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玲 陳國慶 何慕云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內蒙古金融業對新技術的引入與推廣作用、對新業態的孵化與成長作用和對新模式的推廣與應用作用,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同時發力,構建有政策引導、市場運作、理念培育的長效機制,以期對內蒙古新質生產力的快速形成和經濟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金融? ? ?新質生產力? ? ?長效機制
一、研究現狀
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核心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9月赴黑龍江考察期間和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釋放以“增強發展新動能”助力高質量發展的鮮明信號。同時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明確提出,加強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和發展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該規劃綱要強調,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傳統生產方式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經濟發展的需求,需要通過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提升創新能力,加快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2022年11月,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內蒙古自治區“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同時促進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基于此,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探究金融發展推動內蒙古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長效機制,對實現內蒙古經濟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在經濟學領域,學者們主要聚焦于金融發展對就業、經濟增長、生產力發展的影響研究。在就業方面,楊小玲(2009)認為中國經濟金融化水平與就業結構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而金融發展效率和金融發展結構與就業結構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高子涵(2017)通過建立勞動力市場供需模型并分析金融產業的直接和間接就業效應發現,金融的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就業;晉盛武(2017)基于2004-2015年我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面板數據,應用空間計量模型研究了我國的金融產業的就業效應,研究結果顯示金融集聚、金融發展規模和金融發展效率對金融業就業增長有顯著的正效應。相反觀點則認為,金融的過快發展會導致就業形勢嚴峻,甚至會爆發金融危機,導致就業率的降低。在經濟增長方面,一方面,一個高度發達的金融體系可以高效地動員儲蓄、配置資源、風險分散(張一林,2016),從而紓緩企業自主創新的融資難題,促進技術研發和經濟持續增長。在生產力發展方面,金融是現代生產力系統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現代生產力發展在客觀上受到金融因素的促進和制約(王冰,2000);田忠華(1993)認為,要解放生產力,就必須深化金融改革,建立一種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新型金融體制。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金融發展對于就業情況、經濟增長以及生產力發展的現實影響,而對于金融發展對生產力的影響,尤其是對新質生產力的影響的研究相對匱乏,滯后于現實生活中金融發展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的實際表現。因此,本文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探究金融發展對內蒙古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的推動作用,并探討金融發展推動內蒙古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長效機制,以期為內蒙古的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借鑒。
二、金融發展對內蒙古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推動作用
(一)內蒙古金融對新技術的引入與推廣作用
新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互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內蒙古作為一個典型的資源型經濟地區,資源稟賦豐富,但傳統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科技含量相對較低,為了增強經濟效益并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內蒙古需要引入和推廣新技術,在這個過程中,金融業發揮了關鍵作用。首先,金融機構通過金融服務將技術和資金有效地對接起來。內蒙古金融機構積極探索新技術金融服務模式,開設了智能制造、綠色能源、節能環保等方向的創新金融產品,為企業提供了多元化、專業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同時各類金融機構加強科技創新投融資合作,提供風險投資、股權投資等形式的創新創業資金支持。通過金融機構的介入,企業可以更快地獲得技術和資金的雙重支持,推廣新技術的成本大大降低,為內蒙古制造業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次,金融機構通過提供人才和咨詢服務,為新技術推廣提供了有力保障。內蒙古金融機構積極引進新技術人才,并通過專業化的技術咨詢服務,引導企業了解、掌握新技術應用,提高企業新技術應用的能力,同時金融機構還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的合作,為企業提供技術創新平臺,共同推動新技術的研發、推廣與應用。
(二)內蒙古金融對新業態的孵化與成長作用
新業態是指以新技術、新模式為基礎,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業態的產業形態。內蒙古一直積極推進金融發展,不斷探索引進新技術和孵化培育新業態的途徑,以促進經濟的轉型升級。首先,金融機構通過科技金融服務,積極支持新業態的孵化。內蒙古金融機構通過創新金融產品,為新興產業提供了多樣化、專業化、個性化的金融服務以支持新業態的孵化,例如,內蒙古農村信用社通過股權投資、創業貸款、技術創新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服務和產品,為新興產業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同時,各級政府還采取了優惠的政策措施,加強對新業態的支持和引導。其次,金融機構通過協調傳統產業與新業態的合作,推動新業態的成長。內蒙古的傳統產業與新業態之間存在很大的協同效應,可以借助新能源產業的技術和資源,提高傳統能源產業的技術水平和效率,推動內蒙古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因此,內蒙古金融機構在當前經濟形勢下應通過金融產品的創新、投融資合作等方式,致力于推動傳統產業與新業態的深度融合,進一步助推新業態的發展。
(三)內蒙古金融對新模式的推廣與應用作用
新模式是指基于新技術、新業態,創新和改造的生產、管理、銷售等模式。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新技術的迅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在不斷地嘗試通過采用新模式,以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競爭力和提升服務質量,內蒙古金融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積極探索多種創新方式,充分推廣和應用新模式,為內蒙古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首先,金融機構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推廣新模式的應用。例如內蒙古銀行推出了“信用+金融”模式,通過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對小微企業的智慧金融服務,為新模式的推廣和應用提供了有力幫助。其次,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創新和協作,推動新模式的創新和應用。內蒙古金融機構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引導企業深入實施“互聯網+”、智能制造、綠色金融等新模式,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協作,在技術轉移、資金對接、產業合作等方面積極推進新模式的應用,打通創新鏈、產業鏈、金融鏈,實現金融和實體經濟的有機融合。
三、金融業發展推動內蒙古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長效機制分析
(一)宏觀層面的政策引導機制
自治區政府通過制定相關企業創新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等一攬子政策制度以及設立一系列金融活動,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為推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政策引導。
一是自治區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企業創新的政策,如加大技術創新和研發方面的資金投入、建立科技創新示范企業和創新中心等,鼓勵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新產品開發,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增強內蒙古新質生產力的競爭力。二是自治區政府出臺了多項金融扶持政策,如設立內蒙古創新創業基金、資助科技成果轉化等,這些政策的出臺為企業提供了創新資金的來源,降低了創新和研發的成本,進一步推動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和成長。三是自治區政府設立了多個創業孵化器和產業集群,為新質生產力企業提供場地和技術支持,并開展了多個創業大賽和項目評選活動,為新質生產力的企業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和獲取資金的機會。內蒙古政府還加強了對新質生產力企業的培訓和指導,幫助企業提高管理和運營能力,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發展速度。這些政策的出臺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為內蒙古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動力和發展方向。
(二)中觀層面的市場運作機制
中觀層面的金融發展推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市場運作機制,需要充分發揮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在資源配置、資金融通和風險管理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市場透明度和信任度,引導資金和資源向新質生產力的領域傾斜,為新質生產力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一是在資源配置方面的作用。資源配置是指將有限的資源配置到最有利于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領域和項目中。內蒙古金融市場通過資金的流轉、企業的融資和投資決策,可以推動資源在不同產業和地區的有效配置,例如,內蒙古金融市場通過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為能源、農牧業和礦產等行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促進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進而推動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二是在資金融通方面的作用。資金融通是指將金融機構的資金與企業和個人的資金需求相匹配,促進資源的流動和配置。內蒙古金融市場通過發展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和創新的融資模式,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了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和金融產品,例如,內蒙古金融機構通過發展債券市場、股權市場等,為企業提供了豐富的融資工具和資本市場,方便了企業的融資和資金的流通,從而促進了新質生產力的形成。三是在風險管理方面的作用。風險管理是金融市場的基本職能,通過風險預測、風險評估、風險監控、風險防控和風險分析等手段,可以有效預防和控制潛在風險,保障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內蒙古金融市場通過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完善的風險評估方法和科學的風險控制措施,為企業和投資者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金融環境,這樣,企業可以更加安心地進行創新投資和經營活動,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
(三)微觀層面的理念培育機制
在金融發展推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長效機制過程中,宏觀層面的政策保障機制和中觀層面的市場運作機制提供了外部保障,但要實現可持續穩定的發展,關鍵在于理念的轉變,并且主要著力點集中在政府、金融機構、企業三個方面。一是政府方面,需要轉變思維方式,從傳統的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轉向政府引導的發展模式。政府要制定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遠景規劃和戰略目標,調整相關政策規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同時政府還需要強化監管和風險防控,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安全,為新質生產力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法治保障。二是金融機構方面,需要轉變服務理念,從傳統的風險規避和短期效益導向的金融模式轉向支持實體經濟和長期價值的金融模式。金融機構應積極為新質生產力企業和創新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和服務,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滿足創新型企業的不同需求。此外,金融機構也需要加強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提高對新質生產力的風險識別和準入標準,確保金融體系的穩健運行。三是企業方面,需要轉變經營理念,從傳統的追求規模和利潤最大化的模式轉向追求創新和價值創造的模式。企業要加強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大研發投入比例,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打造企業差異化競爭優勢,同時企業還要加強與金融機構、科研機構和其他企業的合作,共享資源和知識,實現創新成果的轉化和商業化。
參考文獻:
[1]楊小玲.中國金融發展、就業效應與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09,24(04):5-12.
[2]高子涵. 論金融發展與就業增長 [J].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2017, 21 (01): 123-128.
[3]晉盛武,章香香.中國金融產業發展的就業效應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7(14):148-151.
[4]王會娟,陳錫康,祝坤福.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影響分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0,40(05):58-65.
[5]胡錚.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及就業市場的影響[J].浙江金融,2009(05):54-55.
[6]張一林,龔強,榮昭.技術創新、股權融資與金融結構轉型[J].管理世界,2016(11):65-80.
[7]王冰.金融是現代生產力系統的一個重要因素[J].生產力研究,2000(06):28-30+149.
[8]田忠華. 深化金融改革 推動生產力發展 [J]. 理論學刊, 1993, (01): 95-97.
(作者單位:1.西華大學經濟學院;2.成都錦城學院數學建模研究中心;3.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