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數字孿生為代表的視覺沉浸技術,正不斷從敘事結構、內容表現、交互界面和閱讀場景方面塑造傳統連環畫的數字生態。中國傳統連環畫是一種傳統繪畫形式和大眾通俗文藝樣式。元宇宙相關技術為傳統連環畫展示與交互方式構建了全新的實踐場域,為受眾帶來沉浸式、立體全息、多維度的用戶體驗。為探究元宇宙視域下傳統連環畫沉浸式交互設計的方法,本文以傳統連環畫沉浸式交互設計為研究對象,分析元宇宙賦能傳統連環畫沉浸式交互設計的現實意義,分別從沉浸式交互空間場域、交互敘事策略、交互設計方法三個維度,闡釋如何為當今用戶提供沉浸式交互體驗,以期為促進我國傳統連環畫多元融合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元宇宙概述
元宇宙作為一個新興概念,是建立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區塊鏈、云計算、5G等技術基礎上而逐漸形成的。元宇宙代表了視覺沉浸技術的最新階段,具有視聽性、交互性和沉浸性等特征。
元宇宙相關技術在提供沉浸式體驗方面展現出了顯著優勢。根據“補償性媒介”理論,新媒介的出現并非簡單地替代舊媒介,而是形成一個融合新舊技術模式的復合型網絡。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數字孿生等為代表的視覺沉浸技術不斷從敘事結構、內容表現、交互界面和閱讀場景等方面塑造傳統連環畫的數字生態,現代技術的賦能讓傳統連環畫媒介產生了變化,以適應數字技術場域的時代變革,進而為傳統連環畫開辟了一條全新的發展道路,為其帶來了更廣闊的創新空間和更深層次的文化影響力,也助推傳統連環畫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二、傳統連環畫沉浸式交互設計的發展現狀
1925年,“連環圖畫”一詞首次出現,至今已經演化出豐富的敘事和藝術形式。近年來,傳統連環畫通過新媒體技術實現了屏幕互動,如智能設備上的翻頁動作、圖畫動態展示及聲音加入,不僅豐富了連環畫的敘事手法,也增強了受眾的互動體驗和故事沉浸感。然而,盡管數字媒介極大地豐富了傳統連環畫的表現形式和互動性,但在提供沉浸式體驗方面仍有局限。元宇宙技術日益成熟和廣泛應用的今天,傳統連環畫迎來了轉型黃金期。元宇宙不僅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虛擬展示和交互平臺,而且為傳統連環畫的傳承與創新開辟了全新路徑,進一步激發了受眾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熱情。同時,沉浸式交互技術的融合應用為連環畫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方向,促進了一個多元共創、共享的文化生態系統的建立。因此,傳統連環畫的數字化轉型成了一種必然趨勢,不僅將成為未來人們生活、娛樂、閱讀不可或缺的部分,還將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承載更多的文化價值和藝術魅力。
三、元宇宙賦能傳統連環畫沉浸式交互設計的現實意義
(一)沉浸式技術的交互場域
目前,元宇宙被構想為一個基于區塊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去中心化的全息虛擬世界,這一全新的空間維度與人們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空間不同,元宇宙提供了一個數字化的無限空間。作為一個開放的空間和符號系統,元宇宙為時空的構造增添了新的解讀方式,為處于其中的人們提供了在多重虛擬空間中進行生命體驗的可能性。元宇宙空間的本質是“非地點”,它是人的主觀意識在數字空間的可感化投射,是人類現實世界的虛擬映射版。“非地點性”能結合新時代用戶的體驗需求,實現用戶感知的真實性與虛實高度結合的沉浸式體驗,消除虛擬元宇宙與物理現實的隔閡,實現連環畫中不同畫面地點的穿梭,增強以傳統連環畫為核心的社交平臺場景氛圍與用戶多維的社交體驗感,融入式和帶入式地體驗連環畫場景。
元宇宙為傳統連環畫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交互場域,在這個場域中,連環畫不再是靜態或半動態的視覺藝術,而是轉變為全方位、互動式的沉浸式體驗。用戶可以在元宇宙空間中直觀地體驗連環畫故事,穿梭于不同的場景,與故事中的人物進行互動。這種交互不局限于視覺和聽覺,還可以擴展到觸覺,借助高級的虛擬現實技術,用戶甚至可以“感覺”到故事中的環境,如氣候變化、物體的質感等。此外,元宇宙空間的“非地點性”特征為連環畫提供了新的敘事可能性,為用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使傳統連環畫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甚至能在全球范圍內傳播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
(二)沉浸式敘事的交互敘事
1.敘事文本的虛實共生
數字時代的傳統連環畫是以屏幕為基礎的視覺動態、配以聲音的交互式體驗,通常人們接觸到的傳統連環畫內容較短,所傳遞的信息量較大,故事性較強。但單純依靠動態畫面對故事內涵進行表達的效果有限,而多模態交互處理便于加深受眾對畫面的理解。在元宇宙視域下,傳統連環畫的沉浸式交互設計研究不僅關注視覺動態化和聲音的融合,還致力于通過觸覺、嗅覺和味覺的多模態交互,為受眾提供全方位的沉浸式體驗。利用觸覺神經系統原理實現互動體驗,受眾可以更深入地沉浸于故事情節,仿佛置身于連環畫構建的場景內,或化身為其中的人物,通過直接感受來完整體驗故事。當前動態視覺技術愈漸成熟,數字時代的用戶對綜合感官的刺激需求也日漸增長。因此,未來連環畫的交互設計不僅要滿足受眾的視覺和聽覺需求,更應通過新興技術引入觸覺、嗅覺和味覺的體驗,實現真正的多模態沉浸式體驗,這不僅能讓受眾在元宇宙的虛擬空間中獲得更加豐富的故事體驗,還能促進傳統連環畫內容的傳承和發展,使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2.敘事主體的認知轉變
元宇宙概念強調個體的完整性,實現個人在虛擬世界中的完整認知。相對于傳統連環畫創作中作者擁有對角色和故事的絕對控制權,元宇宙模糊了受眾與作者之間的角色界限,同時敘事的主體和傳統的認知也在經歷轉變。這種轉變對連環畫的傳統敘事方式構成了挑戰,意味著受眾不僅僅是內容的接收者,也成了內容的創作者和傳播者,對提升受眾的閱讀體驗具有重要價值。
國內敘述學研究學者趙毅衡在其著作《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一書中總結了完整的敘述行為結構,即在完整的敘事過程中,作者占據了絕對話語權,受眾只是敘事行為的被動接收者。因此,元宇宙視域下的傳統連環畫敘事主體將互動敘事介入連環畫,極大沖擊了紙質連環畫固有的敘事模式,敘事主體的認知發生轉變,同時也為連環畫的發展提供了嶄新的平臺。馬克·波斯特曾指出,數字化的電子書能輕而易舉地讓每個人隨心所欲地書寫,在這種形式下文本的多重作者性似乎是一種必然。因此,在互動敘事中作者的身份屬性日益模糊,絕對話語權被打破,敘述者的主體性也被消解。與傳統紙質連環畫中受眾只能被動了解故事不同,互動敘事用數字技術為受眾創造了一個可以直接參與、自由發揮的空間,也為其創造了一個能自由互動、主動創新的虛擬身份,并為連環畫的跨媒介出版提供了可能性。在元宇宙的虛擬世界中,人與故事之間的交流、人與畫面的交互消解了固有的敘事主體,受眾的被動閱讀將向主動創造轉換,進而構建起全民暢享的數字文化生活。
3.敘事結構的時空交錯
在元宇宙視域下,傳統連環畫的敘事結構經歷了一次革命性的轉變,即從單一的線性敘事進化到復雜的時空交錯結構。在連環畫的敘述中,空間概念包含三重意義:其一,指的是敘事媒介自身的實體或數字形態空間,例如紙質連環畫的頁面、數字連環畫的電子存儲空間等;其二,是敘事行為的空間,譬如改編類連環畫的原著越完善,連環畫再創作的空間就越小;其三,空間還指向想象與象征層面,這里的空間不單指實際可見的空間,也包括抽象空間。在數字媒介環境下,這種空間的表現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化,針對上述三種含義,均存在重構的可能性。
連環畫的空間敘事結構是圍繞時間序列展開的。一方面,連環畫中的圖像本質上展現了一種空間性的敘事方式,根據敘事的序貫性要求以特定的時間邏輯相互連接,體現了其時間屬性。另一方面,連環畫中的文字敘事依靠時間順序,通過段落的逐步結合和邏輯推理,構建了一個抽象的空間想象,同時以段落形式與圖像并存,體現了其空間化特性。傳統的線性敘事結構被轉化為更加復雜和多元的結構,不僅豐富了故事的層次,也提供了多樣的閱讀路徑和體驗。受眾在元宇宙中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成了能夠根據個人選擇影響故事走向的參與者。在這種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中,連環畫的圖像和文字互為參考,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時空交織”。圖像作為空間性的敘事元素,與時間性的文字敘事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敘事維度。這種結合不僅增強了故事的邏輯性和連貫性,還增加了閱讀的深度。傳統連環畫的敘事結構突破了傳統的限制,實現元宇宙相關技術與藝術和文化的多元創新融合,這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對敘事藝術形式的一種再創造。
四、元宇宙視域下中國傳統連環畫的沉浸式交互設計方法
隨著元宇宙相關技術不斷與數字化生活緊密結合,探索如何創造連環畫沉浸式的互動體驗成了關鍵議題。從元宇宙視域下沉浸式閱讀體驗的敘事文本、敘事主體、敘事結構出發,可以概括出連環畫在元宇宙視域下的交互界面設計、交互趣味設計以及交互引導機制的重要性。依托這一框架,進一步研究元宇宙視域下傳統連環畫的沉浸式交互設計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一)交互界面設計
交互界面設計應緊密結合故事發展,通過互動操作促進劇情進展,提升受眾的參與度和沉浸感。設計者要考量如何在元宇宙的虛擬空間中實現這一目標,確保交互動作在敘事節點中的有效應用。
(二)趣味性游戲設計
趣味性游戲設計作為交互設計的核心,應通過游戲化元素讓受眾深度參與故事情節,通過完成任務推動故事發展。游戲設計應與故事情節緊密相關,確保游戲過程既有趣味性又不失挑戰性,避免受眾因難度過大或過小而失去閱讀興趣。
(三)交互引導設計
交互引導設計是指導受眾順暢閱讀連環畫的關鍵。在元宇宙環境下,設計者應利用虛擬空間的特點,引導受眾探索故事世界,同時提供社交互動的機會,讓受眾在探索過程中與他人交流,共享體驗。
元宇宙技術的應用為連環畫帶來了新的社交維度。受眾可以在元宇宙的虛擬空間內與其他受眾進行實時互動,形成虛擬社區,共同討論、分享感受,這不僅豐富了閱讀體驗,也促進了文化和知識的共享。因此,元宇宙視域下的連環畫交互設計方法不僅關注藝術表現的新形式,更重視如何通過交互界面、趣味性游戲和引導機制設計,創建一個促進社交、文化交流和創造性表達的平臺,為傳統連環畫注入新活力,并為受眾提供一個體驗豐富的虛擬世界。
五、結語
為了適應元宇宙時代的發展,傳統連環畫要充分利用數字新媒體技術,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主題內容、繪制技術、傳播手段,以創造出集視覺、聽覺、觸覺于一體的全新數字經典連環畫,創新沉浸式敘事文本與敘事結構。這樣不僅能夠促進數字文化內容體驗向更加人機共融的交互圖景邁進,還能確保傳統連環畫在元宇宙視域下緊跟時代步伐,發揮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商業潛力,尋找到適合自身持續發展的道路,為全球范圍內的文化交流和傳播貢獻獨特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林曉陽.中國傳統連環畫藝術樣式借助數字新媒體技術發展探析[J].中國傳媒科技,2020(07):63-65.
[2]金圣鈞,鐘新.新媒介何以“持續生長”:數字媒介生態視角下的數字可持續性[J].編輯之友,2024(01):92-99.
[3]劉夢雅,徐然.元宇宙虛擬影像空間的建構路徑與文化表征[J].電影評介,2023(10):7-12.
[4]岑朝陽.元宇宙的空間辯證法:特征屬性、內在張力與運演邏輯[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4(S1):12-15.
[5]傅鵬,陳長松.理想的生活空間:基于三元空間理論的元宇宙空間探析[J].文化與傳播,2022,11(05):12-17.
[6]邱偉.媒介融合背景下兒童繪本的互動敘事設計研究[D].江南大學,2022.
[7]郝家瑋.媒介融合背景下兒童教育類繪本發展新思考[J].新聞傳播,2022(24):68-70.
[8]程雨亭.數字媒體語境下中國連環畫的敘事重構[D].中國美術學院,2018.
[9]劉浩.關于新媒體時代連環畫的傳承與交互創新的研究[D].魯迅美術學院,2021.
[10]劉路遙.數字新媒體時代中國傳統連環畫藝術樣式的傳承與發展[J].出版廣角,2019(14):85-87.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融媒體視域下中國傳統連環畫的傳承與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011401301005)。
(作者簡介:蘆人靜,女,博士研究生,湖北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旅產業數字化、數字媒體藝術)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