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嘯雷
摘 要:隨著體育運動的普及和競技水平的提高,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發生率也在一定范圍內呈上升趨勢,這不僅影響了運動員的訓練效果和比賽成績,而且對其身心健康造成了威脅。因此,預防和治療運動損傷,提升運動員的康復效果,已成為體育界和教育界亟待解決的問題。運動康復專業作為培養專業人才的途徑,其教學質量和效果關系到運動員運動損傷的康復效果。因此,加強對康復課程體系的改革,將運動損傷康復學納入其中,具有積極意義。文章論述了將運動損傷康復學納入康復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及策略,以期為康復課程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運動損傷;康復課程體系;改革;建設
現如今,參與體育活動的人群日益龐大,運動損傷的發生率在一定范圍內呈上升趨勢,這一現象不僅對運動員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影響,也給社會醫療資源帶來了壓力。在該背景下,傳統的康復課程已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對運動損傷康復人才的需求。因此,將運動損傷康復學納入康復課程體系并加快改革步伐至關重要。
1 將運動損傷康復學納入康復課程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1.1適應現代社會的健康發展趨勢
伴隨運動熱潮的興起,運動損傷問題也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將運動損傷康復學納入康復課程體系改革顯得尤為必要。此舉不僅能滿足大眾對于運動損傷預防和康復知識的迫切需求,還有助于提高大眾的健康水平。改革康復課程體系,將運動損傷預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可培養具備專業知識的運動康復人才,應對運動損傷帶來的挑戰,為社會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1.2提升康復教育的專業性和實用價值
傳統的康復課程體系通常側重于基礎理論和一般康復技能的培養,對于運動損傷這一特殊領域的關注度不夠。所以,將運動損傷康復學納入康復課程體系改革,有助于提升康復教育的專業性和實用價值。學校通過引入運動損傷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實踐經驗,完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了解運動損傷的發病機理、預防方法和康復技術,提升他們在運動損傷領域的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
1.3促進康復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
運動損傷康復學涉及醫學、體育學、康復學等多學科領域。將運動損傷康復學納入康復課程體系改革,有助于促進康復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資源,構建跨學科的教學團隊和合作機制,能取得更多的創新成果。同時,這種交叉融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使他們適應未來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1.4推動康復行業的創新與發展
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和社會對康復服務需求的日益增長,康復行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將運動損傷康復學納入康復課程體系改革,能為康復行業創新發展提供支撐。培養具備運動損傷康復知識的專業人才,能推動康復技術在運動損傷領域的廣泛應用,提高康復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滿足更多患者的需求。這也將促進康復行業規范發展,為提升康復醫學的社會影響力做出貢獻。
2 將運動損傷康復學納入康復課程體系改革的實踐路徑
2.1增設運動損傷康復課程
首先,運動損傷康復課程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在理論層面上,課程應涵蓋運動損傷的基礎知識,如損傷的分類、成因、預防策略,使學生深入了解運動損傷,并結合案例分析,在真實情景中學習處理運動損傷的方法與技巧。在實踐層面上,課程應設置實驗和實訓環節,讓學生有機會親自操作,并掌握運動損傷的檢查、評估和處理方法。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不僅能理解運動損傷的理論知識,還能將其應用于實踐中,提升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運動損傷康復課程應強調跨學科知識的融合。運動損傷處理涉及醫學、康復學、運動學等多學科知識,在增設運動損傷康復課程時,應注重跨學科的融合與滲透。學校可以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授課,分享各自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課程內容也應體現多學科交叉的特點,使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運動損傷問題。
最后,運動損傷康復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隨著醫學和康復技術的發展,運動損傷的處理方法也在不斷完善。學校增設運動損傷康復學課程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可以通過設置創新實驗項目、開展科研活動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實踐,探索新的運動損傷處理方法。
2.2整合跨學科知識
第一,應從運動醫學與康復醫學的交叉融合入手。運動醫學關注運動中人體的生理變化與損傷預防,康復醫學則致力于運動員損傷后的功能恢復與健康重建。將二者結合,學生在學習運動損傷知識時,既能了解損傷的發生機理與預防措施,又能掌握康復手段。教師可以在課程設計中加入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及運動醫學等知識,同時融入康復評定、康復治療技術、康復心理學等核心知識。
第二,應注重運動康復與體育訓練的協同互補。體育訓練旨在提高人體的運動能力與競技水平,運動康復則關注運動損傷后的功能恢復與健康管理。在課程體系改革中,應強調這兩者的相互支持與補充作用。一方面,引入體育訓練學的相關理論與方法,幫助學生理解不同運動項目的特點與訓練要求,進而在預防運動損傷方面更具有針對性。另一方面,結合運動康復知識,指導學生制訂康復計劃,促進損傷部位的快速恢復與功能重建。這種跨學科知識整合,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競技能力,還有助于培養他們在運動損傷預防與康復領域的專業能力。
第三,加強運動康復與心理健康的聯動教學。運動損傷通常伴隨著身體上的疼痛與功能受限,同時可能引發心理上的焦慮、抑郁情緒等問題。教師可以通過開設心理學相關課程,幫助學生了解運動損傷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及應對策略。教師還可以探索建立跨學科的教學團隊與合作模式,由運動醫學、康復醫學、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共同參與課程設計與實施教學,確保學生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
2.3引進混合教學模式
首先,在課程設計方面,教師需要針對運動損傷康復課程的特點精心設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線上教學資源,如制作運動損傷案例分析視頻、康復動作圖解,讓學生在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中直觀了解運動損傷的類型、成因和康復方法。另一方面,線下教學注重實踐操作和互動討論,教師可以設置模擬康復場景,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康復技能,同時通過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學生對運動損傷康復理論的理解。
其次,在教學模式方面,混合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線上與線下教學的結合。在運動損傷康復課程中,線上教學可以突破時空限制,讓學生隨時隨地學習相關知識;線下教學則能為學生提供更真實、更具體的康復環境和專業指導。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選擇線上或線下的教學方式,或將二者相結合,形成優勢互補的教學模式。
最后,在技術應用方面,混合教學模式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持。一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學習管理系統構建線上教學環境,共享教學資源,實現互動交流。另一方面,教師可以運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模擬真實的康復場景,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實踐操作,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2.4建設專業師資隊伍
第一,運動損傷康復涉及醫學、體育學、康復學等多學科,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學校應通過定期組織專業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使教師更新知識體系,提升他們對運動損傷康復最新理論和技術的掌握能力,并鼓勵教師參與臨床實踐、積累經驗,以便他們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提升教學效果。
第二,在運動損傷康復課程體系建設中,學校需要構建一支結構合理、優勢互補的師資隊伍,包括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和深厚理論素養的優秀人才,補充新鮮血液,提高整體實力。還要注重培養青年教師,通過導師制度、科研項目等方式,幫助他們快速成長,成為教學科研的中堅力量。
第三,運動損傷康復是一項關乎患者健康與生活質量的工作,要求從業者具備高度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意識。所以,應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將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放在首位。同時,建立完善的監督考核機制,對教師的教學質量、科研成果和師德表現予以綜合評價,確保師資隊伍的整體素質符合運動損傷康復課程體系建設要求。
2.5建設實訓基地
一要模擬真實場景,確保學生在接近實踐工作環境的條件下進行操作。實訓基地應配備先進的康復設備,如理療儀、運動器械,以模擬各種運動損傷康復場景。實訓基地的布局設計也應符合康復中心的常規流程,包括接待區、評估區、治療區,以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整個康復流程。
二要強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結合。在實訓基地建設中,可以設計綜合實踐項目,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還可以邀請經驗豐富的康復師或醫生參與實訓基地指導,與學生分享操作經驗和案例,幫助學生掌握康復技能。強化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解決實踐問題能力的康復人才。
三要注重產學研合作與資源共享。康復教育領域需要與醫療機構、科研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實訓基地建設。產學研合作可以引入更多的先進技術和理念,推動康復教育創新發展。同時,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實訓基地的利用效率,可以與醫療機構合作開展實訓項目,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實踐操作。產學研合作與資源共享,能提升實訓基地的建設水平和服務能力,為培養高素質的康復人才提供保障。
3 結語
將運動損傷康復學納入康復課程體系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其不僅是對現代社會健康需求發展趨勢的適應,也是提升康復教育專業性和實用價值的途徑,更是促進康復學科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的關鍵,對推動康復行業創新與發展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鄔盈盈,李卓.《常見疾病康復》課程思政初探:以運動損傷康復為例[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22,39(3):205-208.
[2]劉彥君.水中運動療法對排球運動員膝關節損傷康復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體育學院,2022.
[3]李炎.“校園足球”運動損傷防護及康復培訓需求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21.
課題信息:
三亞學院“四新”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課題編號:SYJGSX20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