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信息產生和傳播方式多樣化導致各類社交網絡平臺產生和積累了大量的用戶自創性內容(UGC)。圖書館將用戶自創性的優質資源納入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范疇,可豐富館藏資源質量,達到對用戶精準推送個性化資源的目的。
[關鍵詞]圖書館館藏資源 館藏資源建設 用戶自創性內容
[分類號]G253
圖書作為人類社會記憶的載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蘊藏著豐富的價值。圖書館既是信息中樞機構也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天然承擔著對知識和信息的物質載體進行收集、篩選、分類、加工、整理、存貯、控制、轉化、傳遞等職能并為用戶提供服務。
新媒體時代,用戶生成內容在公眾文化生活中占據越來越多的比重,成為個人自我表達以及分享交流的新載體。隨著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體在內的新媒體大量涌現與應用,非交易類虛擬社區成員之間保持高頻人際溝通,進行知識、經驗、樂趣等共享;同時,不以經濟交易為目的的社交平臺的發展[1],極大地豐富了當代大眾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讀者由被動的內容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內容生產者,其生產內容即用戶自創性內容(Use-Created Content或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圖書館用戶在公共平臺發布原創的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內容,也逐漸參與到圖書館的日常工作中,且重要性日益提升。
推進數字資源建設與保存工作是圖書館“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工作之一。“十四五”時期同樣要求圖書館提供數字化、網絡化、智慧化的公共文化服務,持續推動公共文化機構數字資源建設。除此之外,隨著社交媒體的泛在化,UGC也將會是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的主流信息來源之一,將互聯網上產生的豐富UGC資源引入圖書館后會改變圖書館館藏數字資源建設和資源組織方式,能多方位、整體性地滿足用戶需求,為其提供個性化服務,豐富圖書館館藏數字資源[2]。
1 研究綜述:國內外UGC相關研究
Ruelens[3]使用自然語言分析用戶生成內容,用于公眾對醫療保健系統滿意度的案例研究。Mayrhofer等[4]提出用戶生成內容更能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意愿。McShane[5]提出公共圖書館可通過交互式工具嘗試利用用戶生成或社區貢獻的內容。國外研究將UGC應用在醫療、心理、經濟等各個領域,在圖書館領域研究相對較少。國內關于UGC與圖書館結合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維度:一是利用UGC構建用戶畫像,二是分析UGC內容評判圖書館發展狀況,三是利用UGC資源建設智慧圖書館。郭宇等[6]提出利用移動圖書館UGC構建用戶畫像,挖掘用戶潛在信息需求,以提供精準、智能和高效的信息推薦服務。孫佳佳[7]通過用戶畫像預判UGC質量,挖掘用戶行為與UGC之間的關系,實現UGC質量預判,提高用戶的查全率與查準率。吳夢菲等[8]利用UGC評價類平臺分析公共圖書館的發展趨勢以及不足,完善公共圖書館服務。楊選輝等[2]指出UGC逐漸成為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的主要來源之一,圖書館要重視用戶生成內容并加以利用,提出UGC的聚合流程,實現智慧推薦。熊曉芙[9]認為碎片化的UGC難以利用,有效的UGC知識組織能高效地幫助人們獲取知識內容、構建知識體系和優化知識結構。王興蘭等[10]提出UGC框架頂層設計,包括搜索系統、讀者知識社區和數據挖掘系統,以期更好地進行智慧圖書館建設。
2 構想起源:UGC發展背景及價值
2.1 UGC發展背景
據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手機網民規模達10.65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為99.8%。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31億,占網民整體的96.5%;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占網民整體的94.8%[11]。互聯網已經成為人類文明成果和社會記憶的載體之一,能相對客觀地反映一定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變化。但互聯網信息又具有冗余性、易逝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點,所以對互聯網優質信息的采集和保存是當今的一大重點任務。在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不斷普及的背景下,互聯網信息的規模呈爆炸式增長趨勢,用戶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化、發布信息的平臺多元化。互聯網信息采集和保存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因此,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組織應積極參與承擔國家文獻信息戰略保存職責,將公共平臺產生的UGC納入館藏資源建設范疇。
在互聯網環境中,原來的單向信息發布模式變為用戶參與內容生產制造模式,用戶身份也由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變為主動的內容生產者,UGC不僅可以在發布過程中與網絡服務器之間進行交互,同時也可通過網絡平臺展示給其他用戶。
2.2 UGC特征及類型
對于UGC的概念并無準確的表述。2007年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Participative Web and User-Created Web2.0,Wikis and Social Networking報告中描述了UGC的3個特征:(1)Internet上公開可用的內容;(2)此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創新性;(3)由非專業人員或權威人士創作。
筆者將UGC劃分為以下7種類型:博客類、電商類、百科類、社交媒體類、音頻分享類、視頻分享類和文章分享類,詳情如表1所示。
2.3 UGC利用價值
Jose等認為UGC有助于向用戶提供重要的信息,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本質上講,UGC能遵循不同的步驟,將高質量的內容傳遞給用戶[12]。UGC價值豐富,但因其呈現碎片化的分布模式,不利于系統的利用,由特定的信息機構如圖書館進行整理加工,將有利于UGC被更好地保存與利用。同時,圖書館將UGC梳理成體系并運用,能促進圖書館文化的多元化交流,豐富圖書館館藏體系。
3 價值意義:UGC納入圖書館館藏資源的必要性
3.1 豐富圖書館的館藏資源
用戶在公共平臺發布原創的文章、視頻、音頻以及在圖書館發布的留言、評論、FAQ(常見問題,即圖書館經過長期的咨詢、實踐經驗以及對用戶的調查,把用戶詢問較集中的、普遍的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分類組織起來,形成有序的集合,發布到圖書館官網方便用戶隨時查詢[13])、薦購等UGC是圖書館豐富館藏資源建設的主要內容,將其納入圖書館館藏數字資源不僅可豐富館藏資源體系,還可為用戶推送個性化內容,使圖書館既承擔社會責任又提升服務質量。
3.2 促進圖書館多元化服務
將UGC內容梳理整合成體系可以進一步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利用,并形成多向交流模式,即用戶—圖書館(館員、館長)、用戶—內容創造者、用戶—各領域專家等,幫助用戶深入掌握求知領域內的高質量信息。用戶是圖書館優質內容的生產者、創造者和建設者,要提高其參與度,產生一定的用戶黏性,應讓其在圖書館有主人翁的意識。可以通過點贊、關注、評論、回復、彈幕等交互形式,增加用戶參與圖書館資源建設的積極性;亦可結合圖書館的固定活動,如真人圖書館、專家講座、領讀人(閱讀推薦官)等,允許讀者在活動結束后仍可在圖書館官網平臺留言,與“專家”繼續交流。
3.3 提升圖書館社會影響力
將UGC納入圖書館館藏資源可進一步發揮圖書館的社會職能,實現圖書館“中介”傳遞的作用,促進跨學科、跨領域的協作交流。整合UGC極大地體現了圖書館作為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信息集合體的特性,從多維度滿足了用戶對圖書館的期待,更大程度上為其提供優質服務,使其在生產和獲取信息的過程中產生“使命感”和“獲得感”,自愿與圖書館結成共同體,使圖書館與用戶聯系更為緊密,提升用戶的參與度,發揮其在圖書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作用,也迎合時代對圖書館轉型發展的要求,拓展圖書館的社會功能與角色定位,提升競爭力與吸引力。
3.4 增強圖書館服務能力
圖書館的職能是隨著社會及其自身發展規律的變化而演進的,現代社會對圖書館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如圖書館要承擔國家文獻信息戰略保存、提供高質量個性化服務等職責。1975年,國際圖聯(IFLA)在法國里昂召開的圖書館職能專題討論會上,把公共圖書館的職能概括為4個方面,即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進行社會教育、傳遞科學信息、開發智力資源。其中,文獻收集、整理、存貯(保存)和傳播利用是圖書館的基本職能,也是承擔其他社會職能的基礎,因此,圖書館整理UGC資源并將其納入圖書館館藏資源體系,承擔了國家文獻信息戰略保存職責、知識傳承和知識服務職能,能更加高質量地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提升圖書館服務質量;同時,能不斷豐富圖書館的立體化館藏資源內容,完善互聯網信息資源采集與保存體系,并在服務社會公眾閱讀學習中發揮重要作用。此外,圖書館將UGC資源納入館藏資源體系,也可以將整合的UGC資源提供給專家學者用于科學研究,由此增加圖書館服務的維度,提升圖書館的服務能力。
4 難點檢視:圖書館UGC館藏資源建設現狀
4.1 UGC尚未構成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主體
目前,我國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體系主要以圖書為主,用戶主要依靠圖書館采購資源來滿足需求。在新形勢下,用戶不再是單向的信息接收者,通過UGC也可成為圖書館館藏信息資源的建設者。圖書館正處于由PGC向UGC過渡的階段。國家圖書館于2019年4月中旬啟動互聯網信息戰略保存項目,將新浪作為第一家基地,新浪新聞、微博博文首次被納入國家圖書館館藏資源中[14]。2020年,國家圖書館攜手閱文集團共建互聯網信息戰略保存基地,百部網絡文學佳作典藏入館。
4.2 UGC納入館藏資源建設開發及利用率低
就本館UGC內容而言,多數館聯機公共檢索目錄(Open Public Access Catalogue,OPAC)及資源發現系統(Discover System,DS)不具備用戶共同參與建設書目信息的條件,缺少推薦個性化內容及與用戶多向交流的條件;很少圖書館開發利用本館用戶產生的內容及數據。就整合其他公共平臺UGC資源而言,多數圖書館也尚未開展該項業務。
4.3 UGC納入館藏資源建設過程中面臨挑戰
在信息迷航中定位用戶所需UGC資源面臨多種挑戰,筆者從5個方面進行探討。
(1)用戶生成內容的審核
在復雜的信息時代,存在較多的垃圾信息(在UGC中惡意植入廣告、發布不相關內容)、同質化信息(UGC中蘊含的知識含量少或與其他人內容重復度高,所發表內容、觀點、見解類似)、過時信息(由于社交媒體的泛在化,使得很多信息時效性短)、失真信息(用戶在生產內容時隨意性大,很多信息未經考證)等不可利用信息[10]。需要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的館員對此類信息內容嚴格把控。
(2)碎片化信息整合
在網絡十分發達的時代,碎片化信息會導致信息過載和信息無序,不利于用戶利用,如何解決信息過載并使散亂無序的信息有序化是一大難題。
(3)版權及用戶隱私
在利用UGC時存在用戶內容版權問題及用戶個人隱私保密問題,既要判斷用戶內容是否為原創,也要保護用戶的隱私,圖書館在將用戶生成內容納入圖書館館藏體系時要秉持尊重知識產權原則,及時訂正信息來源,這需要有強大的過濾識別技術支撐。
(4)內容良莠不齊
由于用戶知識背景不盡相同,導致發布內容的深度與價值也存在差異。要想甄選出高質量、有價值的信息資源,需要計算機專業的聯動,同時館員的信息甄別能力也十分重要。
(5)實證研究較少
目前對于圖書館利用UGC資源的實證研究較少,且將UGC資源納入圖書館館藏體系需要更多人員、時間、資金、政策、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尤其對于有價值UGC資源的界定需要學界與業界提供更多實證數據支撐。
5 趨勢展望:圖書館利用UGC模式構想
圖書館挖掘、管理、整合、加工、利用UGC模式,主要由圖書館UGC來源、數據加工處理、UGC呈現方式、實現用戶使用4個模塊組成。如圖1所示。
5.1 圖書館UGC來源
圖書館UGC來源主要由整合外部公共平臺UGC資源和整合圖書館內部UGC兩個模塊組成。
(1)整合外部公共平臺UGC。圖書館應與質量較高的發布UGC的網絡平臺建立起合作關系,如與新聞網站(人民網、新華網、央廣新聞等)、微信(本館公眾號內容以及精選公眾號留言)、新浪(新浪專欄、新浪微博)、BBS論壇、博客、知乎專欄、短視頻(優質圖書推薦、科普、技術知識分享類等視頻以及優質評論)等社交網絡平臺合作,將此類機構申請成為圖書館互聯網信息戰略保存基地共建主體,同時助力圖書館、政府、科研機構院校和企業UGC資源圈的形成。
(2)整合圖書館內部UGC。指圖書館注冊用戶生成的原創性內容,如用戶利用OPAC系統產生的薦購記錄、留言、書評、標簽、書單、讀書筆記、評論、評分等內容,用戶行為數據、關聯數據及其產生的FAQ內容,還包括用戶在圖書館平臺進行數字閱讀時產生的大規模讀者行為日志,圖書館可以對這些數據進行收集、追蹤、整理和分析。圖書館開通的視頻號、抖音號和公眾號等生成的圖書館自創性內容,也可作為館藏資源一部分。收集整理圖書館線下舉辦活動的內容,如真人圖書館、講座、沙龍、論壇、創客空間等活動中的用戶生成內容,在舉辦活動過程中鼓勵用戶在社交平臺等渠道交流心得與反饋意見等都能為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提供更多維的資源。
5.2 圖書館對UGC加工處理
圖書館對UGC數據加工處理的核心在于館員對收集的UGC進行人工審核、資源數據分類、過濾關鍵詞、身份認證、UGC內容分詞等。由于篩選信息難度大,故而對UGC的控制尤顯重要。
在人工審核工作中,館員需要對UGC質量進行審核并對所使用UGC的知識產權進行把控。圖書館是公益性組織,館員既要堅持發展以公共利益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政策,促進知識的傳播,也要主動遵守知識產權法,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工作[15]。利用UGC前對其質量進行評價;資源數據分類時,要對UGC數據進行分類提取、篩選分析語義、智能挖掘信息并將UGC按其本質屬性分類;過濾UGC中的關鍵詞,便于精準推送;身份認證指對發布信息的個人及企業進行身份認證,保證信息的準確性;UGC內容分詞指對收集獲取信息進行預處理。
5.3 圖書館UGC呈現方式
圖書館UGC呈現途徑可分為個性化推薦以及納入資源發現系統兩部分,如圖2所示。
(1)數據采集。基于海量的數據分析采集用戶靜態數據及動態數據。靜態數據包含用戶的個人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齡、性別、學歷、專業等數據;動態數據包含用戶借閱數據、瀏覽數據、檢索數據、下載數據、預約數據、定題服務數據等。
(2)數據整合及分析。將靜態數據與動態數據進行整合,通過人工智能和數據挖掘技術抓取并分析用戶數據。如訪問停留時間、回訪次數、瀏覽習慣、不同時間段訪問情況等,提煉用戶偏好,得出每位用戶興趣偏好、行為習慣、觀點傾向等。
(3)生成用戶畫像。用戶畫像指按照用戶的社會屬性、個人行為、興趣偏好等信息凝練出一個或者一類用戶標簽,目的在于從海量的用戶行為數據中提取出最有價值的信息,全面詳細地勾畫出用戶的全貌,并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展現出來[16],方便為用戶提供更為智能化、精準化的推薦服務。根據用戶檢索的關鍵詞能夠精準識別其信息偏好,生成可視化用戶畫像,能夠立體、多維地抽象出用戶的虛擬形象,進而根據其偏好推送個性化、符合其興趣以及更為精準的信息資源,提高圖書館信息服務質量,達到對用戶精準推送個性化資源的目的。
將整合的UGC納入資源發現系統,便于一站式檢索,在檢索頁面可瀏覽所有UGC資源集成目錄,點擊相應內容即可跳轉到UGC來源網頁,為用戶探索更多所需信息提供途徑。
5.4 實現用戶使用
用戶登錄圖書館官網,利用一站式檢索查找所需信息,除了可以看到圖書館購買的資源以外,還可看到由公共平臺集成的其他用戶的自創性內容,進一步提升圖書館服務能力和水平。同時,用戶還可通過微信公眾號收到個性化推送。
6 結語
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逐漸拓展、豐富自身的職能。圖書館不僅是文獻信息中心,還在推動社會全面進步過程中承擔著多樣化的角色,需要不斷增強創新服務能力。將UGC納入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是一種創新嘗試。UGC作為特色資源,圖書館對其挖掘、管理、整合、加工、利用尤為重要。鑒于目前UGC利用和開發率低,筆者提出圖書館UGC資源整合利用模式構想,以期圖書館能夠豐富館藏資源、更好地服務用戶以及建立起互聯網信息保障。
參考文獻:
[1] 張培,劉鳳.基于多主體的價值共創過程機理——以廣東品勝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為例[J].中國科技論壇,2016(12):154-160.
[2] 楊選輝,趙婧,崔兵兵.圖書館UGC資源建設與服務探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9(11):87-92.
[3] Ruelens A.Analyzing user-generated content using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 case study of public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care systems[J].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social science,2022(5):731-749.
[4] Mayrhofer M,Matthes J.User generated content presenting brands on social media increases young adults′ purchase inten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2020(39):166-186
[5] McShane I.Public libraries, digital literacy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J].Discourse-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2011(32):383-397
[6] 郭宇,等.基于數據驅動的移動圖書館UGC用戶畫像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22(1):30-37.
[7] 孫佳佳.基于用戶畫像的UGC質量預判方法[D].鄭州:鄭州大學,2019.
[8] 吳夢菲,陳銘.基于UGC評價類平臺的公共圖書館評價現狀分析——以大眾點評上的十五個城市公共圖書館為例[J].文獻與數據學報,2019(4):112-121.
[9] 熊曉芙.碎片化UGC知識結構發現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9.
[10] 王興蘭,等.智慧圖書館系統UGC功能頂層框架設計[J].情報探索,2018(9):94-97.
[1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OL].[2023-03-26].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12] Jose R S,Ana R M,Stephen B T.Gain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nutrition using social networks and user-generated content[J].Internet interventions,2020(20): 100-312.
[13] 呂婷.圖書館開展網絡信息咨詢服務的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7):154.
[14] 楊華.圖書館UGC資源建設機制初探[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7(1):48-52.
[15] 莊偉川.圖書館知識產權問題的科學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南——評《圖書館發展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8(10):143-146.
[16] 王正友,張海迪.大數據時代基于用戶畫像的視頻精準推薦[J].電子商務,2019(10):62-65.
杜靜怡 女,1999年生。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閱讀學。
王明慧 女,1979年生。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圖書館學及閱讀學理論。
(收稿日期:2023-03-26;責編:劉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