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科技、教育、人才統籌發展”課題組
摘? 要:“十四五”期間,內蒙古高等教育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扎實推進開放辦學和教學改革,不斷夯實本科教育基礎地位,大力發展研究生培養教育,積極推動新時代高??蒲信c人才培養,“雙一流”高校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內蒙古高等教育水平相對落后,“雙一流”建設推進緩慢的現狀還未得到根本改變。本文從優化高教資源、強化學科建設、創新培養模式、深化戰略合作等方面,為推動內蒙古“雙一流”高校建設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內蒙古? ? ?本科教育? ? ?雙一流
一、內蒙古高等教育整體情況
“十四五”以來,內蒙古高等教育招生規模逐年擴大、辦學層次不斷提高、學科專業建設不斷加強、高??蒲心芰Σ粩嗵嵘⒏叩冉逃w系不斷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與院校建設實現量質齊升。
(一)本科院校數量保持穩定,本科招生人數大于畢業人數
近5年來,全區本科院校數量保持不變,截至2022年底,內蒙古擁有本科院校17所,約占全國本科院校數量1.4%,民辦本科院校2所,其中包括1所本科獨立學院,具有研究生培養資格的機構11個,約占全國研究生培養機構數量1.3%。“十四五”以來,全區本科招生擴容加速,本科招生人數持續大于畢業人數。2022年,全區本科院校在校本科生28.86萬人,同比增加2.99%,本科畢業7.06萬人,同比增加7.46%,本科招生8.02萬人,同比增加4.28%,當年本科招生人數約占全國本科招生人數的1.71%。
(二)全日制碩士擴容領先,全日制博士招生加速
2022年,全區研究生在校人數3.76萬人,同比增加10.92%,畢業人數0.94萬人,同比增加17.89%,招生人數1.35萬人,同比增加6.66%,當年研究生招生約占全國研究生招生人數的1.1%;全區全日制研究生在校人數3.23萬人,同比增加11.98%,占全區在校研究生總數的85.95%,其中在校博士生0.25萬人,同比增加10.34%,在校碩士生2.99萬人,同比增加12.11%;全區全日制研究生畢業人數0.82萬人,同比增加13.44%,占全區當年研究生畢業總人數的86.52%,其中博士生畢業0.034萬人,同比增加31.52%,碩士生畢業0.78萬人,同比增加12.77%;全區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數1.2萬人,同比增加7.08%,占全區當年研究生招生總人數的88.54%,其中博士生招生0.06萬人,同比增加10.55%,碩士生招生1.14萬人,同比增加6.9%。
(三)理工農醫專業比重不斷提高,“新業態”學科實力進一步增強
全區本科院校緊扣自治區重點產業鏈加大學科專業調整力度,堅持增設一批、升級一批、改造一批、淘汰一批,以產業發展需要動態調整高校學科和專業布局。經過調整優化,2022年全區高校理工農醫類學科專業由過去的40%提高到60%以上。聚焦自治區重點產業鏈,優化調整高校專業布局,實施學科專業優化行動。“十四五”以來,全區申報新增智慧林業等40個本科專業,累計96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27門課程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46個專業被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189個專業被認定為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內蒙古大學“生物科學”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加強新工科、新農科和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年內確定了首批自治區級本科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點16個。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戰略需求,支持高校設立了37個重大研究領域的高校科研平臺和27個培育平臺。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個、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9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6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3個。雙聘引進兩院院士4名,邀請兩院院士46人次來自治區進行科研學術指導。
(四)高校就業平穩推進,初次去向落實率穩中有升
“十四五”以來,全區高校推動開展校園招聘、訪企拓崗、萬企進校、政策宣傳、就業指導、精準幫扶、就業核查等專項行動,多措并舉打好促進就業“組合拳”,全區畢業生初次去向落實率、困難群體畢業生初次去向落實率穩中有升,為促進全區就業大局保持基本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2022年,開展“重點行業企業走訪調研”“高校書記校長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等活動,組織全區高校累計走訪用人單位4735家,提供就業崗位近20.4萬個,推動“北疆就業網”新增用人單位5267家。先后開展“丁香扎根”“壯美錫林”“光伏產業”“京津冀”“湖州名優企業”等專業性、行業性、區域性專場校園招聘活動,累計舉辦各類大型招聘活動454場,提供就業崗位90萬個。有針對性開展就業指導服務,重點做好高校困難畢業生群體就業幫扶工作,面向2022屆畢業生累計開展就業指導服務活動1852場次,覆蓋14.56萬人。
二、存在的問題
(一)內蒙古高校整體科研實力處于全國下游水平
2022年,內蒙古高校數量為54所,高校研發人員數1.3萬人,科研課題數1.4萬項,發表科技論文數1.3萬篇,均處于全國下游水平。全區高校普遍存在缺乏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團隊建設比較薄弱,研究力量比較分散,集中優勢不明顯,青年學術帶頭人儲備不足,有些特色、優勢研究領域出現人才斷層,科研力量結構性失衡明顯。高??蒲衅脚_作用發揮欠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稀缺,現有的省部級科研平臺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方面作用發揮不夠理想,目標導向不夠明確,引領作用不夠顯著,部分平臺存在重名頭、輕建設、無管理等狀態。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不足,科技創新活動對經濟社會產業的引領性作用不顯著,缺少有影響的原始創新成果,決策咨詢智庫作用發揮不明顯,真正能夠發現和解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實際問題的智力成果較少。
(二)學科建設薄弱和科研能力不足導致“雙一流”推進緩慢
“雙一流”建設的本質是扶優扶強,不是平均用力、“撒胡椒面”。“十四五”以來,雖然內蒙古“雙一流”建設成效初步顯現,但高等教育水平相對落后,“雙一流”建設推進緩慢的現狀還未得到根本改變。一是學科整體實力有待提升,具備沖擊一流水平的學科(A類學科)數量偏少,目前只有內蒙古大學生物學一個學科進入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內蒙古僅有草學和科學技術史兩個學科進入B+檔,沒有學科進入A類,入選B類學科17個、C類學科28個,在所有參評學科中,內蒙古高校整體處于中下游水平。二是優勢學科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不足。2020年,民族學、中國語言文學(蒙古語言文學)、中國史、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科學技術史、材料科學與工程(含稀土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含稀土工程、煤化工)、農業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畜牧學、林學、草學、蒙醫學、蒙藥學等16個學科進入國內一流學科行列。而這16個學科中,除蒙醫學、蒙藥學外,其他14個學科在2016年啟動的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已經有11個學科進入B類、3個學科進入C類。確定為第一層次的16個學科主要是基于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做出的選擇,對學科服務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考量不夠,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等學科在自治區一流學科建設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更多的關注,被排在第一層次的第二方陣,與內蒙古目前重點關注推進的稀土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材料產業等新興領域的契合度明顯不夠,專業設置仍滯后于社會需求。
(三)高校內部治理體系和結構還不完善
目前自治區高校普遍存在管理體制不適應現實發展需要,人才培養模式陳舊,人才引進機制缺乏靈活性等問題。以內蒙古大學為例,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缺乏活力,造成高??蒲谐晒?、專業認證、一流專業建設等方面的差距較大。此外,部分高校仍存在如文物與博物館學、汽車服務工程、軌道交通信號與控制等對人才培養定位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職稱評聘與薪酬分配和績效評價仍存在問題,例如部分高校在薪酬分配上把學校專業技術和科研人員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納入了績效工資范圍。此外,部分高校人員總量尚未核定,后續的定崗、定編、定責以及崗位聘用、待遇保障等工作無法開展。編制和崗位不足,未能充分平衡教學與科研、短期與長期的客觀情況,進而影響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四)高等教育生源選拔限制了人才培養
長期以來高考文理分割模式,限制了學生的學術視野,對于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十分不利。如部分理工院校僅僅針對高校學生進行所對應專業的教育,但對其政治教育、人文教育并不重視,使得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精神。內蒙古不是新高考地區,是老高考地區,分文理科,用全國乙卷考試,試卷滿分為750分,屬于全國第五批改革試點省份(只剩下新疆、西藏)。直到2025年才進行首次新高考,實行“3+1+2”模式,“3”為全國統考科目,“1”為首選科目,“2”為再選科目,不再分文理。從全面人才培養的理念而言,這種教育模式較難培養出優秀的橫向型人才。
三、對策建議
(一)優化高教資源布局,構建分類發展體系
按照經濟社會發展布局和促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要求,調整優化高校布局,優化辦學層次類型、區域布局和學科專業結構。緊密結合自治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求,明確不同類型學校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思路,引導包括研究生培養高校在內的不同類型高??茖W定位、內涵發展、辦出特色、提高水平,逐步形成分類規劃、分類投入、分類建設和分類評價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促進建立與內蒙古產業體系相適應、與社會發展需要相銜接、與人才市場需求緊密對接的學科專業體系。促進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人才培養鏈、科技創新鏈和產業價值鏈緊密結合,推動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二)強化一流學科建設,推動學科交叉創新
結合自治區首輪“一流學科”建設成效評價結果,根據各學科對自治區重點產業的支撐度和貢獻度,按照“扶優、扶強、扶需”的原則開展“一流學科”動態調整和新增遴選,構建形成以“一流拔尖學科”為引領、“一流建設學科”為支撐、“一流培育學科”為新增長點,層次銜接分明、目標定位清晰的自治區“一流學科”建設體系,推動一批高水平學科進入國內一流行列或前列。圍繞自治區8大產業集群16條重點產業鏈,對內蒙古大學生物學學科群、內蒙古農業大學草原畜牧學科群、內蒙古工業大學新能源學科群、內蒙古科技大學冶金新材料學科群進行立項,建設跨學科、跨院系、跨學校、跨區域的學科集群。統籌處理好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傳統學科與新興交叉學科、文科與理工科的關系,以自治區一流學科為引領,組建一批跨院系、跨學校、跨區域的學科集群,配套試點建設交叉學科中心,開展協同攻關和交叉創新研究,加速形成自治區學科高峰。
(三)優化雙創培養模式,注重創新師資建設
將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延伸到課程、教法、實踐、教師等人才培養的各個重要環節,著力推動全區高等教育由從業就業教育向創新創業教育戰略轉型,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立足內蒙古、放眼全球,引導大學生主動對接國家和自治區重大戰略需求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探索“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遴選認定一批自治區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范校,引領帶動全區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高校教師要積極主動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培訓,加強跨學科、多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創造條件讓高校教師到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進行掛職、幫扶或對口支援等,增加實踐經驗。在參與創新創業教育實踐中,有效推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把國際前沿學術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實踐經驗及經典創新創業案例合理地融入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其創新創業意識的形成和能力的提升。
(四)加強對外拓展交流,深化高教戰略合作
充分發揮內蒙古地緣優勢,以主動服務“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計劃和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優化國際交流合作的體制機制,通過多種渠道,采用靈活方式,積極引進與輸出優質教育資源,合作建立中外辦學機構以及科學研究平臺。特別要加強與蒙古國和俄羅斯的合作,深化合作內容,擴大留學生規模,積極打造“留學內蒙古”品牌,吸引優秀學生來內蒙古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同時與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以及韓國等已簽署合作協議的高校及研究機構開展更為深入的實質性交流合作。加強校際、校所、校地、校企合作,著力提升自治區高等教育競爭力、創新力、貢獻力、影響力。充分利用京蒙、滬蒙、陜蒙及三省一區教育合作平臺,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平等合作、共同發展”原則,圍繞深化高等教育戰略合作、推進高等教育戰略合作、推進教師隊伍深度合作、大力加強數字教育合作等內容開展教育交流合作,推動內蒙古教育高質量發展。
(執筆:李世剛、曹永萍、白峰、安錦)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