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和非遺保護的相關法規政策為依托,提出優秀非遺和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分析我國高校開設非遺教育的現狀,展開了非遺在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實踐創新,提出優秀非遺與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結合的教學新模式——構建立體式優秀傳統文化交流平臺、非遺資源融合專業課程建設、“四位一體”模式的培養機制,以此培養優秀傳統文化人才,促進優秀傳統文化成果轉化。
[關 鍵 詞]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設計;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J5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14-0069-03
文獻著錄格式:趙海燕.優秀非遺與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索[J].天工,2024(14):69-71.
基金項目:太原師范學院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課題“‘文旅融合視域下的地方高校藝術設計碩士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編號:SYYJSJG-2201)。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近年來,教育部關于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制定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指明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方向。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制定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同時,中國政府密切關注全球非遺保護的動態,積極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溝通合作,借鑒世界其他國家非遺保護的有關經驗,高度重視從教育層面部署優秀傳統文化建設及非遺保護的工作,所頒布的有關非遺教育傳承的政策,從頂層設計上為開展非遺教育傳承提供了參考依據。
在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課程中開展非遺教育,是新時期新形勢下藝術設計專業建設的有益補充。通過建構立體化、多樣化的融入優秀非遺的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可以豐富藝術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內容,達到增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育針對性、實效性的效果,實現讓學生喜歡并主動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進而主動繼承和發揚優秀非遺的目的。
二、實施路徑及具體方案
(一)立體式優秀傳統文化交流平臺構建
藝術設計專業具有實用性強的學科優勢。在教學過程中,在遵循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可以通過打造平臺模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和成果轉化的快捷性。本課題組在實際教學中主要依托本系搭建的纖維藝術實訓平臺,建立了線上線下、課上課下、校內校外、渠道聯縱、四位一體的立體式環繞式平臺教學環境,以期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1.線上線下信息聯動
在信息時代,學生不僅需要運用網絡資源學習,還要利用網絡資源銷售,把設計作品、開發課程等變成產品通過平臺資源變現。通過打造設計師品牌,把師生作品放在手工客、千聊、微信等網絡平臺售賣,目前已積累粉絲超過2 000+。師生合作開發的4款繩編設計課程在千聊平臺累計學習4 600次。
2.課上課下沉浸式體驗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把非遺融入課堂。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內容選擇地方實際項目操作,平時作業要求挖掘地方優秀文化;寫生課、考查課緊密圍繞山西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開展,對上黨堆錦、平遙推光漆器、高平繡活、絳州澄泥硯等國家級非遺項目進行深入考察,考察課程期間,師生均進行了深度的沉浸式體驗,在增強專業技能的同時和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選修課側重民族技藝的傳承,木藝、扎染、刺繡、繩編等課程的滲透,使得課程更加整體和深入;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的選題,每年有80%以上是針對山西優秀文化開展。以產品和服裝專業的畢業選題為例,產品設計專業歷屆畢業生和山西老榆木傳統技藝傳習所合作設計了多套山西晉作家具,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成功舉辦了多場以“晉裳”為主題的畢業秀和作品展,服裝作品與黎侯虎、堆錦、平陽木版年畫、武鄉頂燈等山西非遺元素結合,被山西主流媒體多次報道,社會反響良好。
3.校內校外資源暢通
在進行專業課程建設的同時與企業、非遺傳承人合作,與校外各交流平臺建立通暢的信息渠道,通過學生申請創新創業項目、參加各種學科競賽和深入理論研究來加強項目成果落地。2020年,課題組成員王思慧的校級研究生教育創新項目“喬家大院石雕獅子形象在包裝設計中的運用”申報成功。本科生白杰等在2020年完成的畢業設計選題源于項目主持人與左權將軍虎省級非遺項目的橫向課題等。
4.信息渠道聯縱融合
信息渠道的暢通對專業的提升和優秀非遺的傳承至關重要,該項目從研究伊始就非常注重立體平臺的搭建,充分利用各種學科平臺、企業平臺、行業平臺、線上平臺等,結合纖維藝術實訓平臺,形成了全方位、立體式的渠道聯縱平臺(見圖1)。
其中,纖維藝術實訓平臺是藝術設計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要實訓場地之一,主要為纖維藝術的教學、科研、社會實踐項目提供實驗場所、環境和資訊。學科平臺主要依托學院和設計系已有的藝術學學科的山西省重點扶持的學科平臺、協同創新中心、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企業平臺依托于學院簽訂的校企合作單位,包括企業、公司、非遺傳承基地等30余家,這些單位在學院學科建設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也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實習、見習的重要實踐基地。行業平臺,包括文化創意聯盟、各協會、工業聯合會等行業交流平臺,均是資源獲取的有益補充。線上平臺,學習通、微信、QQ、中國結藝網、手工客、淘寶等線上學習、交流、售賣產品的平臺是師生共同學習進步的好幫手。平臺的搭建極大地提高了課題組師生的設計實踐能力。
(二)優秀傳統文化人才培養
項目研究過程中主持人及項目團隊一直嘗試將大量山西優秀文化、傳統技藝等課程融入研究生課程和本科課程體系中,立足于基礎課、專業課、理論課、實踐課以及畢業設計和論文的整個體系,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實踐能力。在課程建設上貫穿地方優秀文化,形成了基礎課程滲透、特色課程深化、主干課程落地的課程結構。在基礎課、專業課、寫生課、考察課、選修課、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等課程中滲透山西優秀文化,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注重和山西文化、企業、非遺項目的對接。
1.非遺融合的專業課程建設
(1)專業基礎課程的非遺融合:以“設計素描”課程中的結構重組教學個案為例。這個主題的訓練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造型重組的能力,在上課前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張韋陀的圖像,引導學生查找相關信息,在課程上以小組為單位陳述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師總結陳述課題的主要元素、韋陀的守護職能及圖片中傳統紋樣的吉祥寓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學生在設計作品時把韋陀的守護職能與現實進行了結合,做出很多不錯的作品。
(2)專業選修課程的非遺融合:以“扎染”課程為例,扎染是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選修課,在教學過程中打破了傳統教學方式,把手工扎染出來的圖案融入文創設計中,學生設計了一系列優秀作品,是將手工技藝視覺化的一種嘗試。
(3)專業藝術考察課程的非遺融合:藝術考察課程是藝術設計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在專業考察中,學生通過對山西傳統手工技藝的實地考察和學習,在實踐中體會到了山西傳統工藝、人文、歷史的巨大魅力,不僅增加了知識閱歷,提高了藝術修養,也增進了師生、學生之間的友情。以2022年本科生的一次考察為例,考察的重點是對祁縣紅海玻璃廠、王家大院、平遙古城、雙林寺、平定砂器、刻花瓷、推光漆器、新絳云雕、稷山螺鈿、降州澄泥硯、木版年畫、宇達青銅等的觀摩學習以及對設計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通過考察非遺博物館、非遺項目和設計公司,了解傳統工藝是以什么形式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的;在考察過程中對山西各考察地點的傳統紋樣、圖形進行拍照并整理,同時進行再設計,在獲取一手資源的同時提升設計能力。
(4)研究生專業畢業設計課程的非遺融合: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一名研究生的畢業論文以“山西虎元素圖形再生設計”為主題,插畫設計以布老虎作為設計主體,將“虎道”的主旨貫穿始終,把布老虎的虎圖騰崇拜和山西歷史名將霍去病、衛青、薛仁貴形象相結合,他們保護子民就像老虎保護孩子一樣,而人們對將軍的崇拜之情如同對虎的圖騰崇拜(見圖2)。將傳統元素與歷史文化結合,豐富了形象內涵,意在傳達保護、健康、勇猛的寓意。
2.“四位一體”教學模式:構建課程、專業競賽、科研項目、學位論文相融合的培養機制
高校教育改革任重道遠,原有的課程體系已經難以適應新環境下教育發展的要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要深入課程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內部,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從實踐創新入手,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在項目研究過程中,主要通過課堂教學、專業競賽、科研項目參與和創作、校企合作項目、非遺融合畢業設計等方式,開展藝術衍生品的策劃、研發、設計、制作和研究。 對學生采取“四位一體”的培養模式,要求學生在畢業前,結合課程任務,完成專業領域的競賽最少一項、參與或自主申報科研項目最少一項,學位論文和優秀非遺盡可能相關。這樣通過“四位一體”模式,閉環打造有特色的教學模式。
案例一:研究生創新教育課題。2022級研究生在指導老師的指導下申報了創新教育課題“晉利糖果”包裝設計,主題定為“喬家大院貪吃獅”,是將喬家大院門口憨態可掬的石雕獅子形象與包裝設計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大院文化形式。
案例二:組織學生參賽獲獎。“年味”系列文創插畫設計獲得了第十五屆中國好創意暨全國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山西分賽區一等獎的好成績。該設計以傳統春節的四項民俗活動為題材,分別是“燃爆竹”“迎財神”“鬧元宵”“舞龍獅”,將兒時的傳統春節氣氛展現出來,體現了傳統春節的熱鬧氣氛。采用低飽和度的色彩搭配,給人以清新脫俗的視覺感受。融合書簽、抱枕、帆布包等文創設計,不僅能讓人們感受到商品實用性,也能讓人回憶起傳統春節的年味。
案例三:組織學生學習傳統手工技藝。在民間工藝的課程上,老師帶領學生學習傳統手工技藝繩編,使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作品中濃郁的手工藝術氣息和形式美感,完成的作品《織語》(見圖3)獲得了北京市門頭溝區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組織的“結繩記”大賽三等獎。
案例四:校企合作項目。“基于左權將軍虎元素服裝設計”是項目負責人的橫向課題,在完成項目的同時,帶領學生參與設計和制作,獲得了企業的好評。該設計靈感來源于左權將軍虎的面部形象,在圖案設計過程中重點突出將軍虎的面部特征,對面部元素進行抽象化設計、針對性重組,打破傳統布老虎固有的造型特征,創造出全新的虎形象,賦予布老虎藝術“二次生命”,利用現代插畫的形式,做到傳統與現代的巧妙融合。在服裝設計上,將插畫與童裝結合,體現適齡化、時尚感的特點。這套作品最終被企業應用,學生在完成畢業設計的同時,專業知識和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三、結束語
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必須堅持從價值理念、學科交叉、教學方案、實踐平臺建設等維度全方面開展,構建更合理的教學體系。新時代教育注重從廣博的學術視野、開闊的學科思維和扎實的專業知識等方面,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充分發揮“非遺+”藝術設計專業的融合優勢,改革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課程體系,可以借鑒“構建立體式優秀傳統文化交流平臺、非遺資源融合專業課程建設和‘四位一體模式的培養機制”的教學模式。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