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冰冰
摘 要:高中現代文閱讀課程是語文學科核心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人文素養的關鍵環節。現代文學作品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想空間和深邃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欣賞美、理解人性和探索世界的過程中獲得成長。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可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基于此,文章以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重要性為切入點,對高中現代文閱讀中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高中;現代文閱讀;文學鑒賞能力
高中教育中文學鑒賞不僅是傳授文學知識的途徑,更是培養學生情感智力、批判性思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平臺。文學作品的深入分析和鑒賞能夠引導學生超越文字表層,探索人物心理、社會背景及文化內涵,從而實現自我成長和知識拓展。本文以《邊城》(節選)、《我與地壇》(節選)、《阿Q正傳》《祝福》《荷塘月色》等現代文作為分析對象,探討如何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培養其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以及促進其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1]。
一、培養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重要性
(一)情感智力的深化
高中階段,文學鑒賞在促進學生情感智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細致入微地探索文學作品中描繪的復雜人物關系與豐富情感,為學生提供了理解多層次人性的窗口,并能激發學生對于人物命運的共情,讓學生學會在情感層面與作品中的人物建立聯系,理解人物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所做出的行為和情感。此外,文學鑒賞中對復雜情感的解析和表達的訓練,也顯著提升了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在分析文學作品時,學生需要用精確且豐富的語言來描述和討論人物的情感狀態和心理變化,此訓練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加深學生對人性復雜性的理解,顯著提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能力。高中文學鑒賞教育強調了文學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情感智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通過與文學作品的深度互動,學生能夠提升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并在情感認知和表達方面得到全面發展,為其未來的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批判性思維的鍛煉
現代文閱讀教育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占據了核心地位,其重要性遠遠超越了文學領域的界限。通過對文學作品中的主題、人物和情節進行深入分析,學生學會質疑、思考并評價作品背后的深層含義,這一過程,批判性思維作為一種質疑既定觀念、主動探索問題本質的能力,得到了顯著的鍛煉和提升。同時,文學作品因其復雜的情節構造、多維的人物刻畫以及豐富的主題思考,為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廣闊的舞臺,學生在探討一個文學人物的行為動機時,必須深入到人物的內心世界,理解其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的處境,從而進行全面和深入分析。此外,批判性思維的鍛煉并不局限于文學領域,其為學生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裝備了一種重要的思維工具,無論是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尋找不同的解題方法,還是在歷史學習中評價不同歷史事件的影響,抑或是在將來的職場中面對復雜問題尋求創新解決方案,批判性思維都能發揮關鍵作用。高中階段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特別是通過文學作品分析鍛煉批判性思維的過程,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文學的理解,更為他們在學術領域以及未來的社會生活中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這種教育具有深遠的影響,是現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跨文化交流的促進
文學作為跨越時空的文化載體,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通過文學鑒賞,學生得以深入探索和理解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進而獲得豐富的跨文化知識和深刻的價值觀洞察。在這一過程中,文學鑒賞教育不僅作為學生與世界各地文化之間的橋梁,更是激發學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的關鍵。通過深入閱讀和分析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的文學作品,學生能夠從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理解不同社會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例如,通過閱讀印度作家泰戈爾的《飛鳥集》,學生能夠領略到泰戈爾詩歌中的美學魅力,更能透過作品感受到東方哲學的深邃和博大,從而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增強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此外,文學鑒賞還鼓勵學生主動尋找和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學作品,通過小組討論、研究報告等形式,與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和文化觀察,這種互動加深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促進學生之間的跨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基于文學鑒賞的跨文化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理解和接納多元文化的平臺,為學生未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文學鑒賞在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提升學生的文學理解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2]。
二、高中現代文閱讀中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策略
(一)跨文化視域拓展,知識視野廣闊
跨文化視域的拓展不只是一條通向學生文學鑒賞能力培養的橋梁,它更是一種策略,能夠有效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深化學生對文學作品深層文化意涵的理解與精準鑒賞。將文學作品背后的跨文化元素和背景知識融合進教學中,教師實際上構建了一個寬廣的知識平臺,賦予學生跨越文化和時空界限的能力,使學生能從一個多元文化的視角出發,理解和評價文學作品。具體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師需要認識到合理定位和深化現代文閱讀教學目標的重要性,更需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創新,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探索文學的豐富多彩。
在《邊城》(節選)一課中,背景設定在湘西邊境的小鎮,深刻描繪了當地的自然風光與民族風情。實際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索作品中的多元文化元素,如土家族的生活習俗、當地的歷史背景等,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行為動機,讓學生感受到作品中蘊含的深層文化意義和審美價值。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夠學習到文學知識,增進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類共同情感和價值觀的理解,從而培養出更為全面和深入的文學鑒賞能力。在不同民族之間的跨文化拓展下,學生比較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學作品,發展出更為細膩的感知能力和更為深刻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在現代文閱讀中展現出高度的文學鑒賞能力。
(二)情感共鳴引導,心靈深處觸動
現代文閱讀中,情感共鳴作為連接學生與文學作品的橋梁,是培養其文學鑒賞能力的核心環節,情感共鳴可以深化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促進學生情感智力的全面發展,從而實現對文學作品的全方位鑒賞。情感共鳴的邏輯基礎在于文學作品本質上是人類情感與思想的載體,激發學生對這些情感的共鳴,更直觀地體驗作品的情感深度,進而理解作品的文化與思想內涵。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感共鳴與文學鑒賞之間的關系建立在深度的情感體驗之上。當學生通過情感日記撰寫等活動,從自我內省的角度出發,嘗試理解并表達文學作品中角色的情感世界時,實際上是在進行一次情感上的深度旅行,這種“旅行”使學生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的界限,真正走進作品的情感背景中,體驗那些復雜、細膩的人性光輝。
以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節選)為例,《我與地壇》節選部分以細膩的筆觸描述了作者在北京地壇的漫步體驗,以及這些體驗如何引發對過往生活的回憶和對存在狀態的思考。文中將地壇的靜謐景象與作者內心的孤獨、反思以及對生活的渴望緊密聯系起來,展現了一種深刻的情感體驗和哲學思考。在教學《我與地壇》時,可以采取情感日記的寫作活動,引導學生從自身的經歷出發,嘗試理解作者在地壇中的孤獨感和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學生通過寫作情感日記,加深對作者情感世界的理解,并實現自我內省,探索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認識。基于個人經驗和情感的寫作活動,使學生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體驗作品中的情感深度。對《我與地壇》文學作品的解讀,是一次關于生命、時間和空間關系的探索之旅,通過情感共鳴的教學策略,學生在情感層面與作品和作者建立深刻的聯系,促進自己的情感智力發展,提升對生命和存在的深層次理解。
(三)批判性閱讀激勵,獨立思維鍛煉
批判性閱讀在于激發學生超越表面的文字理解,深入探究文學作品的深層意義,培養其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分析技巧。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采用批判性閱讀的方式,鼓勵學生接受文學作品傳達的信息,主動質疑、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此過程可以幫助學生內化知識,提升其文學鑒賞能力。
以魯迅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節選)為例,該作品是通過塑造典型環境下阿Q的典型人物形象來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舊中國國民以“精神勝利法”為主要支柱的種種精神劣根性,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和失敗的根本原因。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冷漠自私的未莊社會里的生存法則,其形成有阿Q的個人因素,更多的是社會原因。對精神勝利法,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批評性閱讀。比如組織辯論會,在辯論會中,可以組織學生圍繞“當代社會人是否需要阿Q的精神勝利法”這一議題進行討論。學生可以通過文本的解讀,分析阿Q精神勝利法的內涵并提出自己的見解。一方面可以論證阿Q精神勝利法是特定時代特定社會的產物,表現為冷漠自私、欺軟怕硬,如果一味處于幻想中,只能被動地屈服于現實而不加改變,最終像阿Q一樣走向滅亡。另一方面則對精神勝利法進行批判性思考,可以從批判的角度出發,探討當代社會壓力下,人們需要一種自我放松的心理“鈍感力”。這種心理防御機制可釋放內心壓力,讓人卸下沉重的包袱,以更為輕松的態度來面對現實。
批判性閱讀教學工作的推進,讓學生在深化對文學作品理解的同時,在思考和表達中磨煉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最終在現代文閱讀中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和深度分析能力的文學鑒賞者[3]。
(四)創意互動體驗,智慧啟迪深化
創意互動體驗是采用先進的技術工具和創新教學方法,如數字化故事講述、多媒體內容制作等,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鼓勵學生以更加創新的方式去理解和表達對文學作品的鑒賞。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為例,這篇文章以其細膩的文字描繪了夏夜荷塘的寧靜美好,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美好瞬間的珍視和對靜謐生活的向往。在教學《荷塘月色》時,可以采用數字化故事講述的方式,引導學生使用圖像、音樂、動畫等多媒體元素,重新構建《荷塘月色》中的場景和氛圍。學生可以通過選擇與文章情感相契合的背景音樂、設計與文中景象相符的動畫效果,以及運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講述故事,來深化對文章情感和美學價值的理解。此外,多媒體內容制作活動也是對學生創造力的一大激發。學生可以基于《荷塘月色》的文本內容,設計和制作一份數字化作品,如制作一本電子畫冊,將自己拍攝的與荷塘夏夜相呼應的照片配以文中的句子,或者創作一段視頻,通過影像講述自己對《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感受。創作過程要求學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寫作意圖,還需要學生運用自己的創意,將這些理解轉化為具體的視覺作品。創意互動體驗的教學模式下,加深了學生對現代文學作品的理解和鑒賞,激發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為學生的個性化表達提供了舞臺,達成現代文閱讀的教學目標。
(五)生活實踐融合,作品理解加深
現代文閱讀課程中,生活實踐可以有效地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和共情,尤其是當文學作品中的場景、情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相融合時,能夠使文學學習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促進學生在情感和認知層面與作品中的人物和情境建立深度聯系,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以魯迅的《祝福》為例,這篇短篇小說生動描繪了中國舊社會農村的生活場景以及人物形象,特別是通過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深刻反映了社會的不公以及人性的復雜。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小說情境相關的實踐活動,比如讓學生參與到模擬的農村生活體驗中,通過實際操作如農作、制作傳統節日食物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小說中描寫的生活場景。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或情境模擬的方式,深入探討祥林嫂的心理變化和所面臨的社會壓力。期間,學生可以分組進行角色扮演,一個小組扮演村民,另一個小組扮演祥林嫂,通過模擬村莊中的典型場景“婚喪嫁娶”“傳統節日”等,探討和體現祥林嫂在不同社會環境下的心理狀態和行為選擇,這樣的活動使學生在情感上與祥林嫂產生共情,還能深化學生對作品中所揭示的社會問題和人性探討的理解。生活實踐與文學作品的融合,學生能夠在實際操作中加深對《祝福》中描繪的生活場景和人物心理的理解,還能在情感和認知上與作品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系,從而在現代文閱讀中培養出深刻的文學鑒賞能力[4]。
結束語
通過對文本教材中現代文學作品的深入探索和鑒賞,高中生可以在情感、認知和文化交流等多個方面獲得顯著提升。文學鑒賞教學通過創意互動體驗和生活實踐的融合,增強了學生對文學的深度理解,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發展。因此,高中現代文閱讀中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對于學生的全人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應成為高中語文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以培育出具備高度人文素養和全球視野的現代青年。我們將繼續深入對高中現代文閱讀中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策略進行研究,以期幫助更多的學生提升他們的現代文文學鑒賞能力,進而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魏德珠.閱讀教學中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策略:以《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學為例[J].教育界,2024(1):131-133.
[2]陳衡.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23):101-102.
[3]馬冬艷.用文學鑒賞能力優化傳統文化的價值[J].文學教育(下),2023(4):140-142.
[4]張仲平.提升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途徑[J].文學教育(下),2023(2):12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