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刻本《王文成公全書》,長期以來被業(yè)界視為明隆慶六年(1572年)刻本《王文成公全書》的翻刻本而未引起重視,本文通過對此書刊刻緣起、刊刻者進行分析,明確此本為廣西官刻本。經(jīng)與《王文成公全書》“杭州本”“南京本”進行比對,確定“廣西本”重刻底本為“南京本”,并參據(jù)他本進行了認(rèn)真細(xì)致的糾訛、補脫等校勘工作。此次對其初步探索,為研究明代廣西刻書史以及陽明學(xué)在廣西的傳播提供線索,對今后陽明學(xué)文獻的整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意義。
[關(guān)鍵詞]王陽明;王文成公全書;廣西官刻本
[中圖分類號]G256.22[文獻標(biāo)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41(2024)03-0038-04
1 引 言
《王文成公全書》是收錄了王陽明的語錄、詩文、奏疏以及年譜傳記等文獻的匯編本,是王陽明傳世的最重要文獻。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圖書館(以下簡稱“廣西圖書館”)藏《王文成公全書》為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刻本(以下簡稱“廣西本”)。長期以來,業(yè)界一直視此本為明隆慶六年(1572年)刻本《王文成公全書》的翻刻本而未引起重視。本文就此本與《王文成公全書》杭州本、南京本的關(guān)系及此本的文獻價值略抒管見。
2 王陽明及其著作
2.1 王陽明其人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因結(jié)廬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人尊稱“陽明先生”。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出身,歷官刑部主事、兵部主事、龍場驛丞、南京太仆少卿、鴻臚寺卿、南贛巡撫等職,后因平定“宸濠之亂”而拜為南京兵部尚書,受封新建伯。嘉靖六年(1527年)總督兩廣軍事,赴廣西平息恩田之亂,平定八寨、斷藤峽等地。在廣西期間實施改革,興辦教育等,使民生安定。嘉靖七年(1528年),在返鄉(xiāng)途中去世。隆慶元年追贈新建侯,謚號“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公”。《明史》卷一百九十五贊曰:“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1]《四庫全書總目》評價其“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2]。《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稱“跡其生平,持論不及朱子之醇,其才其學(xué),則固朱子之勁敵也”[3]。
2.2 王陽明著述
王陽明在講學(xué)的同時,其弟子根據(jù)其課堂講學(xué)整理出語錄、文稿等,有《傳習(xí)錄》《居夷集》等著作先后于明正德、嘉靖年間刊行。王陽明去世后,弟子錢德洪等人繼續(xù)遍搜遺稿。雖然在嘉靖年間,王陽明的學(xué)說遭到攻擊,被定為偽學(xué),但《陽明先生文錄》《文錄續(xù)編》《陽明先生年譜》等都有了刊本。據(jù)《中國古籍善本總目》[4]記錄,目前,各收藏單位所藏刊刻于明嘉靖年間陽明文獻有:明嘉靖三年(1524年)丘養(yǎng)浩刻本《居夷集三卷》、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范慶刻本《陽明先生文錄十七卷語錄三卷》、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閭東刻本《陽明先生文錄五卷外集九卷別錄十四卷》、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宋儀望刻本《河?xùn)|重刻陽明先生文錄五卷外集九卷別錄十卷》、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董聰刻本《陽明先生正錄五卷外錄九卷別錄十四卷》、明嘉靖趙昌齡等刻本《新刊陽明先生文錄續(xù)編三卷》、明嘉靖三十二年姚良弼刻本《陽明先生文粹十一卷》、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孫昭大梁書院刻本《陽明先生文粹十一卷》、明嘉靖河南府刻本《陽明先生文粹十一卷》等不同書名和不同版本的著述存世。
明隆慶元年(1567年),王陽明得以平反昭雪,追贈新建侯,謚文成。隆慶六年,浙江巡按謝廷杰鑒于《傳習(xí)錄》《文錄》《文錄續(xù)編》《年譜》等“各自為書”,又恐“四方之學(xué)者或弗克盡讀”[5],“仿《朱子全書》之例以名之”[3],匯刻而成《王文成公全書》,全書共三十八卷,分為:傳習(xí)錄三卷、文錄五卷、別錄十卷、外集七卷、續(xù)編六卷、附錄七卷(年譜及附錄、世德紀(jì)及附錄)。
2.3 《王文成公全書》的版本
目前,查詢到現(xiàn)存明代刊刻的《王文成公全書》版本有5種:1)明隆慶六年杭州刻本。明隆慶六年,浙江巡按謝廷杰將王陽明各著述匯編刊刻為《王文成公全書》,卷前“匯集全書姓氏”有浙江巡撫郭朝賓等37人職銜、姓字,一般稱為“杭州本”或“郭朝賓本”,此為《王文成公全書》的初刻本。此本流傳較少。2)明萬歷初年(1573年)南京刻本據(jù)蘆婷婷《明嘉靖徐必進刻本〈陽明先生文錄續(xù)編〉考論》(《文獻》2023年第5期,131-145頁)和王強、彭啟彬《整理說明:王文成公全書匯校01》(https:∥mp.Weixin.qq.com/s/Toopp23OqBC3oOrVUHfWjA)兩文考證,謝廷杰南京本為明萬歷初年刻本,此本常被誤為明隆慶六年刻本。。明隆慶六年底,謝廷杰調(diào)任南京督學(xué),又據(jù)杭州本進行翻刻,卷前“匯集全書姓氏”有謝廷杰等4人職銜、姓字,一般稱為“南京本”或“謝廷杰本”。此本流傳較廣,清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本、民國《四部叢刊》影印本皆以南京本為底本。3)明隆慶六年謝廷杰刻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左宗郢等補修本。4)明刻本。“此本字體拘板,刀法松散,版式不整齊,當(dāng)是坊間據(jù)萬歷三十五年左宗郢等補修本翻刻者。”[6]5)明萬歷二十四年刻本。即廣西圖書館所藏的版本。
3 廣西圖書館藏《王文成公全書》的基本情況
廣西圖書館藏明萬歷二十四年刻本《王文成公全書》,版框高18.8厘米、寬14.3厘米,行款版式為半葉九行,行十九字,白口,四周雙邊,單黑魚尾。版心上鐫“全書”及卷數(shù),中鐫各卷小題,下鐫刻工及本葉字?jǐn)?shù)。刻工有“加”“方”“科”“屯”“公”等。全書三十八卷,卷前有明萬歷二十四年廣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熊惟學(xué)《王文成公全書序》,徐階壬申六年《王文成公全書序》、像贊、誥命及舊序、目錄,無匯集全書姓氏及編輯文錄姓氏,卷末有萬歷二十四年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參議兼按察司僉事黃金色《重鐫王文成公全書后序》。
3.1 刊刻緣起
明隆慶元年王陽明被追封新建候,獲贈謚號“文成”。隆慶二年(1568年)十月十七日,朝廷再次頒布詔令,褒揚王陽明功績,評其學(xué)說“紹堯孔之心傳,微言式闡;倡周程之道術(shù),來學(xué)攸宗”[5]。這是肯定了陽明學(xué)說是繼承孔子,弘揚程朱之學(xué)的學(xué)說。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王陽明得以從祀孔廟,這更使其學(xué)說的吸引力倍增,傳播更廣。《王文成公全書》為陽明學(xué)說集大成之作,固然受到學(xué)子們推崇。
在此背景下,熊惟學(xué)、黃金色在序中均提到了此書之刊刻緣起,熊惟學(xué)曰:
侍御西蜀黃公按粵,敦尚風(fēng)節(jié),沉潛名理,廣厲多士,興起斯文為己任。念文成公經(jīng)略此邦舊已,宜人宗其說,家有其書,而何其寥寥也!
黃金色曰:
侍御西蜀黃公夙究心于是學(xué)而有得焉者。往按關(guān)中……茲復(fù)奉命按廣右,而謂“此邦乃文成公所嘗經(jīng)略,而貽以百年之安者也”。于是巡歷三江蒼梧之間,遍觀其用心行事之實,宜撫則撫,宜剿則剿,倡禮教,興學(xué)校,張弛文武,以時出之,操縱如神,妙用不測,益信致良知為有用之實學(xué),非徒托諸空言焉者。于是復(fù)議新其祠宇,手出全書……重鍥之,以廣其傳。
兩人同時提到“西蜀黃公”即黃紀(jì)賢,字叔陳,四川榮縣人,明萬歷八年(1580年)進士,明萬歷二十四年時任廣西巡按御史。黃紀(jì)賢向來究心陽明之學(xué),在陽明先生曾經(jīng)經(jīng)略之地——廣西任職時,他學(xué)習(xí)陽明處理事務(wù)的方法,在興教安民等方面取得極好的效果,因此,愈加相信陽明心學(xué)是“有用之實學(xué)”。鑒于王陽明的學(xué)說和著述在廣西極為有限,為此黃紀(jì)賢倡議重刊《王文成公全書》。從另一方面表明,陽明心學(xué)在明萬歷年間已被各地官員廣泛接受并大規(guī)模流傳。
3.2 刊刻者
關(guān)于此書之刊刻者,熊惟學(xué)序曰:
侍御西蜀黃公……出全書,屬少參新安黃君訂正,鍥以傳,屬學(xué)序之。
黃金色序曰:
侍御西蜀黃公……復(fù)議新其祠宇,手出全書,屬方伯豫章熊君、學(xué)憲溫陵楊君,偕金色訂正其訛謬,重鍥之,以廣其傳。
“新安黃君”即黃金色,浙江錢塘縣(今屬杭州市)人,明隆慶元年進士。“豫章熊君”即熊惟學(xué),字習(xí)之,江西南昌人,明隆慶進士。“溫陵楊君”即楊道會,字惟宗,福建泉州晉江人,隆慶戊辰進士。據(jù)此,明萬歷二十四年刻本《王文成公全書》是由時任廣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熊惟學(xué)主持,廣西學(xué)政楊道會、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右參議兼按察司僉事黃金色負(fù)責(zé)校勘付梓。值得注意的是,該書由時任廣西巡按御史明代巡按御史制度是明代地方監(jiān)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巡按御史是從中央專職監(jiān)察官員中選拔出來,由皇帝親自點差,其主要任務(wù)為“代天子巡狩”。黃紀(jì)賢授意刊刻,且主持并參與刊刻者皆為廣西地方官員。這符合李致忠關(guān)于“由國家某種機構(gòu)、單位主持雕印的書本”[7]即為“官刻本”的觀點。由此,可以認(rèn)為明萬歷二十四年刻本《王文成公全書》為廣西官刻本。按當(dāng)時廣西布政使司府治桂林,可以認(rèn)為此書刊刻地即為廣西桂林。是書每葉版心下均有“加”“方”“科”“屯”“公”等多個刻工名,這些刻工名在《古籍刻工名錄》(張振鐸著)、《明代刊工姓名全錄》(李國慶著)均未有收錄,目前還未查到有關(guān)廣西刻工的資料。
4 廣西本《王文成公全書》與杭州本、南京本的關(guān)系
4.1 廣西本《王文成公全書》的底本
杭州本《王文成公全書》因刊刻比較倉促,“是用新舊板片混合刷印而成的書”[8],后謝廷杰在南京據(jù)杭州本進行翻刻,此為“南京本”。
南京本存世較多,筆者通過各大古籍資源庫及館藏所見明刻本《王文成公全書》,多為南京本。杭州本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東亞圖書館藏本、日本國立公文書館藏本、河南省圖書館藏本等。南京本有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天津圖書館藏本、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復(fù)旦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四部叢刊本影印的底本等。同為南京本,因印刷時間的先后,有明顯的補版的痕跡,“為同版異本,高度相似,但有因校改形成的細(xì)微差異”[8]。王重民所編《中國善本書提要》也認(rèn)為四部叢刊本影印的底本“此本間有補版,當(dāng)是后印”[9],即《四部叢刊》所選的版本為補版后印本。
現(xiàn)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東亞圖書館藏杭州本[10]、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11](善本書號13925,下稱“國圖本”)、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再造善本的底本,下稱“北大本”)、《四部叢刊》收錄的底本(下稱“四部叢刊本”)與廣西本進行部分相校,廣西本多與四部叢刊本相同。例如,卷首“新建侯文成王公小像”,杭州本無(此本的小像葉應(yīng)是流傳過程中遺失),國圖本小像面朝右,體態(tài)清癯;北大本、四部叢刊本、廣西本同,小像面朝左,體態(tài)豐腴,服飾華麗。“小像”之后有王畿、鄒守益、王正思等5人所題之贊語,杭州本、國圖本無,北大本、四部叢刊本、廣西本有。卷三十一下《山東鄉(xiāng)試錄》,杭州本、國圖本無,北大本、四部叢刊本、廣西本有。此外,卷二第一至二葉、第五十一至五十二葉,杭州本、國圖本有,北大本缺葉,四部叢刊本、廣西本有此葉。是為再印時,發(fā)現(xiàn)有缺葉,及時進行的補刻。卷三十一下《山東鄉(xiāng)試錄》,目錄未題,此卷在四部叢刊本中的字體明顯與前后卷不同,應(yīng)為后印時補刻加進去的。廣西本刊刻的時間為明萬歷二十四年,此時南京本是當(dāng)時陽明學(xué)說文獻的通行本,而四部叢刊本又是后印本。綜上,可以認(rèn)為廣西本重刻時選擇的底本為南京本的后印本,即與四部叢刊本較為接近的本子。
4.2 廣西本《王文成公全書》有校勘
明萬歷二十四年刻本《王文成公全書》是以南京本為底本進行翻刻,之前進行了認(rèn)真細(xì)致的糾訛、補脫等校勘工作,以恢復(fù)陽明文獻原有的真實面貌。
4.2.1 使用了《陽明先生文錄》等早期文獻進行校勘。例如,卷三十四《謁伏波廟》,南京本為“風(fēng)傳鈴木九溪寒”,廣西本改為“風(fēng)傳鈴柝九溪寒”,與國圖藏明嘉靖聞人詮本《陽明先生文錄》(善本書號:09116)同。卷三十四《祀增城先廟》,南京本為“蒼蒼見葭色”,廣西本改為“蒼蒼蒹葭色”,與國圖藏明嘉靖聞人詮本《陽明先生文錄》(善本書號:09116)同。
4.2.2 對南京本有訛誤、脫落地方進行改正補充。例如,卷一“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南京本少了“母”字,廣西本則補全。卷十八《牌行南寧府延師設(shè)教》,南京本為“本院又以八寨進兵前往貴州等處”,當(dāng)時陽明要剿八寨,從南寧前往賓州,八寨就在賓州的旁邊,與“貴州”不搭邊。校刊者為廣西的官員,自然知道此處有誤,故廣西本改“貴州”為“賓州”。
南京本中有一處重大的脫漏在“廣西本”中得到補正。南京本卷二十九《送方壽卿廣東僉憲序》,在第三十一葉“朝廷不忍一民冒極惡之名,而無辜以死也,是”此句后緊接“俗之論皆然,而壽卿獨以僉事為樂”,此文前后語境、文義頗為勉強。廣西本則在這兩句之間補上了如下共計324字(下劃線的部分):
朝廷不忍一民冒極惡之名,而無辜以死也,是以屢下矜恤之詔,以求必得其實。今強御之徒,自東廠、錦衣而來者,歲不下數(shù)百,彼其唯利是射,獲一人而蒙一級之賞,則亦何所不至。然而數(shù)年之間,未聞有一平反者,豈其間盡皆心伏其辜而無復(fù)可寬者耶?無亦或有撓于理法,而求茍免于禍敗也。蓋嘗以是而質(zhì)之當(dāng)事者,則往往歸過于上,以為莫肯為民而任怨,其爵祿是固,而毀謗是虞,則其籠絡(luò)掩抑之術(shù),將必至于是而后已。在下者雖有分寸之仁,亦何從而直之。嗟夫!逆天而從欲,殺人以媚人,茍猶有人之心也,而忍為之耶?莆田方君壽卿以進士為刑曹主事,凡數(shù)年皆居廣東,既又擢其司之員外郎,亦以久矣,而未嘗外有動色之悔、忤言之謗,豈亦偶免于斯耶!然而人之論者,又未嘗謂有所屈撓,則其間無乃別有一道以善處之歟?今年擢廣東按察司僉事,僉事祿薄而位淹。既為員外郎,則三四年之間,上可以希京堂,次亦不失為副使。僉事之于副使,猶在數(shù)年之外,時俗之論皆然,而壽卿獨以僉事為樂,此其間夫亦容有所未安,是以寧處其薄與淹者,以求免于過慝歟?
此補全的內(nèi)容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xué)東亞圖書館藏杭州本相校,大體相似,僅有二處字不同。
清乾隆四庫全書本《王文成全書》、民國上海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王文成公全書》以及現(xiàn)代通行的整理本如中華書局理學(xué)叢書本《王文成公全書》、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文叢本《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王陽明全集》均在此處脫此324字。
4.2.3 對南京本有墨釘之處進行補正。例如,卷三十六羅洪先《陽明先生年譜考訂序》“其安焉而弗之覺者”中的“覺”字,南京本為墨釘,廣西本補為“覺”字。卷三十八霍韜《地方疏》“雖勿論焉可也”中的“論”字,南京本為墨釘,廣西本補為“論”字。卷三十八錢德洪《征宸濠反間遺事》“夫子指船頭羅蓋曰”的“指”字,南京本為墨釘,廣西本補為“指”字。
5 結(jié) 語
明萬歷二十四年廣西官刻本《王文成公全書》源出南京本,并對南京本的訛誤、補脫之處進行了細(xì)致的校勘工作,特別是對南京本卷二十九《送方壽卿廣東僉憲序》脫漏324字之處進行了補正。值得注意的是,此脫漏之處在清代、民國乃至當(dāng)代諸多整理本均未發(fā)現(xiàn)。直至2022年王強、彭啟彬整理《王文成公全書匯校》[12]時,因選用杭州本為底本,才發(fā)現(xiàn)這一重大脫漏并予以補正。而在距今400多年的明萬歷二十四年由廣西地方官員負(fù)責(zé)校勘刊印的《王文成公全書》已發(fā)現(xiàn)此處脫漏并已改正。如此校勘精良的版本,足以證明廣西本在《王文成公全書》諸本中的地位。惜此版本流傳較少,從崔建英《明別集版本志》[6]著錄中可知,國內(nèi)公藏單位收藏此版本者,僅廣西圖書館、北京市文物局兩家單位。
明萬歷二十四年廣西官刻本《王文成公全書》在校刊、刊刻方面均可圈可點,可為研究明代廣西刻書史以及陽明學(xué)在廣西的傳播提供線索。此次對稀見陽明學(xué)文獻明萬歷二十四年廣西官刻本《王文成公全書》初步探索,對今后陽明學(xué)文獻的整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意義。
[參考文獻]
[l]張廷玉.明史:卷一百九十五[M].清光緒二十九年五洲同文書局石印本:13.
[2]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1498.
[3]永瑢.四庫全書簡明目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794.
[4]翁連溪.中國古籍善本總目[M].北京:線裝書局,2005:1388.
[5]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M].廣西:明萬歷二十四年刻本:徐階序—隆慶二年誥命.
[6]崔建英.明別集版本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98-99.
[7]李致忠.古籍版本知識500問[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1:384.
[8]王強,彭啟彬.整理說明:王文成公全書匯校01[EB/OL].[2024-03-11].https:∥mp.Weixin.qq.com/s/Toopp23-OqBC3oOrVUHfWjA.
[9]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82.
[10]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DB/OL].[2024-03-11].https:∥dpul.princeton.edu/eastasian/catalog/bk128m37t.
[11]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DB/OL].[2024-03-11].http:∥read.nlc.cn/allSearch/searchDetail?searchType=&showType=1&indexName=data_892&fid=411999023491.
[12]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匯校[M].王強,彭啟彬,匯校.揚州:廣陵書社,2022.
[收稿日期]2024-03-02
[作者簡介]莫爭春(1971—),女,本科,館員,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