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軒
《集王圣教序》全稱《懷仁集晉右軍將軍王羲之書圣教序》,因碑額刻有七尊佛像,也稱《七佛圣教序》。碑文行書30行,每行80余字,全文計2400余字。碑高315.3厘米,寬141.3厘米,立于唐咸亨三年(672年)十二月,現存于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集王圣教序》內容主要是唐太宗為玄奘法師赴西域艱苦取經的精神所感動,并謂之“勝朝盛事”,親自為玄奘所翻譯的三藏要籍撰寫序文,皇太子李治也為之作附記。此序與記并太宗答敕、太子箋答及玄奘所譯《心經》同刻于石,即成此碑。其碑書法由長安弘福寺沙門懷仁從唐內府所藏王羲之遺墨中集字,歷時25年完成,又多人加以潤色,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刻,方得行書《集王圣教序》碑。
懷仁是唐太宗時居長安弘福寺的一個和尚,據說是王羲之的后裔。他對書學有著深厚的造詣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尤其是對王羲之的書法格外鉆研,頗有感悟。《集王圣教序》所集成篇的書法點畫氣勢、起落轉側都惟妙惟肖,如出自“書圣”之手,充分彰顯了王羲之書法的風格神韻,達到了每字位置天然、全篇章法合理,并體現了晉人平和簡靜的境界。
王羲之的書法既遵法守律又合于自然,筆法精妙,結字處理更是鮮有人能及。懷仁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充分認識理解了王羲之書法的規律,并依此來安排收集到的每一個字。《集王圣教序》是收錄王羲之行書單字最多、變化也最為豐富的一幅后人集字作品。此集字雖然收集到的是一個個單字,但組合成篇沒有單擺浮擱之感,而是互相呼應、氣貫始終,達到了通篇完美的效果。在《集王圣教序》中,最突出的還是王羲之的結字規律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字形特征突出卻不做作,字體靈動而不張狂,字和字之間的字勢變化自然。通篇清雅剛正,不激不厲,圓轉靈活,結構巧妙,方圓兼備,扁長呼應;大小、收放、欹側,字字變化,無有雷同;在行書中又不失正書之法,更使書風端莊古雅,使其內質端正結實、外形靈動生勢,達到了晉人書法形質高古、雅趣充盈的境界。晉人尚韻之書風躍然其碑,王羲之的書跡也是多多賴此以傳。
《集王圣教序》問世后,歷代書家評價甚高,稱之為“百代模楷。模仿羲之書,必自懷仁始”。宋黃伯思云:“今觀碑中字,與右軍遺帖所有者纖微克肖。”清蔣衡贊其:“故《集王圣教序》一氣揮灑,神采奕奕,與《蘭亭序》并驅,為千古字學之祖。”沈曾植則感嘆:“學唐賢書,無論何處不能不從此下手。”可以肯定,行書之學《集王圣教序》是必學法帖,是最正、最簡之門徑。后人每臨研此碑,不僅對“書圣”王羲之會頂禮膜拜,也會對懷仁和尚心生景仰之情。如果不是懷仁慧眼獨具,怎能有“書圣”之千古法帖助后人學書順勢前行?
《集王圣教序》傳世所見宋拓本尚多,有墨皇本,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有明代劉正宗藏本,現藏于陜西博物館;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縫間發現整幅宋拓本;還有郭尚先藏本等。各藏本均有影印本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