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泗成
摘要:當前針對香菇生長的環境需求研究多體現在理論層面,從香菇生長的生物學特性,構建適宜的香菇生產理論生長環境,從而達到香菇高產、豐產的目的。本次研究采用理論結合實際的生產萬式,從香菇自有生長習性出發,觀察并掌握不同環境下香菇苗絲的生長差異,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和培育方法,強化香菇實用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升香菇生長質量以達到提升栽培比較效益的目的,為香菇產業高效栽培打下基礎。
關鍵詞:香菇;生長環境;高效;栽培技術
前言:我國是世界第一香菇生產國和出口國,它作為一種備受百姓喜愛的食用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糖、多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的菌類特性,市場需求廣闊。
本研究主要以香菇生長環境需求為核心,人工搭建正常溫度及濕度、低溫潮濕、高溫干燥三個不同生長環境(對應正常季節出菇、冬春低溫高濕、夏季高溫干燥出菇季節),開展理論分析與實驗探討得。根據加強香菇在不同出菇季節或外部生長環境下表現和實驗結果提出優化措施,闡明高效栽培技術的應用方法,構建科學合理的香菇栽培體系,為提高香菇產量及品質提供參考。
1香菇特征
香菇的子實體為單生、叢生、群生,具有多生性特點。子實體體積為適中,大小按照比例分別是中等、大、稍大。菌蓋的直徑一般在6-13厘米之間,特殊情況下會到達22厘米。香菇在幼時多為半球形狀,后期會呈現扁平狀,或稍扁平狀。表面的顏色多為菱色、淺褐色、深褐色及深肉桂色。
觀察發現,中間部位多具有深色鱗片,邊緣則為污白色的毛狀形態,也可為絮狀鱗片。在肉色上香菇也有其獨特之處,整體肉色為白色,肉結構稍厚或過厚,且細密,且有濃厚的香味。香菇幼時則呈現邊緣內卷狀,存在較大的黃白色、白色的絨毛。
2材料與方法
2.1香菇菌絲生長環境需求實驗:本次采用實例分析的方式,構建香菇菌絲生長程度識別模型,便于更好地掌握香菇的生長環境需求,觀察香菇的生長程度。采用深度學習理論,建立香菇菌絲不同的環境生長模型,同時觀察后期香菇子實體生長差異。選擇來自甕安縣當地貴州達成生態發展有限公司提供的中溫型香菇慶科20系列菌株菌絲作為本次實驗對象,運用手機完成對其拍攝,搜集整理6個在不同環境生長的菌絲圖像數據。
2.2香菇生長環境需求觀察分析:利用深度學習理論及模型分析香菇生長情況及需求,發現不同生長環境、不同生長時期香菇生長情況截然不同。首先,6個香菇包括2個為正常溫度及濕度生長環境;2個為低溫潮濕生長環境;2個為高溫干燥的生長環境。在模型實驗中對6個香菇的生長形狀、生長因子、營養成本及具體情況。發現6個不同生長環境香菇在顏色、形狀、營養成分及生長程度均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3高效栽培技術應用
3.1科學的原料配備:栽培料選擇對香菇的栽培及生長非常關鍵,也是香菇質量保證的基礎核心。香菇的栽培質量受栽培料、含水量的影響。故此在栽培原料的選擇上建議采用干凈、無病蟲害的有機原料。建議采用優質的硬雜木當做主要的原料,較為常見的如柞木、櫟木、曲柳及楓木。木材主體結構相對牢靠緊湊,木質素的整體含量偏高,對蘑菇菌絲生長具有較好促進性,可提升菌絲的生長速度,提升肉質當中的營養含量,保證其肉質肥厚。
3.2合理的接種條件設置及發菌管理:接種過程不是單一片面的簡單流程,而是更為科學合理的系統布局,需在接種前進行消毒,在接種上速度必須快,在接種過程建議不要采用混入雜菌的方式。待完成接種后,需在菇棚中加入培育袋,讓室內的溫度得以保持,濕度的設定必須科學合理。
從上述實驗中發現,濕度不可過度,一定要保證室內栽培環境的通風性,保持空氣的流動性。要結合香菇品種差異及特點,分析菌絲生長情況,待到合適時需轉移到出菇棚內,實施脫袋出菇。菌絲栽培與孵化過程中一定要加強溫度、濕度控制,監測大棚內二氧化碳含量。并加強翻堆、刺孔、轉色等相關工作,發現感染菌棒后要及時地對其清除,在各類雜菌的處理上一定要科學精確。
3.3出菇的科學栽培及管理方法:調查發現,溫度一旦升高或者突然降低均會對香菇生長造成影響,針對該情況,要選擇合理的控制方式,實現全大棚的保溫。棚內的溫度一旦偏低,會導致香菇菌袋菌絲的生長減速,此時可通過通風實施恒溫處理。可選擇通風、噴霧的方式,讓棚內的整體濕度保持均勻。如選擇二氧化碳風扇對其通風時,可采用噴水、遮陰的方式調度通風。在該過程中發現香菇的品性存在明顯差異,環境不同、條件差異下會造成出菇需求的光照強度不同。如子實體出現后,要快速開展遮蔭。如發現菇棚環境的整體溫度超過27℃后,要對大棚進行增大風量,均衡溫度;如空氣的相對濕度下降已超過85%,需及時調整通風量。
3.4注重水分條件的管制:香菇對水分環境要求頗高,過于干燥的環境不利于香菇的快速生長,如濕潤度過高也會對香菇造成影響。設定培養基的含水量在60%-70%。在該數值之間,香菇菌絲的生長速度較快。但溫度一旦低于6℃后,此時香菇菌絲則會出現緩慢生長情況。一旦溫度超過27℃后則出現明顯的生長緩慢,甚至停止。因此,在香菇栽培過程中要不斷分析其濕度、溫度,注重培養基的含水量。
3.5變溫催蕾條件:香菇具有明顯的變溫結實特點,菌袋當中的菌絲繁殖生長的過程中會受到諸多的外界因素刺激,如溫差變化、干濕刺激后,菌絲當中的生物量會明顯增長,外部的強烈刺激會導致其產生扭曲,進而出現原基。
待出現原基后,一定要讓其保持好合理的溫度、濕度。菌絲原基主要受溫度影響,一般溫度10℃-15℃間則會扭曲產生,菇蕾的出現主要菌絲受低溫影響后,產生的刺激因子,造成的一種生理變異情況。進而會形成大量的菌蓋、菌柄。觀察發現,溫型差異會對菇營造成刺激,也會造成不同的波及影響。
待菇蕾成型之后,蘑菇菌絲的生理發育就已經完成,是實現無性繁殖到“繁殖”的轉變。在該過程中需對氣溫進行合理控制,一般設定在8℃-15℃之間,空氣濕度一般控制在40%-50%,日照光線在400-900Lux。在該階段一定要注意變溫催蕾的維護管控,如快速地提升大棚的溫差程度,建議選擇變溫催芽的方式開展。8℃~20℃為變溫催蕾的最佳時機,需對溫差進行合理設定,一定要不能低于10℃,干濕之間的差需要低于20%,在其他條件與環境下,需等待1-4天后,便可完成催蕾。要注意的是在該過程中需對其及時補充水分,一定要避免其產生嚴重的脫水,不然會對出菇率及質量造成嚴重影響。
結論:綜上所述,通過對基于香菇生長環境需求的高教栽培技術進行分析,利用深度學習理論分析香菇在不同環境的生長程度,明確香菇的生長環境需求,并從香菇的生長特性入手,分析溫度、濕度、通風、栽培料,接種木等相關環境因素的相互影響,并根據生長環境的需求開展栽培技術應用,提升香菇的生長質量及營養價值,為后期同領域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