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作為先驗維度的社會世界

2024-07-10 15:21:25王志涵
理論觀察 2024年3期

王志涵

摘 要:社會本體論(social ontology)探究的是社會世界本身的存在論問度,旨在對社會世界及其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建構。海德格爾哲學思想蘊含了對于社會本體論的存在論闡釋。通過考察早期海德格爾如何將社會性融入其基礎存在論的發展歷程可以使得我們對于社會本體淪有一種新的理解。

關鍵詞:社會本體論;海德格爾;共同世界;共在;先驗地位

中圖分類號:B516.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 — 2234(2024)03 — 0027 — 07

一、引言

社會性的維度一直是當代哲學關注的焦點,然而,對社會世界的分析卻始終存在著一個悖論:社會世界的形成竟然基于非社會性的基礎。換言之,社會世界這一概念自身缺乏一個合理的本體論根基,由此便會造成許多社會學上的誤解和偽問題。因此,本文轉向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存在論研究,試圖探索對社會本體論問題進行合理建構,以解決社會學所面臨的非社會性基礎的悖論。

作為當代哲學的重要代表,海德格爾對人類存在的分析振聾發聵,但存在哲學向來被認為缺乏一個他者的維度,亦即缺少倫理、社會方面的維度。特別是涉及人類“共在”時,海德格爾往往遭受多方的批評:一方面,部分哲學家認為,海德格爾的“此在(Dasein)”概念是生存論上的單一的唯我論,他無法解釋我們與他者的相遇,其從根本上誤解了主體間性,從而忽視了對他人的關注和對社會的參與(Habermas 1989)①。另一方面,對海德格爾哲學中缺乏社會維度的直接批判,例如特尼森(Theunissen)認為,海德格爾受胡塞爾的影響,所采用的是內在主觀主義的意向性語言,因此其“此在”的觀點中缺乏相關的社會化維度(Theunissen 1965)②。 此外,一些社會評論家也不認同海德格爾的方法,要求他對已經給出的東西進行更多的反思,甚至認為他可能阻礙社會學研究(Bourdieu1996)③。但同時,也不乏一部分的哲學家贊同海德格爾哲學中所隱含的社會維度,其中艾琳·麥克穆林(Irene McMullin)重新發展了海德格爾的共在概念,她通過對于此在的社會性本質進行考察,向我們展示此在與其他此在之間的關系性說明,即作為一種日常性中的個體人格的相互承認,她認為“這樣一種此在之間的關系(Interdasein)便可以擺脫常人的匿名規范性的限制”[4]p3;尼古拉·克努森(Nicolai·Knudsen)認為:“海德格爾不僅具有社會本體論,而且具有持久價值的社會本體論”[5]p1。他認為,海德格爾對于社會本體論問題的現象學闡釋可以解釋人類如何相互理解、相互做事、相互組成群體,從而為當代社會本體論做出貢獻。

盡管海德格爾將社會性當作其哲學研究的重點,也從未試圖發展一種社會哲學,但是其對此在的存在論分析中卻隱含著不容忽視的社會性維度,并且海德格爾也認為社會維度是修正其現象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本文認為,海德格爾哲學中所蘊含的社會性層面應當從一種社會本體論的(Social Ontology)的層次上加以說明。

二、社會本體論的現象學現身

社會本體論旨在探究社會世界的本質,即“探究社會存在本身的規定,這些規定構成了社會實在性的基本原則”[6]p11。因此,它在理解社會性方面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在探討海德格爾哲學中社會本體論的獨特呈現之前,有必要先對一般意義上的社會本體論進行簡要審視。

(一)對社會本體論的心理主義與自然主義的解釋

在大多數定義中,社會世界包括所有那些在存在論上依賴于人類及其心理表征的事物。因此,人們通常認為社會本體論所研究的是“產生并必然依賴于人類相互作用的實體”[6]p31,或是由“集體建構的社會制度或事實”[7]p1。這種對社會性的理解方式將社會與非社會分為兩種涇渭分明的領域,以此來劃清界限。這種分類在一定程度上構成了我們對世界的常識性理解,即將世界區分為社會世界和兩個非社會世界(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相應地社會本體論觀點也呈現出了心理主義與自然主義的劃分:

精神世界構成社會本體論的主張亦即一種心理主義的社會本體論。這種理論認為,社會世界的基本機制必須在人類的精神世界中找到。心理主義的解釋方法通常被認為是“社會本體論的標準模型(SMOSO),即闡明社會現象的個人主義基礎”[8]。這表明社會實體是由關于“信念的信念(In the I-mode)”[8]構成的,必須通過集體意向性不斷地被個人重新創造。也就是說,社會世界在本質上依賴于或由一些本身不屬于社會世界的東西產生,即個人的精神或心理狀態,“本質上非社會的自我以某種方式產生了社會世界”[9]。

社會本體論的自然主義觀認為,一個成功的社會世界的解釋必須訴諸包含在自然中的實體和屬性。自然主義涵蓋很多理論,它們對自然世界界定各異,并且自然主義的觀點是對心理主義的補充還是替代也存在爭議。約翰·塞爾(John Searle)同時信奉心理主義和自然主義。塞爾認為,社會本體論研究的是“真實世界的部分”,這些部分僅憑借“人類的共識”,即個體的心理狀態而存在①。然而,同樣強調,社會本體論“必須尊重宇宙結構的基本事實”[11]p4。

然而,無論是心理主義還是自然主義的社會本體論觀點,都存在著一個本體論上的悖論,即具有社會性的社會世界,是建立在非社會性的精神世界或自然世界的基礎之上的,社會本體論因此成為解釋社會世界從一組非社會的模塊中涌現出來的基本機制。無論是哪一種觀點,都是對于社會本體論范圍的一種限制,即社會本體論的對象要么是精神的、要么是自然的。

面對矛盾與限制,我們并非無計可施。如果我們不將社會世界視為一個獨立且獨特的現實領域,那么我們不僅可以重新對社會世界的基礎做出澄清,同時也能對社會本體論的范疇持有一種開放的看法。由此,社會本體論的目的不是用非社會性的基礎來解釋社會領域,而是描述一個給定的社會或非社會實體依賴于一個特定的社會過程,亦即將社會性本身擺到一個先驗的存在論地位。沿著這一思路,我們可以轉到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存在論的解釋,以此來為這樣一種現象學的社會本體論觀點提供證明。

(二)海德格爾的社會本體論闡釋

心理主義和自然主義的社會本體論闡釋,都在假設社會世界依賴于現實的另一個非社會性的領域。即社會世界的存在要歸功于另一個獨立的、因而更基本的現實基礎,我們必須根據這個基礎來解釋其的存在。作為現象學家,海德格爾必然會反對以上觀點,他對于一個給定的實體是否依賴于另一個或一組實體來維持其生存并不感興趣,他所關注的是存在的理解與顯現。正如海德格爾自己所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不涉及認識論問題,也不涉及一個人如何理解另一個人的問題。毋寧說,這是關于存在本身的問題,也就是形而上學的問題”[12]p208。

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存在論通過解釋隱含的意向性結構來描述存在者的存在顯現,這種結構使存在者以它們的方式出現在我們面前②。然而,這不僅是對主體性的簡單描述,而是在描述人與世界之間的基本聯系,通過這種聯系,實體對我們來說是有意義的,它突顯了存在與對存在的理解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

因此,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存在論與塞爾等人所倡導的心理主義或自然主義的觀點存在顯著差異。從海德格爾的哲學視角看,塞爾提出的基本事實的解釋之所以可行,是因為人們默認了一個先驗的意向性結構的存在。并且,自然實體和社會事實之所以可以被理解,是基于建立在海德格爾稱的“籌劃”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借如此得以籌劃的自然之‘光才會發現‘事實……只有研究者領會到原則上并沒有‘純粹事實,‘事實科學的‘論證才是可能的”[13]p362。

按照常識的理解,將世界劃分為自然、精神和社會三個領域,那么,心理主義或自然主義的社會本體論均為本體論的一個子集,因為他們研究的僅是世界的某一部分。然而,在海德格爾看來,以上所說的自然科學的“基本事實”本身就依賴于一系列亟需現象學澄清的科學實踐,因此其必須在人與世界的特定接觸的基礎上才能被理解。這意味著無論是心理主義還是自然主義的觀點,僅僅是一種使實體呈現的獨特方式,而不是對所有現實的最終解釋。海德格爾認為,使得存在者單獨顯現在我們面前的意向性結構意味著一種主體間性的形式,而“存在始終是與他人共在”[13]p151,因此,社會性就不可能只是現有事物的一個子集,而是使實體現身的一種先驗條件;進一步而言,精神世界和自然世界不僅不能作為解釋社會世界的本體論基礎,反而應在先驗的社會性維度的基礎之上得到說明。

社會本體論不應僅限于對一個現成的實體領域的探討,而應當深入挖掘社會性在存在論上的先驗地位,以及人與世界現象之間的互動關系。這便是海德格爾社會本體論的中心思想,也是我們研究過程中需著重探討的兩個方面。因此,本文將首先梳理海德格爾早期對于社會性的概念的主張,考察其如何將社會性置于現象學存在論上的先驗地位。

三、從“共同世界(Mitwelt)”到“與他人共在(Mitsein)”

在早期弗萊堡時期(1919-1923),海德格爾傾向于使用“Mitwelt”一詞來描述人類生活的社會方面。但在1924年至1929年(包括馬堡時期和他在弗賴堡的第二個時期的開始),海德格爾則更傾向于使用Miteinandersein和Mitsein① 。而當經歷了所謂的“轉向”(1930年)之后,海德格爾卻逐步拋棄了他早期的術語,通過引用“das Volk”[15]p468一詞和一系列希臘概念來質疑存在和社會性之間的關系。例如,海德格爾對于“ Statte”[17]p162一詞的解釋,具有很強的社會本體論上的意義。其次,海德格爾將居住的場所定義為“四重(das Geviert)”[17]158——在大地、天空、神和終有一死者的統一體。人類生存的場域便是這四重整體的聚合,其中依舊蘊含著存在與社會之間的關聯。雖然社會這一層面在海德格爾前后期哲學中均未處于主要的位置,但海德格爾卻始終將社會性與人類自身的存在聯系在一起。

要解釋清楚海德格爾整個思想中對于社會性的思考是一項龐大的工程,因此,本文將主要關注海德格爾早期對于社會性思想與存在之間的關聯的闡釋。大致的階段是從海德格爾早期的講座到《存在與時間》的完成。

(一)對于“共同世界”(Mitwelt)概念的模糊

在1919-1920年冬季學期,海德格爾在他的講座課程中首次將社會性作為現象學研究的對象。他采用了“周圍世界”(Umwelt)、“共同世界”(Mitwelt)和“自身世界”(Selbstwelt)三個術語,以揭示生活世界的三個不同方面②?!昂5赂駹栔饕褂霉餐澜缫辉~來描述社會現象,并與周圍世界和自身世界相對立”[14]。在這一時期,海德格爾對于世界的劃分并未從根本上偏離我們分析的常識性劃分。正如弗拉茨(Ferencz-Flatz)所說:“在WS 1919-1920的講座中,海德格爾明確地談到了三個‘世界……它僅僅意味著一種內在世界的存在”[18]p491。

這樣看來,在海德格爾1919-1920的講座中,社會仍舊是以“世界”之內在實體的形式出現的,他所做的仍舊是對不同類型實體之間的區分。但是一旦海德格爾沿著這一思路開始對生活世界進行解釋,情況就變得復雜了。周圍世界、共同世界和自身世界被認為是用來說明這個生活世界的不同方面,“但是當我們試圖闡明‘擁有一個世界是什么時,結構元素之間的區別就消失了”[14]。因為,每個人都生活在他們理解和熟悉的范圍內,對于周圍世界的熟悉不是個人獨有的,而是集體共享的。這種共享,使得世界的某一部分對他們來說觸手可及。為了能夠理解世界,公眾就必須同時理解社會領域與自然領域,而這種理解的無障礙同時需要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因素。因此,這實際上與“周圍世界”“共同世界”和“自身世界”之間的劃分產生了沖突。

海德格爾自己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在1920-1921的冬季學期講座,海德格爾便重新解釋了這“三個世界”。他認為,在“周圍世界”中,不僅遇到物質性的東西,也遇到觀念對象,“共同世界”仍然涵蓋了他人及其實際上扮演的角色,“自身世界”也不再被定義為私人的?;诖耍拔覀儾荒軐@些現象生硬地加以分割,不能將其視為相互分離的構件(Gebilde)……對于這三個世界的一種認識論上相關的分層和定級很可能已經就是一種施暴了”[19]p12。這里的規范性說明至關重要,因為它揭示了海德格爾用來描述生活世界的結構因素,“三個世界”的概念并不是用來說明經驗的內容,或引導我們關注領域的實體本身,而是幫助我們體驗到流動著的經驗如何被給予。海德格爾所感興趣的并不是內容的什么(What),而是內容如何(How)被給予。這樣的劃分在《存在與時間》中也著重強調過,即海德格爾提供了“世界”(帶引號)與世界(不帶引號)之間的有益區分。前者指的是作為意義內容出現的實體的整體,后者指的是非實體性的意蘊關聯整體。

在1921-1922年冬季學期的講座中,海德格爾似乎意識到了作為“世界”的“共同世界”與世界之間的緊張關系。盡管他堅持認為“人們不能把這些世界按順序比肩而并列為三個領域,三個事先絕對界定了的現實領域”[20]p83,而是“要在通過操勞方式所顯露的意義上來把握它們的區別”[20]p83,但在此階段他仍然繼續使用這些術語,仿佛它們可以根據內容整齊地分開,從而又一次地忽略了它們僅僅是不同的表象模式,而非實體領域。這便造成了海德格爾“共同世界(Mitwelt)”這一概念的模糊。

通過對于文本的考察發現:海德格爾在此時實際上是處于一個糾結狀態之中,即:我們到底是不是應當將社會性理解為“世界”的一個領域?

(二)領域和維度的區分

海德格爾對于Mitwelt概念的模糊,根本上是混淆了世界的領域和維度之間的劃分。在1924年一場名為“時間概念”的講座中,海德格爾意識到了“共同世界(Mitwelt)”概念的缺陷,因此,在講座中,他放棄了這一概念,而是用了“與他人共處(Miteinandersein)”①。顯示出海德格爾對社會本體論問題在結構上的改變。海德格爾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證明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單獨存在的,有一個他人在物理意義上存在于我們周圍。而是為了說明“‘與他人共處所隱含的此在的生存論特征與‘在世界之中存在是等價的”[21]p18。由此,海德格爾解決了之前所使用的術語而造成的模糊,作為世界的一個維度,社會性由此超越了任何一個對象性領域,從而獲得了生存論上的先驗地位。因此,克努森教授認為“When there is Da, there is also mit”[5]p27。也就是說,只要此在此(Da)存在,社會性(Mit)就會一直存在。

在1925年馬堡的夏季學期講座中,海德格爾直接批評了他自己早期的術語。海德格爾認為,他在早期的講座中,試圖通過將其他人的領域稱為“共同世界”來進行理解,這實際上是對實體而不是世界本身的關注,因此這“在根本上就是錯誤的”[22]p378?!肮餐澜纭边@一術語是在一個世界中被給予的實體,而世界本身并非一個實體,因此其不具有世界本身的存在論結構。然而,“共在世界(Mitwelt)”的術語模糊了這種區別,混淆了世界不同的存在論層次。因此,他認為,“只要我們把‘共同這一規定加諸‘世界這一現象之上并且談論一種什么‘共同世界,我們就將把事情的真相攪亂”[22]p378。

為了界定概念,海德格爾進一步提出了“共在(Mitsein)”這一概念。并表明,社會性與“在世界中存在”是等價的。更重要的是,“共在”最終確定了一種明確的分離,即社會性作為一種跨越所有領域的先驗條件和社會性作為一種指定某種內在世界實體的術語之間的分離。海德格爾在此試圖將社會性整合到現象學存在論之中,社會性并非內在世界的實體領域,而應當是世界本身的一個維度。

因此,海德格爾早期所提出的“三個世界”之間的界限與模糊便消失了。個體通過環境來認識自我,而環境本身帶有不可簡化的社會維度;社會性并不是附加到原始的“私人”領域上的東西,而是此在本身所先驗具有的與他人共存的基本建構。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本體論作為此在的先驗確定性,就不能僅僅停留于對領域的分析,即“不能僅僅是區域性的存在論,而必須整合到基礎存在論的建構之中”[5]p28。這也正是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所要闡釋的事情。

(三)《存在與時間》中的“共同世界(Mitwelt)”

在海德格爾早期的講座中,對于共同世界Mitwelt的概念的理解經歷了一個由混淆到清晰的過程。起初,他將共同世界理解為“世界”這整體內的特定類型的實體領域,逐步轉變為世界本身的一種維度顯現。正是這一轉變,體現出了海德格爾對于不同存在論層次的理解,也就是對于存在者之存在本身的追問與思考。而這也恰恰是在 《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所展現出的獨特的現象學研究方法,正如其在開篇所說:“使存在從存在者中嶄露出來,解說存在本身,這是存在論的任務”[13]p35。因此,共同世界的概念在《存在與時間》中,已然有了完全不同于其早期著作的新的含義,即:作為存在本身的維度顯現。同時,其還會受到我們社會性的“共在”的影響。至此,海德格爾社會本體論的任務并非去探究與人類自身相對的客體的領域,而是要展開此在作為“共在”的先驗視域。

在《存在與時間》的第二十六節中,海德格爾經由物(周圍世界),帶出來了共同世界②,并且對于這個共同世界做了新的闡釋:“由于這種有共同性的在世之故,世界向來已經是我和他人共同分有的世界。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诖酥芯褪桥c他人共同存在。他人的在世界之內的自在存在就是共同存在(Mitdasein)”[13]p151。在這里“共同世界”是作為對“共在”的先驗地位的揭示,是世界本身的一個維度,在這一維度中我與事物、他者一同現身。對此,海德格爾有過這樣的表述:“此在首先與通常從自己的世界來領會自身,他人的共同此在往往從世內上手的東西方面來照面”[13]p153;并且在質疑此在何以成為自身的過程中,海德格爾認為:“自己的此在正和他人的共同此在一樣,首先與通常是從周圍世界中所操勞的共同世界來照面的”[13]p159。通過以上引用的表述,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此在的生存建構之中,世界的三個方面是不可分離地糾纏在一起的,“周圍世界”被滲入到“共同世界”和“自身世界”之中,反之亦然。換言之,當我在日常生活世界中生存時,我所照面的一切必然會涉及一個無法明確區分的社會維度和環境維度;我首先是通過這個世界來理解我自己,在這個世界里,我和他人一起生活,一起做事。通過這種方式,此前被理解為不同領域的三個“世界”,在《存在與時間》中則始終是以作為維度的世界現象出現的。

因此,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實際上是再次區分了作為“世界”的“共同世界”與作為世界維度的“共同世界”之間的緊張關系。社會性不能被簡化為實體的領域,而必須被設想為我們在世界中存在的先驗決定。在現象學存在論的思考中,這意味著所有的世界現象都有一個不可擺脫的社會維度,而這一社會維度是與世界始終關聯在一起的。所以,社會本體論不能僅僅局限于研究他人或社會事物,還必須關注到世界本身,進而揭示“共在”如何改變世界。

四、共享世界與共同此在(Mitdasein)

至此,本文已經明確地區分了經驗的內容(實體)與其現象(存在)之間的現象學分離。海德格爾哲學中所蘊含的社會本體論并非對于實體領域的調查,而是通過世界維度的三個方面,指向世界現象本身的存在論研究。同時,作為在世之中存在的此在是處于世界這一意蘊整體的公開網絡之中的,其自身帶有不可簡化的社會維度,因此不可避免地要與他者發生關系。概括之,海德格爾社會本體論的對象是作為現象的世界本身及其共享方式,其社會本體論的存在論意義是解釋此在與他人在共享世界中的相遇。

然而面對這一觀點,許多哲學家都曾表示過明確的反對,主要的反對意見可以概括為兩方面:1.我們可以有意義地區分人和其他種類的實體,2.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應該在社會本體論中享有特權。

面對這些反對性的意見,有必要指出的是,海德格爾并沒有主張我們不能將物與人分離,不僅是此在(Dasein),就連那種在存在論上與我們相似的實體,海德格爾也為其提供了一個名稱,即“共同此在(Mitdasin)”。海德格爾明確地指出:“它不僅根本和用具與物有別,而且按其作為此在本身存在這樣一種存在方式,它是以在世的方式‘在世界中的”[13]p151。換言之,這種實體在存在論上與此在相似,并且與事物完全不同,因此“共同存在也必須從操心的現象來解釋”[13]p154。

以上的觀點澄清了對于海德格爾的第一個批判,即我們可以有意義地將物與人相分離,而分歧的核心就在于,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系是否在社會本體論中占有特權地位。海德格爾認為,“共在”是此在生存論上的先驗建構,其滲透在所有的現象之中,因此社會性的影響從根本上超越于實體的領域。海德格爾并非去否認與他者的相遇不是存在論上的重要表現,相反,海德格爾認為所有的關系都是以社會現象為基礎的。因此,在解釋自身的此在與其他此在的相遇時,海德格爾所使用的詞匯是“操心”(Sorge)這一生存論上的詞語,而不是“共情(Empathy)”這一認識論上的概念。因此,在世之中存在的此在,要遇到一個同樣存在于世的其他此在,我們就不能僅僅將其當作與自身相對立的神秘的外來客體,即,認識論的方式無法觸及此在與其他此在的相遇,我們必須以某種方式將自身的存在投入其中,從而實現與他者的本真的面對面的相遇。并且,這樣一個公共雙方將自身的存在投入于其中的領域,其本身就應當是一個可以共享的可能性的境域,我們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共享的世界來理解自身、他人和環境。通過這種方式,能夠理解他人所參與的世界,并且我們自身也參與其中。

因此,要理解他人,就必須理解他者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方式。如果我們以“共情”的方式來解釋自我與他者的相遇,那么所關注的便只有不同實體的內心生活,就會錯過以“共在”為基礎的社會本體論現象,因此也會錯過對于他者生存方式的本真理解。同時,海德格爾認為“在-世界-中-存在本身就是理解(但不是作為一種認知方式的理解,而是作為在-世界-中-存在本身所秉有的一種源本的存在方式的理解),而相互共存又被看作此在的原初的構成方式,那么相互共存因而就成了一種相互的理解”[22]p334。也就是說,對世界本身的理解亦即對于他人的理解。我們并不是先對世界有所了解,然后再將其投射給他人,相反,對于世界的理解與對他人的理解在存在論上是等同的。這就是為什么世界發生在與他人共在之中。因此社會性與世界本身具有存在論上的相同地位,理解一個人,理解社會性本身,就能理解這個世界,通過與他人的相遇,可以產生新的理解,世界也會因此而發生改變。在這個意義上,世界先于在社會相遇中產生的理解:“并不是‘共情才剛組建起共在,倒是‘共情要以共在為基礎才可能?!保?3]p159。

由于,此在的存在總是與他人共在,此在本質上是與他人共享的。因此,任何世界結構都是與他人共享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這使得我們能夠與他人一起接觸事物,并且與他人一起處理所照面的事物,從而分享彼此共同的行為。海德格爾在此以“共在”取代“共情”,并且銘刻在此在的存在之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應該賦予自我與他人的主體間關系以存在論上的特權地位,即:與他人共在和世界現象在存在論上是等同的。

五、總結

本文主要考察了海德格爾從早弗萊堡時期到《存在與時間》的完成這一階段的一系列的講座課程,以此來分析海德格爾哲學中所蘊含的社會本體論的維度。海德格爾早期對于Mitwelt概念的理解,實際上是混淆了實體的現實領域與存在的先驗維度之間的區別,這在一定程度損害了海德格爾的社會本體論。海德格爾隨后發現并糾正了這一錯誤,并于1924年開始,與作為領域的“世界”概念保持距離。因此,在《存在與時間》中,海德格爾便拒絕將“共同世界(Mitwelt)”定義為內容,而是將其作為主體間的先驗場域,由此開辟了一種與他人相遇的新的方式。

通過對于海德格爾存在論哲學的考察,使得我們對于社會本體論有了新的理解。社會世界不是隸屬于世界之下的一個領域,而是使得一切世界現象得以顯現的存在基礎,即存在本身所固有的社會維度。與將海德格爾理解成為“生存論上的唯我論”的觀點相反,本文認為,海德格爾哲學中的社會本體論可以很好地解釋自我與他者的相遇。社會性的先驗地位,使得世界始終是一個共享的世界,我們也總是已經理解了他人對于世界的參與,自我與他者因而在一個共享的世界中具有共同的社會本體論基礎,并且作為社會性的“共在”使得我們能夠有能力對世界做出改變。因此,海德格爾的社會本體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常識性的社會本體論的限制,拓寬了范圍。他并沒有將社會本體論作為存在論的一個分支學科,而是認為其與存在論本身是等價的。對于社會本體論的研究,我們不應該僅僅關注社會實體的領域或是使其出現的機制,而是應當進一步探究世界與“共在”之間的動態關系。

〔參 考 文 獻〕

[1] Habermas J, McCumber J. Work and Weltan

schauung: The Heidegger controversy from a German perspective[J]. Critical Inquiry, 1989, 15(2): 431-456.

[2] Theunissen M. The other: Studies in the soc

ial ontology of Husserl, Heidegger, Sartre and Buber[M]. The MIT Press,1986: 167-174.

[3] Bourdieu P. The political ontology of Martin Heidegger[J]. 1996.

[4] McMullin I. Time and the shared world: Hei

degger on social relations[M].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12: 3-9.

[5] Knudsen N K. Heidegger's Social Ontolog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1-68.

[6] Lawson T. The nature of social reality: Issues in social ontology[M]. Routledge, 2019.

[7] Social Ontology in the Making[M]. Walter de Gruyter GmbH & Co KG, 2020.

[8] Guala F.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Metaphysical and empirical[J]. Philosophy Compass, 2007, 2(6): 954-980.

[9] Aspers P, Kohl S. Heidegger and socio-onto

logy: A sociological reading[J]. Journal of Classical Sociology, 2013, 13(4): 487-508.

[10]Searle J 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Reali

t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J]. 1995.

[11]Searle J. Making the social world: The struc

ture of human civilization[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12]Heidegger M.The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metaphysics: World, finitude, solitude[M].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5.

[13]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35-362.

[14]Knudsen N K. Heidegger and the genesis of social ontology: Mitwelt, Mitsein, and the problem of other people[J].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2020, 28(3): 723-739.

[15]Heidegger M, Harries K, Heidegger H. The self-assertion of the German University: Address, delivered on the solemn assumption of the rectorate of the University Freiburg the rectorate 1933/34: Facts and thoughts[J].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1985: 467-502.

[16]Heidegger M. Grundprobleme der Phnomen

ologie (1919/20)[M]. V. Klostermann, 1993.

[17]海德格爾.演講與論文集[M].孫周興,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 150-152.

[18]Ferencz-Flatz C. The element of intersubjec

tivity. Heideggers early conception of empathy[J]. Continental Philosophy Review, 2015, 48(4): 479-496.

[19]海德格爾.宗教生活現象學[M].歐東明,張振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 11-108.

[20]海德格爾.對亞里士多德的現象學解釋——現象學研究導論[M].趙衛國,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 79-87.

[21]Heidegger M. The concept of time: The first draft of being and time[M]. A&C Black, 2011:18.

[22]海德格爾.時間概念史導論[M].孫周興,王慶節,譯.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4: 370-380.

〔責任編輯:侯慶?!?/p>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人人艹人人爽|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欧美全免费aaaaaa特黄在线|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黄色| www精品久久| 999精品视频在线| 久久久91人妻无码精品蜜桃HD |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日韩欧美91|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日本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国产成人a毛片在线|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精品人妻一区无码视频|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久久男人视频| 韩日无码在线不卡|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草逼视频国产|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福利在线一区|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国产美女免费| 国产18在线|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波多野结|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AV毛片|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亚洲a免费|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狠狠色综合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国产成人综合网| 日本精品αv中文字幕|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 亚洲黄色高清|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在线国产毛片|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午夜a视频| a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欧美成人第一页| 国产免费黄| 成人在线欧美|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AⅤ| 亚洲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亚洲国产欧洲精品路线久久|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99er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