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財政學》課程是經濟學的專業基礎課程,財政學主要講述公共產品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內容,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財政學》課程教學設計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闡述《財政學》課程教學設計中引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意義,分析《財政學》課程教學內容如何引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了《財政學》課程教學設計中引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容的改進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課程思政;《財政學》;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課程設計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青年基金“‘雙碳目標下財政政策與環境政策協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研究:效應評估與政策模擬”(23YJC790168)
作者簡介:許文立(1987- ),男,湖北武漢人,安徽大學經濟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中國經濟政策、環境氣候政策、DSGE與DID。
一、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融入《財政學》課程的意義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在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人與自然、生態與發展、生態與文明的辯證統一關系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總結過往在地方主政期間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發表了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的重要論述和觀點,進而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這一思想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智慧的原創性思想理論,為全世界共同解決生態環境氣候等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與行動指南。高校有優勢、有責任打造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教育高地。《財政學》作為高等院校經濟類專業核心課程,本身就涵蓋了生態環境的外部性問題,這無疑為在高校開展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的學習提供了天然的基礎與條件。但以往《財政學》教學中,教師通常只是講生態環境問題作為外部性的一個例子,而且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理論性,概念較為晦澀難懂,而學生的學習多以考試分數為主要目標,這些都為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造成了客觀困難。因此有必要探索如何在《財政學》課程教學設計中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容,并讓學生們在理論和實踐中學習領會思想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從而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學習貫徹落實到高校教書育人過程中,對于真正深入學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篤行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
二、《財政學》理論教學新內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框架
在《財政學》課程授課過程中,要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傳統的教學目標需要進行一些調整和改動,在掌握《財政學》基本知識點、具有理論素養之外,還需要新的課程內容和教學目標,探索創新課程內容,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與財政學理論教學有機結合。
第一,在“財政學理論發展演進”內容中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國財政學的理論發展演進主要來源于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基礎和邏輯起點源自馬克思主義理論。基于此,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出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論斷。且這一重要論斷也結合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之路就是一條資源消耗之路、環境污染之路、生態退化之路。正是基于歐美“生態不文明”發展的經驗教訓,我國從改革開放之初就將環境保護與資源集約發展作為國策。雖然從總量視角來看,我國地大物博,但各類自然資源的人均量卻并不充裕,環境承載壓力大,資源消耗速度快,這都對我國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威脅。根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生態文明指導下建設美麗中國,是復興中華民族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人與自然是共生關系。總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我國各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
第二,在“政府收支活動”內容中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財政表面上是政府收支活動,但它內在反映的是政府施政的理念。政府施政理念與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密不可分,這種文化精神形成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提的“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1]。自然與生態文明自古就包含在中華文化之中。中華典籍《易經》中的八卦就是自然界的八種景象。據此,商朝時確立了四季,周朝時制定了八節,秦漢時期發展為二十四節氣。自此,古代中國農民就依據二十四節氣安排農耕生產和生活。可以說,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遵循自然規律。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重要的哲學觀更是將“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展現得淋漓盡致。馬克思在仔細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運行之后,發現了人類社會演變規律,而在社會演進過程中,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生息的最重要條件之一,因而,馬克思把人類社會和環境問題建立起聯系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滿足人民群眾環境需要的最普惠生態供給。從這個角度來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因此,在講授“政府收支”內容時,可以融合中國優秀的生態文明文化對政府施政理念的影響。
第三,在“外部性理論”中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生態與經濟社會文明的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出,生態與文明是相輔相成的,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其變化直接影響到人類文明出現和消失。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古文明的發源地原本自然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由于過度開采利用導致生態環境嚴重退化,最終這些古代文明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我國古代也有過這些經驗教訓,例如,人們從中原地區向東南遷徙就是一條森林破壞之路[2]。經過數次產業革命,當今的發展局面與我國古代、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已經截然不同,但是自然環境與資源有限性依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約束之一。這都是環境“外部性理論”的經典案例內容,因此,可以結合起來向學生講授這方面的內容。
第四,在“財政的經濟增長與發展職能”中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生態與發展的統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一個重要的含義是,綠水青山也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生態環境會對生產力產生直接影響,好的生態環境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要正確處理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其本質就是要轉變過去的粗放式發展方式,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發展階段,貫徹落實包含綠色發展在內的新發展理念。這就要求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統一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這些都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生態與發展的有機統一。這也是在講授“財政職能”時,讓學生理解生態文明與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統一的真正內涵。
因此,在《財政學》課程中合理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內容,需要大量結合中國的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引領學生認識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強大作用,并深刻理解“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戰略格局。在授課過程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要義融入教學內容。
三、《財政學》案例教學的新模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實踐教學
新文科背景下,學生不僅要掌握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更要從實踐中去檢驗知識,應用理論知識。因此,需要創新《財政學》的教學模式,引入新的實踐教學方式來向學生直觀展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中國的實踐。例如,可以在一學期的《財政學》教學安排中,安排12個學時(即兩天的時間)組織學生外出調研,結合《財政學》課堂中學習的理論知識來更深刻地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例如,在安徽的高校可以組織學生調研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實踐。根據黨中央和國務院總體框架的安排部署,10年來安徽省政府及各地方政府部門、企業、金融機構、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環保非政府組織等多元主體努力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不同層面、不同領域推動著新安江生態環境保護與新安江流域經濟社會發展。
首先,學生可以收集整理新安江流域實施的生態補償試點政策與具體的政府措施。第一輪生態補償試點實施于2012-2014年,補償涉及的主體有中央政府和安徽、浙江地方政府。中央財政資金全部撥付給安徽省,交由安徽省執行新安江生態環境保護與發展。第二輪生態補償試點工作實施于2015-2017年,補償涉及的主體仍為中央政府和安徽、浙江兩地方政府;補償資金發生變化,中央政府財政資金按照第一年4億元、第二年3億元、第三年2億元的方式,實行退坡式補助,皖、浙每年各出資2億元。第三輪生態補償試點工作實施于2018-2020年,補償涉及的主體主要有安徽、浙江兩地方政府;補償資金為安徽、浙江每年各出資2億元;補償標準不變。
其次,學生可以調研新安江流域的政府財政部門,獲取相關財政支出。2012年新安江生態補償試點以來,累計投入177.59億元用于新安江保護治理,取得顯著成效:一是由水體保護向系統保護升級,退耕還林36萬畝,森林面積達1200萬畝,增長5.4%,森林覆蓋率由77.4%提高到82.9%,完成重點水利工程和河道整治,全面實施禁捕,實現“以林凈水,以治護水”的人與自然相結合的生態環境保護模式;二是由污染防治向全域整治升級;三是由綠色生態向綠色業態升級;四是由工作創新向制度創新升級;五是由政府推動向全民行動升級。
四、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融入《財政學》課程教學的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出發,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3]。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提升全民生態文明宣傳教育成效的重要環節,也是從根本上持續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重要基礎。高校在《財政學》教學過程中,應該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實踐成效融入教學中,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融入教學。
(一)大幅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財政理論的內容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生態環境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些都是歸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共財政”理論的重要基礎。更新《財政學》課程教學大綱,包括最新的習近平生態文明理論發展和案例研究,以展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引入跨學科內容,比如結合環境科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觀點,來豐富學生對于公共財政與生態環境關系的理解。可以增加“綠色財政”的相關理論內容,融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內涵和學理基礎。讓學生在感受中國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巨大成就中,領悟中國特色的公共財政理論,尤其是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出發點的綠色財政理論,這也是有別于西方財政學理論與環境經濟理論的新理論框架。
(二)大幅提高案例分析討論
現在《財政學》一般安排在大二第一學期,共54個課時。在有限的課時安排下,理論講授的內容太多,對于理論指導的實踐案例討論非常有限。很多學生除了“讀書”,對中國政府的政策邏輯和實踐知之甚少。學生們都“不敢出聲”,希望老師從頭講到尾,更難以與老師進行案例討論。因此,在《財政學》的入門課程中,可以大幅提高理論對應的中國實踐案例,引導學生收集整理中國政府的政策與實踐,并在課堂上分享自己對案例的理解,增強課堂的師生互動。設計和實施基于案例的學習模塊,讓學生能夠分析和討論實際的財政政策和生態環境項目。鼓勵學生參與到模擬的政策制定過程中,如角色扮演議會辯論、預算分配會議等。
(三)學生參與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調研教學中
當前的《財政學》教學太注重課堂授課,對理論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知之甚少。因此,可以組織學生外出調研,以便讓學生真正理解財政學中的理論來源與中國政府行動的邏輯。創建與地方政府或非政府組織的合作項目,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到實際的財政和生態項目中。引導學生開展自己的研究項目,包括設計調查問卷、收集數據和寫作研究報告。增強學生的課程參與感,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思考的熱情。
(四)采用數字教學,線上資源學習等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
利用數字媒體和在線資源,例如,B站上關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視頻資源,開放獲取的研究論文、政策文檔和數據集,都可以用來豐富《財政學》教學內容。使用信息技術,比如GIS和數據分析軟件,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如何影響財政決策,進而對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的影響。
注 釋:
① 劉美平,2022:《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ex.cssn.cn/zx/bwyc/202208/t20220818_5471290.shtml。
參考文獻:
[1] 呂冰洋.中國化財政要與傳統文化精神相結合[J].財經智庫,2022,7(6):65-76+137-138.
[2] 馬立博[美].中國環境史:從史前到現代[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3]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N].人民日報,2022-08-1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