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中藥市場不斷擴大。艾媒咨詢(iiMedia Research)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我國中藥材市場規(guī)模達到1 708億元,預計2024年將超過2 000億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肉桂作為一種常見的、富有經(jīng)濟價值的中藥材,受到了市場的廣泛青睞。為了助力肉桂產(chǎn)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提高農(nóng)戶的經(jīng)濟收入,以廣西容縣為例,分析包括品種選擇、種子采集、播種育苗、苗期管理等內(nèi)容的肉桂繁殖方法,以及包括選地與整地、栽植、撫育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加工等內(nèi)容的肉桂種植技術。
關鍵詞 肉桂;繁殖;種植;廣西容縣
中圖分類號:S604;S567;S7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0.004
肉桂,別名玉桂、桂皮等,是一種傳統(tǒng)的珍貴中藥,為樟科桂屬植物,樹皮、樹枝、幼果均可入藥。桂皮有散寒止痛、溫腎補陽等功效,主治經(jīng)閉腹痛、血寒痛經(jīng)、心腹脹痛等癥;桂子有溫中散寒功效;桂枝有發(fā)散風寒的功效;可利用新鮮桂葉提取揮發(fā)油,有健胃、祛風、殺菌、收斂作用。因此,肉桂深受市場的青睞,市場價格不斷攀升。由此可見,對肉桂繁殖方法及種植技術進行分析、研究,可以滿足市場需求,提高農(nóng)戶收入,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1 肉桂的生物學特性
肉桂為常綠喬木,樹高12~17 m,樹皮灰褐色,老樹皮厚約1.3 cm,樹皮有濃郁香氣;葉為厚革質,近披針形,基部櫻形,葉部先端長漸尖,表面光亮綠色,背面疏生短柔毛,葉柄粗壯;果實紫黑色,內(nèi)有橢圓形或倒卵形種子1枚;6—7月開花,翌年3—4月果實成熟。肉桂適合在氣候溫暖潮濕的地區(qū)生長,即適宜生長在大氣相對濕度80%以上、年降水量1 200 mm以上、年平均氣溫20 ℃以上的地區(qū),故多見于亞熱帶地區(qū)。肉桂種植區(qū)域的土壤pH值以4.5~6.5為宜,同時土壤亦應滿足土層深厚、質地疏松的要求。如果遇冰凍期或霜期,肉桂會出現(xiàn)樹皮凍裂、枝葉枯萎等情況,甚至部分樹苗或幼樹被凍死。苗期,肉桂喜陰,忌陽光直射;成年樹喜陽,可促進韌皮部形成油層。肉桂萌芽力強、植株生長快,管理得當?shù)脑拤勖跀?shù)百年。
2 研究區(qū)域概況
容縣位于廣西東南部,隸屬于玉林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年平均溫度21 ℃;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1 650 mm;光熱充足,年平均日照時間為
1 795 h,無霜期346 d。容縣土壤類型以紅壤為主,約占全部土壤的70%,在肉桂種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容縣縣委、縣政府秉持因地制宜的理念,充分發(fā)揮自身區(qū)位優(yōu)勢,切實落實《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廣西“十四五”中藥材種植業(yè)高質量發(fā)展專項規(guī)劃》等文件精神,大力推動肉桂種植業(yè)發(fā)展。據(jù)廣西新聞網(wǎng)報道,在2022年間,僅石頭鎮(zhèn)肉桂種植面積達3 066.67 hm2,桂皮產(chǎn)量4 080 t,年產(chǎn)值約2億元,有效提高了當?shù)剞r(nóng)戶的經(jīng)濟收入。容縣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突出的成績,與其采用科學的肉桂繁殖方法及種植技術具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對其肉桂繁殖方法及種植技術進行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3 肉桂繁殖方法
3.1 品種選擇
肉桂品種繁多,適應的氣候、土壤也有所不同。因此,農(nóng)戶在種植肉桂時,應選擇與當?shù)貧夂驐l件、土壤狀況契合,并具有良好經(jīng)濟價值的肉桂品種。例如,容縣主要種植的肉桂品種有西江桂、安南桂,尤以西江桂的種植面積最大、品質最優(yōu)。
3.2 種子采集
在容縣,肉桂以種子繁殖為主。母樹宜選擇15年生、生長迅速、皮厚多油、主干通直、無機械損傷、無病蟲害的優(yōu)良單株。2月下旬至3月下旬采集紫黑色成熟的果實,隨即除去果皮,待晾干后,剔除黃色未成熟的種子。
3.3 播種育苗
育苗地應滿足以下要求:土壤疏松、土層深厚、濕潤肥沃、排水良好、日照時間短的砂質土,以東南坡向,酸性黃壤土、紅壤土為好。在正式種植前1年的10—11月進行冬季墾復,碎土,除去雜草、樹根、石塊等雜物,施用腐熟的廄肥,待將其翻耕入土后,耙平做畦,畦面寬15~20 cm、間距30~40 cm。肉桂播種時間以早春為宜。因為此時容縣氣候濕潤,適合肉桂生長,最遲不得超過5月10日。為降低病蟲害發(fā)生率,在播種前,應對種子進行消毒,一般而言,消毒藥劑以0.3%福爾馬林溶液為宜,浸種時間以30 s為宜。待浸種過后,將多余藥液倒出,再置于密閉的缸內(nèi)2 h,洗去藥液,用清水浸種,浸種時間以24 h為宜。
在容縣,最常見的播種方法為開溝點播法。在平整的畦面上挖一條淺播種溝,深度以20 cm為宜。每隔3~4 cm播1粒肉桂種子,每667 m2播種量約15 kg。播種結束后,覆以細土,厚度以1.5 cm左右為宜。為了使苗床的溫度、濕度能夠達到肉桂生長的需求,需要加蓋稻草。遇干旱天氣,需要每隔3~4 d澆1次水。肉桂播后30 d左右發(fā)芽,當種子有1/3萌發(fā)出土時,揭去稻草。
3.4 苗期管理
待肉桂苗高7~10 cm時,農(nóng)戶便可以開展間苗工作,一般來說,每隔6 cm左右留壯苗1株。當幼苗長出3~5片真葉后,為了確保其獲得充足的養(yǎng)分,農(nóng)戶需要追施稀薄人糞尿或尿素,秋后停施。培育1年后,苗高50 cm,地徑0.5 cm以上時,即可出圃定植。但在容縣,一般采用2年生大苗栽植。
4 肉桂種植技術
4.1 選地與整地
肉桂栽植地以土層深厚、無寒風侵害、光照充足、無沖刷現(xiàn)象的山腹為好;東南坡向,坡度以15°~30°為宜;土壤宜為微酸性、質地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土。于秋冬墾復,每667 m2種植55株為宜。挖長、寬均為60 cm,深為50 cm的定植穴,每穴施適量基肥,而后覆土,厚度在3 cm左右。
4.2 栽植
在正式栽植前,農(nóng)戶需要先剪葉,僅保留1~2個葉片和頂芽即可。隨后進行挖溝起苗作業(yè)。在此過程中,應重點保護肉桂根系。一般來說,以早春時節(jié)(2—3月)新芽萌發(fā)前進行定植,肉桂成活率較高。在陰天定植肉桂為佳。
4.3 撫育管理
1)中耕。栽植完肉桂后,每年冬春兩季進行中耕,頻率以每年2次為宜。2)除草。在容縣,常見的雜草包括但不限于馬唐、香附子等。如果不及時除草,雜草會與肉桂爭水分和養(yǎng)分,導致肉桂生長狀態(tài)不佳。因此,農(nóng)戶極為重視除草工作,多用95%草甘膦250倍液對葉面進行均勻噴霧。在除草30 d后,對林間雜草進行觀察,如果除草率達到95%則宣告合格,否則應進行二次除草。對于難以用藥劑清除的雜草,應進行人工拔除、機械拔除,確保除草效果。3)間作。通過間種其他作物,有利促進肉桂幼樹生長。在容縣,沒有蔭蔽物的林地多間種木薯、玉米、高粱、甘蔗等高稈作物;有蔭蔽條件的林地,多間種千年健、苦草、砂仁、益智等喜陰藥材[1]。需要重視的是,在撫育時候,應防止幼樹被牲畜踐踏;成林肉桂含油量較高,應防止發(fā)生森林火災。
4.4 病蟲害防治
在容縣,肉桂常見病蟲害有根腐病、褐斑病、樟紅天牛、卷葉蛾,發(fā)生率分別占總發(fā)生率的51.10%、29.90%、10.13%、5.87%(見圖1)。
4.4.1 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發(fā)生在肉桂苗期。每年4—9月,容縣雨水充沛。部分種植區(qū)域因排水不良,肉桂根部受到病菌侵害而腐爛。為防治根腐病,農(nóng)戶應采取以下措施。1)開好排水溝,防止積水。2)加強田間巡視,如果發(fā)現(xiàn)病株,應在第一時間拔除,或焚燒處理,或深埋處理,同時用生石灰對種植區(qū)域周圍土壤進行緊急消毒,避免病害傳播。3)用50%退菌特500倍液全面噴灑,防止病害進一步傳播[2]。
4.4.2 褐斑病
4—5月,容縣氣候溫暖,為病原菌滋生提供有利條件,此時苗木新葉極易感染褐斑病,受害葉病斑黃褐色。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病斑不斷擴大并出現(xiàn)許多黑色小點,同時葉片黃化凋萎。為防治褐斑病,農(nóng)戶應采取以下措施。1)發(fā)病初期,摘除病葉,并集中燒毀。2)發(fā)病初期,噴施1∶1∶100波爾多液,每隔7~10 d噴施1次。經(jīng)過共同努力,容縣肉桂褐斑病防治率高達90%[3]。
4.4.3 樟紅天牛
在容縣,樟紅天牛在每年5—7月產(chǎn)卵。幼蟲孵化后會啃食肉桂的樹皮,導致病株上部枝葉枯死。為防治樟紅天牛,農(nóng)戶可采取以下措施。1)幼蟲鉆入樹干后,樹干上會有大量駐孔和木屑,農(nóng)戶可用鐵絲穿入孔內(nèi),將幼蟲刺死,亦可將藥棉浸80%敵敵畏,而后塞入天牛蛀孔后,用泥土封門,毒殺幼蟲。2)在5—7月成蟲盛發(fā)期,可通過人工振落,捕殺幼蟲[4]。
4.4.4 卷葉蛾
夏秋兩季,卷葉蛾幼蟲在林間活動,潛伏在新葉中,以苗葉為食。為防治卷葉蛾,農(nóng)戶可采取以下措施。1)摘除蟲葉并燒毀。2)在幼蟲發(fā)生初期(卷葉前),用90%敵百蟲或馬拉松1 000倍液噴殺。
4.5 采收加工
4.5.1 采收
1)桂皮。15年生以上的肉桂,韌皮部已積累大量油層,可開始剝?nèi)」鹌ぁ2墒展鹌さ姆椒ǚ秩縿兤ず筒糠謩兤?種。①全部剝皮。春采于3—5月進行,秋采于9—10月進行。秋采的桂皮一般比春采的油分足而品質優(yōu)。于剝皮前15 d,利用工具將主干基部的樹皮割斷,使養(yǎng)分集中在上部。剝皮時,用利刃在主干基部離地面2~4 cm處橫割一圈,向上量40 cm,再割一圈,在兩圈間縱割一裂縫,深達木質部,用刀斜插入內(nèi),上下左右輕輕撥動,即可將整張桂皮剝下來。第1筒剝下后,向上再量40 cm,按上述方法再取第2筒,直至剝完。對于剝皮后的肉桂,農(nóng)戶要加強撫育,一般10年后又可剝皮,如此循環(huán),可剝80~90年,經(jīng)濟效益較高。平均每667 m2每年可采桂皮50 kg[5]。②部分剝皮。多于7—8月進行,每次剝?nèi)?/3,待樹皮愈合后,再行剝?nèi) 兤ず蟮膫趹盟芰喜及? d,以利其愈合。
2)桂枝。于冬季10—11月,將定植2年后的肉桂嫩枝條齊地面剪斷,趁鮮切成斜口段,曬干即成。大樹上剪下來的枝條及砍伐后的蘗枝均為桂枝,可供藥用。
3)桂子。于10—11月,摘下幼嫩未成熟的果實,曬干即可。
4.5.2 加工
將剝下的干皮和粗枝皮,先日曬1~2 d,后陰干,卷成圓筒狀,稱“桂通”;將十幾年生的樹皮剝下,用板夾住曬干,然后取出縱橫堆疊加壓,干燥后稱“板桂”;加工后余下的邊條稱“邊桂”,塊片稱“碎桂”。
5 結語
肉桂是一種具有多種功效、市場前景廣闊的中藥材。如果能夠采用合理的方式進行繁衍與種植,必然可以促進肉桂產(chǎn)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提高農(nóng)戶的經(jīng)濟收入。因此,容縣應秉持因地制宜的基本理念,制訂科學的合理種植策略,使當?shù)厝夤鹗袌銮熬案訌V闊。
參考文獻:
[1] 高漢平,黃智剛.鄉(xiāng)村振興背景下羅定肉桂特色產(chǎn)業(yè)發(fā)展研究[J].山西農(nóng)經(jīng),2023(9):59-61.
[2] 李開功,蔣學杰.肉桂繁殖方法及種植技術[J].特種經(jīng)濟動植物,2022,25(9):99-100.
[3] 鄧冰婷.肉桂標準化種植技術分析[J].種子科技,2021,39(10):46-47.
[4] 劉文.蘭嶼肉桂露地種植技術規(guī)程[J].農(nóng)村百事通,2017(15):27-29.
[5] 梁家光.肉桂的生物學特性與種植技術研究[J].南方農(nóng)機,2020,51(15):18-19.
(責任編輯:張春雨)
作者簡介:李玲(1978—),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yè)種植技術研究。E-mail:liling2309@163.com。