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嬰 徐麗紅 倪東衍
走進江蘇省雙港鎮合蒲村泓宇家庭農場,工人們正在現場制作粉條,他們將紅薯粉倒入容器內,加上適量的水調制,大家輪番上陣,反復揣揉。熱氣騰騰的大鍋前,漏粉師傅將粉團放入特制的漏勺里,一根根“銀線”落入鍋中,不一會兒,晶瑩剔透的粉條新鮮出爐。農場主沈丹丹是響水縣農廣校中專班家庭農場生產經營專業優秀學員,正忙著指導工人加工粉條。
1995年出生的沈丹丹是當地致富女能手,她身材微胖,加工的粉條純手工制作,口感筋道、光滑、爽口,備受消費者青睞,人稱“粉條西施”。“農場能有今天的成績,得益于我參加了響水縣農廣校中專班學習,讓我開闊了眼界,拓展了發展思路。”沈丹丹如是說。
傳承
響水粉條看雙港。雙港村地處灌河南畔,土質不僅松軟、透氣性好,還有獨特的黑土性質,十分適宜紅薯生長。這里生產的紅薯產量高、質量好,而且具有個大、汁粘、糖分高、出粉多等特點,適宜加工粉條。當地政府因勢利導,大力發展紅薯經濟。從祖輩開始,沈丹丹家里就從事粉條制作,到了她這一代,更是想將粉條產業做大做強。
2013年,沈丹丹畢業后,回村流轉土地160畝。沈丹丹選用優良品種“商薯19號”種植,每年3月下旬,她都會到安徽省宿州市選購紅薯種,回來自己育苗,6月待麥子收割后,耙地、壟溝栽植。紅薯收獲后,沈丹丹將紅薯制成了淀粉,并加工成粉條出售,第一年粉條就銷售一空。經過幾年的創業,沈丹丹深知,知識是武裝頭腦的最好武器。一有空余時間,她便參加農村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培訓班、“領頭雁”青年人才培訓班等,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學習農業知識。2021年,她報名參加了響水農廣校中專班家庭農場生產經營專業。
創新
學成回來后,沈丹丹一方面將紅薯種植面積擴大到500畝,注冊響水泓宇家庭農場;另一方面,辦起了冷庫、庫房,購置了粉條加工生產設備,改寫了以往加工粉條只有在寒冬季節才能加工的歷史,因粉條加工后要放在室外經過冷凍,現在還建了冷庫,可以常年放在冷庫內加工,不受時間限制,產品質量也有了保證。
在紅薯粉條制作車間,蒸汽繚繞,燙粉鍋灶里火光映面,經過工人無數遍的揣、揉、和、打,紅薯淀粉揉合成團被放進擠壓機,壓進滾開的熱水里,經過開水燙熟的粉條,冷卻后上架晾曬。“我們的粉條是純手工制作,水溫要達到92攝氏度以上,撈粉要整齊,長度保持在85公分左右。粉條需要用力揣揉,越揣揉越有勁道,做出來的粉條才能好吃。”沈丹丹介紹,“農場常年生產粉條,每年12月份開始進入生產高峰期,因為我們粉條是手工制作的,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走進市場,目前市場價是12塊錢一斤,產品供不應求。”
在農場的庫房,一捆捆粉條擺放得整整齊齊,幾位工人正在忙著把晾干的粉條往屋子里搬運。晾干的粉條進入包裝車間,根據市場需求,被包裝成簡裝、袋裝、盒裝等不同規格,發往全國各地市場。“農場今年種植了200多畝紅薯,實行統一包裝,采取線上線下同步銷售,年銷售量達20萬斤,由于是純手工制作,很多顧客慕名而來,上門訂購。”沈丹丹說。
質量是本質,品牌是表現,質量和品牌均是農場競爭力的核心,而品牌則是質量實力持續積累的結果。沈丹丹注冊品牌“灌橋”和“沈四”。經過幾年的努力,“灌橋”和“沈四”粉條商標入選江蘇省和鹽城市優秀品牌,在2022年江蘇省特糧特經優質產品品鑒推介會上,產品獲得金獎,農場獲評江蘇省級示范家庭農場、鹽城市級示范家庭農場、響水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泓宇追溯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
共富
沈丹丹種植紅薯、加工成粉條不僅提高了產品附加值,還帶動了周邊群眾致富。“自己富不算富,只有眾鄉親都富了才是真的富。”沈丹丹秉持著“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賺”的發展理念,將自己加工粉條的經驗傳授給鄉親們。
此外,沈丹丹還主動和當地的黨總支聯系,按照“支部+農場+農戶”的經營模式,將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讓群眾富在產業鏈上。農場每年為周邊農民提供就業崗位60多個,季節性打工就業崗位30多個。近年來,在沈丹丹的帶動下,村里有幾十位農民也靠種植紅薯、加工粉條走上致富路。“‘粉條西施在村這邊搞了許多年粉條加工,保證質量,回頭客特別多,我們也是她的‘鐵桿粉絲,在這里工作幾年了,她還教給我們粉條加工技術,帶我們搞合作,一起致富。”周邊村的村民潘龍利說。在她的影響和帶動下,現在雙港鎮加工粉條的大戶已達20多戶。
“未來幾年,農場將繼續以種植紅薯加工粉條為主要經營方向,帶領更多農戶共同致富,讓大伙兒的腰包越來越鼓,村子越來越美。”“粉條西施”又在暢想新圖景。
(作者單位:1.中央農廣校2.江蘇省農廣校響水縣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