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勁 索凱峰 張鳳松

摘 要:高等教育國際化是衡量一國大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和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對國際化教育分層分析,本文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結合進行國際比較尋找成功共性,提出有針對性地開設國際化課程和招收學生的具體舉措。結合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新發展格局下,應堅持教育對外開放,堅持“三全育人”,順應高等教育教學國際化和智能化發展趨勢,促進省域高校國際化教學資源共享,促進財經類國際化課程建設,推動內涵式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財經類高校;教育國際化;資源共享
基金項目:2022年湖北經濟學院校級教學研究課題“基于省域視角的高校國際化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研究”(YB202222);2020年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省域高校分類體系構建與分類管理研究”(DIA200342)
作者簡介:吳文勁(1968- ),女,湖南長沙人,湖北經濟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化教育;索凱峰(1978- ),男,湖北天門人,湖北經濟學院發展規劃處,博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研究;張鳳松(1980- ),男,安徽固鎮人,湖北經濟學院校辦,博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教學。
一、綜述
開放是國家進步的前提,構建新發展格局[1]。國際化教育源于多元文化需要,普遍由政府提倡并得到政策支持,國內有“沉浸式”“穿插式”和“過渡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包括直觀形象法、情景創設法、重復循環法和滲透性教學法。本文主要基于國際化課程教育資源優化配置、資源共享和創新理論。通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更好利用既有的教育資源發展國際化課程,提供好的教育產品,更好地滿足人們對國際化教育的需求。通過優質國際化教育資源整合,形成功能互補的教育合力,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信息化國際化課程教學模式借助國際教育強大的渠道體系和資源優勢,真正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全球共享,開創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新模式。
熊彼特“創新理論”強調技術革新和方法變革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基于“組織創新”即初期狹義的制度創新。Wende & Luong(1996)、Whalley(1997)、Mestenhauser & Ellingboe(1998)、Paige(2003)、Lunn(2008)等.認為課程國際化要融入世界經濟政治、全球文化等等方面的知識,尤其要將國際化融入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2]。其中,OECD(1996)《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報告代表性闡述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涵、分類和OECD國家的實踐經驗。
二、國際化教育的國際比較
國際化是高水平大學主要特征之一,知名大學本科生中國際生占比達5%~10%。中世紀大學的學生具有顯著的國際性,學生通常在最近大學開始學習,在另一個國家或另外幾個國家完成學業,大學學生來自幾個甚至十幾個國家。洪堡、費希特等新人文主義學者創建的柏林大學開創了近代大學的模式,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繼起”拉開序幕,各國赴德國際學生絡繹不絕,其中,美國獲益最大。美國是目前世界最大國際學生目的國,美國高等教育重視STEM實踐教育,注重培養“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的教育理念。目前,中國學生在國外以碩士生為主,主要集中在STEM和商科。經濟問題和就業是中國國際學生的主要考慮。
英國文化協會研究報告稱英國是世界第二位接受國際研究生最多的國家,預測從2012的15.9萬上升到2024年的24.1萬。澳大利亞八校聯盟積極推進國際化戰略,吸引高質量留學生,成績卓著。美國國際化教育重在“國際理解和交流”“為全世界服務”“全球校園”和培養“全球公民”。1998年的巴黎索邦大學會議就建立相同的高等教育三級學位體制、學位學歷相互承認達成共識。1999年,歐洲29國教育部長共同簽署了波羅尼亞那宣言,2003年,歐盟提出“伊拉斯莫計劃”高等教育項目,就聯合學位和聯合課程等要求歐盟大學增加國際合作。
國際化課程的分類尚無統一權威標準,比較受到認可的有:哈拉里(1989)提出的13種類別、OECD(1995)提出的9種類別和陳學飛(2001)提出的6種類別,這些分類存在一定的交叉之處,OECD的分類相對更為清晰,詳見表1“國際化課程的9種類別”。
三、中國國際學生發展階段和分層分析
“教育對外開放”和“一帶一路”使國際化和國際學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熱點和焦點。國家提出建設教育強國,鼓勵大量招收國際學生,提出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辦出特色創一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需要國際吸引力,國際學生比例反映大學人才培養的國際聲譽和國際化教育環境能力,是衡量大學國際化發展水平的基本指標。
(一)中國國際教育發展史
中國國際學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的日本留學生。中國大學制度是從西方引進的,始于洋務派的新式學堂,19世紀末的教會大學促進了中國大學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高等教育從全面學習蘇聯[3],改革開放的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到20世紀90年代的培養新世紀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人才,21世紀以來,國際化成為大學發展常態和生存方式。
1950年,新中國為打破西方國家封鎖,使外界盡快了解新中國,逐步擺脫外交孤立的狀況,接收了首批主要來自社會主義國家的30余名國際學生,采取國家間對等交換的辦法,提供全額獎學金。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招生范圍進一步擴大到亞洲、非洲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1963年8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外國留學生會議,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展,伴隨著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發展,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選擇來華留學,迄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
(二)中國國際學生分層分析
“教育對外開放”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指導下,國際學生成為“人類文明共同體”的主體。中國已在140多個國外開設了516所孔子學院,復興中國傳統文化,引領世界教育潮流發展。中國是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2009年,中國與東盟達成“雙十萬學生流動計劃”。2016年,中國加入《華盛頓協議》,中國高等教育對外開放邁出大步。“一帶一路”倡議更彰顯了構建“人類文明共同體”。中國高校普遍招收國際學生,從本科到博士生,本科多來自亞非國家,研究生比較少,主要因為國外大學沒有研究生學歷,只有本科和博士,國外研究生多半是針對國際學生開設的,以商業化為目的。中國國際博士生比較少,一是因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有限。二是因為國內博士體制的原因,國際博士生不如國內博士生,部分老師不太愿意招收國際博士生[4]。
來華國際學生分為學歷學生和非學歷學生兩大類。非學歷生來源國較廣,主要集中在漢語專業,主要是便于在中國企業就業和與中國發展業務。國際學生學歷生多來自亞洲和非洲,主要源于這些國家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中國留學條件優惠如學費低廉、國際學生獎學金的吸引和中國近年來經濟的迅猛發展等原因[5]。
四、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問題
目前,研究國際化課程教學模式的課題不多,相關研究多,但系統性研究較少。本文認為當前國際化課程主要存在3個問題:(1)從供給側來看,教學質量是生命線。國際化課程在我國仍處于起步階段,如何更合理開設國際學生課程?國際化視野、國際化環境所限,老師難以達到國際化教學要求,國際化教學資源有很大局限性。師資隊伍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學質量有待提高。(2)從需求側來看,國家提出建設教育強國,鼓勵大量招收國際學生,中國已成為國際學生大國,但中國國際學生質量亟待提高,“老外不用考試上清華”引發熱議,中國國際學生層次偏低,多來自亞非國家,歐美學生少,國際研究生和博士生尤其需要加強。(3)從供給和需求的規范管理角度看,國際學生招收和更好利用高校國際化課程資源需要有更加科學的方法,合理利用現有教學資源提高國際吸引力,增強國際競爭力,仍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囿于教師和學生等教學資源所限,加上國際化課程在我國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高校國際化課程開設及開設對象缺乏針對性??偟膩砜矗袊斀涱悋H化課程教學效果仍強差人意,比如廈門大學采取英語達標考試后才能進入特定的經濟學國際化課程學習的學生選拔方式,湖北經濟學院針對商務英語專業開設“經濟學”國際化課程,兩個高校都考慮了學生的英語基礎,但教學模式和教學效果仍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五、新發展格局下我國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對策
推進加快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新發展格局下中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方略。當前互聯網和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在線國際化教育服務尤顯迫切。以下提出省域高校國際化教學資源共享的構思,提供財經類國際化在線教學資源共享,彌補現實不足,實現教育信息化和國際化教學建設的融合,突出國際性、專業性、實踐性和實用性,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人才。
(一)省域高校國際化教學資源共享的構思
省域高校是指在一省地理范圍之內的高校,我國一省之內并存不同類型的高校,國際化教育水平及資源差異較大,以湖北省為例,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擁有良好的國際化教育資源。國際化發展時間不長的高校,比如一些地方性高校由于教育資源不足,國際化發展具有很大局限性。信息化教學正成為安全而便捷的全球模式,推進了互聯網和高等教育的深入融合。具有國際化視野、熟悉國際化規則、掌握國際前沿知識的各類專業人才越來越被社會需要,互聯網和高等教育正不斷深入融合。以現代信息技術彌補現實資源不足缺陷,順應國際化教學改革,服務國際化人才培養目標,為高校國際化教學和課程建設提供參考。建議推進省域高校財經類國際化教學資源在線共享模式,提供一種成本低、受眾廣的途徑,提升學生國際化學習的滿意度,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設計省域高校國際化教育資源在線共享機制,解決國際化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滿足國際化建設需要。應借助于地理區位的優勢實現省域高校之間的國際化教育資源共享,提供財經類國際化課程在線教學,同時面向學生和教師,彌補現實不足,一定程度解決省屬高校國際化教育資源短缺的問題,促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適應新發展格局發展的需求,順應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國際化和智能化發展趨勢,提升教學質量,促進高校國際化教學建設與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二)基于新發展格局的一點思考
立足于湖北,面向全國,堅持教育對外開放,立德樹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接班人。2022年9月至2023年1月通過線上發放調查問卷,向湖北經濟學院、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等湖北地方性高校學生及教學人員發放問卷,共記回收問卷439份。結合實地走訪調查分析湖北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探討結合思政培育國際化人才的建議。調研數據顯示,社會需求導向,強化師資力量,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等項目有較高的關注程度。模型通過F檢驗(F=1.871,p=0.004<0.05),使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對問卷回收得來的信息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推動人才模式改革、培養國際化視野、外語授課和多語言教學等選項與題目有正相關性,而采用國外教學方式則具有負相關性,由實驗數據分析可知,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會對應變量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結合湖北高校走訪調查得出結論:基于社會需求導向,以大思政推動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化師資力量,開拓教學視野,提升教學質量,推動思政教育隊伍國際化;加強教學資源共享,改革思政教育教學內容均對高校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有正面影響。新發展格局下,堅持教育對外開放,堅持立德樹人,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融入大思政元素設計國際化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宣傳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培養國際學生知華、友華和愛華?;诖笏颊暯峭苿痈咝H化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針對中國學生,中西融合,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面向世界、根植于中國的國際化教育。針對國際學生,解決留學和生活困難,宣傳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吸引高質量的國際學生。
六、結論
國際化教育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中西高等教育互學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堅持高等教育對外開放,同時加大本土教育國際化力度。新時代國際化教育要堅持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堂進思想,持續深化用新思想鑄魂育人的探索與實踐,著力強化國際化教學思政建設,堅定“四個自信”、努力培養強國先鋒、時代新人。全球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形態面臨改變,唯開放合作者贏。新發展格局下國際化教學需要信息化手段,首先必須服務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融入中國文化等大思政元素是高質量發展的保障,推進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宣傳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大學第一職能是立德樹人,教師第一任務是教育育人。國際交流與文化自信相融合,立足中國面向世界,堅持教育對外開放,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國際競爭力,探討新時代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推進高質量的內涵發展。
參考文獻:
[1] 人民網.習近平:構建新發展格局 實現互利共贏[EB/OL].[2020-11-20].http://hb.people.com.cn/n2/2020/1120/c194063-34426587.html.
[2] DUBIN, F., E. OLSHTAIN. Course Desig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19.
[3] 吉艷艷.四十年間來來華國際學生教育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5-79.
[4] 人名網.徐飛:高等教育的深度國際化[EB/OL].[2016-11-30].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130/c1006-28912955.html.
[5] 劉勁松,徐明生等.研究生高水平國際化課程建設理念與實踐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6):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