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永泰 郎逸如
[摘? 要]
延安整風時期,中共中央西北局召開了四次高干會,毛澤東出席了每一次高干會并在會上作了報告或講話,就思想方法這一整頓黨的作風的首要的、根本的問題,以及黨的歷史問題、黨的布爾什維克化、財經工作、軍隊政治工作等重大問題作了重要論述,從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具有原創性的思想觀點。這些思想觀點用毛澤東的話來概括就是:“實踐是真理標準”“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其核心要義和內在邏輯是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弄清黨的路線是非,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奪取民主革命的勝利,前提和基礎是必須首先解決思想方法問題。
[關鍵詞]西北局高干會;思想方法;歷史問題;領導方法;財經工作;軍隊政治工作
[中圖分類號]? D231?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009-928X(2024)03-0056-09
自1942年春至1945年春,中國共產黨在全黨范圍內開展了一次整風運動。這是一場反對主觀主義,尤其是反對教條主義的思想運動,是五四運動以后我國一次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延安整風期間,中共中央西北局(以下簡稱西北局)在延安召開了四次高級干部會議(以下簡稱高干會),每年召開一次。因為整風運動主要是整頓黨的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的作風,所以毛澤東出席了西北局的這幾次高干會,并在會上作了報告或講話。此間,毛澤東對思想方法這一整風運動要解決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問題,以及黨的歷史問題、黨的布爾什維克化、財經工作、軍隊政治工作等重大問題作了重要論述,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觀點。這些思想觀點雖然是在西北局高干會上提出的,但對于全黨的整風而言同樣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本文不同于學界對西北局高干會的既往研究,重點對毛澤東在西北局四次高干會上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和內在邏輯加以分析,使之成為理解延安整風,特別是整風的關鍵問題,即思想方法與歷史問題,或學風與黨風的關系問題的一個新視角。
一、在1941年西北局高干會上第一次就思想方法問題作了專題報告,強調“實踐是真理標準”
延安整風之前,給中國革命事業帶來損害最大的,是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錯誤,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在中共中央的統治。從遵義會議到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黨陸續批判了王明在土地革命戰爭后期的“左”傾錯誤和抗戰初期的右傾錯誤。特別是毛澤東在1937年7月和8月寫下的“兩論”,即《實踐論》和《矛盾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揭示了黨內的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錯誤的思想根源,為形成中國共產黨新的思想路線和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1938年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的任務,對調整黨的思想路線起了積極作用。
但是,由于還未在全黨范圍內對黨的歷史經驗進行系統總結,特別是沒有從思想方法的高度對造成過去黨內歷次“左”傾和右傾錯誤的根源進行深刻分析,所以,黨內在指導思想上仍然存在一些分歧。分歧的焦點是要不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要不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鑒于這種分歧,在一定時期內,在局部地區和某些方面繼續給革命事業造成危害。1941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深刻闡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尖銳批評了主觀主義的作風。同年9月10日至10月2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即九月會議)上,毛澤東又作了反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問題的主題報告,指出蘇維埃后期的“左”傾機會主義是主觀主義的表現,分析了主觀主義的根源和遺毒,提出了克服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等不正之風的辦法。會議決定在黨內高級干部中開展整風,用理論與實踐統一的方法,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方法和黨的歷史,以克服錯誤思想,提高黨的高級干部的理論水平。在兩年后的九月會議上,毛澤東說:“直到前年九月會議和整風,才從思想方法上解決問題。”
九月會議后不久,1941年10月27日至11月3日,西北局召開了首次高干會。會議討論了思想方法、財政經濟問題、軍民關系、組織工作等重要問題。毛澤東在會上作了《思想方法問題》的報告,講解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批判教條主義、主觀主義。他指出:理論、觀念、概念、原理、原則,都是從實際中得來的,這叫做唯物論,這是馬克思主義起碼的一條。理論正確不正確,要拿到實踐中去,“實踐是真理標準”。只從書本出發,從主觀幻想出發,不從實際出發,不顧現實,這就是教條主義、主觀主義。一件事情沒有一定的條件是做不到的,一切都要從客觀實際情況出發。“矛盾和統一,分析和綜合,這叫做方法論,也叫做辯證法。”對于理論和實踐如何做到統一,毛澤東指出:“理論還是要學的,而且要把理論與實踐統一起來,不要做書面上的馬克思主義者,而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與方法去分析新的事件,解決新的問題。”與“兩論”相比,毛澤東的報告厘清了什么是唯物論,什么是教條主義、主觀主義,什么是辯證法,提出“實踐是真理標準”,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與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整風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1942年2月,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強調:“我們要反對主觀主義,就要宣傳唯物主義,就要宣傳辯證法。”
思想方法在延安整風運動中具有極端重要性。這是因為整頓三風,首先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也就是思想方法問題。而之所以首先反對主觀主義,是因為在延安整風之前,中國共產黨黨內幾次出現“左”的和右的路線錯誤,尤其是“左”傾錯誤,從根本上來說是思想方法出了問題,具體來說,是主觀主義,尤其是教條主義的思想方法在作祟。“非‘左即右都根源于一個思想方法,即不了解中國具體實際或不能揭示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的主觀主義。”為此,在西北局高干會上,毛澤東專門就思想方法作了重要論述。
在1942年西北局高干會上,毛澤東在講解斯大林《論布爾什維克化十二條》第三條、第四條時重申了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他指出:制定口號、指示時,國際條件、外國的經驗固然要考慮,但主要的是對我們國內的具體情況加以周密的研究和分析。他強調:“理論是從客觀實際抽出來,又從客觀實際得到證明的。實踐是考驗真理的標準尺度。”上述兩條內容,從唯物論的角度來說就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從辯證法的角度來說就是要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從認識論的角度來說就是堅持實踐標準。高干會結束后,時任西北局組織部副部長張秀山在《解放日報》發文寫道:“朱總司令在大會上說,從思想上解決問題,這是毛主席的萬試萬靈的良方,這次高干會就用得很有效”,“整風以來,同志們都常談到思想方法的重要。所謂正確的思想方法,就是唯物辯證的方法。”在1943年西北局高干會上,毛澤東就思想方法進一步指出:“馬列主義的方法有三條,一是理論同實際相聯系,二是反對自發論,三是批評與自我批評。批評有兩種,一種是正確的批評,結果是使黨團結;一種是不正確的批評,如四中全會、五中全會的那種批評,結果是使黨分裂。我們要發揚正確的批評,反對不正確的批評,這就是整風。”與之前毛澤東強調的唯物辯證法相比,這次高干會把反對自發論、批評與自我批評也作為馬列主義的方法提出來,在理論上豐富了延安整風時期黨的思想方法的內涵。
總之,由于整風運動首先并主要是整頓學風,也就是解決思想方法或思想路線的問題,又由于思想方法問題的解決不是一勞永逸的,因此在延安整風期間西北局歷次高干會上,毛澤東一直反復強調思想方法,希望引起黨的高級干部和一般干部的高度重視,以利于討論和解決黨的歷史上的路線是非問題,確立黨的正確的政治路線。
二、肯定1942年西北局高干會在全黨范圍內首先對黨的歷史問題作出結論,強調在解決路線是非問題上“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
1942年西北局高干會是中國共產黨在全黨整頓黨風階段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這次被毛澤東稱之為“整風學習的考試”的會議,是在他的直接領導下召開的。參加這次會議的有西北局黨政軍民機關縣團級以上干部266人,中央機關高級學習組成員和在中央黨校學習的重要干部209人列席了會議。會議討論了陜甘寧邊區的歷史問題,不僅有力地推動了陜甘寧邊區的整風運動和各項工作,而且為全黨解決歷史問題開了個好頭。
針對會議第一階段對整風問題的討論未能深入展開的缺點,毛澤東及時指示大會主席團要改變方針,從討論那些細微末節的具體問題,轉到集中火力檢討黨內存在的錯誤思想傾向,即自由主義和對黨鬧獨立性問題。由于涉及陜甘寧邊區過去歷史上的問題,幾百名代表出于對歷史上的錯誤路線及其代表者的義憤,立即投入到這場討論中。從11月5日開始,代表們就西北黨的歷史問題展開了長達十余天的大討論,先后有46人在大會上發言。11月14日,毛澤東參加西北局高干會大會討論,聽取關于邊區歷史問題的發言。11月17日至18日,西北局高干會對歷史問題的討論作了結論。毛澤東肯定了這個結論:你們作了一個西北結論是很好的。關于全黨的結論,是不是這樣呢?是這樣一個性質。不過那是全黨的,你們是西北的。這個結論要不要呢?要的。七大要作這個結論。11月21日、22日,毛澤東在講解斯大林《論布爾什維克化十二條》中指出:整個內戰時期有向李立三路線的斗爭,有向朱理治、郭洪濤“左”傾機會主義的斗爭,有向張國燾的斗爭,張國燾是右傾分裂主義……向這三個路線作斗爭,兩個作了結論,一個還沒有作結論(指王明),現在作了一個西北的結論,是很好的。在此次高干會閉幕會上,毛澤東又總結指出:“我們雖然是從歷史中走過來的,但要從觀念形態上恰當反映歷史是不容易的。經過這樣多的磨折,這樣多年,這次高干會才把歷史搞清楚。”
關于全黨的結論,從1943年9月起,中央領導層的整風進到深入討論黨的歷史問題階段。為了統一高級干部的思想,中央政治局決定按照1941年九月會議的方式,自9月7日至10月6日繼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黨的路線問題。這次會議在繼續深入揭批王明“左”傾錯誤的同時,著重討論抗戰時期中央的路線是非。會后不久,10月12日至16日,西北局召開了第三次高干會。在此次高干會上,毛澤東第一次在比較大的范圍公開點名批評王明路線,指出王明路線的特點是:以速勝論反對持久戰;以一切經過統一戰線反對獨立自主;軍事上反對游擊戰主張運動戰;在組織上鬧獨立性,不服從中央,鬧宗派主義。
1944年2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黨的歷史問題。這次會議,實際上對黨的歷史問題作了明確結論。4月12日,毛澤東在西北局高干會上傳達關于幾個歷史問題的結論,強調研究黨的歷史經驗的正確態度是:“應使干部對于黨內歷史問題在思想上完全弄清楚,同時對于歷史上犯過錯誤的同志在作結論時應取寬大的方針,……這次處理歷史問題,不應著重于一些個別同志的責任方面,而應著重于當時環境的分析,當時錯誤的內容,當時錯誤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思想根源,實行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借以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這樣兩個目的。對于人的處理問題取慎重態度,既不含糊敷衍,又不損害同志,這是我們的黨興旺發達的標志之一。”“對于任何問題應取分析態度,不要否定一切”,不要作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簡單結論。在深入研究黨的歷史、認清路線是非的基礎上,經過一年半的討論,黨的六屆七中全會對黨的歷史上若干重大問題作出了正式結論。決議指出:“一九四二年以來,毛澤東同志所領導的全黨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黨八股的整風運動和黨史學習,更從思想根源上糾正了黨的歷史上歷次“左”傾以及右傾的錯誤。”
三、在1942年西北局高干會上首次將黨的領導的實質概括為“集中起來,堅持下去”,后發展為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
1942年西北局高干會提出在整風運動中要進行“七整”,即整政、整軍、整民、整黨、整財政、整經濟、整關系,由此達到精簡、效能、統一、節約、反官僚主義的目的。其中達到統一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做到統一領導。在此次高干會上,毛澤東結合中國共產黨的情況,逐條講解了斯大林《論布爾什維克化十二條》。這個報告是延安整風時期黨風學習階段的重要講話,對于黨的政治建設、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因而是研究毛澤東在延安時期關于黨的建設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文獻。
毛澤東在報告中首先指出,一般地說,中國共產黨從它的路線、工作、經驗、覺悟程度、同群眾的聯系來說,是一個布爾什維克黨,但如果拿完全布爾什維克化的標準來說,那還有許多條件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然后,他聯系中國共產黨的實際狀況,一一對應,逐條講解。毛澤東的論述可以概括為以下十二點:要領導一元化,黨要領導軍隊、政府和民眾團體;要增強理論,每人選讀幾十本馬克思主義的書;黨在制定口號、指示時,主要的是對國內的具體情況加以周密的研究和分析;實踐是考驗真理的標準尺度;應該反對自由主義,同時當然也要反對過“左”的;對群眾的關系,是一方面要教育群眾,一方面要向群眾學習;要靈活地用各種組織形式和斗爭形式達到革命的目的,“三三制”就是最大的靈活性、機動性;公開地承認錯誤,揭露產生錯誤的原因,分析產生錯誤的環境,仔細討論改正錯誤的方法;領導核心有兩個條件,就是要十分忠誠,十分有經驗;不夠黨員資格的,也要清洗,還要經常吸收好的分子;建立鐵的紀律,其基礎是思想的統一;整頓三風以后要有一次大的檢查。總括言之,這十二條是全黨的“圣經”,而不是教條,是可以變化的。
在毛澤東的講解中,有幾個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列主義作理論基礎的;黨的決議、政策和理論正確與否,只有客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尺度,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基本觀點;把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對于黨內的思想錯誤、小錯誤、個別錯誤,要同一貫的路線錯誤、派別活動和反黨以至反革命問題加以區別。這是胡喬木對毛澤東講解《論布爾什維克化十二條》重要思想的高度概括,對深刻理解延安時期毛澤東黨的建設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在1942年西北局高干會閉幕會上的講演中,毛澤東對黨的領導的實質進行了精要闡釋。他用“集中起來,堅持下去”兩句話,概括領導的真實意義,指出黨的領導就是集中人民意見,經過思考研究變成黨的意見,然后又把黨的意見拿到人民中去實現,這就是所謂群眾觀點和領導藝術,就是真正理論與實際的聯系。這一領導的真義通過高干會閉幕會上毛澤東給西北局受獎勵的領導經濟建設成績卓著的王震等22人的題詞中得到具體闡釋,如“有創造精神”“實事求是,不尚空談”“忠實努力,不夸不驕”“一刻也不離開群眾”“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生產教育,兩者兼顧”“為群眾謀福利”“艱苦奮斗,不屈不撓”。總的來說,這些受獎干部不保守,不空談,有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具有創造精神。這正是領導工作中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
“集中起來,堅持下去”,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的重要內容,體現了領導與群眾、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這一工作方法后來發展成為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1943年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毛澤東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領導方法的決定》,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就是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而毛澤東對這個領導方法的最早概括正是在1942年西北局高干會上作出的。
四、從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出發,在1942年和1943年西北局高干會上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財經工作方針和把群眾組織起來的方針
早在1941年西北局高干會后,西北局即提出把大生產運動與整風運動結合起來,把經濟建設與民主建政結合起來。1942年西北局高干會提出在整風運動中要整財政、整經濟。會議期間,毛澤東組織收集、整理經濟和財政方面的有關歷史和現狀的材料,為會議寫了題為《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的長篇報告。他從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出發,就經濟建設、財政問題、政府與人民的關系、精兵簡政政策等作了重要而精辟的論述。
1940年下半年以后,陜甘寧邊區遇到了十分嚴重的物質困難,能否克服這一困難,直接關系著邊區的存亡乃至全國抗戰的勝敗。在此情況下,毛澤東在西北局高干會上明確指出,邊區的“中心的或第一位的工作,就目前邊區條件說來,就大多數同志說來,確確實實地就是經濟工作與教育工作,其他工作都是圍繞著這兩項工作而有其意義”。毛澤東的這個思想,有力地推動了邊區的經濟建設。在這個方針指導下發展起來的陜甘寧邊區和敵后各解放區的生產運動,取得了巨大成績,不僅使解放區軍民勝利地渡過了抗日戰爭的最困難時期,而且為中國共產黨后來領導經濟建設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當時邊區的經濟困難,集中表現在財政經費來源問題上,即數萬軍隊和工作人員的生活費、事業費供應困難,財政問題顯得格外突出。如何使財政問題得到解決,毛澤東認為應通過發展經濟(生產)使財政充裕,從而保障供給。他在1941年西北局高干會上明確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是我們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當時邊區的經濟分為民營和公營兩大類,民營經濟就是一切私人的農工商業,公營經濟就是政府、軍隊與機關學校所經營的農工商業。對待這兩種經濟,又應該采取什么政策,毛澤東指出:在公私關系上,正確的口號是“公私兼顧”,或叫“軍民兼顧”。
對政府應大力扶助經濟發展的問題,毛澤東有一段經典且深邃的論述:“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我們的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東西,而是給人民以東西。”毛澤東進一步解釋說,給人民東西,就是組織人民、領導人民、幫助人民發展生產,增加他們的物質福利,并在這個基礎上一步步地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與文化程度。政府只有在做了這一方面的工作,并確實取得成效之后,再去做第二方面的工作——向人民要東西的工作時,才能取得人民的擁護,人民才會感到政府要東西是應該的,是正當的,才會懂得他們如不送出糧草等等東西給政府,則他們的生活就不會好,就不會更好。
實行精兵簡政是在抗日根據地日益縮小的情況下,克服財政經濟嚴重困難和減輕民眾負擔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政策。毛澤東指出:這次陜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議以后,我們就要實行“精兵簡政”。“這一次精兵簡政,必須是嚴格的、徹底的、普遍的,而不是敷衍的、不痛不癢的、局部的。在這次精兵簡政中,必須達到精簡、統一、效能、節約和反對官僚主義五項目的。這五項,對于我們的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關系極大。”1942年西北局高干會上,毛澤東作的報告有力地推動了邊區精兵簡政工作的進行。經過1943年一年的努力,邊區精兵簡政工作獲得預期效果,邊區“魚大水小”的矛盾得到很大緩解。
事實證明,1942年西北局高干會提出的把群眾組織起來、使之成為一支勞動大軍的方針是正確的。因此,1943年西北局高干會召開前,毛澤東向全黨指出:“在目前條件下,發展生產的中心關節是組織勞動力”,要求“共產黨員必須學會組織勞動力的全部方針和方法”。在此次高干會上,毛澤東在報告時局與學習問題時對十大政策作了重要闡述。關于組織勞動力的問題,他深刻指出,將個體經濟為基礎的勞動互助組織即農民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加以發展,生產就可以大大提高,增加一倍或一倍以上。如果全邊區的勞動力都組織在集體互助的勞動組織之中,全邊區一千四百萬畝耕地的收獲就會增加一倍以上,這種方法將來可推行到全國,在中國的經濟史上也要大書特書的。這樣的改革,生產工具根本沒有變化,但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變化了。從土地改革到發展勞動互助組織兩次變化,這是生產制度上的革命。
五、從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出發,在1944年西北局高干會上提出“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的重要思想
1942年西北局高干會提出要在整黨、整政的同時進行整軍。高干會結束后,邊區部隊在一年的時間里解決了一個重大原則性的問題——軍閥主義偏向與教條主義偏向的問題,確立了一個以西北局為首的、包括邊區黨政軍民在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一致的一元化的領導系統,并且發揚了聯系群眾與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但事實上,軍閥主義偏向當時只是受到了嚴厲批判,各種關系并未完全理順;教條主義作風雖然受到了批判,但是還沒有全部克服。因此,整軍問題成為1944年西北局高干會解決的重點問題。
1944年4月11日,時任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的譚政在西北局高干會上作了《關于軍隊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該報告是在清算王明教條主義錯誤路線的整風運動中,在毛澤東的授意與主持下由譚政起草的。報告共3個部分,初稿寫成后,毛澤東作了修改,并加寫了3000多字。毛澤東對第一、三部分修改得比較少,對第二部分修改最多。這是因為第二部分的內容,多半是有關全軍政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問題,內容包括革命軍隊的三大任務以及保證完成這些任務的政治工作基本原則,建軍以來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與缺點錯誤,軍隊應當采取的干部政策、教育方針、改造落后分子政策和感化爭取會道門與土匪的政策,以及當時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毛病,諸如形式主義、平均主義、重號召不重具體指導的空喊作風和孤立主義等。
人民軍隊建立以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武裝斗爭的過程中,創設并發展了軍隊中的革命政治工作。這種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是以民族民主革命的綱領教育群眾,是以人民革命的精神教育軍隊,使革命軍隊內部趨于一致,使革命軍隊與革命人民、革命政府趨于一致,使革命軍隊完全服從革命政黨的政治領導,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并進行瓦解敵軍、協和友軍的工作,達到團結自己、戰勝敵人、解放民族、解放人民的目的。毛澤東指出:“這就是我們的軍隊和其他軍隊的原則區別。我們說,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就是指的這個意思。”
北伐戰爭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軍隊中所做的軍事工作與政治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因而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徹底擁護人民利益的軍隊。關于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和軍隊政治工作,毛澤東深刻指出:“如果我們的軍隊沒有共產黨領導,如果沒有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的軍事工作與革命的政治工作,那是不能設想的。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就不可能有徹底擁護人民利益的軍事工作與政治工作,而如果沒有這種軍事工作與政治工作的軍隊,就不可能是徹底擁護人民利益的軍隊。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之所以能夠如此英勇堅持,艱苦奮斗,再接再厲,百折不回,其根本原因就在這里。”
毛澤東對譚政報告所改寫和加寫的內容,特別是“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的思想,是繼《古田決議》之后,發展了的關于黨和軍隊政治工作的重要文獻,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毛澤東政治工作思想的光輝表述。因此,謝覺哉在日記中寫道:“此報告闡明了許多實際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4月20日,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軍委總政治部聯合發出關于學習譚政《關于軍隊政治工作問題》報告的通知,并指出這個報告“不但特殊地解決了軍隊政治工作問題,而且也一般地解決了我黨歷史經驗、領導方法與工作作風上的許多問題,為全黨干部所應注意”。
六、結語
延安整風,就是整頓三風,即學風、黨風和文風。貫徹落實到陜甘寧邊區,就是要進行“七整”,即整政、整軍、整民、整黨、整財政、整經濟、整關系。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期西北局四次高干會上講的五個重大問題,即黨的思想方法、黨的歷史問題、黨的布爾什維克化、財經工作和軍隊政治工作,其內容和要義就融入了“七整”。這五個重大問題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其中,思想方法是延安整風要解決的首要的和根本的問題,屬于學風問題。而黨的歷史問題和黨的布爾什維克化主要講的是黨風問題,即整黨;財經工作,主要講的是整財政、整經濟;軍隊政治工作主要講的是整軍問題。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具有原創性的思想觀點,其基本要義,用毛澤東的話來概括就是:“實踐是真理標準”“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政治工作是革命軍隊的生命線”。這些經典論述也是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期西北局高干會上首次提出的。其核心要義是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弄清黨的路線是非,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奪取民主革命的勝利,前提和基礎是必須首先解決思想方法問題。
思想方法或思想路線,就是整風運動所講的學風問題,整頓黨的作風,首先就是整頓學風,解決思想方法問題。總結黨的歷史經驗,解決黨的歷史問題或路線是非,作出黨的歷史決議,以及黨的布爾什維克化,首先要解決思想方法問題。1942年西北局高干會對西北歷史問題作出結論,毛澤東給予高度肯定,認為西北局給全黨開了個好頭,而全黨的結論,也就是黨的第一個歷史決議則是在1944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上作出的。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三大優良作風,從根本上說主要是思想方法問題,也就是學風問題。從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出發,在革命時期,在陜甘寧邊區的實際工作中,就是要搞好財經工作,把發展經濟作為中心工作。毛澤東指出:“因為中國革命的長期性,一方面為著革命與戰爭事業的物質供給上的需要,一方面為著人民的需要,都必須從事經濟建設的工作,不應該也不可能等候把全部敵人打平后,才去進行建設工作。”在陜甘寧邊區的整風運動中,不僅要整黨、整政,也要整軍。整軍就是要解決軍隊中殘存的軍閥主義偏向與教條主義偏向,發揚實事求是的作風。而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加強軍隊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言之,思想方法貫穿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期西北局高干會上的講話的始終,是管總的,其他方面都圍繞思想方法來闡釋,并在此基礎上展開。任弼時在1942年西北局高干會上指出:“今后西北局的領導工作,首要的任務就是掌握思想上的領導,繼續這次高干會著重檢討思想問題的精神,更加努力于達到西北黨在思想上的完全一致,克服存在著的和可能生長的一切不正確的思想和傾向,這是第一個業務。其次要抓緊當前邊區工作的重要環節,就是努力發展生產建設事業,并注意干部的學習領導,用全力研究與掌握圍繞著這個中心環節的各項政策,以指導全西北黨政軍民各種工作,并組織這些政策的貫徹執行。”
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期西北局高干會上的許多重要論述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成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重要源頭。如在陜甘寧邊區,經濟工作是“中心的或第一位的工作”,這一論述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基本路線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源頭。又如,毛澤東講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政府“第一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東西,而是給人民以東西”,“如果沒有這種軍事工作與政治工作的軍隊,就不可能是徹底擁護人民利益的軍隊”,蘊含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根本立場和工作導向。再如,毛澤東在1943年西北局高干會上曾預言農業生產合作社“這種方法將來可推行到全國,在中國的經濟史上也要大書特書的”。毛澤東所說的農業合作社作為組織農民的一種有效組織形式,經過中國共產黨的長期探索后,積累了許多成功的經驗,歷久彌新。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指出“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增加收入、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要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把合作社進一步辦好”。
對于中國共產黨這一馬克思主義政黨來說,思想方法是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的問題,是黨的理論、路線和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在西北局高干會上的報告或講話,是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具體運用。歷史和實踐雄辯地證明,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面對各種復雜局面,我們黨能夠制定和實行正確的大政方針、戰略策略,靠的就是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黨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相反,“一切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經驗主義都是行不通的”。因此,分析80年前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時期西北局四次高干會上的系列講話精神,闡明其要義與內在邏輯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本文系202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邁向第二個百年對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新貢獻研究”(21&ZD02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賀永泰系延安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郎逸如系延安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趙?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