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平
摘 要:青少年體育特長生培養工作具有系統化特點,教練員應根據體育特長生訓練專項內容要求,制訂科學的訓練計劃,選擇有效的訓練方法,培養其身體素質,提高特長生的體育技能水平。本文結合田徑運動人才的培養需求,探討了體育特長生的培養策略,以期提高體育特長生培養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青少年;體育特長生;培養策略
對于具備運動天賦、體質優勢和體育興趣的青少年,學校可以采取專業化培養模式,幫助他們朝著專業運動員的方向發展。青少年體育特長生的培養工作具有系統化特點,需要根據青少年的訓練內容制定相應的訓練方案,選擇與他們興趣和能力相符的訓練方式,培養其體能和技能。
1 青少年體育特長生的訓練原則
1.1全面訓練
全面訓練指的是對身體的各個部分進行訓練,通過各種訓練來促進青少年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為未來參與專項訓練提供支持。在田徑訓練的過程中,全面訓練原則的應用方法較為廣泛,旨在通過有效的訓練促進青少年體育特長生的身體發育。教練員應根據青少年體育特長生的生理特點選擇合適的全面訓練方式,抓住青少年運動素質敏感期,提高其身體素質。教練員運用全面訓練原則,結合專項訓練,確保訓練的全面性,為青少年體育特長生的運動技能強化打下基礎。
1.2過程不間斷
過程不間斷原則要求青少年體育特長生持續參與田徑訓練,體現訓練過程的系統性和逐步推進的特點。在青少年體育特長生培養階段,教練員應制訂系統化的訓練計劃,隨著青少年年齡增長,逐步提高其要求,以提升其技能和素質。教練員應建立長期訓練規劃,將常規訓練與集中訓練相結合,以確保訓練內容的連續性。
1.3合理負荷
在體育特長生的培養過程中,訓練負荷的安排應科學合理。教練員應尊重青少年在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發育特點,結合體育項目的訓練需求,合理安排運動負荷,以保持他們的訓練動力,促進其運動素質和技能的發展。教練員在安排訓練負荷時,應考慮體育特長生的性別、年齡、身體發育情況等因素,同時根據其訓練基礎,遵循差異性原則逐步增加負荷。
2 青少年體育特長生培養策略
2.1體能訓練
2.1.1 力量素質訓練
第一,最大力量主要是指人體肌肉在收縮過程中展現出的最大用力的能力。在青少年體育特長生培養期間,教練員可以采用重復訓練法,控制訓練負荷在70%—80%,每項訓練進行6組,每組進行5次左右的重復訓練,組間休息3分鐘。另外,也可以選擇階梯訓練方法,即金字塔負荷方式,從低負荷開始,逐漸增加負荷量,使練習次數逐漸減少。靜力練習法也是一種力量訓練方式,高強度的靜力練習可以激發出青少年體育特長生的最大力量。在訓練期間,最低負荷應達到90%,每次練習持續5秒,每組練習內容持續時間為5秒,共進行4次練習,組間休息時間為5分鐘。
第二,速度力量指的是訓練者在短時間內迅速釋放最大能量的能力。速度力量訓練可以通過減輕負荷的方式進行,即減少體育特長生所承受的重量或外部阻力,以幫助其進行練習。例如,可以利用3千克的鉛球來鍛煉體育特長生的出手速度,或者利用負重杠鈴進行快速下蹲練習。減輕負荷練習可以采用先增加負荷后減少負荷的方式,增加的負荷量應高于比賽中體育特長生所需要克服的阻力,以提升其基本適應能力。當體育特長生的身體逐漸適應訓練負荷后,教練員可以將負荷量減少至常規水平,通過反復訓練來培養體育特長生在標準阻力環境下的動作速度。例如,可以要求體育特長生進行原地雙腿跳,負重3千克深蹲,每組練習6次,共進行5組;進行90度角下蹲練習,每組練習6—8次,共進行5組;進行蹲跳練習4次,共進行5組;進行屈膝練習15次,共進行3組。
第三,耐力訓練法是指體育特長生在靜態環境下保持肌肉緊張,或者在動態訓練中完成相應強度的肌肉收縮,以促進肌肉耐力的發展。在訓練過程中,重復次數的設置至關重要,通常應使體育特長生的耐力達到極限,重復次數一般在20—100次之間,教練員需要根據體育特長生的實際情況來控制重復組數。在進行靜態練習時,動作的持續時間應在10—30秒之間。組間休息時間為60—90秒,可以根據練習的持續時間進行靈活調整。
2.1.2耐力素質訓練
耐力素質指的是體育特長生長時間持續進行體力活動時所表現出的耐力和持久力。耐力素質可以分為一般耐力和專項耐力。教練員可以通過持續訓練和間歇訓練等方法來訓練體育特長生的一般耐力。持續訓練可以包括單一運動項目的長時間練習。例如,騎自行車半小時、越野跑半小時、跳繩200次,以及打籃球或羽毛球一小時的練習等等。在訓練期間,教練員需要注意合理控制負荷強度,確保運動員的血乳酸含量在4mol/L以下,以有氧代謝方式提供能量。另外,選擇多樣化的耐力訓練和組合耐力訓練方式也非常重要。
2.1.3速度素質訓練
速度素質主要指人體在快速移動方面的能力,包括對外界信號刺激的反應能力,涵蓋了移動、反應和動作等方面的素質。速度素質的訓練方式如下:首先是快速反應訓練法。快速反應能力主要體現在體育特長生在外部信號刺激下是否能夠熟練應用相關技術動作。這種訓練方法常用于提高反應速度。教練員可以突然發出信號,要求訓練者做出特定動作,以訓練體育特長生對簡單信號作出反應的能力。其次是動作速度訓練法。動作速度是指運動者身體部分完成特定動作的快慢程度,與中樞神經功能和肌肉力量相關。在訓練過程中,教練員可以選擇多種方式來訓練體育特長生的運動速度,通過高強度的重復訓練來實現速度訓練目標。最后是移動速度訓練,要求體育特長生在特定方向快速移動。為了確保速度訓練的有效性,教練員應該結合力量訓練,增加訓練頻率,保證訓練強度。具體的訓練方式包括:用最大速度進行垂直跳,持續30秒;進行單腳跳50米;進行多級跳、三級跳和深跳等速度力量訓練。選擇高頻率的訓練項目,如順風跑、原地抬腿跑、快速小步跑和下坡跑等;通過高強度的重復訓練,例如,30—100米跑,每次練習5—10次,每次練習間隔5—10分鐘;選擇變換法進行速度訓練,根據運動距離的變化逐漸增加訓練難度,合理安排負荷。
2.1.4柔韌素質訓練
柔韌素質是指韌帶、肌肉和肌腱等軟組織的伸展情況,其可以通過關節活動的幅度來展示。柔韌素質好的體育特長生韌帶伸展的幅度大。因此,這種能力對體育特長生的競技表現具有影響。青少年時期是體育特長生柔韌素質培養的關鍵時期。教練員可以采用動力拉伸的方式進行訓練,即通過多次重復相同動作來逐漸拉長軟組織。靜力拉伸訓練是通過緩慢的動作來拉長軟組織,當拉伸到一定程度時,體育特長生停止動作,等待軟組織持續拉長。主動柔韌性練習是指體育特長生通過自身力量,如做立位體前屈動作來拉伸軟組織。被動柔韌性練習是指體育特長生借助外力支持,如教練員輔助壓腿,以達到拉長軟組織的目的。在青少年體育特長生的培養期間,柔韌素質的訓練應該結合動力練習和靜力練習等不同訓練方式,以取得更好的訓練效果。需要注意的是,特長生在柔韌性訓練過程中應該循序漸進,不可急躁,應該提前進行熱身,以防止肌肉拉傷。
2.2技能訓練
隨著體育特長生在訓練過程中逐漸進步,夯實基本功后,可以針對自身專攻項目展開技能訓練。例如,有些體育特長生選擇60米短跑作為自己的特長項目,教練員可以圍繞這一項目設置針對性的訓練方法。具體內容如下:首先是單一動作訓練。將田徑運動中的完整動作拆分開來,確保每個環節的訓練都具有針對性,使動作達到最佳狀態。教練員應該設定不同難度級別的訓練任務,循序漸進地增加訓練難度。其次是連續持續訓練法。選擇若干連續動作進行整套訓練,嘗試逐漸加快速度,要求體育特長生逐漸縮短完成動作的時間。這種訓練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反復刺激體育特長生的肌肉和神經系統,促使其產生應激反應,形成肌肉和動作之間的條件反射。再次是環境變化適應訓練。教練員可以改變訓練標準、運動場地和器材,以提升體育特長生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最后是目標訓練法。教練員根據體育特長生的水平設定不同的訓練模式,讓其了解自己的運動水平,并合理設定運動目標。這些訓練方法有助于提高體育特長生在特定項目上的技術水平,使其在比賽中表現得更為出色。
2.3實戰模擬訓練
在青少年發展為體育特長生階段,他們可能會參加各種比賽。因此,面臨的競爭環境相對激烈。在體育特長生的培養過程中,教練員可以模擬比賽場景,制定比賽規則,并利用淘汰制度進行訓練。當運動員的技術水平較高時,他們可以專注于自身能力,關注對手,并根據對手的表現制定應對策略。教練員可以選擇比賽錄像進行分析,要求體育特長生找出對手的優勢和劣勢,從而找到擊敗對手的方法。這種訓練適用于技術水平較高的青少年,只有當他們的能力狀態趨于穩定時才能應用。教練員還可以模擬對抗賽,根據比賽規則讓體育特長生體驗競技賽場的環境,找到提升自身能力的突破口,為后續訓練指明方向。在對抗賽訓練期間,教練員和體育特長生可以共同討論訓練難度、方式和頻率,以提升他們的競技能力。
3 結語
青少年體育特長生的培養應遵循全面訓練、連續訓練、科學負荷等原則。教練員針對田徑項目的訓練需求,應選擇合適的體能和技能訓練方法,采用系統化和科學化的訓練方式,以不斷提高體育特長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專業運動員的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楊朝平.淺談農村初中體育特長生培養的現狀及策略[J].讀寫算,2018(1):212.
[2]楊秋.淺議農村初中體育特長生的選拔和培養[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19(27):240.
[3]陳飛.農村中學體育特長生培養存在的問題與應對策略[J].越野世界, 2019,14(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