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地方認同理論為視角,采用個案研究法,探討公共圖書館如何凸顯古籍展覽地方特色。以《永樂大典》廣西巡展為例,指出:展覽需強化地方情感認同,通過展示蘊含地方歷史文化的古籍文獻來增強觀眾的地方聯系;敘事構建是提升展覽效果的關鍵,通過講述地方故事來增強觀眾的情感和文化理解;傳播空間的設計對于展覽的普及性至關重要,通過創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展示空間和多元媒介空間,重構古籍的展示語境。
[關鍵詞]地方認同理論;公共圖書館;古籍展覽;敘事構建;傳播空間
[中圖分類號]G252.12[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5-6041(2024)03-0018-05
1 引 言
在國家強調文化自信和重視傳統文化的背景下,公共圖書館作為古籍收藏和推廣的重要機構,在傳承文化和弘揚民族精神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各級圖書館開展了古籍普查與登記工作,提升了古籍保護、整理和研究水平。古籍展覽成為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核心工作,并正逐步轉型為結合實體與在線展覽的新模式[1]。然而,傳統的展覽模式已不能滿足讀者多樣化的需求[2],如何發揮古籍資源優勢,凸顯地方特色,以及如何創新性地解讀和呈現古籍信息,成為公共圖書館面臨的實踐挑戰。
在學術領域,地方公共圖書館的古籍展覽受到研究者關注。在實踐探索方面,研究包括展覽內容、空間設計、觀眾互動、技術應用和教育作用[3-8]。理論分析方面,不同學者分別從資源共享、社會互動、服務質量差距模型和場域理論[9-13]等角度,主張明確定位、敘事化策略、拓展合作、組建講解團隊、多角度評估和優化服務,構建富有社會教育意義的展覽場域。然而,地方認同在古籍展覽中的作用和影響尚未充分研究。地方認同體現居民對居住地的歸屬感、身份認同和情感依戀,深刻影響觀眾對古籍展覽的理解和情感共鳴[14]。引人入勝的展覽往往能突出地方特色,成為觀眾與地方歷史連接的橋梁。
本文運用地方認同理論,通過個案研究方法,分析了公共圖書館如何通過古籍展覽凸顯地方特色。結合“珠還合浦 歷劫重光——《永樂大典》的回歸和再造”廣西巡展(以下簡稱“《永樂大典》廣西巡展”),具體探討展覽如何選擇反映地方特色的文獻展品、如何嵌入地方歷史文化敘事以及如何運用傳播策略喚起觀眾的情感和歷史記憶,旨在為公共圖書館展覽實踐提供參考。
2 地方認同與古籍展覽
2.1 地方認同理論相關研究
地方認同理論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環境心理學家普羅夏斯基(Harold M.Proshansky)率先提出,研究個體與物理環境的互動及其對自我認同和社會行為的影響[15]。該理論在人文地理學、社會學等領域得到深化,探討了地方認同的內涵、維度及其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的表現。研究發現,地方認同受個人經歷、社會文化背景等多種因素影響,并被應用于城市規劃、旅游發展等領域[16-17]。
地方認同理論認為,地方認同是人們與地方建立情感聯系的過程。本文將其應用于分析古籍展覽的設計、敘事與傳播策略,以展示古籍文獻與公眾之間的地方歷史記憶,喚起公眾的認知與情感認同。旨在為地方認同機制研究提供新思路,助力提升展覽的實踐價值。
2.2 地方認同理論與古籍展覽的契合性
2.2.1 情感聯結:地域情感融入古籍展覽整體設計。地域情感是地方認同理論的一個核心維度,它是指人與環境之間形成的情感聯系[18]111。這種情感可能源于個人的經歷、記憶、文化背景或與該地區的社會關系。地域性情感可以增強個體對特定地方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影響其行為和決策。將地域情感融入古籍展覽的設計中,可通過展覽的主題、布局和互動體驗,激發觀眾對特定地域的情感共鳴。這涉及對地域文化元素的古籍文獻信息深入挖掘以及如何通過展覽敘事來強化觀眾與地方之間的情感聯系。通過這些策略,古籍展覽能夠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橋梁,增強展覽與地域情感的聯系。
2.2.2 認知探索:地域認知嵌入古籍展覽敘事框架。地域認知是個體對特定地理空間的認知和理解,它涉及個體如何感知、解釋和記憶與地方相關的信息[19]。這一維度關注個體對地方的知識和信息的獲取、處理和應用。古籍展覽可以通過對展品的組織和闡釋,提升觀眾對地域文化和歷史的認知。這包括通過展示與當地歷史緊密相連的古籍展品,對其背景故事進行詳細的解讀,講述地方故事,反映地域文化的獨特性,以此來構建地域性的敘事框架。這種敘事策略不僅能夠教育觀眾,還能激發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護意識,從而在認知層面上幫助觀眾更全面地理解地域特色和價值。
2.2.3 文化互動:地域行動引入古籍展覽傳播矩陣。地域行動是個體或群體基于對特定地方的認知、情感和認同,采取的行動和參與行為[20]。這一維度強調的是地方認同如何轉化為實際行動以及這些行動如何影響地方的發展和保護。古籍展覽的傳播策略應當促進觀眾的參與和行動,帶動觀眾主動探索和體驗,促進他們與地域文化的直接聯系。例如,組織與展覽主題相關的工作坊、講座和文化活動,鼓勵觀眾通過親手制作、體驗傳統技藝等方式,讓觀眾在實踐中體驗地域文化,從而在行動層面上加深對地域的理解和認同。此外,利用地方媒體和社交平臺分享展覽信息和活動,可以吸引更廣泛的地域性觀眾群體,激發他們對地方文化的興趣和參與度。
3 案例研究與呈現
3.1 《永樂大典》廣西巡展
《永樂大典》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類書,由明成祖朱棣命姚廣孝和解縉主持編纂,2 000余人參與,歷時4年完成,全書22 877卷,目錄60卷,11 095冊,約3.7億字。這部典籍匯集了古代圖書七八千種,總結了中國古代歷史文獻資料。然而,其存世僅400余冊800余卷,散藏于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收藏機構。中國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家圖書館”)收藏《永樂大典》224冊,占存世數量的一半以上,是珍存《永樂大典》最多的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對《永樂大典》等古籍進行系統性保護整理出版[21]。2022年,中國國家古籍工作規劃領導小組將《永樂大典》的保護整理出版列為重大工程,并舉辦常設展覽和巡回展覽[22]。中國國家典籍博物館于2018年和2021年先后舉辦《永樂大典》主題展覽。經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與國家圖書館協商,2023年6月起《永樂大典》廣西巡展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歷時1年。《永樂大典》收錄60種廣西方志,記錄了廣西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等內容。巡展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廣西人民對家鄉歷史文化的認同。
3.2 敘事手法:凸顯地域情感與地域認知
3.2.1 展覽的精選古籍展示地方身份認同。地方身份認同是個體或社群對所屬地域的認同和歸屬感[20]。廣西巡展側重選取能夠喚起觀眾地方情感和歷史記憶的古籍文獻,以此激發觀眾對于本土文化的身份認同。廣西巡展選取了《永樂大典》嘉靖副本原件“寧”字冊和“梧”字冊,展出1個月,其中,“梧”字冊入藏國家圖書館后首次“出京”,同時展出相關館藏古籍文獻16冊(次)。《永樂大典》“寧”字冊所輯多為南寧府及所屬宣化、武緣、橫縣已亡佚的宋、元、明初舊志,保存了府縣圖八幅,南寧府及所轄各縣城池建設、沿革以及賦稅、戶口、兵防、風俗、土產等珍貴史料。《永樂大典》“梧”字冊保存了大量明初以前梧州府及所轄各縣的珍貴史料和輿圖,包括梧州府及所轄地區建置沿革、風俗、戶口、土產、山川、官制、兵防、古跡、人物、古今詩集等。這些文獻作為廣西歷史文化研究的寶貴資料,不僅深化了人們對這片土地歷史脈絡的理解,也強化了人們對廣西地域文化的認知與情感認同。它們是連接過去與現在、文化與身份的橋梁,讓廣西的歷史底蘊和地域特色得以生動展現,激發了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歸屬感。
3.2.2 展覽的敘事文本彰顯保護和傳承地方文化遺產。古籍具有文物性,與現代人有著“年代的隔閡”和“知識的疏離”。為了讓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廣西巡展在敘事構建上,將地方歷史和文化嵌入對古籍文獻的解讀中,通過講述與地方緊密相關的故事,增強了觀眾的情感投入和文化理解。例如,展覽中的《永樂大典》“寧”字冊,內容包括現存最早的南寧地方志,存8幅南寧府縣圖,展板中展示出其中一幅,同時該府圖的高仿品在展柜中全葉展示。講解員重點向觀眾講解輿圖中南寧府的山水、驛站和城池,尤其將輿圖中出現的“昆侖山”“八尺江”與現代的南寧地理風貌作對比認識。為加深觀眾對“寧”字冊的記憶,講解員還專門講述了該冊作為首批入藏國家圖書館的60冊《永樂大典》之一,如何在魯迅先生助力下入藏的過程。這樣的敘事文本充分展現廣西的地方歷史文化和獨特魅力,同時讓八桂兒女在新時代從內心深處升騰與凝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認同和深度自信,啟發后人更好地去守護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3.2.3 展覽的配套展品重塑館藏文獻的內在聯系。作為歷史的瑰寶,古籍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和知識。為更好地挖掘眾多的館藏古籍文獻內涵和價值,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配合廣西巡展,圍繞展覽主題和目標的設定,通過深入研究和比較分析,重新探索館藏文獻之間的內在聯系,做好知識整合和遷移。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細選部分館藏文獻——書籍和報刊,一方面,推出《永樂大典》輯佚文獻展專題,向讀者展示《永樂大典》的輯佚成果,展出《舊五代史》《水經注》《宋會要輯稿》《永樂大典方志輯佚》等書籍;另一方面,推出《永樂大典》——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館藏報刊展專題,展出記載著與《永樂大典》相關歷史事件的館藏報刊,其出版時間從1908年到2023年,橫跨了一個多世紀,這些報刊不僅記載了《永樂大典》命運多舛的前世今生,也清晰地展現了《永樂大典》的回歸與再造之路。總之,這兩個文獻專題既突出重點——《永樂大典》這部古代巨作,又能夠使觀眾在地方館藏文獻的關聯性闡釋中理解廣西巡展主題。
3.3 傳播空間:構建歷史延伸與文化交融的地域行動
3.3.1 巧妙的設計空間重構古籍的出場語境。在地方認同理論的視角下,通過巧妙的設計空間重構,綜合使用地方特別設計的裝飾元素、實體與虛擬相結合、現場體驗活動等營造古籍展示的空間語境,塑造觀眾的地方記憶空間,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廣西巡展,更好地感受地方身份與古籍的相互融合。一是構筑觀眾對古代經典古籍的記憶空間和閱讀空間。為配合《永樂大典》作為皇家藏書的特殊身份,廣西巡展場館內部和展廳空間蘊含中華文化的視覺元素,內部裝飾參照明代宮廷建筑樣式。展廳外的館內中庭設計懸掛四幅大型淡黃式的輕幔,上面印記著《永樂大典御制序》《永樂大典·凡例》《進永樂大典表》里的語句,視覺上仿如《永樂大典》的黃絹書衣,讓觀眾一踏進圖書館就仿如置身于眾多《永樂大典》的環繞之中。二是推出線上的數字化虛擬空間。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官方微信公眾號,設計《永樂大典》系列線上活動,把《永樂大典》與廣西相關的內容分專題推送。先后開展“才子解縉筆下的廣西山水”“永樂大典與廣西傳統村落”“藏在蘇軾詩詞里的廣西風物”等十期專題。三是組織現場體驗活動打造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空間。通過《永樂大典》臨帖、包背裝裝幀體驗,把典籍文化與手工體驗活動相結合,激發公眾對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和保護古籍的意識。
3.3.2 文旅融合的研學空間實現古今對話與互文。作為連接古代智慧與現代觀眾的重要媒介,古籍展覽應致力于將古籍知識在現代社會語境中進行創新性拓展,實現從歷史到當下的知識生產與傳播。通過這種方式,古籍展覽不僅建立了過去與現在的聯系,而且加強了觀眾對地方文化的認同感,促進了地方身份的連續性與發展。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充分利用閱讀品牌“走讀廣西”,結合《永樂大典》中提及的八桂風貌,以研學游的形式,將展覽空間由場館內延伸至館外八桂大地。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組織的“跟著《永樂大典》走讀廣西”系列活動分別以“樂載邕州”“珠還合浦”“山水潯州”“寶藏龍城”等為專題,先后到南寧市頂螄山遺址博物館、北海市合浦縣、桂平市、柳州市柳侯公園,以文史學者專家現場講授、情景劇演繹、現場實景以及實景沉浸式國風劇本殺等形式,
在帶領讀者行走八桂大地的同時深入和沉浸于《永樂大典》里的地方名人軼事和歷史典故,在古今對比中感受地方山水文化。總之,“跟著《永樂大典》走讀廣西”系列活動開辟了文旅融合的研學空間,融合了古籍和地域文化的展示方式,帶著古籍在現實山水和景觀中尋覓歷史文化,實現了古籍與現代的對話。這種地域性行動充分體現了地方認同理論中關于通過參與和體驗來加強地方身份認同的觀點,從而促進了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3.3.3 多元組合的媒介空間拓展了古籍的傳播向度。在新媒體傳播技術的推動下,展覽已成為一個多元媒介的復合體,具有獨特的傳播特性[23]。為了使古籍“活起來”并讓相關信息得以廣泛傳播,選擇合適的媒介至關重要。廣西巡展在傳統陳列手法的基礎上,根據《永樂大典》的內容信息,巧妙地區分和利用不同媒介的功能效果,形成了“影像+音樂+可觸摸的輔助設備+新媒體”的媒介矩陣,從多角度、多渠道傳遞古籍信息。在展覽的起始部分,廣西巡展通過影像和背景音樂的運用,為觀眾營造了一種沉浸式體驗,仿佛回到了600年前明朝編修《永樂大典》的歷史場景中。隨著展覽的深入,觀眾在獨立的小展廳中通過專題片《永樂大典沉浮記》深入了解其學術價值。另外,結合新媒體體驗,如觸屏游戲和透明屏互動,觀眾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古籍知識和文化背景。此外,通過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廣西交通臺、地方文旅局等多個單位的微信視頻號、抖音短視頻號、B站直播間以及廣西視聽App等新媒體平臺的線上直播,“跟著《永樂大典》走讀廣西”系列活動吸引了大量觀眾參與和觀看。這些媒介的運用不僅拓寬了古籍的傳播渠道,還增強了觀眾對廣西地方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通過這樣的多元媒介傳播策略,廣西巡展成功地將《永樂大典》的內容信息傳遞給不同群體,實現了展覽的多元化傳播目標,并促進了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4 結 語
本文以地方認同理論為基礎,采用個案研究方法,探討了公共圖書館如何通過古籍文獻展覽凸顯地方特色。通過對《永樂大典》廣西巡展的案例分析,揭示了公共圖書館在展覽策劃中應如何選擇反映地方特色的文獻展品,如何在敘事框架中嵌入地方歷史文化以及如何運用傳播策略喚起觀眾的地方情感和歷史記憶。
首先,展覽設計應強調地方情感認同,通過深入挖掘和展示地方的歷史文化特色,強化觀眾與地方的聯系。在本案例中,展覽通過《永樂大典》中與廣西相關的內容,增強了觀眾對廣西歷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其次,敘事構建是提升展覽效果的關鍵。圖書館應將古籍文獻中的地方歷史和文化信息嵌入展覽整體的敘事框架中,通過講述與地方緊密相關的故事,增強觀眾的情感投入和文化理解。再次,傳播空間的設計對于古籍展覽的教育意義和普及性至關重要。通過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展示空間、文旅融合的研學活動以及多元組合的媒介空間,可以重構古籍的出場語境,使古籍展覽具有更廣泛的教育意義和普及性。
綜上所述,本文為公共圖書館古籍展覽的策展實踐提供了參考,對提升公共圖書館展覽的質量和影響力具有借鑒意義。未來,將進一步研究和探討不同類型的古籍展覽如何更好地融入地方認同理論,以及如何評估這些展覽對觀眾地方認同感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繼海.新技術環境下公共圖書館展覽功能拓展研究[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1(5):81-85.
[2]張曉翔.讓文獻“活起來”:公共圖書館展覽策劃的“敘事化”探索[J].圖書館學研究,2023(1):47-53.
[3]馬琳.基于內容策展的公共圖書館社群服務模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9.
[4]譚翔尹.活化視角下公共圖書館古籍閱讀推廣形式和內容的研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3(4):87-92,103.
[5]孫雨萌.古籍展覽及其陳列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2.
[6]于愛群.國內圖書館展覽服務階段性特征及發展探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5(10):17-20.
[7]王雯雁.具身認知視角下展覽設計實踐初探:以南京博物院“讀·萬卷:清代內府刻書珍藏”展為例[J].博物院,2022(1):113-120.
[8]周婧景.圖書館展覽高質量發展問題及其成因探析[J].圖書館論壇,2023,43(1):78-86.
[9]路海生.資源共享視角下公共圖書館展覽服務的定位與創新[J].圖書館學刊,2016,38(3):76-78.
[10]解天龍.社會互動理論下圖書館展覽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蘭臺世界,2022(4):122-125.
[11]呂璐,雷崇鴿,何紅.文化、教育、服務:高校圖書館展覽工作的實踐經驗與優化實施: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為例[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23,41(1):118-121,135.
[12]張玥.服務質量差距模型視角下的圖書館展覽服務質量分析[J].新世紀圖書館,2021(11):31-34,81.
[13]解天龍.場域理論視角下圖書館展覽服務研究:以中國國家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學研究,2022(10):64-68,84.
[14]朱竑,劉博.地方感、地方依戀與地方認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啟示[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1):1-8.
[15]周美岐,林錦屏,馮佳佳,等.國內外地方認同研究比較[J].地理科學研究,2021,10(2):191-201.
[16]朱竑,錢俊希,呂旭萍.城市空間變遷背景下的地方感知與身份認同研究:以廣州小洲村為例[J].地理科學,2012,32(1):18-24.
[17]夏翠君.地方建構視角下的青田僑鄉:幸村之民居景觀研究[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6(4):82-90.
[18]李蘇,張淑玉.認知、情感與意向:地方文化認同及其建構維度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9,28(7):109-111,131.
[19]劉慧梅,姚源源.書寫、場域與認同:我國近二十年文化記憶研究綜述[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48(4):185-203.
[20]王金偉,藍浩洋,陳嘉菲.固守與重塑:鄉村旅游介入下傳統村落居民地方身份建構:以北京爨底下村為例[J].旅游學刊,2023,38(5):87-101.
[2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3-10-29].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2]《2021—2035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公布實施[EB/OL].[2023-11-11].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11/content_5717693.htm.
[23]趙祎君.博物館展覽的敘事性判定[J].東南文化,2021(4):151-157.
[收稿日期]2024-03-11
[作者簡介]譚碧雁(1978—),女,本科,編輯,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
[說 明]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文化和旅游廳調研課題“公共圖書館古代文獻展覽的敘事與傳播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