育培訓事業在綠色發展新階段的新一輪轉型升級,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一)高舉旗幟為綠色之夢學習新思想煥發新動力
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首先要高舉旗幟,明確方向,為復興之夢煥發新動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定是“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綠色之夢。中國式現代化,必定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扒f工程”經驗,也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的實踐典范。我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國夢,必須高舉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偉大旗幟,深入學習思想內涵、深刻領悟精髓要義,用新思想武裝頭腦、凝聚共識。
(二)轉型升級為綠色賦能完善新資源優化新機制
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要完善資源,優化機制,為綠色賦能夯實新基石。農業的底色是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是綠色,新質生產力的鮮明特征還是綠色。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綠色轉型綠色賦能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在新目標新內涵引領下,對師資、教材等資源開展全方位補正完善,對推進流程、績效評估等進行機制創新。
一是資源匹配的綠色化。梳理需求、盤點庫存,通過撤改增補、共建共享,建設起門類齊全、規模適度、結構合理、供需匹配并有序更新、持續優化的體系化資源陣列。體系化資源陣列包括而不限于專家庫、師資庫、基地庫、教材庫、課程包,以及媒體庫、設備庫、機具庫、渠道庫。在師資庫建設運維中,注意配強當地優勢、新興產業師資,及時增補數字農業、智能機具、生物肥藥、新型食品等新專業、新技能人士入庫。以適當方式組織對入庫師資進行生態綠色素養的學習培訓。在課程、教材、基地等資源建設中,強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專題思政課、充實生態環保綠色發展相關內容。
二是推進機制和價值評估的綠色化。堅持政府統籌、部門行業協同配合、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共建共享格局。努力推進訓前需求調研與訓中動態優化、訓后評估反饋全流程質量管理和綠色優化。嘗試引入機構咨詢、三方評估、社會評價,推進持續優化。盡量選用綠色交通、綠色餐宿,回避或減少一次性用品用具和高能耗設施設備。樹立正確的生態環境倫理,選擇既能促進增產增收,又能節能節水、降耗減排、安全健康的項目、技術和品種。
(三)提質增效為綠色發展培育生力軍、創造新業績
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以服務綠色發展為努力方向。
一是為綠色發展培育生力軍。通過農民教育培訓的綠色轉型和創新發展,培育造就一支具有綠色觀念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形成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對“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12字的高素質農民素質構成賦予新的綠色化時代內涵。
二是為綠色發展創造新業績。通過農民教育培訓的綠色轉型和創新發展,更好地支撐服務農業農村的綠色轉型和高質量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可以加快高新技術的研發應用,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推動現代農業大變革大發展。
奮楫揚帆正當時,砥礪前行再出發。以創新優化的農民教育培訓升級版,開啟高素質農民培育提質增效新階段,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助推“千萬工程”更快更好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在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打好鄉村全面振興漂亮仗上爭創新業績、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