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恒心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挖掘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本刊特開辟“六地”歌聲欄目,講述遼寧紅色“六地”背后的紅歌故事,讓跳動的音符帶領我們追尋遼寧紅色足跡,凝聚實現遼寧全面振興的精神力量。
第一爐鋼水、第一臺自主研發的通用型普通車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國產萬噸遠洋巨輪……遼寧作為“共和國工業奠基地”,創造出了中國工業史上的上千個“第一”。鮮為人知的是,新中國第一首歌唱中國工人階級的經典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也出自遼寧?!霸蹅児と擞辛α?,嘿!咱們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嘿!每天每日工作忙。蓋成了高樓大廈,修起了鐵路煤礦,改造得世界變呀么變了樣……”70多年過去了,這首極具代表性的工人歌曲,從遼寧唱響全中國,家喻戶曉、經久不衰,已經成為中國工人階級重要精神標志之一。
在工廠車間里迸發激昂旋律
抗日戰爭勝利后,黨中央先后派遣了2萬名干部,10萬名八路軍、新四軍戰士,從延安和各革命根據地進軍東北。隊伍中,就有許多延安魯藝(沈陽音樂學院前身)的藝術家,《咱們工人有力量》的曲作者馬可就是其中一位。1947年初夏,馬可隨同幾名東北魯藝文(音)工團員來到佳木斯熱電廠,其間一位文工團員寫了一首歌曲,名為《工人有力量》。馬可看后認為立意很好,很快便寫出了歌曲的曲譜初稿,但是他認為自己早年長期生活在農村,對工人不夠了解,應該深入工廠,走到工人兄弟身邊,才能更好地對曲譜進行加工打磨,創作出大家認可的歌曲。
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后,馬可隨部隊來到沈陽。他和作家丁玲、陳明一起深入皇姑屯鐵路工廠體驗生活,尋找創作靈感。當時的皇姑屯鐵路工廠在沈陽解放后的第六天就正式復工,是沈陽最早復工的工廠之一。雖然當時設備簡陋、工作條件艱苦,但是工人們干勁十足、工作熱情高漲,寧可不回家,也要把工作做完,展現出嶄新的“主人翁”姿態。
為了能夠寫出工人們火熱的激情和斗志,馬可穿上工裝,深入工廠體驗生活,和工人們同吃住同勞動。在這里,他不覺間已完全融入了工人們的生活和勞動中。一次義務勞動結束后,一位工廠的老師傅唱起了一首自己早先就編好的《工人四季歌》。歌詞寫道:“秋季里來菊花黃,工人翻身自己把家當,成立了職工會,參加了自衛隊,組織起來那么有力量。”描繪的全是工人自己的生活。老師傅的歌聲很質樸、很真誠,也很有吸引力,工人們聽得入了迷,都跟著節拍哼唱著,這一幕觸動了馬可?;氐阶∷?,馬可立即拿起二胡,憑借著記憶拉出了那位老師傅唱的曲調。他根據《工人四季歌》歡快流暢的曲調,改編成了一個新的更簡明、更短促的旋律。就這樣,一首名叫《我們工人有力量》的歌曲初稿誕生了。
為了更好地完善這首歌曲,馬可不斷征求工人們的意見。他先后在工廠召開了兩次座談會,工人們積極參與討論,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馬可根據工人們的意見進行了修改,并在工廠里最終定稿,形成了傳唱至今的《咱們工人有力量》。從此,這首專門表現勞動生活、歌頌工人階級并充滿奮進力量的歌曲,鼓舞著新中國一代又一代工人,投身到火熱的生產建設中去。
在全面振興中凝聚奮進力量
音樂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記錄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引領著時代的發展潮流。從鼓舞中華兒女萬眾一心、抗日救亡的音樂作品《黃河大合唱》《南泥灣》《八路軍進行曲》,到展現中華民族朝氣蓬勃、新中國蒸蒸日上的歌曲《咱們工人有力量》《我們走在大路上》《我為祖國獻石油》,再到反映改革開放新時期人民滿懷信心、創造美好未來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國》《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等,這些經典創作無不體現出文藝工作始終與黨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為時代放歌、凝聚奮進力量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咱們工人有力量》作為第一首歌唱中國工人階級的經典歌曲,在中國音樂史上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歌曲將中國傳統的號子與西方進行曲相結合,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堅持創新,以堅實有力、豪邁激昂的旋律,記錄了工人們為支援全國解放而緊張勞動的激情歲月,塑造了中國工人頂天立地的光輝形象。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千千萬萬勞動者在各自崗位上埋頭苦干、勤奮工作,各條戰線誕生出無數英雄勞模,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咱們工人有力量》唱出了那個火熱年代的鏗鏘之聲,從遼寧唱到祖國的大江南北。時至今日,每每唱起依然讓人激情澎湃、斗志昂揚。2009年,該曲入選“中宣部推薦的100首愛國歌曲”。2019年,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優秀歌曲100首”。
《咱們工人有力量》鐫刻著“共和國工業長子”的榮光,成為無數中國人共同的記憶。遼寧作為“共和國工業長子”,有著輝煌的發展歷史、良好的區位優勢、完備的工業體系。新時代新征程,遼寧仍然肩負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重要使命。遼寧振興,工業必先振興。當下,遼寧的產業工人正以“遼寧之為”擔當“國之重任”、服務“國之大者”,積極投身于打造新時代“六地”、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遼寧新篇章的火熱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