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寅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鮑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該病為乙類傳染病。
百日咳的臨床表現
百日咳潛伏期一般為7~14 d,從潛伏期開始至發病后6周均有傳染性,尤以潛伏期末到出現咳嗽癥狀后2~3周傳染性最強。
(1)卡他期:表現為流涕、打噴嚏、流淚、咽痛、陣發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多無發熱,或初期一過性發熱。該期排菌量達高峰,具有極強傳染性,持續1~2周。(2)痙咳期:表現為陣發性痙攣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氣性吼聲,反復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晝輕夜重,睡眠期間痙攣性咳嗽更為突出,影響睡眠。痙咳次數隨病情發展而增多,患者常在咳嗽后出現嘔吐,可致舌系帶潰瘍,面部、眼瞼浮腫,眼結膜出血,鼻衄,重者顱內會出血。新生兒和6月齡以下嬰兒咳嗽后常會引起發紺、呼吸暫停、驚厥、心動過緩或心臟停搏。此期一般持續2~6周,亦可長達 2個月以上。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無典型痙咳,表現為陣發性咳嗽和暫時性緩解交替,持續 2~3周。(3)恢復期:痙咳逐漸緩解,咳嗽強度減弱,發作次數減少,雞鳴樣吼聲逐漸消失,陣發性痙咳癥狀可持續數周或數月。
百日咳的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檢查
在卡他期末及痙咳期可見白細胞增多,痙咳期最明顯,多為(20~50)×109/L,少數可達70×109/L以上,以淋巴細胞為主,多見于嬰幼兒。
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
(1)細菌培養:鼻咽部分泌物可培養到百日咳鮑特菌。卡他期或痙咳期早期鼻咽拭子標本陽性率高,病程3周以后陽性率較低。既往接種含百日咳成分疫苗,且已接受抗菌藥物治療或病程超過3周的患者,檢出率較低。(2)核酸檢測:鼻咽拭子或鼻咽洗液標本中百日咳鮑特菌核酸檢測陽性,發病3周內陽性率高。(3)血清學檢查:末次接種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間隔超過1年的病例,單份血清百日咳鮑特菌PT特異性IgG濃度超過診斷急性感染的標準閾值,對于咳嗽≥2~3周的百日咳病例診斷價值大。恢復期血清PT-IgG抗體滴度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排除近期接種過疫苗),適用于回顧性診斷。
百日咳的診斷
疑似病例
具有以下任一項者:(1)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病程≥2周。(2)嬰兒有反復發作的呼吸暫停、窒息、發紺和心動過緩癥狀,或有間歇的陣發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學暴露史或者確診病例接觸史。(3)大齡兒童、青少年、成人持續2周以上咳嗽,不伴發熱,無其他原因可解釋,有百日咳流行病學暴露史或者確診病例接觸史。
臨床診斷病例
具有以下任一項者:(1)疑似病例,且外周血白細胞和淋巴細胞增多,明顯高于相應年齡正常范圍。(2)陣發性痙攣性咳嗽,病程≥2周,與百日咳確診病例有明確的流行病學關聯(與首發或者繼發病例發病間隔5~21 d)。
確診病例
疑似病例或臨床診斷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項者:(1)培養到百日咳鮑特菌。(2)百日咳鮑特菌核酸檢測陽性。(3)PT-IgG抗體陽轉或恢復期較急性期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排除嬰幼兒1年內接種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或既往感染)。
百日咳的鑒別診斷
百日咳樣綜合征
副百日咳桿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體、肺炎衣原體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部分患者臨床表現、血常規、肺部影像學表現可與百日咳類似,主要依靠病原學檢查鑒別。
慢性咳嗽
支氣管淋巴結結核、氣管支氣管異物及其他病因引起的慢性咳嗽,也可引起刺激性陣發性咳嗽,但通常無典型咳嗽末吸氣性雞鳴樣吼聲,可根據血常規、肺部影像學、病原學進行鑒別。
百日咳的治療藥物
百日咳的抗菌治療首選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如阿奇霉素、紅霉素、羅紅霉素或克拉霉素等。鑒于國內百日咳鮑特菌對大環內酯類抗菌藥耐藥率高,>2月齡的兒童和成人若存在使用大環內酯類的禁忌證、不能耐受大環內酯類或感染耐大環內酯類的菌株,可使用復方磺胺甲噁唑,用藥期間注意腎損傷、結晶尿、皮疹等不良反應。對于大環內酯類耐藥的百日咳鮑特菌引起的感染,使用頭孢哌酮鈉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療后細菌清除率高,可考慮用于治療耐藥株感染的2月齡以下小嬰兒。對疑似病例可以采取經驗性抗菌藥物治療,發病1~2周內接受有效的抗菌藥物治療可以減輕癥狀。常用藥如下。
(1)阿奇霉素:優先選擇口服給藥,若口服不能耐受,選擇靜脈給藥。
年齡 用法用量 療程
<6月齡嬰兒 10 mg/kg·d 5 d
≥6月齡兒童 第1天10 mg·kg(最大劑量不超過500 mg),頓服;
第2~5天,5 mg/kg·d(最大劑量不超過250 mg),頓服
成人 第1天 500 mg,第2~5天,250 mg/d
(2)紅霉素:兒童10 mg/kg/次(最大劑量不超過2 g/d),成人500 mg/次,每隔6 h給藥,療程14 d,口服。紅霉素有引起新生兒肥厚性幽門狹窄風險,因此不推薦用于新生兒。
(3)克拉霉素:≥1月齡兒童7.5 mg/kg·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 g/d),成人500 mg/次,每隔12 h給藥,療程7 d,口服。不推薦用于新生兒。
(4)復方磺胺甲噁唑(TMP-SMZ):≥2月齡兒童4~20 mg/kg·次,成人160~800 mg·次,每隔12 h給藥,療程14 d,口服。
百日咳的預防
一般預防措施
呼吸道隔離至少到有效抗菌藥物治療后5 d。對于未及時給予有效抗菌藥物治療的患者,隔離期為痙咳后21 d。應做好住院患者所在房間的通風,并按照《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做好房間物體表面的清潔和消毒。接觸患者時佩戴醫用防護口罩,并嚴格執行手衛生。
暴露后預防
未全程接種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嬰幼兒、家庭內和托幼機構的密切接觸者、有明確接觸史的幼托機構工作人員、嬰幼兒看護者、新生兒病房醫務工作者必須進行暴露預防,在暴露后21 d內(盡可能暴露后1~2周內)接受藥物預防或者緊急接種疫苗預防(我國尚無6歲以上兒童和成人用含百日咳成分疫苗)。
疫苗接種
目前,我國使用的疫苗是白喉類毒素、無細胞百日咳菌苗、破傷風類毒素(DTaP)三聯疫苗。接種時間為3月齡、4月齡、5月齡,18月齡時各接種1劑次。通常疫苗接種3~5年后保護性抗體水平下降,12年后抗體幾乎消失。在疾病流行時期,易感人群仍需加強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