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燕
甘肅省民樂縣結合近幾年的農民培育工作,在總結培訓經驗的基礎上,以現階段民樂縣高素質農民培育模式為基礎,探索研究出了一系列符合民樂縣域經濟的農民培育方式,為提高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效,助力鄉村振興,提供思路。
一、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提高培育內容的精準性與培訓的實效性
當前一些農民對“要我培訓與我要培訓”觀念模糊,參培意識有待提高,部分農民在生產中還嚴重依賴傳統經驗,接受現代農業新的理念、新的技術、新的管理方式等方面缺乏主動性。要想提高高素質農民培訓實效,必須從提高參訓農民興趣、激發其參訓積極性與主動性入手,民樂縣在近年的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中改變了以理論課堂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充分利用授課、觀摩、研討及實訓等多樣化的方式方法,解決了參訓學員積極性不高、效果不佳等突出問題,為高素質農民培訓高效培訓做好準備,打好基礎。
(一)課堂集中培訓中提高理論知識儲備。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提高高素質農民素養已涵蓋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流通、服務等環節。針對民樂縣農民文化層次較低、接受知識能力不足的現狀,民樂縣在高素質農民培訓中將三分之一的培訓時間安排成課堂理論集中講授,并通過科學設置課程內容及形式多樣的授課方式來吸引留住培訓對象,使其按時參加培訓,以推進培訓工作的順利實施。
一是立足產業發展與農民需求,精準確定培訓專業,以提高農民學習興趣為抓手,切實增強培訓效果。根據部分農民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弱、重實踐、輕理論的特點,著力從提高農民學習興趣入手,在堅持便民和有效的前提下,依據全縣各鎮重點產業發展需求確定具體培訓專業,采取分級分類進行培訓,加強典型事例的宣講和實踐教學,將課堂講授與案例結合起來,以此提高農民學習興趣,進而增強培訓實際效果。二是用豐富的培訓內容及多樣化的授課模式拓寬學員知識面和提高知識水平。為提高課堂效率,切實解決參訓學員接受能力低的問題,不僅將理論授課分為多個階段、多個地點(以15天的生產經營型培訓班為例,其中開班后的兩天在本地集中授課,中期前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集中授課一至兩天,末期到甘肅農業大學集中授課兩至三天),在各個階段專門聘請了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理論水平高、授課方式新穎的專業人才為參訓學員集中講授相關理論知識,而且將培訓內容涵蓋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營管理、農產品市場營銷、農產品期貨貿易和信息技術、綠色有機循環知識等農業發展的方方面面,豐富培訓內容,增加學習容量,在激發學習興趣與增強課堂效率的同時提高了參訓學員的理論素養與綜合素質,為進一步提高實踐能力做好知識儲備。
(二)觀摩學習中開闊眼界與拓展思路。針對高素質農民培訓時間較長、農民聽課坐不住、到課率不高、培訓效果不佳等現象,在培訓中,把三分之二的培訓時間用于安排學員外出,其中,將外出時間的70%安排學員參觀省內外突出產業及模式先進的合作社。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班為例,在培訓期間,安排學員先后到省內外進行了觀摩學習,學員在觀摩了國家級農業示范園區、龍頭企業及合作社的先進管理模式與經營理念后,精神振奮、情緒高昂,這從另一個方面說明觀摩學習的培訓方式對提高培訓效果的重要性。異地觀摩學習的培訓模式不僅能激發培訓學員的學習興趣,而且提高了培訓的實效性,達到了開拓眼界、增長見識、啟迪思路的培訓目的。例如,參加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班的優秀學員張得靈,培訓觀摩學習中受到啟發,他萌發了“互聯網+旅游+農業”的生產模式。他積極動員村民將自己的大棚用地通過“三變”改革的方式,以土地入股、資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發展旅游觀光、綠色采摘、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實現了合作社和農戶銷售利潤最大化,成為了民樂縣的領跑者,張得靈在研討交流中感慨:“通過實地觀摩考察和理論學習,不僅提高了自身的專業素養,更加重要的是開闊了自己的眼界,提升了格局!”
(三)研討交流中提高對知識的認知及總結能力,加強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在農民培訓中,要將所學的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綜合素質,不僅需要學習者在實訓中進一步理解與深入探索,更需要學習者相互交流與探討,從而達到取長補短及鞏固學習成果、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民樂縣在高素質農民培訓的每一期培訓中,要求每位學員必須撰寫1500字以上的座談交流材料,合理安排時間讓培訓學員進行研討交流,讓參訓學員從自己平時生產經營中積累的好做法及經驗、培訓過程中的感悟及收獲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研討中,參訓學員也可以提出培訓中的困惑讓其他學員為自己解惑,或者也可以根據觀摩實踐過程中的所思所聞提出初步設想,與其他學員一起研討交流,為自己今后的經營提供更好的想法與思路,以形成適合自己的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新生產經營模式。
經過近幾年的培訓,在高素質農民培訓中,學員不僅將所學融入了自己的生產經營中,而且在生產實踐中通過一步步嘗試與總結,提高了自身素質與綜合能力。
(四)在農民田間學校的實訓中加強實踐與運用最新農業技能及農業機械的能力。為將理論知識融入生產實踐,以提高生產實踐的實際效益,民樂縣遴選部分規模較大、基礎較好、運行規范的設施蔬菜種植大棚、畜牧養殖棚圈、食用菌生產基地和專業合作社,以此為“試驗田”,建立高素質農民培育實訓基地,為農民提供實訓場地。把課堂搬到生產一線,教室設在田間地頭,讓學員種植(養殖)管理,短期內不僅輕松掌握了農業科技知識原理,更重要的是學會了實踐操作技能,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同時,按照企業實際工作流程組織項目化實訓教學,讓培訓學員參與企業管理,與企業職工共同參與企業活動,通過這樣的參與、實踐,深入領會企業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與企業文化,提高參訓農民的綜合素質及企業管理能力。
二、創新班級管理模式,加強農民培訓的規范性
培訓規范化是確保培訓質量的前提。民樂縣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改變了以往大班額、粗放式培訓,每期培訓班人數不超過50人,同時,每期培訓班根據培訓情況與參訓農民特點,建立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一是班主任負責制。每個班級確定兩名班主任,一名班主任負責學員的日常管理,如學員報到、考勤等日常事宜;培訓后整理學員檔案,根據培訓項目對培訓檔案進行各類歸檔。另一名班主任則是做好教師的監督服務,包括記錄授課內容、是否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方式、課堂氛圍等。二是組建班委會。每個班級組建本班級的班委會,并確認班委會的每位成員的職責,當好班主任的幫手,協助班主任管理好培訓班,保質保量完成培訓任務。
三、創新跟蹤服務模式,增強農民培訓的系統性與延展性
跟蹤服務是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項目的一個重要環節,培育工作是否長期規范有效,跟蹤服務的質量與效果至關重要。民樂縣在每個培訓班級集中培訓結束后,認真總結培訓班培訓專業特點,結合其他地區跟蹤服務模式,總結出了一套適合民樂縣本地特征的跟蹤服務方式。
一是電話回訪。通過電話回訪及時了解學員種養情況、收入狀況及需求意愿等,了解高素質農民關于農業方面的優惠政策及生產中的困惑及需求,隨時掌握農民的近期種養規模及收入狀況等,為下一步的培訓做好信息分類及重點問題梳理等準備工作。二是進村入戶。根據電話回訪到的具體問題,適時聘請省市縣專家通過入戶進棚、田間地頭座談、巡回指導等方式,幫助學員解決生產經營中出現的難點問題,進一步鞏固培訓效果,同時做好跟蹤服務記錄,作為以后工作參照的依據。三是建立培訓班級微信群。通過微信群,工作人員不定期的向學員推送農業相關信息及生產技術,為學員以后的生產發展提供政策信息及技術支撐,也方便工作人員下發學員相關跟蹤服務工作通知等。同時,也為學員間相互交流生產與技術信息提供平臺。四是委托跟蹤。根據培訓學員所在各鎮的分布及各鎮的特色產業,與各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畜牧獸醫工作站及縣農機局農機推廣站簽訂跟蹤服務協議書,委托其對分屬各鎮的培訓學員進行日常的技術指導,及時協調解決學員在生產及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并委托其根據每次跟蹤服務情況如實登記,為進一步跟蹤服務提供可靠的依據。★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民樂縣職業技術培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