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文獻研究、網絡調查、實地調研等方法,從資源建設、功能體驗、服務模式、公益服務4方面梳理遼寧文化云平臺的創新實踐,分析文化云平臺急需突破的發展瓶頸,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數字資源建設專業化體系、構建基于文化認同的互利型合作模式、打造包容開放的文化服務平臺、深化文化品牌建設等優化策略,以期為區域性公共文化云平臺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公共文化云平臺 遼寧文化云 數字文化服務
[分類號]G252
1 引言
公共文化云平臺是深入貫徹落實我國關于加快建設數字中國,運用大數據保障和改善民生總體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旨在通過綜合運用大數據、5G、融媒體、VR等先進技術和手段,打造集文化信息宣傳、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文旅融合于一體的一站式文化服務平臺。綜合運用文化云平臺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提供優質、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務,是時代賦予每名從業者重要且緊迫的使命。
2020年之前,學者主要圍繞云平臺的框架建設[1]、信息組織[2]、服務管理[3]3個方面展開學術探討。此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云平臺區域化建設[4]、大數據計算的應用[5]、新型資源建設模式[6],以及圍繞用戶體驗展開的探討[7]等主題陸續進入學者的研究視野。整體而言,聚焦公共文化云平臺建設的研究較少,關于融合型資源共建模式的研究尚處于展望階段,對區域性文化云平臺高質量發展的創新性研究有待深入。鑒于此,筆者通過對遼寧文化云平臺進行調研,揭示公共文化云平臺的創新實踐,分析亟須突破的發展瓶頸,并提出針對性的優化策略。
2 文化云平臺創新實踐
遼寧文化云自2020年5月1日起正式上線運行,整合省屬數字文化資源13520條,總訪問量1082萬人次,實名注冊用戶總數22萬余人。2022年,由于工作創新性突出且頗具成效,遼寧文化云被國家公共文化發展中心評定為公共數字文化(文化云)服務標準化試點。筆者通過文獻研究法、網絡調查法、實地調查法并結合工作實踐,從資源建設、功能體驗、服務模式、公益服務4個方面分析遼寧文化云的創新服務實踐。
2.1 構建“共建+共享”資源體系
遼寧文化云是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文化中心”),深入貫徹公共文化服務“云”理念,積極發揮文化樞紐作用,從組織架構、資源整合、設施保障三方面著手統籌建設的。遼寧文化云整合數字資源,構建了“共建+共享”的資源體系。主要特點有:①組織架構統分得當。文化中心成立云平臺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建設,將包括遼寧省圖書館在內的14家分支機構納入共建機構,共同參與云平臺建設(見圖1)。②數字資源共通共融。由于長期缺乏統一標準,各機構間資源格式沖突問題頻發,造成“資源隔絕”。為此,遼寧文化云從清晰度、兼容性、穩定性、占用空間等角度綜合考量,統一技術標準,通過數字修復手段將已建資源在質量無損的前提下完成格式兼容,實現數字資源共享。③設備設施保障完善。遼寧文化云配置專屬服務器、專用機房、48小時UPS不間斷電源等設施[8],為應對數字資源體量龐大的現實特點,遼寧文化云架設獨立千兆光纖,建立穩定暢通的數據傳輸渠道。
2.2 拓展服務功能優化使用體驗
遼寧文化云立足公眾文化需求,綜合運用云存儲、人工智能算法、5G網絡和虛擬現實技術,拓展服務功能優化使用體驗。主要表現在:①拓展直播模塊。平臺用戶可通過手機、電腦雙端實時觀看線上直播。開通線上回看功能,無法觀看直播的用戶可通過點播回看方式欣賞。為保證觀看流暢,遼寧文化云配置了直播專屬通道,支持5G信號,可保障高清模式下一萬人同時在線不卡頓。②開設特色版塊。遼寧文化云在首頁醒目位置開設“文化號”版塊,用戶可由此訪問各共建機構微信公眾號、官方網站。服務器根據用戶行為進行智能計算,了解其興趣偏好,完善用戶畫像,為個性化推送提供數據支撐。③挖掘虛擬現實技術潛能。遼寧文化云升級線上3D虛擬展廳成像質量,實現陳列展品4倍縮放。游客可自主規劃觀展路線,附帶模擬行走效果,情境帶入能力顯著增強。
2.3 創新服務模式促進服務均等
遼寧文化云通過縱橫雙向延展,創建以自身為中心的新型服務模式,促進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不同行業的群體享受均等化服務。具體表現為:①構建國家、省、市、縣區四級雙向聯通的垂直體系。遼寧文化云直接對接國家文化云平臺的同時,還向全省14個市100個縣區延伸,構筑以縣區為單位的文化網格,夯實基層文化陣地,聯通國家與基層間的數字文化服務高速公路。②遼寧文化云與抖音、微博、微信等平臺開展合作。針對短視頻平臺用戶更加注重趣味性、通俗性以及觀看時間碎片化的特點,遼寧文化云將資源進行二次創作,將知識性為主的文化資源轉化為通俗易懂、輕松有趣的短視頻,讓更廣泛的社會群體在輕松愜意的氛圍體味文化欣賞帶來的精神享受。
2.4 開展社會服務強化公益屬性
遼寧文化云自運行以來堅持開展社會服務,強化公益屬性。主要包括:①引領精神文明建設。遼寧文化云與遼寧省精神文明辦共建共聯,于2022年開設文明實踐專欄,播報熱點資訊,解讀政策理論,弘揚好人好事。特別是以文明實踐中心版塊為陣地聯通全省14市100個縣區級文明實踐中心,將全省范圍內志愿服務團隊整合統一。②開展數字服務。遼寧文化云發揮專業優勢廣泛提供公益數字服務。最具代表性的為2021年,遼寧文化云派遣團隊為100名駐村第一書記拍攝短視頻,以專題展播形式同步在抖音平臺、微信平臺播出,播放量過萬的有64條,獲得良好社會效益。③提供直播平臺。遼寧文化云先后為新華網、人民網、中國文化網、人民日報客戶端、央視網、網易新聞客戶端等提供直播平臺,內容涵蓋學術會議、文藝演出、知識講座、參觀游學、新聞采訪等領域,累計直播時長超過1000小時,累計觀看量達2000萬人次。
3 文化云平臺發展面臨的挑戰
通過一系列創新實踐,遼寧文化云在提升文化云平臺服務效能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處于發展探索階段,仍面臨一系列挑戰,存在一些需要突破的發展瓶頸。
3.1 資源建設主導性不足
文化云平臺數字資源大多采取第三方外包建設,屬于典型“輸血型”建設模式,核心工作多由外部人員負責,內部員工往往僅承擔項目的組織、審核工作,造成資源建設主導性不足。部分機構曾嘗試組建自身團隊,但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有:①建設思路不明確。數字資源建設對傳統文化服務工作依附性低,具有專業化的獨立業務流程,短時間內難以形成科學成熟的建設思路。②培養專業人才困難。大部分員工缺乏專業基礎、信心不足,不愿脫離原有工作崗位,主觀意愿較弱。客觀上,數字資源建設涉及網絡信息技術、多媒體技術、自媒體運營等多個領域,崗位專業性較強。③資金需求較大。數字資源建設對硬件設備要求高,資金投入量大,后期更新維護需持續投入,客觀上也造成一定阻礙。
3.2 共建機構整合性不足
當前各共建機構在工作理念、共建意愿、功能需求方面存在一定分歧,沒有達成文化認同,工作主動性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①未達成工作理念認同。部分機構理念陳舊保守,未認清文化云平臺在擴展服務功能、拓寬服務渠道、提升服務體驗等方面的優勢,對云平臺發展前景持懷疑態度。②未達成共建意愿認同。共建機構間數字文化服務能力存在差距,處于優勢地位的機構不愿將優質資源無償共享,身處劣勢的機構則因能力的欠缺導致差距不斷拉大。③未達成功能需求認同。由于共建機構較多導致行業跨度過大,受不同行業特征影響,眾多共建機構對文化云平臺的功能需求不盡相同,文化云平臺短期內難以兼顧所有機構紛繁龐雜的要求,滋生消極情緒。
3.3 平臺開放性仍需加強
為保證云平臺的嚴謹性與權威性,建設機構普遍采取降低信息傳播開放性、壓縮用戶行為的方式,引發包容性不足的問題。具體表現為:①社會面資源包容性低。大多數云平臺未開通面向社會的資源征集渠道,對其他類型媒體平臺資源引入也處于空白狀態。②用戶行為包容性低。當下大部分文化云平臺沒有用戶社交功能,讀者用戶參與行為單一,只能被動接受文化服務。③資源共享包容性低。文化云平臺有責任積極推進文化資源社會面共享,引導公眾完善價值觀念、提升文化素養。調研顯示,大多數云平臺沒有開通視頻資源的轉發與下載功能,用戶僅能在線觀看,難以進行以用戶為主體的二次傳播。
3.4 品牌影響力有限
文化云平臺品牌建設進展緩慢,品牌影響力有限,具體表現在:①品牌識別模糊。很多文化云平臺沒有體現品牌特征的設計風格、品牌標語、代表形象等必要元素,公眾難以形成清晰的記憶圖景。②品牌推廣不力。線上推廣方式粗放,大量無差別推送導致滿意度、完播率等指標下降,造成用戶流失。忽視通過線下活動進行品牌宣傳,尤其是未能借助同外部機構合作的契機對平臺品牌進行有效宣傳,輻射范圍、社會影響力的擴大和提升十分有限。
4 文化云平臺優化發展策略
4.1 完善數字資源建設專業化體系
一是提升業務規范性。要充分認識數字資源建設的重要地位,將數字資源建設由臨時性工作轉變為常規性工作,明確建設目標,劃分工作職責,設立專人專崗,有條件的機構單獨設立部門。在借鑒相關經驗并充分考慮公共數字文化服務行業特點的基礎上出臺具備專業化特征的工作規范,涵蓋組織形式、業務流程、評估反饋等方面,將資源建設工作由自發性較強的創新性工作轉化為科學系統的規范化工作。要加強理論研究。完整的理論體系是行業專業化的前提,數字資源建設工作應重視理論研究,注重實踐成果到研究成果的轉化,盡早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
二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首先,明確培養方向。數字資源建設專業人才培養包括網絡信息技術、多媒體制作、文字編輯和新媒體運營等。其次,加強內部人才培養。文化云平臺應注重向內挖掘,建立內部人才培養機制,通過思想觀念引導、提供培訓機會、設置獎勵機制等方法激發內部員工主觀意愿,并幫助他們盡快精進業務能力。最后,重視外部人才引進。可以通過社會招聘,引進相關專業優秀人才。還可以開展館校合作,發揮優秀在校生、志愿者的專業特長,同時定期為內部員工提供校園進修機會,接受專業指導。
三是要有穩定的資金保障。數字資源建設資金需求較大,因此穩定的資金保障尤為重要。要堅持創新性研究,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支持;建立省級專項基金,用于支撐地方特色資源庫建設以及線上線下文化服務的開展;要合理吸納社會資金,通過文旅、文教產業的融合及同社會企業的合作吸納一部分社會資金,建立文化云平臺建設專項儲備基金。
4.2 構建基于文化認同的互利型合作模式
文化云平臺建設的核心在于文化認同的形成。在文化認同基礎上構建建設機構、讀者用戶及短視頻平臺間的互利合作模式,能夠充分激發各方主觀意愿,為云平臺的健康發展注入持續的內生動力。
4.2.1 與共建機構互動
管理部門要加強意識形態引導,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制度,凝聚思想共識,達成文化認同。建設部門應著力完善云平臺各項功能,盡快滿足共建機構對于文化云平臺的需求,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文化云平臺帶來的效益。共建機構要積極培養“機構+文化云”協同發展意識,探索利用文化云平臺提升服務效能的辦法,加大數字資源建設力度,還應以文化云平臺建設為契機積極開展機構合作,營造互聯互助、利益共享、協同發展的新業態。
4.2.2 與用戶互動
為滿足新時期用戶復合化的需求,文化云平臺必須注重文化服務的精準。一是要精:資源品質精,依托資源建設專業化進展不斷提升資源品質。平臺設計精,感知大眾審美和操作習慣,在平臺功能、界面設計和操作方式上不斷精進簡化。二是要準:宏觀上敏銳捕捉文化熱點,準確推薦符合當前需求的文化資源,微觀上準確掌握用戶興趣偏好,通過定制化服務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讀者用戶應在云平臺的引導下積極進行信息反饋,準確詳實的用戶反饋是云平臺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為云平臺有針對性地調整工作重心,保障文化服務始終符合公眾期盼提供最準確的事實依據。
4.2.3 與短視頻平臺互動
文化云平臺要充分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用戶基礎廣泛、使用頻率高、用戶黏性強的特點,通過與短視頻平臺的合作有效擴大輻射范圍,提升品牌知名度,夯實群眾基礎。同時要注意短視頻平臺普遍存在發布門檻過低、內容魚龍混雜、惡意制造矛盾等一系列問題。文化云平臺能夠有效提升短視頻平臺資源等級,讓更多積極健康、具備文化內涵的優質短視頻進入公眾視野,以樹立正確價值導向,涵養群眾文化素質。
4.3 打造包容開放的文化服務平臺
新時期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更加強調用戶體驗和社會化屬性,因此云平臺應通過機制和功能的拓展,積極打造包容開放的文化服務平臺。
4.3.1 建立社會資源引入機制
文化云平臺應同社會企業、文化學者、公益組織等開展廣泛的交流合作,進行文化輸出的同時建立資源引入機制,將符合要求的社會資源納入文化云平臺資源庫[9]。資源引入機制不但能夠豐富云平臺資源內容,有效節約資源建設成本,還可以通過云平臺的二次加工不斷提高資源品質。
4.3.2 完善用戶社交功能
要優化留言發布機制。評論留言是最基礎的用戶參與行為,也是用戶與云平臺間最直接的溝通方式,文化云平臺應綜合運用大數據篩查等技術手段優化留言發布機制,為用戶搭建暢通迅捷的留言發布渠道。對理性客觀、有建設性的優質留言采取留言置頂、特別標注等激勵措施,激發用戶的主動性。要開設交流版塊,通過建立線上聊天室、討論專區等方式為用戶間的溝通搭建橋梁,云平臺也應積極參與其中,根據用戶需求適時組織線上沙龍、文化講座,營造良好的文化交流氛圍。
4.3.3 提供資源共享服務
資源共享服務是擴大文化云平臺輻射范圍、推進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提擋升級的有效手段,也是文化云平臺公益屬性的重要體現。文化云平臺應積極推進數字資源共享服務,鼓勵用戶利用個人社交媒介對云平臺文化資源進行共享,促進文化資源的社會傳播。根據用戶的登錄時長、活躍度等指標劃分用戶等級,在到達一定等級后可進行資源下載。值得注意的是,云平臺可利用添加水印、限制二次編輯等技術手段,使用戶的二次傳播僅限于文化交流。
4.4 深化文化品牌建設
4.4.1 增強品牌辨識度
文化云平臺要堅定不移地以為廣大群眾提供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作為品牌的定位和目標,強化公益屬性,圍繞地域文化特色開展品牌建設[10],在資源內容、界面設計上突出地方文化內涵,避免同質化,輔以獨具特色的品牌標識,使品牌特征更加明顯,提升品牌辨識度。還可以邀請當地文化名人進行形象代言,讓文化云平臺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4.4.2 精進品牌推廣手段
線上推廣應持續提升資源推送精度,讓不同階層的用戶能夠接收到最為關心、最感興趣的文化資源,逐步培養用戶對文化云平臺的品牌依賴。重視線下推廣,充分利用線下活動的契機進行品牌宣傳,提升知名度,擴大社會影響力。注重品牌推廣的持續性,立足長遠,持續關注用戶群體需求的變化,追求服務品質的提升和品牌特色的養成,逐步獲得公眾的品牌認同,將文化云平臺打造成融入讀者用戶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文化伴侶。
5 結語
遼寧文化云整合了遼寧的文化資源,豐富的內容、便捷的獲取方式,為展示遼寧文化、講好遼寧故事、傳播遼寧聲音提供了新途徑。在技術手段、服務模式上,也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打造提供了有益借鑒。今后,遼寧文化云將通過技術創新和內容完善兩方面入手,不斷創新服務模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參考文獻:
[1] 吳昊.一站式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云平臺的實踐與反思——以“廣東省文化E(驛)站”建設為例[J].圖書館學刊,2019(6):114-118.
[2] 廖嘉琦.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信息組織與構建模式調研與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20(1):130-136.
[3] 朱偉珠.文化云平臺的發展瓶頸與服務創新路徑分析[J].圖書情報導刊,2020(11):38-43.
[4] 嚴貝妮,劉婉.長三角區域性公共文化云服務核心要素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23(2):54-66.
[5] 張樹臣,陳偉,高長元.大數據環境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云平臺構建研究[J].情報科學,2021(4):112-118.
[6] 趙姍.陜西省公共文化云平臺發展建設探討[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2(7):76-80.
[7] 韋景竹,張樂樂.用戶體驗及其在公共文化云平臺的應用[J].圖書館論壇,2022(8):1-11.
[8] 王天泥,趙瑞.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創新實踐與發展策略研究——以遼寧省文化集團為例[J].河北科技圖苑,2021(6):14-18.
[9] 朱偉珠.文化云平臺用戶體驗評價與服務創新策略分析[J].新世紀圖書館,2021(11):73-81.
[10] 陸健.區域一體化背景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建設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23(7):114-116.
齊光宇 男,1986年生。本科學歷,館員。研究方向:公共圖書館事業城鄉一體化建設。
(收稿日期:2023-08-11;責編:婁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