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副書記劉錦華,也是村富硒食堂、旅游公司的負責人。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我們村視察,我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見到了總書記,總書記還親切的和我們一一握手,視察我們村的人居環境后說:“這里的農村一點都不比城市差,你們已經過上了讓城里人羨慕的田園生活?!编l親們都回應說是總書記的政策好,總書記說:“是黨的政策好,共產黨就是給人民群眾造福的,黨中央現在一門心思琢磨的,就是使我們的農民和廣大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日子要芝麻開花節節高。以后的日子還會更好!”當聽到我們通過發展產業帶動群眾脫貧的做法后,總書記很高興,還特意囑咐我們“一定要把富硒這個品牌打好”。
我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帶領群眾強基礎、補短板,抓產業、興旅游,攻克三個難題,蹚出了一條產業發展的新路子。與脫貧摘帽之前相比,村集體經濟收入從不足5萬元增長到320多萬元,人均收入翻了7倍,我們村先后獲得了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等多個榮譽稱號。
第一個難題:人心不齊,怎樣把人心攏起來?
2010年以前,村里絕大部分都是低矮的土坯房,到處都是牛欄、豬圈、外露式的廁所,一到春、夏、秋三季,蒼蠅、蚊子、老鼠到處都是,環境相當惡劣。本來村里地少人多,居住相對密集,全村八百多戶人的生活用水只有靠村里兩口祖輩們留下的水井。用電就更加的嚴重,全村的電線就像蜘蛛網一樣,縱橫交錯。到了用電的高峰期,連電飯煲都用不了。進村唯一的道路是一條土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根本就沒有辦法通行,給村民的生活出行造成了極大的困擾。生活好點的家庭就在城里買了房,全家搬遷。村子慢慢變成了貧困村、老人村。
2012年國務院印發了有關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的若干意見后,當地市、縣、鄉幾級黨委政府對我們村相當重視,領導干部們到村里以走村串戶等形式,聽民聲,解民怨,消民愁。2012年下半年開始,我們村開始整治人居環境,并拆除危舊的土坯房、牛欄、豬欄等,把村子重新規劃布局。村干部、黨員把自己家的一些舊、差、爛的房子全部拆除,群眾看見村干部、黨員都在帶頭,積極地配合。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全村共拆除牛豬圈及露天的廁所423個,改造了241棟危舊房,修通了14.8公里的水泥路,整修了6.2公里的下水道,建立了9.8公里的水渠,全村都用上自來水,增加了10臺變壓器,村里的用電煥然一新,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等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員、村干部是真心實意為大伙干實事,群眾看在眼里,心也就聚起來了、熱起來了。
第二個難題:搞什么產業,心里沒底,怎樣把路子找準?
當時村干部覺得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有這么好的優勢,怎么才能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呢?于是號召了一些村民流轉土地種植大面積的西瓜、草莓、葡萄等一些經濟作物。由于對市場銷路的經驗不足、管理技術不到位等,連續幾年都虧了本。原村支書對我說:“本來一心想帶著大家致富,反而跟著我們村干部吃了虧。”我聽到當時心里很難受,有時整夜都睡不著,碰見村里的村民都繞道走。
2015年底,脫貧攻堅戰打響了。市委、市政府出臺一系列支持措施,我們考慮村里有種菜賣菜的傳統,地勢平坦,搞大棚蔬菜應該是條好路子。于是就向上級農業部門請示,還請來了自然資源部、國家地質調查局等部門作調查,發現潭頭的土地不僅富含“硒元素”,沒有有害重金屬物質,非常適合種辣椒、茄子、絲瓜等。
但是前面的幾次失敗讓有的群眾顧慮重重。于是我帶他們去大棚蔬菜搞得好的地方參觀學習??吹竭@些地方大棚蔬菜搞得紅紅火火、老百姓賺到了錢,村民堅定了信心。比如郭月華,原來是貧困戶,2016年把土地流轉給了基地,自己也在大棚務工,一年收入2萬多,成功脫了貧。習近平總書記來的時候,她受到了總書記的接見。聽到總書記說一定要把富硒這個品牌打好,深受啟發?,F在郭月華還承包了蔬菜大棚,一年收入十多萬,成了致富帶頭人。有了富硒的加持、群眾的支持,村里的富硒蔬菜、富硒大米等產業轟轟烈烈地搞起來了。
第三個難題:產業發展過程中,怎樣讓老百姓長久得實惠?
村子發展“富硒+旅游”產業,建立三種長效利益聯結機制,確保群眾持續受益。
富硒蔬菜產業。農戶可以獲得三類收入。一是租金收入,每畝土地每年按500斤稻谷依市場價折現,大概700元;二是務工收入,基地平均每天用工200多人,高峰期達到800人以上,每天工資80-100元,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賺到錢;三是創業收入,對想創業的村民,返租大棚后,由公司統一品種、統一標準、統一指導、統一銷售,平均每畝年收入6萬元以上。
富硒水稻產業。村合作社聯合周邊幾個村,建起了5000多畝的富硒水稻種植基地、育秧工廠、農事服務中心,為種植戶提供專業化保姆式服務,種植成本降低了20%;注冊了“潭頭富硒大米”品牌,通過認證,注入了“富硒”標簽,價格比普通大米翻了兩三番。村民們說,“以前大米賣2元一斤,現在8元一斤還不夠賣,看來種田也可以掙大錢!”
紅色旅游產業。2019年村集體和村民共同出資成立了潭頭旅游公司,開辦了富硒食堂。村民不僅成為股東,還有50多人當起了旅游講解員、餐廳服務員、食堂管理員、衛生保潔員,年均務工收入3.5萬余元。每年正月初八,是我們村的“分紅日”,每戶村民都能得到1000元分紅。大家歡聚一堂、熱熱鬧鬧、高高興興。正是這三個舉措讓村子既抓了產業,又聚了人心。
現在群眾生活“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村里建起了文化廣場、體育廣場、游樂園等,門前屋后綠樹紅花,處處是景。開起了孝老食堂,設立了愛心助學基金,村里“孝老敬親”“崇文重教”蔚然成風。特別是5月20日這一天,村里會舉辦盛大的活動和農產品展銷會,比過年還熱鬧,成為潭頭村特有的節日。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成為行動自覺。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潭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